本书为《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之《诗歌精选》,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间,编者对于建国60年以来的诗歌作品,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比较之后,选出了本书里面的这些篇章,提供给作家、批评家和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作为参考的一种文本。
全书包括了睡了的村庄这样说、有的人、埋葬了的爱情、盼望、午夜听街车环行、海哪里有那样大的力量、别情、寄所思·夜雨、窗等众多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歌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
分类 | |
作者 | 韩作荣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之《诗歌精选》,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间,编者对于建国60年以来的诗歌作品,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比较之后,选出了本书里面的这些篇章,提供给作家、批评家和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作为参考的一种文本。 全书包括了睡了的村庄这样说、有的人、埋葬了的爱情、盼望、午夜听街车环行、海哪里有那样大的力量、别情、寄所思·夜雨、窗等众多内容。 内容推荐 有人称,诗歌选本有文学史、批评家以及有实用性范本特色的三种选本。就我看来,这三种选本有共通的地方。如果说,从研究角度出发的批评家选本更具有探索性,更为新锐,文学史选本却应当与实用性的范本更为接近。本选本大抵近于第三种,即以拒绝赝品的各种不同写作方式的代表性作品为;住则,选经得起阅读和审视的理性和感性交融的上乘之作,选注重语言魅力和形式感、同时具有深邃的思想含量的作品。本选本是好诗的范本,同时也为批评家的的研究以及文学史关注的诗人和作品提供印证和参照。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本集只收短诗。长诗的优秀之作以存目方式纳入。而旧体诗、散文诗、儿童诗亦不在此列。 目录 前言/韩作荣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胡风 有的人/臧克家 埋葬了的爱情/苏金伞(外一首) 盼望/艾青(外二首) 午夜听街车环行/卞之琳 海哪里有那样大的力量/何其芳 别情/辛笛 寄所思·夜雨/金克木 窗/纪弦 雪落满了你黑色的大氅/严辰 记日出/鲁藜 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方冰 西双版纳的空气/袁水拍(外一首) 有赠/曾卓(外一首) 致白丁香/陈敬容 山的声音/邹获帆(外一首) 野兽/穆旦(外一首) 南曲/蔡其矫(外二首) 乡村大道/郭小川 人秋/郑敏(外一首) 晴朗/彭燕郊(外二首) 雪/绿原(外一首) 我站在祁连山顶/李季 半棵树/牛汉(外二首) 苹果树下/闻捷(外一首) 我认识的少女已经死了/黄永玉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圣钟岩下/孔孚 老朋友聚会/梁南 蟋蟀/李瑛(外一首) “人”这个字/张志民(外一首) 西盟的早晨/公刘(外一首) 无题/灰娃(外一首) 雪原小景/雁翼 乡愁/余光中(外一首) 边界望乡/洛夫 麦坚利堡/罗门 耳畔/克里木·霍加 初雪/柯岩 枪给我吧/未央 夜景/傅仇 叹息也有回声/白桦(外一首) 这里,没有女人/孙静轩 江南/严阵 春天把你发还我的中年/黎焕颐 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清晨的探望/郑玲 阿妈的吻/梁上泉 秋歌/痖弦(外一首) 故乡/金哲 走向江水/高平 蜕/宫玺 边界酒店/郑愁予(外一首) 烛光/邵燕祥(外一首) 答友人·其二/胡昭 羚羊/成幼殊 琴弦与手指的对话/王蒙 日出/张万舒 飞逝的鹰/王燕生. 给他/林子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刘湛秋(外一首) 重量/韩瀚 采花节/晓雪 红/沙白 一百头雄牛/昌耀(外二首) 秭归屈原墓/任洪渊 夏牧场风景/朱增泉 揣想二十一世纪/张学梦 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幸福/姚振函 别躺在麦秸上/唐亚平 好刀/张新泉 小草在歌唱/雷抒雁 今天没有空难/匡满 一枝枪在博物馆的墙角肃立/曲有源(外一首) 二月/老乡(外一首) 汗血马/杨牧 地米菜/叶文福(外一首) 解冻/徐刚(外一首) 鹰的挽歌/周涛 飘在空中的落叶/傅天琳(外一首) 裘皮店/韩作荣(外一首) 两个野草气息的牧童/林染 干妈/叶延滨 外白渡桥/张烨 热爱生命/食指(外一首) 重阳节那天/陈所巨 唢呐声声/梅绍静 回答/北岛(外二首) 追日/江河(外一首) 雪一直没有飘下来/林莽(外一首)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外一首) 七月水淋淋的花/李小雨(外一首) 野芭蕉/伊蕾(外一首) 圈蚂蚁/李钢 呵,母亲/舒婷(外一首) 春草/邹静之(外一首) 还给我/严力(外一首)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外一首) 避雨的鸟/于坚(外一首) 在电脑中写作/刘立云 诺日朗/杨炼 独白/翟永明(外一首) 狐狸,狐狸/南野 台风/王小妮(外一首) 文学创作的加减法/陆健 白菊/李琦(外一首) 秋收/张洪波 1965年/张曙光(外一首) 一代人/顾城(外一首) 黄河一夜/潞潞(外一首) 玻璃工厂/欧阳江河(外一首) 瓦雷金诺叙事曲/王家新(外一首) 桉树的气味/孙文波 百年之后/大解 逆光中的那一棵木棉/杨克(外一首) 夕阳里的平原/曹宇翔 瓷器/柳法 秋/黑大春 现实与虚无/吕德安 山民/韩东(外一首) 母亲们的手/吉狄马加(外一首) 在通什的谷地停下/林雪(外一首)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外一首) 秋天的红颜/李亚伟 最后一夜或第一日的献诗/海子(外一首) 北方的海/多多(外一首) 古渡/李松涛 大河上下/车前子 点灯/陈东东(外一首) 水壶/宋琳 西部概括/王久辛 我在一个人的内心行走/马新朝 呼唤/李南 热雪/辛茹 表达/柏桦 在一个不知不觉的冬天/莫非 气息/树才 当我心烦的时候/席君秋 玻璃/梁晓明 沿河散步/娜夜(外一首) 给我/海男 满月之夜/哑石 爱我吧/蓝蓝(外一首) 碎/麦城 青稞地/阿信 午夜的好奇/冯晏 北站/肖开愚 鸟与天空/郁葱(外一首) 四月/田禾(外一首) 并行/朱朱 个人书信史话/臧棣(外一首) 眺望/沈苇(外一首) 结结巴巴/伊沙(外一首) 时装设计师之死/西渡 秋野/杨晓民(外一首) 深思/杨键 守夜人/余怒 三把藏北的刀/江一郎 我轻声念出一首情诗/刘亚丽(选章) 昔日重来/荣荣 取暖/阿毛 葡萄藤/叶匡政 西北偏北/小引 终结者/张执浩 题二战纪念铜雕/梁平(外一首) 雪的教育/桑克 我和你加在一起/白连春 水龙头/胡弦 考试/叶辉 序曲与怀念/鲁西西 光辉/雷平阳(外一首) 洪湖螃蟹的生活史/哨兵 教孩子们伟大的诗/陆忆敏 记得那种味道/车延高 雪乡之一/文乾义 手机/简明 玫瑰花瓣/商震 邻居/骆英 人一老就糊涂了/高凯 秋日即景/牛庆国 在特教学校,看智障孩子们做游戏/汤养宗 白夜/姚风 草穗吊灯/杨森君 被鸟笼关住/聂沛 荒唐的故事/古马(外一首) 一个女人在电视里哭泣/俞强 像向口葵一样饱满/王明韵 十年后,再一次失恋/洪烛 我看见了离别/大卫 致顾拜旦/商泽军 一刻,又一刻/李轻松 当爱人离开/老寂 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卢卫平 水牛档案/叶臻 薄刀峰/阎志 修表的人/宋晓贤 或者槐花/许敏 枫香村/路也 如果老了/王妍丁 迷人的清香/江非 鱼的尾巴动了一下/朱零 一个穷人的羞愧/邰筐 素描/王夫刚 海的解释/沈天鸿 庆阳/阳飑 残损的玻璃/人邻 途中/刘春(外一首) 漂亮的害虫/慧玮 植物人/李寒 矿难之后/李建华 行走的母马/谭明 乡情/代微 为了接近一个秋天/李小洛 丢失/黄礼孩 夏夜/谢君 我的眼神,多么惊慌/杨晓芸 安静/韩宗宝 七月回福建的列车上/安琪(外一首) 多么孤独啊/泉子 茉莉花开/扶桑 正好/刘希全 那曲草原之四,白垩 希拉穆仁草原/霜林晚 交谊舞/陈小三 2002,我有/宇向 挽诗/庞培 爱情挽歌/黄梵 星光/陈人杰 致前妻/李黎 十二月重唱/杜涯 天山北麓的一场大雨/北野 我爱的人变成了灰/格式 流泪的事物/李见心 不断地想到荷/宋晓杰 再一次写到蝴蝶/林莉 我开始爱你/草人儿 错开/蒋蓝 别为我担心/孙磊 天堂的路标/干海兵 蝴蝶/丁念保 南瓜灯/李元胜(外一首) 一九九○年的亵渎/潘维 一只钟的生产流程/谢湘南 南来风/叶丽隽 破碎/羽微微 干净/赵瑜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唐果 中国食物链/周云蓬 试读章节 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 方冰 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 就要铺下一天大雪 我从很远的地方转回村落 忽然发现在我的身后 尾随着两只可怕的眼睛 我吓出一身冷汗 握紧手中的镰刀 准备一拼 不知什么时候 它的前爪却搭上了我的肩膀 人说过: 这时,你绝不能回头 要是一回头 它就对准你的喉咙 一口咬得紧紧 幸而,我还没有被吓昏…… 可是,我已经不知道 我是怎样苦撑到村口的 好像一个知心的朋友 它把嘴唇贴近我的耳朵 轻轻地对我说: “我这是送你一程—— 你需要认真提防的 不应该是偶尔遇见的我 而是常在你身边的——人!” (选自《人民文学》1989年11月号) 西双版纳的空气(外一首) 袁水拍 明月下的细雨, 雾也似的轻; 茶山上的大雾, 雨也似的冷。 西双版纳的空气呀, 拧得出水和养分, 它滋润着: 高高的椰子, 低低的香蕉, 半空中大青树的根。 西双版纳的空气呀, 是一件稀有的结晶, 它的每一毫升里含有 七十七种虫声, 七百七十种花香, 七千七百种绿叶上的光和影1 1961年11月末,昆明 (选自1962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依娟红 柔波一样的手臂, 丝带一样的腰身, 流星一样的眼睛, 将要说话的嘴唇。 浴于澜沧江的孔雀, 寻找着人间的爱情; 泼水节赶摆的少女, 歌颂边疆岁熟年丰。 竹笛悠扬,锥锣嗡嗡, 筒裙如水,云鬓蓬松, 榕树下各族观众争看, 妖娆起舞依娟红。 1961年10月下旬,小勐仑 (选自1962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有赠(外一首) 曾卓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吗?)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着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头发斑白了,背脊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轻。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吗? 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吗? 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吗?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1961年11月 (选自《曾卓抒情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版) 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选自诗集《悬崖边的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 致自丁香 陈敬容 一夜风雨摇落了无数 白丁香,你白色的珍珠! 一春天看着你萌芽、生叶 终于盼来了一片莹白 把沁人的幽香向小径舒吐 在十分幼稚天真的时辰 我写过:我爱单色的和 寥落的生。烟云一般 飘去了多难的青春,给留下 一片寥落,一片清纯 寥落与清纯是孪生姊妹 白丁香,我独爱你明净的 莹白,有如闪光的思维 别问从今后还会有多少 风雨雷电、和无情的秋冬 带着凋零在后面紧追—— 到来年啊,依旧有东风 还给你绿叶,还给你飞燕 凡是时间从你所夺去的 另一个春天全都要为你召回 山的声音(外一首) 邹荻帆 我以为山是沉默的象征 在远处 群山屹立 像无声的波涛, 像冻云一样静静。 纯朴的山呵, 朝着天宇 张着憨厚的嘴唇。 山啦, 你也给了我们葱茏的树林, 养育了鸣禽百种琴韵。 山啦, 你也曾怀抱冰雪而期待, 春日涌泪泉晶莹, 推动了水磨, 推动了时间的齿轮, 招呼着大海的潮音。 山啦, 当人们踏破铁鞋 访遍青山, 你哪怕掏肝挖心 捧出了煤铁镭汞金银…… 于是我们听到金属颤抖的声音…… 山是沉默的吗?P021-029 序言 这是一鄙新中国开国后历经六十年的诗选。 在中国新诗史中,六十年占据了大部分篇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新诗,在这期间,其传统既得到继承和延续,也曾发生过极端的变异,是在羁束与开放的两极中,走过了豪迈与自足、单一与贫乏、凋零与寂灭、纷繁与探索的艰辛历程。尤其新时期以来,当新诗终于打破桎梏,在开放与求索中经历了一场美丽的混乱,释放了被压抑已久的创造力,赤诚的诗人在苦难的磨砺中孕育了珍珠,而新诗潮的涌动又将诗带入了新的向度,中国新诗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而随后的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纷争求索、相反相成,则形成了不同美学向度、不同艺术观念生发的艺术上多元并存的创造格局,神奇、美丽且丰富。在此期间,中国新诗已逐渐走向成熟,留下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 中国新诗的发端,是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标志的,可那实在只是一种尝试,简单、稚嫩,还带着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蹒跚。然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具有的开创性却意义重大。白话体新诗的出现,打破文言旧体诗的禁锢,无疑是一场革命。新诗体的创立,弱小、无助,面对数千年旧诗体的沉重压力,注定是艰难的。可正因为其新,才有着宽阔的生长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使新诗体真正确立的是郭沫若的《女神》,狂飙突进式的激情,语言的喷发状态,语言方式与诗之内涵内在、自由的契合,展示了新诗凤凰涅椠般的再生。当然,还有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等等。,相继而来的大批诗人的涌现,文学研究会以及创造社聚集的诗人群,在新文化运动强劲的冲击之中,展现了扑朔迷离、新意盎然的创造力。打破禁锢的自由,从西方移植来的新格律,象征的品格,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寻,形成了中国新诗创造的第一个高潮。其中的一些作品,由于前辈诗人深厚的功力与中外兼修的素养,今天读来仍经得起阅读和审视,具有经典意味与心灵的穿透力。 在中国早期的新诗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最具诗质的文字,应当是散文诗至今难以逾越的经典。这种用散文方式写成的诗,在认为没有解决形式问题便是失败者的眼中,恐怕也是失败的作品了。其实新诗,尤其是自由体诗,是以自由为本的,新诗没有可以返回自身的外在形式,每首诗的形式都是一次性的生成,不可重复,诗之内容和形式本是不可分的一体,在新诗中,形式是内容的延伸,内容就是形式,是凸现诗性意义的不同的语言方式。形式不是一双鞋,需削足适履,形式就是足本身。而诗之本质,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其本身蕴含的诗性意义。 就诗本身的变革而言,新诗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抗战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面对血写的现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战神替代了美神,这让我想到一位印度作家的话:“当房子着火的时候,诗人应当停止歌唱,马上去救火。”因而,诗成为炸弹和旗帜、匕首与投枪,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然,诗毕竟是诗,如同炸弹有自身的威力,匕首和投枪亦有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尖锐与杀伤力,而旗帜则是一种聚集和呼唤,诗亦有着凝聚人心、唤起人心底的爱和恨的激励与感召作用。如光未然的歌诗《黄河大合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间的《给战斗者》等著名的诗篇,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有经典意义的篇章。而这期间的一些诗,虽有趋同倾向和明显的外倾姿态,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和狂吼,写作方式也并不单一。解放区形成的新诗潮流与国统区的诗人写作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七月派诗人与九叶诗群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亦有着不同写作方式的对诗与现实、诗与艺术的不同感悟与理解。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颂歌时代。其时的中国,除局部地区之外,政局一统,硝烟散尽,所谓“风云变色,河岳异彩,新陈递嬗,洪蒙再开”,正如姚华《曲海一勺》所言,“治平之世,百度守成,文章典则,步趋甚严。虽不羁之才,罔敢逾越。”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大一统的文学,新的政权需要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代言者,所谓“新体萌芽,必于是时”。看起来顺理成章,政治决定文学,行政力量所推行的指导思想、文学政策和方针,虽中间也有调整,但总的趋向大抵是促使中国新诗走向一体化变异的原因。随之而起的频繁的政治运动,不但扼杀了诗歌,甚至危及了诗人。一些颇有才华和创造力的诗人停止了歌唱,甚至已不会歌唱,被投入到牢狱抑或无穷尽般的思想改造或劳动改造之中。及至十年动乱,则诗歌灭绝,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过进牛棚的遭遇,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境况尽管如此,但我仍然认为其时亦留下一些在诗歌史上值得研究的作品。 从开国到新时期之前,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诗人,是贺敬之与郭小川。贺敬之作为一个少年参军、从延安走到北京的诗人,自己的血肉和革命与无产阶级融于一体的诗人,他的放歌和代言无疑是真诚、发自内心的。他开创了新中国政治抒情诗的诗体,并在政治观念与艺术的结合上进行了空前的探求,颇具影响力与感召力。贺敬之之于新中国有如马雅可夫斯基之于苏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于他的颂歌方式被一些继承者演变成了假大空的“文革”式的所谓政治抒情诗,恐怕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事情。直到今天,模仿者们仍无法超过《雷锋之歌》的水准和魅力。 郭小川是个相对复杂的诗人。他的《林区三唱》曾风靡一时。《望星空》曾遭批判,掀起轩然大波。可他最好的作品却是一部长篇叙事诗《白雪的赞歌》。在那个年代,他敢于写复杂的人性,写男女之间情感的微妙关系,且表达得恰到好处,不可多得。 就建国后的前17年而言,一些长篇叙事诗所取得的成就是新时期所没有的,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乔林的《白兰花》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诸多的年轻诗人的崛起,如公刘、白桦、邵燕祥、李瑛等,其时都写出了一些为人称道、值得一读的好诗。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艾青为代表的大批归来的诗人重新展开歌喉,以真挚、痛切、沉郁兼有思辨色彩的写作轰动一时,诗甚至成为拔乱反正的先导。诗人们张开嘶哑的喉咙歌唱,似乎还带着几分拘谨,但春天毕竟到来了,蛰伏的生命在惊蛰般的雷声中复苏,为诗坛开创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归来者的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涌起了新的大潮。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沉思的年代、开放的年代、创新的年代,也是一个诗人辈出、诗意盎然的年代。朦胧诗作为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的新诗潮,带来了诗歌新的观念,那种重感觉和情绪、隐喻和暗示、通感的运用,以及意象的大幅度跳跃、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习惯于单调呆板的诗歌观念固守者目瞪口呆。自然,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由于一些诗写于“文革”时期,大都带有浓重的政治的阴影,与人们习惯的颂歌相较,有着明显且固执的反叛倾向。然而,从本质上看,他们所注重的还是审美把握下作品的深层含意,体现的还是忧患意识、英雄主义,具有传统心理结构中呈现的远大精神目的。其实,在新时期中国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一些与朦胧诗人年龄相仿的青年诗人,他们的一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作品,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甚至甚于朦胧诗人。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起“文革”期间所写的新诗,我们不应当忘记牛汉与灰娃。牛汉在干校所写的《半棵树》、《悼念一棵枫树》等,简直就是诗人们命运的写照,也可视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而灰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写的《野土》,则超越了时代,是民族文化诗性之根的表达,在其时绝无仅有的语言里逼近了诗的纯粹。我们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变革始于新诗,并留下了语境改变之后经得起阅读的优秀作品。 朦胧诗之后,一些被称之为后朦胧诗的写作者,如同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以一种无规束状态,一反朦胧诗的美学原则,他们讨厌隐喻,消解意义,随意且直白地表达面对生活的困境。然而,这样的诗与朦胧诗有着既对立而又同构的关系。在这期间,为数不多的功力深厚、深得诗艺精髓的中老年诗人,却重新焕发了青春,郑敏的《诗人与死》,昌耀的《慈航》,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而海子的自杀,让人们惊愕之后重新审视、认知了他的创造力,在青年人中产生了罕见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今天,大抵是诗歌的落潮期。当物质消费的膨胀性力量主导了社会,甚至连文学也沦为商品和消费品的时候,印刷文化逐渐被电子娱乐文化所替代,由通俗走向媚俗的时日,诗走向边缘,也是一种必然。 然而,新诗被冷落、在浮躁中走向边缘未必是坏事,离开喧嚣的热闹恰恰让诗人们有机会自省和沉思。中国新诗恰恰在这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匆匆浏览了整个世界不同的诗人走过的创造道路,具体研读了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诗歌经典之后,中国诗人进入了自主的写作阶段。那是中外兼修之后的自省,亦有人又回归传统的博大精深之中,吸收精髓,洞悉汉语独有的魅力,于是,不同的诗歌观念、写作方式、不同的探索,纷至沓来。诗人们对诗与现实、诗与艺术,以及诗的本质的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与精微,在艺术上多元并存的状态下,中国新诗又逼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新诗的境遇是尴尬的。虽说目前有敏感有训练的写作者的作品,比起八十年代的名篇质量还高,但已没有那时的影响了。当被诗坛普遍看好的女诗人,发现目前已基本不写诗的舒婷仍旧受到明星般的追逐,也会发出白写了的慨叹。 应当说,创作环境的宽松和自由给了诗人以绝大的创造空间.可大一统的观念却在创作者本身形成了另一种“文化政治”。当然,诗人易走极端,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也是常理。宣布由自己认定的诗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塞进一点私货;或更年轻的一代将“你,我与真理”并列,除了我没有诗歌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亦可以理解。就我看来,所谓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隔代诗人的差异,实际上也是站在诗人各自立场上的诗歌观念之争,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其完全可以互补,共同显现中国新诗的千姿百态。而不同诗观的写作者中,都有出类拔萃的诗人。 近年来,诗坛逐渐沉寂,呈现一种悄然思索、深入耕耘的写作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常态。一些当年的弄潮者已晋身中老年诗人之列,亦有越写越好的诗人已呈大家之象。而无数的新人崛起,出手之高令人惊喜、赞叹。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好诗不少,让年轻人喜欢同样让老年人引起回顾性情感的作品不多,而能留得下来的“大诗”,还在我们的期待之中。 在当下诗歌的研究中,对语言的认知在逐渐深化,已不仅仅是语感和语流的探寻,语言已成为持久存在的追寻,与生存、信仰和表达困境的至深体验融于一体。有人甚至将当代诗歌的边缘性推入“当代诗歌的孤立性”,强调诗首先是“重塑人与其自身存在的审美关系”,这自有其道理,领略诗创造了什么、而不仅仅是传达了什么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这种孤独的审美与社会的割裂,亦让人担忧。 尽管诗当下的处境并不美妙,可诗与年轻人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和吸引力,这从网络诗歌的兴盛中可以看得出来。据称,“除了几个大型诗歌网,还有10万个以上的网页信息和上百个网站,商业性网站中的诗歌社区也有上万个。”除此之外,民刊的众多,每年有近千种诗歌内部交流资料出版,无数的爱诗者从中浮出。虽然这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确有部分办得精粹的网站和民刊。而一些出色的诗人,大都是正式出版物、民刊以及网络的三栖写作者,其中也出现了一批拥有水准且有冲击力的诗歌新人。 有人称,诗歌选本有文学史、批评家以及有实用性范本特色的三种选本。就我看来,这三种选本有共通的地方。如果说,从研究角度出发的批评家选本更具有探索性,更为新锐,文学史选本却应当与实用性的范本更为接近。本选本大抵近于第三种,即以拒绝赝品的各种不同写作方式的代表性作品为;住则,选经得起阅读和审视的理性和感性交融的上乘之作,选注重语言魅力和形式感、同时具有深邃的思想含量的作品。本选本是好诗的范本,同时也为批评家的的研究以及文学史关注的诗人和作品提供印证和参照。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本集只收短诗。长诗的优秀之作以存目方式纳入。而旧体诗、散文诗、儿童诗亦不在此列。 由于时间紧迫及视野所限,也由于六十年的作品浩如烟海,即使一些好作品也无法在一本选集中一一容纳,难免有遗殊之憾。好在还会有其他选本以及后来的选本可以补救。因此选本也是一家之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