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式记述了40年前牛田洋那场台风海啸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与华南农学院牛友陈树仁的《牛田洋灾难亲历记》相映成趣,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此外,该书作者经过四十年的反思,第一次从哲学、历史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观的高度,系统地、理牲地分析了牛田洋现象和牛田洋文化,将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牛田洋现象提出了新的课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牛田洋风潮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建斌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景式记述了40年前牛田洋那场台风海啸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与华南农学院牛友陈树仁的《牛田洋灾难亲历记》相映成趣,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此外,该书作者经过四十年的反思,第一次从哲学、历史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观的高度,系统地、理牲地分析了牛田洋现象和牛田洋文化,将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牛田洋现象提出了新的课题。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40年前在0490部队学二连“接受解放军再教育”,是牛田洋抗击728台风的亲历者。离开牛田洋后,又长期在出版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作者在《牛田洋风潮》中,对那场灾难中的风、雨、潮的描述,非常深刻。 目录 序 难忘牛田洋 001 引言:涛声依旧 呼唤英雄 / 003
第一部 沧海桑田 / 010 1. 千年沉浮话“牛田”/ 010 2. 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 012 十年初创生产基地 / 012 毛泽东主席作出“五七”指示 / 014 “7·28”风潮名扬海内外 / 016
第二部 “7·28”风潮即将到来 / 020 1. 瑰丽的牛田洋 / 020 2. 周恩来总理的电话 / 023 3. 艰难的决策 / 024 4. 台风前夜 / 028 5. 妇女儿童先行撤退 / 032 6. 营房保卫战 / 033 7. 风吼海啸 / 036
第三部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 039 1. 铁骨铮铮 / 040 镇守闸门 / 040 艰险转移 / 041 舍己救人两英雄 / 043 枪杆子是战士的命根子 / 046 2. 血肉长城 / 047 3.“共产党员站到最外层!” / 054 4. 大堤上的“黄继光” / 058 “海潮就是敌人” / 058 大无畏的战士 / 060 牛田洋的铁人 / 061 5. 等兄弟部队脱险后,再转移 / 063 6.“孤岛”上的83个勇士 / 064 7. 中流砥柱 / 069 8. 断堤双雄 / 070 9. 魂断车路 / 074 10.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 075 11. 救兵来到华阳村 / 077 12. 有子弟兵在,就有人民群众在! / 081 13. 劈风斩浪救亲人 / 084 穿房越脊过“天桥” / 084 一只谷桶千钧重 / 085 潜水摸门 / 087 采菱船上 / 088 风雨夜里哨兵 / 089 14. 三进危房 / 090 15. 舌头舔泥 / 092 16. “学生也是这样” / 093 17. 大风浪里炼红心 / 096 18. 严峻的考验 / 099 19. 与蛇共舞 / 103 20. 号声入云天 / 107 21.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武器 / 108 “武器的一个零件也不能丢!” / 108 “人在武器在” / 109 “擦亮钢枪,随时准备上战场” / 110 22. 钢铁身躯接通的红线路 / 111 23. “马鸣风萧萧” / 112 24. “墟里上孤烟” / 114
第四部 生死漂流 / 116 漂流者一 避了战乱遇了海潮 / 116 漂流者二 复活的“牺牲者” / 130 漂流者三 生吃鸭腿充饥 / 133 漂流者四 “鲁滨逊”登上小岛 / 134 漂流者五 生吃鱼甜得很 / 136 漂流者六 海上酒“宴” / 137
第五部 撤退大场景 / 141 场景一 鱼儿要离水天灾无天敌 / 141 场景二 烹鸭煮饭赢得逃生 / 142 场景三 歌潮战海潮 / 144 场景四 一双解放军鞋 / 146 场景五 忠字台 / 147 场景六 衣不蔽体 / 147 场景七 生命树 / 148 场景八 雨打秋萍 / 149 场景九 露出海面的那双手 / 149 场景十 搭人梯 / 149
第六部 灾后长镜头 / 151 镜头一 尸横遍野 / 151 镜头二 打捞尸体 / 154 镜头三 掩埋战友 / 155 镜头四 “叔叔,再见!” / 156 镜头五 妹妹找哥泪花流 / 157 镜头六 跳海 / 158 镜头七 寄自四川的条幡 / 159 镜头八 “华山”救母 / 160 镜头九 风声雨声歌声响遍十里长街 / 161 镜头十 准假千里挂失巨款 / 163 镜头十一 风潮夺命也为媒 / 164
第七部 军民重建牛田洋生产基地 / 165
第八部 峥嵘岁月 / 178 1. 牛田春秋 178 2. 大学生连 186 3. 迟到27年的追认194
第九部 牛田洋启示录 / 198 1. 洪水神曲 / 198 2. 大风赋 / 205 3. 蓝色咏叹调 / 210 4. 向大海要土地的人 / 217 5. 沧桑、桑沧,退田还渔 / 223 6. 苦乐思辩 / 229 7. 永远的牛田洋 / 235
后记 / 244
附录 / 246 “7·28”烈士纪念碑记 / 246 在牛田洋抗击强台风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 247 牛田洋歌曲 / 250 台风自救常识 / 255 试读章节 7月28日,上午8点多钟。连长派遣张兆津和陈纪,到大堤东段渡口以南300米的地段,担任观察大堤险隋的巡逻任务。 台风挟带着万发乱箭般的大雨,漫天飞舞。海面上,漂浮着从榕江、韩江冲来的竹子、木头。台风把它们卷起来,像抛标枪一样,越过防浪堤,向牛田洋农场射过来,从战士身边穿过。真如千军而马,兵临城下。 为了看清大堤险情,张兆津和陈纪拄着竹竿,弯着腰,不时地左闪右躲,避开“枪林箭雨”的袭击,摸索前进。突然,一块木头驾着海浪飞上堤来,打中了张兆津的头。顿时,他的脑袋昏昏沉沉,两眼直冒金星。 陈纪连忙扶住张兆津,不让他倒下。问他:“伤得重吗?休息一会再走。” 张兆津觉得正是要紧的时刻。对于军人来说,前方风浪险情就是敌情。他们俩既是前线的侦察兵,又是长堤的哨兵,担子重,责任大,警惕性一刻也不能放松。于是,他只是用手在脑袋上胡乱摸了摸,忍着疼痛,就继续前进。 暴雨搅得周天混沌,纷纷扬扬,几步以外什么也看不清了。海浪百折不回地向大堤猛扑过来。台风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坏孩子,把渔船当玩具那样耍起来,玩腻了,就把破船重重地扔在大堤上。堤面上狼藉不堪。 张兆津使尽浑身解数,逆着强风拼命地往回冲,但每当起步,一站立,步子还没跨出,就被大风压倒。没办法,只好手脚着地匍匐着前进。一股不服输的力量鼓舞着他往前挪,但大风就像橡皮筋拉着他的身体,手脚在光滑的堤上又没有着力点,挣扎着连续冲刺了几次都没成功。 风浪太大,堤上已经不能站人。他们要坚守战斗岗位,摸清大堤险情,已经非常困难,也十分危险。但张兆津和陈纪意识到,这是考验他们的关键时刻!风浪越大,他们的责任就越重。如果大堤出现决堤险情,他们不能及时发现上报,那就是最大的失职。这可是贻误战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决心不漏掉半点险情!浪大,不能站,他们就匍匐前进;雨猛,眼睛睁不开,看不清,他们就用手摸。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陈因为来不及躲避,两次被风浪卷起的竹竿打出鼻血,但是他没吭一声。 不久,他们两人又累又饿,觉得两条腿像灌了铅,很沉重,走不动了。刚打算坐下来,稍微休息一下,突然,他们发现堤内的水位迅速上涨,牛田洋生产基地已是白茫茫一片。是不是我们这段堤崩了呢?他们两人紧张起来了,马上不顾危险,把他们负责的这段海堤检查了一遍。 这时,烟雨之中传来了鼎沸的人声,有一队人影在攒动。原来是兄弟部队的同志,沿着大堤内侧,急速向他们走来。他们一问,才知道,是大堤南端一号水闸冲垮了,他们奉命转移了。 大堤决口了,兄弟部队都转移了。他们两人该怎么办呢?是跟兄弟部队撤退呢,还是留下继续坚持战斗呢? 去留问题成了他们思想斗争的焦点。 他们深情地目送着兄弟部队战友的身影渐渐地远去,他们期待的亲切人声也渐渐地消逝了。眼前又只有那嚣张的风雨、残酷的波涛;耳边又充满了呼啸声、怒号声。 无情的海潮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留下而收敛、退却和休止。 海水淹上了他们的膝盖,他们坚守着!他们想,领导把巡逻大堤的任务交给他们,在没有接到命令之前,他们决不能离开战斗岗位! 海水淹没了他们的腰间,他们坚守着!他们想起了邱少云烈士宁愿被火烧死,也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英雄形象。好榜样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海水淹到了他们的胸部,他们坚守着!他们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海水很冷,冻得他们发抖,可是,他们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在这里,他们又饿又累,稍不注意,就会被海浪卷下大海;他们的脚步徘徊在生死的奈何桥上! 在这时,每一分钟都是对他们革命意志的严峻考验;他们的行为正在体验着哈姆雷特的千古难题! 下午四五点钟,风雨渐渐小了,海潮也开始退了。他们泡在海水里与风浪搏斗了七八个小时。张兆津的腰部被海面上漂来的汽油桶撞伤,这时感到隐隐作痛。手也冻麻了,失去了知觉。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夜晚即将来临。他们考虑:如果在断堤上过夜,四周已是水乡泽国,汪洋大海。睡,无处可躺;冷,没有干的衣服,没有被褥;饿,没有食物干粮;渴,没有一滴淡水。如果走,风也小了,他们都会游泳,是完全可以游出去的。 可是,他们还是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战士在远离领导或与领导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更要自觉地提高纪律性。他们决定还是留下来,坚守岗位! 深沉浓重的夜幕下,伸手不见五指。他们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压抑在天之涯,被烟波浩渺的潮汐逼迫在海之角。风雨平静了一些。波浪咬着防浪石的声音,单调而且孤寂,声声催人昏睡。 他们互相勉励,互相提醒:千万不能睡着了! 凛冽的海风阵阵袭来,砭人肌骨,使人哆嗦。他们拿着木棍,忍着饥寒,冒着风雨,继续巡逻在大堤上。有时冷得受不了,两个人就靠在一起,相互用体温暖和。有时就原地跑步、跳跃暖身。这样,他们熬到第二天的黎明。 7月29日早晨,他们迎着冉冉升腾的太阳,正在断堤上巡逻。连长、指导员和同志们找他们来了。一见首长和同志们,他们立即扑上去,一个个地热烈拥抱,一个个使劲地握手,好像久别重逢,好像永远不会再分开,眼里闪着泪花,笑得嘴巴都合不拢。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股暖流直涌心头,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原来,连长在接到转移命令后,曾派了一个同志来通知他们。由于当时风大雨急,大堤上一片白茫茫的,没有找到他们,以为他们已经转移,便回去了。部队到了玉井村后,连长发现少了他们两人,很着急,又亲自涉水返回大堤来找,也没找到。第二天,连长和同志们重上堤坝,终于找到了他们。 他们俩向首长汇报情况之后,就和大家一起去打捞物资了。 此时,已经30多个小时了,他们两个人没有喝过一口淡水,早上吃了几个用海水煮的鸭蛋,中午用海水做了饭,又咸又苦,吃不进去。他们又饥又渴,讲话都很困难。 P71-73 序言 永难忘, 牛田洋! 你不是寻常的水, 不是普通的浪; 你曾是侵吞我战友的粗暴, 骇天动地的疯狂。 思念你, 牛田洋。 每一缕波纹 都荡漾过温馨, 每一簇漩涡 都旋转过青春。 虔诚的 是年轻的一群。 用热泪拭擦面颊, 用冷汗沐浴身心。 不幸的 是“文革”的荒唐。 可贵的 是真传的辉煌。 不敢忘, 牛田洋。 汹涌过几代人的血泪, 回荡着军号的哀伤。 无畏的底蕴是酷爱, 善良的源泉是希望。 站着死去的是英雄, 永垂不朽的是理想。 活下来是奢侈的偶然, 快把先烈的重担挑上! 祝福你, 牛田洋。 愿堤坝挺立南粤, 愿阳光洒满绿浪。 喜看炊烟在咸风中袅袅, 欣闻稻花飘逸芬芳。 牛田洋啊, 我们永远的心香—— 意志和理智的摇篮, 承前启后的力量。 后记 关于军垦农场题材的纪实文学、小说、电视剧、电影等等非常多。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崇明岛的军垦或农垦战士生活的文艺作品灿若繁星,层出不穷。牛田洋是闻名军内外的军垦农场,但就是极少有反映牛田洋的作品。上一个世纪70年代,曾有长篇小说《牛田洋》面世,与《艳阳天》一起风行一时。那时,真可谓:样板戏与语录歌齐飞,《牛田洋》共《艳阳天》一色。后来,就不再风光了。 多年来,牛田洋战友都自称“牛友”。牛友们和关注牛田洋的读者总希望再读到关于牛田洋的书。2000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风雨牛田洋》,但那只是一本有关报道、牛友回忆录、历史资料和图片的汇编。但是,正是那本书极大地鼓舞了牛友、烈士家属和关心牛田洋的读者,有的报刊还转载了,甚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收藏。 今年是牛年,又恰逢“7·28”抗风抢险40周年纪念。于是,大家策划了牛年牛友牛田洋大聚会。有的牛友提议,请一位作家写一本反映当年可歌可泣的事迹的书,作为40周年的纪念。作者提出要召开座谈会,把当年的亲历者请来,说出他们的故事。 但是,牛友们分布在天南海北,甚至世界各地,“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极难办到的事情。 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纪念,我提笔写了这本书。关于这类作品的体裁,根据1993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史稿》(作者张春宁)一书的观点,应属于报告文学。该书认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性是新闻性、文学性和论说性。该书还提出“综合性报告文学”或者“论说性报告文学”的概念。因此,我采用了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的形式。 很多年以来,每当我看到农民们忙于春插和“双抢”时,触景生情,心里思忖牛田洋也正在忙插秧了。于是,我就记起一首《插秧诗》: 手把新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今天,我们回顾40年前的往事,宗旨还是向前看;通过一番议论,希望有新的收获。这就是本书“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图。然而,在搁笔之后,我心中惴惴不安。除了顾虑资料是否翔实和准确,观点是否深刻和稳妥,最担心的是对牛田洋的分析与评价是否偏颇。所以,期盼牛友们和广大读者的指教。 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是:在书稿即将付梓的时候,我听说当年“7·28”抗风抢险中,一位立大功的英雄犯了错误,并且差一点获刑。经过再三的落实,我只好忍痛割爱,把浓墨重彩写好的一个篇章删除了,颇有“挥泪斩马谡”的感觉,更有“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感慨。 为了历史地、真实地反映当年的情况,本书的大部分英雄事迹改写自1969年12月,○四九○部队政治部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赞歌》,木刻插图也选自该书。本书还选用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风雨牛田洋》的部分图文。历史上水灾及有关数据来源于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大水灾纪实》(1991年版)。写作中还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影像资料,恕不一一列举。我无从查考当年的图文作者,在此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由于交稿的时候,离“7·28”40周年纪念会只有20多天了,特别感谢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加快这本书的编印所作的努力,特别感谢参与此书出版工作的所有同志。 有人说: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瓣会让你泪流满面。40年来,对于牛田洋战友来说,7月28日就是这一瓣“洋葱”。生活并不是苹果,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甜美、平安和硕果累累。欢笑的人生,人人都愿意拥有,但是笑语欢歌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欢乐必须用痛苦去酿造。欢乐不是人生最好的解脱,痛苦也不是人生最大的失落。在痛苦中不断地探索,真正的快乐才会时刻伴随。拭去那咸涩的泪水吧,也不要丢弃这一瓣“洋葱”! 由于白天还要工作,我只能夜里写作。夜阑人静,“情到不堪回首处”,写到欲罢不能时,推门步向阳台,身沐月光,我心中就涌出了苏轼的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呜呼!此时此景,“短松冈”,就是牛田洋边莲塘的那座栽着松树的小山冈! 今夜,朋友,让我们在月光下遥祭英灵吧! 黄建斌 2009年7月8日深夜于福州西窗烛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