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喻大翔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是我国著名学者喻大翔主编的一本关于香港著名记者、报人潘耀明先生的资料结集。该书从访问、印象、专论等几个角度,向广大读者集中展示了潘耀明先生的几个侧面。

内容推荐

由喻大翔主编的《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分“访谈”、“印象”、“专论”三辑。第一辑主要是访谈;第二辑描述对作家、对出版、对几种著作的印象;第三辑是对潘耀明(彦火)作品的总论,以及按作者个集出版的先后所作的评介。无论是访谈、印象式描述还是对作品的研究,东南亚的作者与媒体都几乎开了风气之先;大陆评者有更深广的视界;而香港的论家,敏捷手快,乃是架设“潘桥”的主力。这本集子,几乎梳理出世界华文文学界、新闻界对潘耀明(彦火)的评价简史,从中让读者知道了潘耀明(彦火)的特殊贡献:他对时贤的礼赞,他的热爱朋友和从朋友的热爱中激扬出来的文化之思和文学之想。《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书前刊登的金庸、吴祖光、萧乾、柏杨、茹志鹃等作家写给潘耀明(彦火)的手迹,弥足珍贵。

目录

序:流水过处有“潘桥”——《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

第一辑 访 谈

潘耀明·心海潮汐

·关于身世和童年

·关于生母

·关于自己的性格

·关于“异乡人的星空”

·关于香港文化

无言的耕耘——访香港名作家彦火

彦火谈香港边缘文学

·不受重视

·先天不良

独家揭秘金庸先生因何结缘泉州——访泉籍著名作家、香港

《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

·我与金庸的不解之缘

·金庸的个人魅力是《明报》成功的秘诀

·金庸先生正在_编写《中国通史》大纲

·“金迷”涵盖社会各阶层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天龙八部》最令我感到震撼

·金庸作品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韦小宝

·金庸作品经得起时间之河的淘诜

·金庸先生将在泉州悠闲地游走

潘耀明致力图书发展新路向

·被喻为《明报》最后一个书生

·东方杂志应用西方理念

杂志随想——与潘耀明先生对谈

潘耀明:媒体应保持中性价值观

·传媒要有文化理念

·没有文化底蕴。香港就没有深度

倪匡以写武侠起家

·替金庸、古龙代笔

·点评武侠名家

·武侠——中国独有的小说

·结 语

潘耀明与《明报月刊》的“中性价值”

潘耀明,海内外华人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香港,有一群执着的文学守望者——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先生

·历程:为香港纯文学的发展而努力

·作用:海内外中国作家的“交通站”

·困境:资金短缺且会员老化

·出路:将旅游和文学结合

第二辑 印 象

“卷首语”引起的联想

散文作家彦火

·作家有续编

·写作的旅程

·醉人的散文

·驰笔再献歌

我写彦火

期以十年

贵在耕耘

以文会友的香港作家潘耀明

·为可敬的人立传

·以文会友促进交流

·教育女儿要有“国”格“人”格

潘耀明——书是他生命中永远的故乡

·读书

·写书

·出书

·藏书

感受人生的的诗意——香港文人彦火印象

彦火夺两散文奖

香港,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圆圈圈

港人彦火

潘耀明:香港文化圈的“宋江”

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潘耀明

中资人士出掌《明报月刊》

《明报月刊》得人

《明月》随想

生命·学问

四海之内皆兄弟

《明月》中兴

何物爱情

潘耀明致力图书发展新路向

感受尊重

风貌

潘耀明兄的探讨

彦火不经意的浪漫

长流不息

生命长流

弥足珍贵

潘耀明情凝于书

难得以书为乐

第三辑 专 论

他对内地作家充满人情味

万水千山总是情——读彦火的作品

走向世界的美文——彦火散文初探

·一枝独秀,独步文坛

·选材剐具一格,以小见大

·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

简约蕴藉凝练古雅——浅谈彦火散文艺术

谈彦火的散文

擅用文字造河山——读彦火的中外游记

真实·自然·诗意——评彦火的《大地驰笔》

藏在燧石里的火——读彦火的《当代中国作家风貌》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

订正一些作家生平及著作的讹误——读《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续编》

工笔写中国作家风貌——彦火著《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续编》出版

·写得很真实

·亲切的感受

·新秀是主体

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精品——读彦火《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续编》

史料的准确性与评价的科学性

一评彦火《当代中国作家风貌》

一、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二、史料的准确性

三、评价的科学性

四、入选作家的包容性

五、文字的可读性

读《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的一点感想

枫杨与野草的歌

海隅的一束鲜花——读彦火《枫杨与野草的歌》

荒漠之绿叶

细致·精彩·抒情——《醉人的旅程》读后

个性与新意——彦火的《醉人的旅程》读后

山水一程

跟彦火走那一程山水

生命的长流

文人学者的风貌

彦火的新文集

可读性甚高的文艺家印象记——小评彦火的《旷古的印记》

留下凝固旷古的怀念——读彦火的《鱼化石的印记》

面向整个华文文化界

·保卫中国文化,保持语文纯洁

·作者意图VS读者反应,文学创作VS政治宣传

·强烈使命感,拒当传声筒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星空”下的文字——对彦火《异乡人的星空》的一种解读

彦火/潘耀明的四维素像

试读章节

作为作家,潘耀明以“彦火”为笔名,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撰写了大量散文和评论,至今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作品集二十四种,多次获奖。著名文学评论家白舒荣撰文称:“潘耀明的创作中,丰富的写作题材,紧扣着他的生命律动和人生足迹;散文、随笔、纪游、海内外作家作品研究,涉猎广泛文类驳杂的体裁,体现了他作为编辑家和出版家的职业特点。”

作为出版家,曾任香港三联书店董事副总编辑的潘耀明,目前担任《明报月刊》、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和明文出版社的总编辑兼总经理,沉静而执著地出版令海内外华人世界喝彩的美文、好书。

儿时的饥饿中,潘耀明就“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是他的父亲,满足了儿子看世界的愿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下南洋到菲律宾的父亲把妻子和儿子从福建南安贫瘠的山村,办理到了大都市香港。那年,他十岁。在摩天大楼肩摩踵接的香港,他和母亲的寄居地,连一扇窗户也没有,只能放下一个衣柜和一架双层床。困苦成为他努力向上的催化剂。入中学就开始成立文学社,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潘耀明,出中学校门后,进了《正午报》,从见习校对、校对、见习记者,直到编辑。这时受著名文史学家曹聚仁的勉励和启发,他树立了自己的文学志向。

梦想往往开始得异样简单。潘耀明也在这异乡街头。开始了简单的人生梦想——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说:“人生,喜好要随心意,对喜好的事情就要执著,执著才会遇到一些机缘。而带来这些机缘的人,就是你命中的‘星星’了”。

他历数命中的“星星”: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他入三联书店从事出版行的蓝真先生;有八十年代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遇到的保罗·安格尔、聂华苓夫妇,助他在纽约大学攻读“杂志与出版”硕士学位:当然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纸手写聘书,邀请他主持《明月》的金庸。

1991年,素无私人交往的金庸先生,突然通过著名作家董桥打电话约潘耀明见面。他到了金庸的写字楼,金庸没有多说,当场就写下聘书,聘他担任《明报月刊》的总编辑兼总经理。《明报月刊》由金庸创刊并主编,后来历任的胡菊人、董桥等七八位主编,都是赫赫名流。在他们的前后经营下,这份杂志已经建立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潘耀明意外受聘,颇感惊奇,十分感动。尽管他当时还没有向三联书店辞职,当场便毫不犹豫地签了约。

当初刚接手时。明报出版社亏损严重。他使出浑身解数,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满足股东们的“向钱看”,又不能放弃文化理想。为此,特别成立了明文出版社,推出“培养作者计划”和“成就学者出版计划”,帮助作者自费出版,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也可发掘新进作者、帮助年轻学者圆出版梦,并能利用明报的优势宣传推广。如此做下来,对作者和市场均不无补益。在他的努力下,明报出版社终于扭亏为盈,如今从出版物的品质和社会影响看,这家出版社,以及他主编的《明报月刊》,不但是香港,也堪称是整个华文世界出版业界的翘楚。

作为著名报人。金庸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血浇灌的名牌杂志托付给潘耀明,想来他的专业学习训练和在出版业界的优异表现,他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人脉资源,都是为金庸看中的原因。

十几年来,《明月》调整风格,更加贴近新读者的阅读趋向。实际上,从最早胡菊人时期的政论型杂志,到后业董桥时期的文化学术类刊物,再到如今的“泛文化”风格,《明月》的每一步发展无不是切合当时整个时代变化的脉络,但有一点——那就是保持中性的价值观,守望中国文化。探寻中国文化的出路的理念,却一直没有变。

而这也正是潘耀明的精神之家,坚持着自己的文化理想,树立香港文化形象。

在华文世界当中,《明报月刊》被众多学人亲切地称为“明月”。著名学者余英时评价说:“我一生投过稿的报刊不计其数,但始终觉得《明月》最令我有亲切之感。自由、独立、中国情味大概是我对《明报月刊》最欣赏的几点特色。”创刊四十多年,《明月》的影响早已超越香港,成为华文世界举足轻重的高端文化杂志。而作为总编的潘耀明,则有了香港文化界“宋江”之称,这一方面说他为人敦厚,甘为香港文化人作嫁衣,另一方面也是说他有聚集各方才学的气度。

内地的《嘹望》杂志更是在一篇题为,《以文会友的香港作家》的报道中,赞誉说:“潘耀明是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异乡的天空因为他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人而绚烂,甚至炫目。然而,潘耀明依然抒发着这样的感触:“在异乡的天空下。我时常感到自己像一片浮云或是一只飞鸟,虽然我有飞得更高、飘得更远的可能,但是也只限于在这片天空下。而我毕竟不同于飞鸟和流云,我有生活在催促还有生命里的牵挂。”

他总是这样说:“香港文化越来越商品低级,精英文化在商品社会有一种无力感。长期以来,香港本土的原创性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心,尤其是文艺创作方面。”“无论是本土作家,还是文学大师们在香港时期的创作,都是香港文化传统的组成,政府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文化底蕴。香港就没有深度。”

P3-7

序言

流水过处有“潘桥”——《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

喻大翔

当年读彦火《醉人的旅程》,那样清新、那样适性,又那样充满诗意。至今还行走在我记忆的一角。即便现在让我讲起满世界的华文游记,这本书大约还是不能不提的。

这是缘分。一部与潘耀明(彦火)兄有关的评说著作,我竟然担任起了主编,只能说,这是缘分。

一个善良的、寡言的、灵秀的、勤奋的、儒雅的、怀情的、胸襟的、坚守而又蜕变的、回望而又超越的、少小时尝尽艰辛老大仍不忘一切恩惠的彦火,已经被这本书的一字一词、一笔一划勾勒成一个立体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了。对他的性格与性情、为文与为诗,这里的近七十篇文章已有充分的讨论。我再写也显得力不能逮。作为第一个仔细默读了这部文集而有不少感动的人。我应该将我的感觉说出来:

关向东那篇文章的题目,好像从轰轰然而又雨雨然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半空,拉出了一个意象,一座桥,一座彩虹的却又是人造的桥。

这座桥曾幻术般出现在《醉人的旅程》里,《醉人的旅程》里拙政园和小瀛洲的石桥,庐山上下的芦林桥和九曲桥,日本藤泽的江之岛桥,西沙湾海面上逆风划过的帆桥,当然也是美国小城爱荷华河上的那座“足音桥”:

我佩服长跑者的精神。

我跑着,踩着蘸满晓露的湿濡的小径,穿过如宝塔似耸立的洋松、山毛榉,跨越那一道纯白色的足音桥。

足音桥不知是谁起的名字,远看它如横跨爱荷华河的一道雪白的冰雕的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踏足在它的上面,晃荡着足音和水的流响。

有水的流响不一定有桥,有桥则一定有水的流响。这耸立在《爱荷华心影》中的于阳光之下不会融化的雪白的冰桥。可以把它视为一个人、一群人及其事业的象征。

我们不要忘了,整个大陆的崛起和大约不久会到来的整个中国的崛起,香港这座桥巳恒长地横跨在世界华人苦难与幸福的历史之间了。就经济和文化而言,假如没有香港给我们拾级饮虹,我们可能至今不晓得星空的高远和灿烂。从这本集子,我们知道了潘耀明兄的特殊贡献,他对时贤的礼赞,他的热爱朋友和从朋友的热爱中激扬出来的文化之思和文学之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永远乐在其中。

我们不要忘了,他从报社、出版社到杂志社,从校对做到总编辑,在好像已经遥远的七十年代,就开始谋划世界华文文学出版与交流的大同世界了。在那多年之后,有人辗转送给我美国诗人的《非马集》,那一个永不能让我漠视的“午夜太阳”与“向日葵”的故事,原来就是耀明兄编印出来的。他至少是最早让海内外华文作家合唱“一个变迁动荡时代的史歌”(《海外文丛》按语)的指挥家之一。

我们不要忘了,商品汹汹,人心惶惶,很多文心也早已不再雕龙了。耀明兄到底是从梦一般雪白的足音桥走过来的人,再晃荡再曲折也始终有足音在响着,他自适的、诗化的、冰洁的、明亮的散文,尤其是那些署名“彦火”的游记,如一座心灵之桥,像香港的“金桥”、“余桥”、“董桥”、“黄桥”和“小桥”们一样,一直伸展到大陆和大陆之外的遥远的水域去了。

这是一座“潘桥”。多少文学、散文和媒体人涉水而过,总能被一道虹带着,游走到对岸。

所以我又想说:山一程,水一程,夜半起险阻,梦醒桥自横。

为着对这部书的责任,也为读者的方便,以下交代几点编辑的原则:

一是按主题和写作方法的相近似,将全书分成了《访谈》、《印象》和《专论》三辑。

二是各辑内容再按主题或分主题的不同,分成若干类。第一辑不再细分;第二辑有六类,描述对作家、对出版、对几种著作的印象;第三辑有十类,第一类是对彦火作品的总论,以下九类则是按作者个集出版的先后及评介,一书一类。

三是无论第一辑不分类还是第二、第三辑分类的文章,都按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序。只有《专论》中原甸和古远清的文章没有发表时间,排列可能有不当之处。

私以为上述编列的最大好处。在于几乎梳理出了世界华文文学界、新闻界对彦火兄的评价简史(大多是赞扬,也有置疑与中肯的批评)。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无论是访谈、印象式描述还是对作品的研究。东南亚的作者与媒体都几乎开了风气之先;大陆评者有更深广的视界;而香港的论家,敏捷手快,乃是架设“潘桥”的主力。

2009年11月22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4: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