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案》是清末无名氏所写的一部公案小说。该书主要叙写了唐代名臣狄仁杰于武则天年间平断的四个奇案,从书中描写的时间跨度来看,它始以狄仁杰任昌平知县,清词理讼,终于狄氏入朝为相,重振朝纲,逼武则天退位中宗,显然与武周政权相终始,字里行间流溢着对武周王朝的极端愤恨和不满。而这种描写恰恰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现实的印记,可以说是清末社会现实的一种间接的反映和观照。
《残唐五代演义》是《残唐演义》的续书。它依据史传,间以虚构,以编年的形式编写。
唐末天下大乱,梁、唐、晋、汉、周相继产生,从此引出了高老鹞力胜郭家雀、王延章命丧绝章岭、赵匡胤三打韩通等传说故事,一直到赵匡胤登基建宋为止。
《狄公案》是清代的一部推理小说,背景设在唐朝,主角为狄仁杰。狄仁杰因断案准确、公正,政绩显著,既深得民望,又受到正直大臣的赏识。他断案的故事也留传千古而不衰,他断过的案,大到人命关天,小到鸡毛蒜皮,断过之后人无不拍手称快,至今人们还不忘这位“包青天”。
《残唐五代演义》又名《五代残唐》,以编年体例,描述自黄巢起义至陈桥兵变止,这段时期的动荡兴衰历史。主要写唐末和五代时期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在民间流传较广,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
狄公案
第四回 设医科入门治病 见幼女得哑生疑
却说狄公见那妇人相信他医理,欲想探她的口气,问道:“你这病既有数年,你难道没有丈夫、儿子,代你请人医治,就叫你待病延年么?”那妇人见问,叹了一口气道:“说来也是伤心,我丈夫早年久经亡故,留下一个儿子,今年二十八岁。向来在这镇上开个小小绒线店面,娶了儿媳,已有八年。去年五月端阳,在家赏午,午后带着媳妇同我那个孙女,出去看闹龙舟。傍晚我儿子还是如平时一样,到了晚饭以后,忽然腹中疼痛。我以为他是受暑所致,就叫媳妇服侍他睡下。哪知到了二鼓以后,忽听他大叫一声,我媳妇就哭喊起来,说他身死了。可怜我婆媳两人,如同天突下来一般,眼见得绝了宗嗣。虽然开个小店,又没有许多本钱,哪里有现钱办事?好容易东挪西欠,将我儿子收殓去了。但见他临殓时节,两只眼睛如灯球大小,露出外面。可怜我就此伤心,日夜痛哭,得了这心疼的病症。”狄公听她所说,心下疑道:“虽然五月天暖,时候或者不正,为何临死喊叫?收殓时节又为什么两眼露出,莫非其中又有别故么?我今日为访案而来,或者这邵姓未曾访到,反代这人申了冤情,也未可知。”乃道:“照此讲来,你这病更厉害了。若单是郁结所致,虽是本病,尚可易治。此乃骨肉伤心,由心内怨苦出来,岂能暂时就好?我此时虽有药可治,但须要自己煎药配水,与汝服下,方有效验。现在这街道上面,焉能如此费事?不知你可定要医治。如果要这病除根,只好到你家中煎这药,方能妥当。”那妇人听他如此说法,踌躇了半晌,说道:“先生如肯前去,该应我这病要离身。但是有一件事要与先生说明。自从我儿子死后,我媳妇苦心守节,轻易不见外人。到了下昼时分,就将房门紧闭。凡有外人进来,她就吵闹不休,说她青年妇道,为什么婆婆让这班人来家。所以,我家那些亲戚皆知她这个缘故,从没有男人上门,近来连女眷皆不来了。家中只有我婆媳两个,午前还在一处,午后就各在各人房内。先生如去,千万仅在堂屋内煎药,煎药之后,随即出去,方好。不然,她又要同我吵闹了。”狄公听毕,心下更是疑惑,说道:“世上节烈的人也有,她却过分太甚。男人前来不与她交言,固是正理,为何连女眷也不上门?而且午后就将房门紧闭,这就是个疑案。我且答应她前去,看她媳妇是何举动。”想毕,说道:“难得你媳妇如此守节,真是令人敬重。我此去不过为你治病,只要煎药之后,随即出来便了。”那妇人见他答允,更是欢喜非常,说道:“我且回去先说一声,再来请你。”狄公怕她回去为媳妇阻挡,赶着道:“此事殊可不必,早点煎药毕了,我还要赶路进城做点生意。谅你这苦人也没有许多钱酬谢我,不过是借你扬名,就此同你去罢。”说着,将药包打起,别了众人,跟着那妇人前去。
过了两三条狭巷,前面有一所小小房屋,朝北一个矮门。门前站着一个女孩子,约有六七岁光景,远远见那妇人前来,欢喜非常,赶着跑来迎接。到了面前,抓住那妇人衣袖,口中直是乱叫,说不出一句话来。那个手指东画西,不知为着何事。狄公见她是个哑子。乃道:“这个小孩子是你何人?为何不能言语?难道她初生下来就是这样么?”说着,已到了门首。那妇人先推门进去,拟到里面报信。狄公恐她媳妇躲避,接着也进了大门,果是三间房屋。下首房内听见有人进来,即走出房门,半截身躯向外一望,却巧与狄公对面。狄公也就望了一眼,但见那个媳妇年纪也在三十以内,虽是素妆打扮,无奈那一副淫眼露出光芒,实令人魂销魄散。眉梢上起,雪白的面孔,两颊上微微的晕出那淡红的颜色,却是生于自然。见有生人进来,即将身子向后一缩,扑通的一声将房门紧闭。只听在里面骂道:“老贱妇,连这卖药的郎中也带上门来了。才能清净了几天,今日又要吵闹一晚,也不知是哪里的晦气。”
狄公见了这样的神情,已是猜着了八分:“这个女子必不是个好人,其中总有缘故。我既到此,无论如何毁骂也要访个底细。”当时坐下说道:“在下初次到府,还不知府上尊姓,方才这位女孩子,谅必是令孙女了?”那妇人见问,只得答道:“我家姓毕,我丈夫叫毕长山,我儿子学名叫毕顺。可怜他身死之后,只留下这八岁的孙女。”说着,将那个女孩拖到面前,不禁两眼滚下泪来。狄公道:“现已天色不早,你可将火炉引好,预备煎药。但是你孙女这个哑子,究竟是怎样起的?”毕老妇道:“这皆是家门不幸。自幼生她下来,真是百般伶俐,五六岁时,口齿爽快得非常。就是她父亲死后未有两月光景,那日早间起来,就变做这样。无论再有什么要事,虽是心里明白,嘴里只说不出来。一个好好的孩子成了废物,岂不是家门不幸么?”狄公道:“当时她同何人睡歇?莫非有人药哑么?你也不根究。如果是人药哑,我倒可以设法。”那妇人还没答言,只听她媳妇在房内骂道:“青天白日,无影无形地混说鬼话!骗人家钱财,也不是这样做的。我的女儿终日随我在一处,有谁药她?从古及今,只听见医人医兽,从未见能医哑子的人。这老贱妇只顾一时高兴,带这人来医病,也不问他是何人,听他如此混说。儿子死了也不伤心,还看不得寡妇媳妇清静。”唠唠叨叨说个不了。那妇人听她媳妇在房内叫骂,只是不敢开口。狄公想道:“这个女子必是有了外路,皆因老妇不能识人,以为她安心守节。在我看来,她儿子必是她害死。天下的节妇未有不是孝妇,既然以丈夫为重,丈夫的母亲有病岂有不让她医治之理?这个女孩子既是她亲生所养,虽然变了哑子,未有不想她病好之理,听见有人能医,就当欢喜非凡,出来动问,怎么全不关心,反而骂人不止?即此两端,明明是个破绽。我且不必惊动,回到衙中再为细访。”当时起身,说道:“我虽是走江湖的朋友,也要人家信服,方好为人医治。你家这女人无故伤人,我也不想你许多医金,何必作此闷气,你再请别人医罢。”说着,起身出了大门。那妇人也不敢挽留,只得随他而去。
狄公到了镇上,见天色已晚,此时进城已来不及了。“我不如今晚在此权住一夜,将此案访明白了,以便明日回衙办事。”想罢,见前面有个大大的客店。走进门来,早有小二前来问道:“你这郎中先生,是要张草铺暂住一夜,还是包个客房居住?”狄公见里面许多房屋车辆客载摆满在里面,说道:“我是单身过客,想在这镇上做两日生意,得点盘缠,若有单房最好。”小二见他要做买卖,登时答应:“有,有。”随即将他带人中进,走到那下首房间,安排住下。知他没有行李,当时又在掌柜的那里租了铺盖。布置已毕,问了酒饭,狄公道:“你且将上等便菜端一两件来下酒。”小二应毕,先去泡了一壶热茶,然后一件件送了进来。狄公在房中吃毕,想道:“这店中客人甚多,莫要那个凶手也混在里面。此时无事,何不出去查看查看?”自己一人出了房门,过了中进,先到店门外面望了一回。已交上灯时候,但见往来客商仍然络绎不绝。正在出神之际,忽见对面来了一人,望见狄公在此,赶着站下,要来招呼。见他旁边有两三个闲人,又不敢上前来问。狄公早已看见,不等他开口,说道:“洪大爷从何到此?今日真是巧遇,就在这店内歇罢,两人也有个陪伴。”那人见他这样,也就走上前来。不知此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P11-13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