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摇篮——抗日烽火中的延安》由高津滔、吴琼编著。
和谐,中华文化中璀璨宝石,在人类文明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
回望抗日烽火中的延安,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下,成为新中国的“实验田”,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光辉典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谐的摇篮--抗日烽火中的延安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高津滔//吴琼 |
出版社 | 人民武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谐的摇篮——抗日烽火中的延安》由高津滔、吴琼编著。 和谐,中华文化中璀璨宝石,在人类文明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 回望抗日烽火中的延安,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下,成为新中国的“实验田”,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光辉典范。 内容推荐 《和谐的摇篮——抗日烽火中的延安》由高津滔、吴琼编著。 《和谐的摇篮——抗日烽火中的延安》收录了:和谐丰年:发展生产尤为中心的中心;和谐权利:人民的国度;和谐奠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谐欢歌:黄土地上的文艺绿洲;和谐群体:这里的人情是温暖的五部分内容。 目录 序 引子 入主凤凰山 第一章 和谐丰年:发展生产尤为中心的中心 第二章 和谐权利:人民的国度 第三章 和谐奠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第四章 和谐欢歌:黄土地上的文艺绿洲 第五章 和谐群体:这里的人情是温暖的 尾声 天下人心归延安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争取外援,休养民力 延安成了新的立足点之后,历经艰辛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晚上可以睡个踏实觉了,早上醒了也知道自己在哪,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值得大家为之欢呼雀跃。但是,最低级的愿望满足了,人们就会开始追求更高的理想了。在进入大城市的最初的新鲜劲过了之后,共产党人开始仔细审视脚下这块土地。这时,他们不再感觉到它的美丽了,更多的是为它的贫穷与落后所震惊:沟岔纵横的黄土高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旱涝不断,雹蝗迭作,加之战争年代和地主军阀的苛征暴敛,这块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变得饿莩遍野,满目疮痍,贫困的恶魔嚣张得令人触目惊心。 怎么办呢?进来这么多人,不能与民争利啊!本来老百姓就不富裕,指着“人民的大救星”能带来实惠与好处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能让老百姓相信共产党为人民?! 唯物主义的真理告诉我们,响亮的口号是不行的,和气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实实在在的温饱才是第一位的。要让延安能尽快稳定,人民生活能尽快安定,发展经济就成了中共中央唯一的选择。 为此,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就是:争取外援,休养民力,发展经济。 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连年征战,不扰民已经是拿枪杆子的人所能做的最大的功德了。那么中共中央提出对已通过争取外援解决吃饭问题,对当地不相争不相扰以休养生息,这就是下药对了症,抓住了要害,为发展经济打下了最牢固的基础。 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得以形成,一向被国民党围困的中国共产党人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外援。当时外援途径有三:一是国民政府按月发给八路军的军饷粮米等,中共中央拨出其中一部分补助边区财政,称为“中央协款”;二是海内外进步人士的捐款;三是争取工商界到边区投资。发展边区的工商贸易。1937—1940年间,外援是边区财政收入的支柱。它在边区逐年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7.2%,51.6%,85.8%.70.5%。这些外援,既使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的经费有所保证,也为边区实行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奠定了基础。 提到休养生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确实采取了许多符合实际的好措施。在农业方面,为解决军队及公务人员的粮食问题,边区政府采取了拨款采购粮食的办法,向地主、富农、中农以官价购买其余粮,或在西安、,洛川按市价采购,极少量地在群众中征收救国公粮。这一时期,救国公粮实征数占收获量的比例是:1937年占1.24%;1938年占1.32%;1939年占2.98%:1940年占6.38%。这些公粮比起以前给地主纳租和受苛捐杂税盘剥后所剩无几的情况来,实在少得不算什么。 在工商业方面,为了恢复经济,基本上不征收工商税,仅在1937年开始在定边设税务局。征收一次性盐税和一部分货物税,税率甚低。到了后来,边区外援被断绝、财政开支浩大,而边区经济又有所恢复的情况下,才逐渐重视税收,但依然是税目少、税率较低,不成为商人的负担。另外,为了克服和纠正财政上的混乱现象,边区政府还建立了各级财政机构,统一并健全了财政制度,以求更彻底地贯彻“休养民力”的方针。 新经济政策实施几年后,边区的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由1936年的843万亩增加到1940年的1174万亩,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1937年为126万石,1940年增长到143万石。畜牧业、林业均有大幅度发展。工商业方面,工厂数量与资金额1939年比1936年均增加15倍以上,初步建立起了一定的工业基础。重工业中的机器制造业、石油、煤炭、制盐业都有较大的发展。轻工业中纺织、造纸、药品、皮革及日用小商品生产等行业,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发展更为迅速,仅延安市一地,商户就由168家增加到297家,商业资本也大大增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亦有较大的进步。相应的,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由贫困户占绝大多数变为生活富裕的劳动户占多数,中农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角色。工人的生活大为改善,工资比以前上涨了一倍左右,失业的现象很快消失。 经济状况得到了初步恢复。但在陕北窑洞中喝上了小米汤的中国共产党人思索边区经济建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开展边区经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把这项工作摆在什么位置,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必须把这一问题同边区特殊的环境联系起来。当时,就整个中国、整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来说。毫无疑问,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第一位的。但陕甘宁边区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情况:一方面,它是人民抗战的总后方,有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并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从1940年下半年以后,这里遇到了十分严重的物质困难,财政形势十分严峻。能否克服这一困难,直接关系着边区的存亡乃至全国抗战的胜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摆放边区各项工作的位置,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当时,党内外普遍存在着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这是很现实的思想倾向。问题明摆着嘛,敌人在烧杀抢掠,你哪能说安心地在家种地、在外行商!但考虑过于现实往往容易短视、容易狭隘。高瞻远瞩的人通常不会人云亦云,而是从长远、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做出英明的决策。毛泽东正是这样,他根据全国和边区的实际情况,主张边区的各项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努力将这一思想灌输给全党全军。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比如,他在1941年8月给谢觉哉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穿住吃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又指出:陕甘宁边区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来说,就大多数同志来说,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而教育一项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否则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塌台的。 没有经济上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经济,可以解决边区的财政困难,进而保障抗日经费。通常而言。解决财政困难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单纯紧缩开支,甚至紧缩掉某些必要的开支:另一种是认为应通过发展经济,使财政充裕,从而保障供给。节流容易办到一些,但更高明的显然是开源,毛泽东赞同后一种思路: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如果不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我们就只有束手待毙,财政困难只有从切切实实的有效的经济发展上才能解决。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结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应运而生,遂成为边区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P20-24 序言 在邓小平“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世纪宣言,它与历史意义上的《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一样,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全球影响的宣言。 和谐,中华文化中璀璨宝石,在人类文明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回望抗日烽火中的延安,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下,成为新中国的“实验田”,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光辉典范。 延安和谐好,宝塔映碧霄;虎啸龙吟腾万马,大旗蔽日起狂飙,中华志气豪。 延安和谐好,征程树航标;首战平型关报捷,又斩敌酋名花凋,霹雳惊天晓。 延安和谐好,妙策挽狂涛;兵谏张杨气何豪,更有高手解险厄,巍峨挺天表。 延安和谐好,团结第一招;一将诚服一妇笑,领袖心怀唯民高,襟宽容海涛。 延安和谐好,塞北江南娇;自力更生无敌手,丰衣足食路条条,逆境出高韬。 延安和谐好,文艺新风骚;文武大军同上阵,殊途归一为明朝,千年日昭昭。 延安和谐好,清流照人心;整顿三风除三害,革心洗面袒胸襟,风气更垂新。 延安和谐好,民主绽花蕾;政简兵精声威壮,军拥民爱两无猜,难得此风采。 延安和谐好,窑洞育奇才;小小油灯照人寰,遍地英雄出延安,谁敢等闲看。 延安和谐好,丰碑耸云端;喜看盛世宏图展,倍思当年和谐艰,能不忆延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