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共和国风雨同舟--中国武警守护共和国纪事/中国武警特别行动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树森
出版社 人民武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树森主编的《与共和国风雨同舟——中国武警守护共和国纪事》是纪实报告文学集。反映在共和国经历重大事件或遇到风浪的时候,武警部队与党同心同德,与共和国风雨同舟,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祖国战胜危难的事迹。展现武警部队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的“忠诚卫士”风采。

内容推荐

《与共和国风雨同舟——中国武警守护共和国纪事》由张树森主编。

《与共和国风雨同舟——中国武警守护共和国纪事》是“中国武警特别行动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剿匪备忘录、扬威朝鲜战场、补天裂、在共和国告急的时刻、冰冷血热等。

目录

剿匪备忘录

扬威朝鲜战场

补天裂

在共和国告急的时刻

冰冷血热

生死大救援

试读章节

英雄篇

可以说。每一次灾难发生时,军人总是冲在最前沿的。就好比两条缓缓穿行的平行线,群众从灾难的发源地向安全地带撤离,而军人从外围向危险地进发。我常想,军队真是个特殊的行业,它在国家诞生的那一刻诞生,历史延绵数千年,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它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战时抵御外侵,和平时期护卫家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仅仅是一种胆气,更是责任使然。不然,你问那些身涉险境的军人,你问他们怕吗?怎么能不怕,脱掉这身军装,军人也就还原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亲人、他们也有牵挂,但就为了这身军装所代表的无上荣光,他们义无反顾,只为不使荣光蒙尘。

“非典”那一年,有说不完的哀痛故事,医护人员的牺牲是痛中之痛。从理论上讲,医护人员对疫病的防治最为熟悉,但那场灾难中,多名医护人员罹难。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无私、勇敢、承担以及关怀他人的真实意义。我相信,那些笑容亲切的天使,在离开之时,亦是从容、淡定。

有一个年轻女性的名字,她叫李晓红,是第一位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

有人说。医生本来就该守在抗“非典”一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本就该有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但是要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虽然是职业要求,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在那个时候,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就是一种有责任有勇气的表现。而勇气通常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最深处,平日里,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然而在紧要时刻,它就那么自自然然地表现出来了,也并不那么富于戏剧性,但是这种勇气却同样是一个关于胜利和悲剧的混合体:一个人去做他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不计个人得失,不考虑种种的障碍、危险和压力——这就是构成人类道德的基石,为了遵从自己的良心而将面对的牺牲。

李晓红牺牲多年之后,她的名字仍然被我们铭记,我想之所以如此,乃是她以身殉职的敬业精神。这种对职业的责任心、一种对待自己职业的尊重精神,使她能够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在“非典”发生后,带着无畏,带着责任,时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的李晓红走上了自己的岗位。

科里本来就有一个高危病人在抢救,又突然来了一个“疑似”病人,科里人手不足,只能加班加点。人命关天啊,医护人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以后的几天,李晓红和全科的医护人员积极制订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人病情,严防死守,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翻开3月30日这张日历,李晓红才发现这张红色的日历是个星期天。交接完工作,走出病房,她突然感到头发晕,眼前直冒金花。她扶着墙慢慢地蹲在地上,顿时出了一身虚汗。感冒了?虚脱了?低血糖?疲劳过度?作为医生,她当时只想到这些。

“李大夫,你今天脸上的气色不好。是不是不舒服?”身边的护士把她扶到医生办公室坐下,给她倒了一杯开水,递给她一支温度计。“没事的,可能是没有休息好,去忙你的吧。”在办公室坐了一阵,李晓红越发感到不适,浑身一阵一阵地发冷,端杯子的手在不由自主地颤抖。从身上取下温度计,她看到一个警戒数字:39度。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被传染上了病毒?事情比想象得还要严重,时隔不久,科里数名医护人员出现相同病症,全部住进医院。

医院出现“非典”疫情,在本院医务处工作的刘会昭格外地忙碌起来。封科的工作要协调,医护人员要调整,隔离区要消毒,医疗设备要增添,哪一项工作不落实也不行。明知妻子在住院,也只能是忙里偷闲去看上一眼,说上一声对不起。“老公,我是医生,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医务处工作,在特殊时期,工作千万不能出差错。”生病住院的人,谁不希望有亲人在身边陪护,丈夫来了,李晓红却是这样一番交待。

高烧不退,咳嗽不止,李晓红的病情在一天天加剧。“李大夫,你可要顶住啊!”身边的医护人员每天前来打针送药量体温,处置完病情,总是想在她身边多待一会儿,给她点精神上的安慰。“你们干完活就离开,尽量少和我接触,我是传染病人啊!”李晓红知道战友们的良苦用心,总是这样告诫他们。从医生成了病人,对于李晓红来说,这个角色的转换是她所始料不及的,角色变了,可医生的职责没有变,躺在病床上,她始终放心不下的是她收治的病人。那天,医生前来查房,她对值班医生说:“你们要给我保密,不要让我的病人知道我得了‘非典’,他们大多是年老体弱的心血管病人,受强刺激后会出现可怕的后果。”躺在病床上的李晓红用那只挂着吊瓶的手写下了一份医嘱:3床病人要调整医嘱……4床病人要重点观察……5床病人要做心电图检查……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院领导决定,迅速转移隔离。这消息在病人和医护人员中引起恐慌和波动。隔离区在哪里?那里的医疗条件如何?这种病能否彻底治愈?有人不愿意转移,有的人要求转院,有人提出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这是非常时期,这是特殊战役,军令是不能违抗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刘会昭担负“转移”的组织任务,既要做好人的动员工作,又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转移途中,车辆要安全,人员要安全,到达新的隔离区,病人要安置,医护人员要安置,医疗设备要安装,紧急处置方案要制订,这一项项工作都要落实,可时间又不允许延误,必须当天完成。刘会昭院里院外穿梭般地周旋,有几次他路过妻子的病房门口,想进去帮她收拾一下东西,可最终还是没有进去。需要转移的病人各自收拾东西,这简单劳动对于重病中的李晓红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了。她艰难地取下氧气面罩,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个塑料袋的随行物品竟然收拾了大半天。需要转移的病人登车了,迟迟不见李晓红,刘会昭跑回病房,见妻子正有气无力地往外走,边走边咳,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他快步上前,心疼地说:“晓红,吸两口氧再走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晓红摇摇头,“没事,我能……坚持,别……让……这么多……人等我,走吧!”李晓红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丈夫说,柔弱的话语中透着军人的勇气和坚强。

汽车在通往郊区的高速公路上疾驶。窗外,万家灯火,霓虹闪烁。车内却是另外一个世界,没有音乐,没有笑语,密闭的车窗锁住外面的世界,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干咳声。离开氧气,李晓红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她用意念控制着失去平衡的身体,默默地告诫自己:坚持!坚持!

走进新的隔离区,又是一场紧张和忙乱。经过近两小时的颠簸,病员疲惫不堪,需要安顿,需要休息,需要吃饭,需要吸氧。安顿工作并非顺利,有人挑选病房的朝向,有人提出不和重病人同住一个病房。而这时,李晓红把刘会昭叫了过来:“会昭,你先把其他人安排好了,最后一个安排我。”妻子的话让刘会昭感动,她同样是一位重病号,可她心里装的始终是别人。

转移任务完成了,正常工作就绪了,刘会昭心里一点也不轻松,妻子的病情越来越重,需转院治疗。医院根据她的病情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对她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上呼吸机。

“晓红,对你的病很关心,领导让我辅助其他医生为你治疗。”刘会昭给妻子送来鲜花和领导的关怀,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事态会这么严重,妻子的病已经到了生死关头。

戴着呼吸面罩的妻子不能说话,她示意丈夫拿纸拿笔来,她想说话,只能用纸笔交谈。“谢谢领导的关怀,我会重新站立起来的。抗击‘非典’,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我们都是军人,都是医生,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是医生就要战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我倒下了,可你不能因为我而离开一线……”看着妻子用颤抖的手写下的叮嘱,还能说什么呢?刘会昭含着泪离开生命垂危的妻子,回到他战斗的一线上。

“会昭,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科里被感染的其他人病情如何?”“我每天都能收到战友和朋友发来的短信,给我信心,给我鼓励,战友亲,朋友好,等我出院了,一定在家里请他们吃顿饭。”接下来的日子,李晓红只能用手机短信和丈夫交流。李晓红并不觉得孤单,他们保持用短信沟通,那一条条信息,一声声问候,好像领导、战友和丈夫就在身边。

爸爸得知女儿患了“非典”,不能前来探望,从老家打电话来询问女儿的病情。“晓红,你是晓红吗?晓红,我是爸爸,你怎么不说话啊?”电话明明是接通了,却一直听不到回音,电话两端的人都在着急。李晓红听到了爸爸那急切的声音,她怕老人着急,很想给爸爸妈妈说几旬宽慰的话,可是不能啊,她说话的功能已经受到限制。“晓红,全家人都很好,你不要挂念。”“晓红,别怕,你的病一定能治好。”李晓红流着泪听爸爸的电话,爸爸每说一句,她就在话筒上轻轻敲击一声,以此作答。爸爸终于听懂了话筒里传来的那个非语言性的语言符号,那是女儿的回音啊,她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父亲看不到病中的女儿,那刺耳的“笃笃”声榔头般地敲碎了一颗痛苦的心。

P110-1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