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路红//曹志锐//戴玲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是一部记述曾源同志的个人传记,是为悼念已逝的曾源同志而编的。全书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激情岁月”、“晚霞余辉”、“风范长存”,分别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曾源同志的一生的历程,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即是对曾源同志的缅怀和纪念,又可为教育后人提供宝贵的教材。

内容推荐

曾源同志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很高的理论水平、很强的工作能力,是一位为民办实事、谋福祉,可信任的好干部。《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以丰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战斗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他的革命业绩和高贵品质。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以较大篇幅收录了曾源同志自己撰写的各类文章,如《在战火纷飞的东江抗日前线》、《从大亚湾到九连山》、《军中日记》、《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等。它们真实地记载了曾源同志追求真理跟党走、建设祖国为民谋幸福的足迹,充分地体现了曾源同志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细读这些文章,一种凝重、质朴、纯真的情感扑面而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理想、奋斗与追求。其他缅怀一类诗文,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曾源同志的怀念与爱戴之情,无不洋溢着对曾源同志的钦佩与敬仰之意。

目录

激情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和平县的统战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大坝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在战火纷飞的东江抗日前线

 从大亚湾到九连山

 把东江纵队的红旗插上九连山

 军中日记

 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

 最好的纪念是大力弘扬茂名的建市精神

 在暨大党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晚霞余晖

 大西北旅游日记(摘编)

 黄山纪游

 顺德之行

 最后一次向曾司令拜年

 在和平中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四联中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稿

 情怀母校

 给和平县领导同志的信

 打油诗

风范长存

 抗战时期曾源与和平县的党建工作

 功绩耀九连风范照后人

 情注家乡魂系山河

 深切怀念曾源同志

 追忆恩师——曾源

 品格高尚风范长存

 三次相见没齿难忘

 我们这代和平人的一座心碑

 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难忘的岁月

 跟随曾源筹建“油城”

 赤胆忠心无私奉献

 捐献遗体后书记再无牵挂

 兄弟手足情

 往事点滴

 怀念三姐夫

 怀念曾源

 缅怀堂兄

 忆外公

 父亲是我的良师益友

 缅怀和平县印刷厂创办人曾源

 静静的哀思

 尊重人、关心人的好领导

 满目青山夕照明

 九连山上一棵松

 谨和曾源同志打油诗

 诗二首

 认识前辈留下的路标

附录

 抗战时期的红色印刷社

 茂名市城乡规划局古文纪先生致陈慧大姐的一封信

 曾源生平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41年下半年,广州中山大学迁址到韶关以北的坪石。学校发出通知:过去考入中大的学生,因战事影响未能就读者,均可来校复课。我原于1937年应届考人中山大学,后因广州沦陷,停课回乡搞地下党工作。接到中大通知后,报请后东特委,同意我去中大复学。于是,1942年春节刚过,我便经老隆(后东特委驻地)到韶关去了。

到韶关后的第二天,省委组织部长大饶(即饶卫华,1940年我任和平县委书记时,他曾来和平巡视工作,故熟悉)亲自来看我,并商谈了去中大复课的事。当时因中大要到下半年才能上课,大饶要我边自修功课边帮助省委做些工作,并商定由我和骆维强(和平人,1940年曾任和平县委组织部长,他是韶关勷勤大学学生,也在等待上课)一起到韶关的郊外黄田坝去租民房,以便联系工作。

我们住在黄田坝,当时与我们联系的先是大饶,不久,又由省委宣传部长黄康来联系。每隔几天,他就送来一扎新华社电讯、社论、文章等要我们整理、复写。然后把旧的带走,换给新的。到该年6月,骆维强因准备上课,先回学校,这样我便只身一人住在黄田坝。一天,黄康突然通知我赴韶关见面,我依约去了韶关,一起在一间茶楼较僻静处坐下饮茶。黄康用边聊天边穿插的谈话方式,告诉我一个不好的消息:粤北省委遭敌人破坏,大饶被捕,要我设法尽快赶回老隆,向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汇报,要他们立即转移掩蔽,防止敌特破坏,并强调指出他们要“机断专行”处理一切工作。黄康还说有人看见大饶坐在一辆黄包车上被带走的情况。他沉重地说:“现在情况非常紧急,敌人正在扩大追捕,你越快离开韶关越好,你就将我讲的这些话告诉梁威林就行了,不用写信了。”我说:“你写个信吧,我怕说漏嘴了。”黄康说:“好吧,那就去买本书,我把密信写在里面。”于是,我们吃了些点心,就到书店里买了一本黄色书籍《爱的性生活》,并约好地点第二天上午再碰头,还叫我尽快去找车回老隆,最好不要乘公共汽车,提防特务检查。第二天上午,我们依约碰头。黄康将那本书交给我,并告诉我密信写在哪一页上,回去叫梁威林用碘酒一搽就可看见。我告诉他车已找好,是我一个老乡经过老隆到韶关的货运汽车,今晚起程,明天可到老隆。他提醒我要处处警惕,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那时,韶关已是一片白色恐怖。国民党的特务便衣控制了交通要道、车站码头,四处盘查行人,追捕共产党人。我们晚饭后起程,出韶关站时,内心不免有些紧张,怕被盘查留难。因我坐的是货车,车上满满的货物,我便佯装货车的助手,与司机一起,坐在车头位置。韶关出站时,没有受到检查,一路顺风。第二天上午,我平安抵达老隆,心里甚感高兴。

我人住旅店后,稍加洗漱,便到老隆印刷合作社去找亚陈伯(即陈景文,是在1940年春我任和平县委书记时,后东特委派他带领一批技术工人前来帮助我们开办印刷合作社的老拍档)。老隆印刷社是后东特委的交通联络站,找到陈景文便可找到特委的领导同志。我警惕地先在印刷社附近观察了一番,见无异常,便进去找亚陈伯,说明我从韶关赶回来,有紧急情况要向梁哥(东江的党员一向对梁威林的亲切称呼)汇报,越快越好。

当天下午,梁哥和特委的钟俊贤、李汉兴一起到旅店来看我。我将有关粤北省委被破坏的情况作了汇报,并将黄康写有密信的那本《爱的性生活》交给梁哥,还问他们我以后到哪里去好。他们说明天联系再谈,便回去了。第二天,他们来了。梁哥说:“现在情况变化,你再不能回中山大学去复学了,回和平去也不安全。我们的意见是,打算送你去惠东宝游击队,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不知你的意见怎样?”我听了梁哥的话,心里感到十分高兴:“我本不想回家,现已不能去中大复学,就到抗日战场上去锻炼吧。”于是,他们就决定送我到东江前线去参加游击队。

第二天,后东特委派了一名交通员,一起乘船送我去惠州。就这样,我告别了老隆,踏上抗战前线的征程。这也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到了惠州,我先在一家商店里(是联络站)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由一个小交通员带我上路,向抗日游击区进发。经过两个交通联络站的辗转护送,跑了两天多的路程,跨过了广九铁路,最后把我送到保安县布吉墟雪竹径附近一个叫“花园”的山谷里。那里驻扎有好几十号人,山腰里有几座用树枝搭成的茅寮,是办公用的地方。人们大都在树阴下或溪边露宿。这里就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部”,“花园”是总队部的保密代号。一个叫小李的组织干事接待了我。他看了我的介绍信后,热情地表示欢迎,要我先休息,待他向领导汇报后,慢慢再谈。小李叫人发了一条灰色的军用毯子给我,并帮我折些树枝,在他旁边的树阴下帮我铺了个床位,让我休息。

晚上,小李告诉我,总队政委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同志要接见我。他领我到山腰一问茅寮里去。总队领导们热情欢迎我来部队工作,并询问了后方的情况。我将在韶关黄康所说的情况和后东特委送我来部队的情况作了汇报。他们说,你刚从大后方来,部队的工作还不熟悉,先在政治部工作一段时间,了解一下游击队的情况,适应一下部队的生活,然后再考虑搞别的工作。我表示同意。

我在政治部工作了半年,经常在东莞、保安的农村搞群众工作。有时还要进入敌人据点,如南头、西乡等地去侦察敌情。1943年初,总队部调我去惠阳。当时,总队长曾生坐镇惠阳大队指挥工作。他要我成立一个“外围武装工作组”,由他亲自领导,由我负责具体工作。工作组的任务有三项:一是团结争取外围武装与我们共同抗日,反对内战,或保持中立,或给我们提供情报(主要是驻惠、宝沿海地区的国民党杂牌部队)。工作组要与外围武装工作的人员秘密保持联系,并向他们转达总队部的指示。二是负责与刘培独立中队的联络工作。当时,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刘培中队还未公开宣布归属总队部的领导关系,对外仍以“独立”的面目活动。三是负责与驻在大鹏城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及其所领导的大鹏城联防自卫队的联络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三项工作都很重要,都是十分特殊、十分秘密的工作。所以,外围武装工作组一直是由曾生同志亲自领导的。我们的工作情况和收集到的情报,均直接向曾生同志汇报和请示。工作组的人员很精简,只有我、阮群英、丘耀,还有两个交通小鬼和一个杂务员。为了便于与各方联系,从1943年初成立至是年秋,工作组一直坚持在坪山附近秘密活动。

从1942年夏至1943年秋,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搞群众工作和外围武装工作的经历,使我不断了解敌后游击区的情况和逐渐适应部队生活,改变了我在大后方的思想和生活习惯。P13-15

序言

2008年清明,一个令人伤痛的时节。九连山上的一棵劲松——曾源溘然长逝!

忽闻薤露揪心章,老泪不觉顿成行。我与曾源同志是战友和同事,曾有两段时间在一起战斗和工作。一段是1941年9月,我从五华调到和平县任县委宣传部长,为掩护身份被安排在大坝小学教书,曾源时任校长,我是教员。另一段是1950年5月至1951年11月,曾源同志任两广纵队独立师政委兼中共顺德县委第一书记,我任顺德县县长。此后,我俩虽然没再在一起工作,却时有联系,他的情况我时有耳闻。曾源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干部。自1938年lO月在中山大学入党后,他历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东江纵队护航大队、独立大队及第三、第六、第七支队,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三团政委,中共顺德县委第一书记,粤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湛江市委第二书记,中共茂名市委副书记,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曾源同志一生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清清白白。他的思想品质、工作业绩和革命精神,都值得赞颂和学习。鉴于此,我提议以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为他出一本书,既是对曾源同志的缅怀和纪念,又可为教育后人提供宝贵的教材。

戊子岁末,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送来了这叠厚厚的书稿——《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并为其写些文字。作为战友和同事,出于对曾源同志的敬重和钦佩,我的确想说点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曾源同志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很高的理论水平、很强的工作能力,是一位为民办实事、谋福祉,可信任的好干部。《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以丰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战斗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他的革命业绩和高贵品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较大篇幅收录了曾源同志自己撰写的各类文章,如《在战火纷飞的东江抗日前线》、《从大亚湾到九连山》、《军中日记》、《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等。它们真实地记载了曾源同志追求真理跟党走、建设祖国为民谋幸福的足迹,充分地体现了曾源同志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细读这些文章,一种凝重、质朴、纯真的情感扑面而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理想、奋斗与追求。其他缅怀一类诗文,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曾源同志的怀念与爱戴之情,无不洋溢着对曾源同志的钦佩与敬仰之意。

曾源同志的确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好干部。我认为: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曾源同志舍弃优裕的生活,不图官禄,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共赴国难。1940年,中共东江特委指示和平县委尽快兴办一问工业印刷合作社,以便承印党的文件和资料。时任县委书记的曾源急党之所急,毅然把自己家与进步人士袁步岑合股经营的私人企业“大新纸行”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筹集到的4880银元,无偿捐献给党组织,使印刷合作社得以很快成立,为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源同志为党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年登耄耋之后,还立下“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遗愿。他的这些品德与行为,感人肺腑,如今已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的牢固的组织观念和求实精神。曾源同志一生服从组织安排,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以“军人”自律,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即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遇到不公平待遇,他也能正确对待,从不伸手向党要官位、要名利。工作中,曾源同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记得在顺德县搞土改时,土改镇压地主有扩大化现象。那时,判案杀人除经人民法庭核查外,还须由县委第一书记、县长和公安局长组成的“三人小组”审批。当时,曾源是县委第一书记,我是县长兼法院院长。在镇压地主的问题上,他慎之又慎,认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在暨南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时,他义正词严地拨乱反正,正确处理了轰动全国的“陈朗事件”,顺应民意,弘扬正气,充分体现出他宽阔的胸襟和善于包容的美德。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曾源同志有革命勇气、革命胆略,也有战略眼光。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他都能审时度势地开创新局面。1940年,他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时,建立了第一问党的印刷合作社。他在建立乡、区、县抗日民主政权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拓了一个个新局面。抗战结束后,他勇挑重担,率领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创建九连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夯实了基础。1946年6月,曾源随部队北撤山东。他率领的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受到华东野战军全军的通令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源同志受命筹建茂名市,成为这座南方油城的拓荒者。当我们细读曾源同志亲自撰写的《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时,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创业的艰辛,体味到他那顽强拼搏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情系故土的深情大爱。曾源同志在青壮年时期满腔热血地为国为民打江山、图建设、谋发展。老年则离而不休,依然为家乡人民发挥余热。1986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带着暨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到和平县进行调查研究,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他还多次回到母校和平中学及四联中学,为创办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将四联中学校友会会刊更名为《九连春秋》,并应允担任该刊顾问。此外,时年85岁高龄的曾源还亲自约请骆越康、陈文谦等老同志,与和平县党史办商议筹备出版反映和平革命斗争的党史——《涮江怒涛》,并不辞辛劳地慰问革命老区热水、彭寨、古寨等地。这一切充分体现出曾源同志对九连山水和九连人民的深厚情谊。真个是:

冒弹迎锋在九连,褴褛筚路亦情牵。

而今驾鹤归何处?尽在粤东山水问。

虽然,九连山上这棵松——曾源倒下了,但我们要让松魂永驻。编辑出版这本关于曾源同志的书,应该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极好方式。

是为序。

郑群

2008年12月

(郑群原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后记

2008年清明时节,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政委、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曾源与世长辞。中共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曹志锐主任前往广州参加其遗体告别仪式时,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郑群即通过曾源夫人陈慧大姐,指示曹志锐主任要以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及中共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为曾源同志出版一本书。

同年6月,中共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派员赴广州与和平籍老同志商定,该书由曾老亲属、广州老同志组稿,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编辑出版。通过曾老亲属及广州和平籍老同志的辛勤努力,2008年10月,该书组稿工作顺利完成,并定名为《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接着,中共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对该书文稿进行分类整理,拟定栏目,并对部分文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整理。特别是“军中日记”和“在战火纷飞的东江抗日前线”两文,由于这两篇文章是曾老生前尚未发表的手稿,并且“军中日记”是曾老在行军途中所记,因此,我们在编辑过程中用了较大的精力进行修改,在尊重曾老原意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文字规范,表达准确,语言生动。

本书的编辑出版,凝结了曾老生前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期间,曾老的爱人陈慧大姐虽然年迈体弱却不顾舟车劳顿,在暨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党委书记戴玲、原处长曾凡省及李金亮教授的陪同下,亲自到和平县商讨相关事宜。曾老生前工作过的中共顺德市委和茂名市委曾为本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暨南大学党委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原广东省省保密局局长陈文谦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经常指导本书的编辑工作,并亲自到和平县落实经费。此外,祖籍和平热水的王恒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捐助3万元,河源市保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镇捐助5000元,惠州部分和平籍老同志在何盛根的倡议下,也为本书解囊。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限于水平,书中错漏及欠缺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