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史记--近代中国的那些大学/学府往事系列
分类
作者 李沐紫//杨倩//刘兆祥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北洋大学(1895)

中国第一所自办与公立大学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自办与公立大学。如果不算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大学,那北洋大学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1952年正式更名为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最早一批近代学制大学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优秀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科技教育的航程。它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永远占有极为特殊和最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洋西学学堂时期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几个月后,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朝廷,在天津开办“西学体用”的北洋西学学堂(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帝迅即降旨照准。于是,这所后来被称作国立北洋大学的新型学府,便在天津海大道梁园门外北运河畔(今大沽路小营门外海河中学、解放南园一带)的博文书院旧址(由1887年成立的吞纳学院改建而来)开始招生授业。

创办初始,盛宣怀兼任学堂督办,聘请美国驻天津副领事丁家立为总教习(教务长)。依据规划,学堂常年经费需银55000两,由天津海关道掌控的电报、招商各局筹款支用;学堂内分设头等、二等学堂,合计招生定额为120名(最后正式招生125名);其头等学堂初设工程、矿务、机械和律例(法律)4个学门,属专科和大学程度;二等学堂则类似于大学预科。学制各为4年,经过8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之后又增设铁路专科班,1898年更设铁路学堂。该班庚子年间避难到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使得盛宣怀在沪上创办的这所学校悬置已久的“上院”(大学部)终于有了第一批学生。

北洋西学学堂自一开创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即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相关学科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学堂“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盛宣怀之勇于并能够开设“外国所谓大学堂”性质的西式学堂,除了他在辅佐李鸿章筹办“洋务事业”过程中深感人才奇缺的内在需求,以及操办近代公用企事业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度财力支撑,而且适时把握住了甲午战败、举国思变的有利契机之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他得到了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博士的协助。丁氏不仅深度参与学校章程的制订和未来谋划,而且在此后11年间成为北洋学堂的实际掌门人(尽管包括二品大员伍廷芳等在内的津门高官轮替挂名学校最高职务,却极少涉足实际校务)。

如此一来,学校便出现了如北洋校友孙越崎所说“北洋大学名义上是国立大学,实际上和教会学校一样”的独特现象:教师绝大部分是美国人,教材则是原版美国教科书,课堂上主课一律用英语授课,作业和考试亦复如此。丁家立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办学模式植入北洋校内,使得其起点颇高。当然,教会学校的宗教课程和活动在此不曾出现,表明国立办学的性质。

不过,北洋西学学堂的高起点,与中小学教育殊欠发达的晚清社会不相匹配,形成生源难求的困局。虽然最初也曾略微降格变通,但总体而言,北洋校方始终不肯“放下身段”,秉持“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因而造就了甚佳的社会声誉,也使得本科毕业生数目相对较少。北洋学生在清末以广东籍居多,民国初年以江浙籍为多,此后则以河北籍为多。生源的地域分布由南而北,与国人接触“欧风美雨”的先后情形大体吻合。学堂开办之初到香港招生,报名应试者数以千计,实际录取者仅10余名,其中即有在皇后学院就读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据他们忆述:北洋的课程简洁、完善而注重实用,学校延请专家演讲,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胡佛当年即曾来矿科演讲数次。4年以后,王氏兄弟成为数目寥寥的北洋首届毕业生。

丁家立聘任的美国教师,月俸银200两,较之在本国优渥,其聘任合同通常以3年为期;教授国文的中国教师月银40两,在当时亦属高薪。戊戌变法前后,吴稚晖曾在北洋担任国文教员,虽任教时日短暂,但西方的机构和著作习惯于称他为北洋大学教授,视为一种身份和荣誉。美籍教师中也不乏知名学者,譬如福拉尔和莫里斯两位教授,前者求学瑞士期间与爱因斯坦过从甚密,深悉相对论要旨,曾为北洋学生作专题讲解;后者则是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原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赴亚洲做地质考察后留在北洋任教。

丁家立作为总教习,对学校管理认真而严格。据早期学生回忆:冬夜,学生中有违反作息规定迟睡闲聊者,事为丁家立所知,“有一次突然掩入,学生们闻声熄灯上床装睡,丁家立乃遍摸学生之足,发现足部凉的数人,即为迟睡者,加以训诫”。由此可见一斑。

正当丁家立引领学校步入正轨、声誉鹊起之时,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校园被用作军营,学校师生四处星散,学校被迫停办,教学设施、文档案卷损毁殆尽。此乃北洋校史上第一次大劫难。联军占领后期,丁家立协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向德方索要校址,不得要领。丁家立自告奋勇,亲赴柏林,援引德国法律,竟讨回赔偿费白银50000两。袁世凯拨出西沽武器库旧址和部分款项,由丁家立组织复校。

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在公众舆论控制的社会中,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抑或才不成为一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中国高等教育的童年是丰富、烂漫和充满活力的。半个世纪之前民族前辈的探索和思考,是我们今天在新世纪不断纠正、改良和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

——学者杨东平

目录

第一章◎中国近代的大学

 何谓大学

 近代大学五大阶段

 近代大学三大类型

 历史启示与精神传承

第二章◎国立大学(16所)

 北洋大学(1895)中国第一所自办与公立大学

 交通大学(1896)“东方麻省理工”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896)历史最曲折的大学

 四川大学(1896)西南第一学府

 浙江大学(1897)“东方剑桥”

 北京大学(1898)中国第一所中央大学

 山东大学(1901)齐鲁第一学府

 中央大学(1902)民国最高学府

 湖南大学(1903)“千年学府”

 暨南大学(1906)民国华侨最高学府

 清华大学(1911)民国最好的大学

 河南大学(1912)中原第一学府

 武汉大学(1913)校园最美丽的大学

 东北大学(1923)东北第一学府

 中山大学(1924)华南第一学府

 华北大学(1937)“红色大学”

第三章◎私立大学(11所)

 复旦大学(1905)民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中国公学(1906)“最艰难也最浪漫的大学”

 同济大学(1907)“德国味最浓的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民国最好的医科大学

 南开大学(1919)华北最好的私立大学

 无锡国专(1920)“民国最独特的大学”

 厦门大学(1921)“心血凝成的大学”

 辅仁大学(1925)“沦陷区唯一不挂日本旗的大学”

 光华大学(1925)“最有骨气的大学”

 晓庄师范(1927)“乡村教育的伟大试验”

 立信会计学校(1928)“会计教育王国”

第四章◎教会大学(8所)

 圣约翰大学(1879)中国第一所大学

 齐鲁大学(1872/1902)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

 金陵大学(1888)民国最好的教会大学

 岭南大学(1888)华南最好的教会大学

 东吴大学(1900)民国最好的法科大学

 沪江大学(1911)“最中国化的教会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1912)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1916)民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之一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记述了中国大学在近代时期的整个进程,包括那时的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们,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那些意义非凡的事件,那些艰难、曲折、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那些振聋发聩、空谷足音的思想和言语,那些山水秀丽、楼宇精致、书声朗朗的校园……

钟叔河在他所编的《过去的大学》一书《序》里写道:“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是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是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过去的大学是有人愿意了解的,是有人刻骨铭心的。

陈远则在他所编的《逝去的大学》一书《序》里写道:“1949年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大学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一些大学消失了,如燕京大学、光华大学;一些大学改变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过去大学的流风遗韵,只留在曾经在那里读过书的人们残存的记忆或者后人的感念之中。”

因为是草创阶段,这些过去的大学当然不会是革命的,不能成为今天我们办学校的样板。但是,它们毕竟是父辈和祖辈们努力的成果,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驱。看一看过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过去的校长是怎样当的,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的,过去的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有过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过哪些可取的经验,这对于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以及一切关心学校教育的人们,难道不是既有兴味又有益处吗?

岁月如歌,往事悠悠。那些日子虽然已经逝去很久远了,如烟似云般杳辽、缥缈,却像一座丰碑高高伫立着,辉映古今,光芒耀眼,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那正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啊!

内容推荐

一座座学府,一团团浓荫;一个个学人,一片片书声;一个个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学子,在这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大学的话题,有关知识文化的传承,有关真理智慧的求索,有关社会文明的提升,有关民族精神的进步,有关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探讨不完。

看一看过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过去的校长是怎样当的,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的,过去的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有过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过哪些可取的经验,这对于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以及一切关心学校教育的人们,难道不是既有兴味又有益处吗?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了中国大学在近代时期的整个进程,包括那时的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们,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那些意义非凡的事件,那些艰难、曲折、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那些振聋发聩、空谷足音的思想和言语,那些山水秀丽、楼宇精致、书声朗朗的校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7: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