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维松,1930年生于河北黄骅,1945年参加革命。在1945年至1949年间,董维松了解了梆子、京剧,学习了秦腔、秧歌、眉户、腰鼓,以及大量的革命歌曲。1953年,董维松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在王震亚的指导下,他开始了戏曲音乐研究之旅,先后出版了《蝴蝶杯》、《宇宙锋》、《对根的求索》、《对根的求索(补续篇)》等。
《董维松传统音乐研究之旅》是“国乐传承与创新丛书”的第一本,由中国音乐学院资助,齐鲁书社出版。刘红庆表示:“虽没有大红大紫过,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学、对于立志于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中国音乐学院来说,董维松与他的同时代人一起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他的每一个脚印,都踩在中国踏实的土地上,引发后继者们的思考。”
序/谢嘉幸
楔子
第一折 故乡记荒(1930~1945)
一、林冲的沧州,爷爷的铁路
二、外乡的父亲,家乡的年
三、徐州逃难记
四、提在篮子里的馒头自己吃不着
五、“华北大饥荒”毁了骨肉亲
六、成长在小英雄辈出的时代
七、跟着“八”字头唱强音
八、率领一群小孩干革命去
第二折 战地记学(1945~1950)
一、从乐陵到惠民,从专署到行署
二、怀着《血泪仇》,初恋埋心头
三、在运动中回望英雄的长征
四、济南战役炮一响,不怕死了
五、淮海战役,边走边唱到上海
六、把张光新念成张新光
第三折 双城记归(1950~1963)
一、在上海,渴望做个歌唱家
二、人到了北京,仍记挂着战友们所在的上海
三、歌剧处女作《南海岸》
四、跟李焕之学作曲
五、中央音乐学院“风雨社”
六、“民族化”大跃进,随王震亚走进戏曲
七、河北梆子大师李桂云的《蝴蝶杯》
八、四大声腔全把握:秦腔、川剧、汉剧和昆曲
九、在梅兰芳班,看汉剧大师陈伯华
十、秧歌大师“盖平遥”和“香蛮旦”
十一、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第四折 两院记变(1964~1980)
一、“三化”写文章,“四清”学秦腔
二、周总理指示成立中国音乐学院
三、暴风雨中,唯有良知在心头
四、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与于会泳
五、唐山大地震前夕在唐山学唐剧
六、复建戏曲音乐教学体系,复建中国音乐学院
第五折 传统记守(1980~ )
一、“南京会议”,几乎夭折
二、思考“民族音乐学”来龙去脉,沈洽哭了
三、从《戏曲音乐集成》编委,到研究所首任所长
四、“慈父”守护自己山谷羊群的牧羊人
五、“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成立,与“民族音乐学”之争
六、“没有导师就没有我,他给了我一切”
七、彭丽媛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八、“明星班”导师
尾声 青山在,人未老
董维松年表/董维松弓宇杰/整理
董维松著述表/弓宇杰/整理
主要参考资料
跋/谢嘉幸张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