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秘传李鸿章》是中国文化励志经典。对于今天来说,研究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固然重要,而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之法,培育之方,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秘传李鸿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斋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秘传李鸿章》是中国文化励志经典。对于今天来说,研究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固然重要,而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之法,培育之方,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内容推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曾国藩的影响至大至深,这绝不是镇压太平天国一件事所能概括的。他对晚清的影响。更深远地表现在改革军事体制,倡导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等方面。而所有这些,在曾国藩看来,关键还是培养新型的人才,给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曾国藩说过。办大事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寻找、发现、培养、提拔人才上。他的幕府是清代最大的幕府,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优秀的人才,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打开了新局面。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并非他本人有多么超人的素质和能力,而是由于他最善于鉴别人才,驾驭人才。李鸿章是曾国藩着意培养的接班人。曾国藩没有李鸿章,他的事业就很难继续下去,他的影响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深远。而李鸿章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发现、培养和扶持,更不可能走到清政府的最高层,主持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三十年之久。师徒二人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把事业推向了巅峰。对于今天来说,研究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固然重要,而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之法,培育之方,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入局心法——真正的大赢家从不当看客 志气是事业的灵魂 找好自己的用武之地 “挺”字是事业的人门之诀 把危机变成良机 面对大事,敢迎难而上 力支危局,绝不能动摇 第二篇 交际心法——选择怎样的朋友,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诚信是人生第一课 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借助强力站直腰 谦怀相待是人际的破门之术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撕破脸 坚决不用痞子手段 第三篇 自强心法——危急之际,只有自己靠得住 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 先靠自己,别人才能变得可靠 苦心经营,天下无不可办之事 敌人的长处也要学 内心越是求强,外表越要和让 抓好自己的钱袋子 第四篇 处世心法——既要站得稳,又要行得通 把自己和社会兼容起来 内方外圆,才能屈伸自如 不怕不能精明,就怕不会糊涂 众人皆醉,我也不能“独醒” 话不可说绝,势不可用尽 刚柔互用,张弛有道 第五篇 为官心法——宦途如大海,谦谨定风波 尽忠是做官第一要招 “勤”字是护官之符,立命之根 少一分张扬,就多一分实惠 视公事须如己事 棘手之时,从“耐烦”痛下工夫 谨慎是宦海的定风宝珠, 第六篇 应变心法——英雄举事,变化无方 不断调试人生轨迹 充分利用历史大势 紧紧抓住一个“机”字 不变可以应万变 不因小利小害而变 因循守旧者难成大事 第七篇 鉴才心法——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打造自己的人才库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知人所长,也要知人所短 人才需要真心爱护 特殊时代需要特殊人才 一下子看透人的潜力 第八篇 事上心法——倚人而起,要不露痕迹 少树敌,不结党 事关成败之时,敢于抗上 进退有度,适可而止 知道怎么说,更要知道说什么 权变事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求于上,有备而发 第九篇 驭下心法——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感情的沟通最可靠 掌握用人攻心之术 引其所长,策其所短 讲道理也要讲实惠 不可因一人而坏风气 自己成功,也要让别人成功 第十篇 反败心法——利用好失败这种宝贵资源 羽毛不丰,不可高飞 稳慎以图,自可万无一失 败而不馁,坚持就是胜利 小心大度,常存不自满之心 深思熟虑,谋定而后胜 心不能黑,但手要辣 第十一篇 固权心法——让自己远离权力斗争的中心 建立最牢固的权力框架 私利可弃,公利必争 把舵者必须稳住脚跟 薪火相传,保全后路 绝不能受制于人 尽量避免真刀相见 第十二篇 避祸心法——晓得下塘,也要晓得上岸 祸从口出,首先要管住嘴巴 心有所畏,自不会有大祸临头 少贪少祸,不可有非分之想 功高不居,不能自择绝地 自剪羽翼,在波平浪静处上岸 培养种子,实力不可轻弃 试读章节 曾国藩从芸芸众生中发现李鸿章,并将他培养成了自己事业的接班人。他之所以选中李鸿章,不外两点:一是志,二是才。志气和才华二者同时具备的人是很难得的,所以李鸿章出道不久,就引起了曾国藩的关注。 曾国藩的事业是自己打下的,但却是由李鸿章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没有李鸿章,曾国藩的势力和影响不会延续到清朝的灭亡,而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可能只是个普通幕僚或者是地方小吏,根本无法脱颖而出。 曾国藩是清代名臣,他出身平民,却建立了再造中兴的伟业。他被称为清代权力最大的汉人,虽然官位没有达到最高,但是却建立了一支直属于自己的武装,改变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汉人不掌兵权的局面,正是这支武装,挽救了大清王朝。不过,他的业绩还不限于此。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西学东渐,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培养了几代人才,这些人才,主导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他的影响至深至远,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几乎全都受过他的启迪和影响。李鸿章这个主持晚清政局三十年之久的政坛巨子,正是曾国藩刻意培养的“种子”,继承并完成他的事业。 曾国藩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立志,所以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他曾经对自己的弟弟们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曾国藩的志向是什么呢?他不止一次在给亲友的书信中表达过。他对好友刘蓉袒露胸襟,说吖卜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给弟弟的信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由此可见,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那就是不追求一身的荣辱,而是以国家的兴旺、人民的饱暖为奋斗的目标。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是立志高远,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也是以有无志向作为取舍的标准。他教育子弟,更是以立志作为第一要义。志不立,无可成之事,没有了志向,一切都无从谈起。李鸿章之所以得到他的青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鸿章从小就怀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李鸿章的志向仅仅是“功名”,曾国藩则把他引入安邦定国、济世利民的正途上,把他的人格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县人,世称“李合肥”。先祖本姓许,后过继给李姓,才改姓李。他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在李家六兄弟中排行第二,后来人称“李二先生”。李家世代耕读为生,到了李鸿章的高祖时,才过上自耕自给的日子。和曾国藩的家族一样,李家也一直没有人考中功名。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李家才成为当地的望族。 李鸿章年少的时候就怀有远大志向,他后来在家书中回忆说:“余弱冠时,曾填七律廿首以咏志,内有几句很是难忘,现抄于后,与弟共勉:人生唯有青春好,世事须防白首催。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这首诗是他二十岁时写作,激励自己趁年轻力壮,奋发自强,既要学习请缨从戎的名将终军,也要学习名满天下的名臣贾谊。 终军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十八岁的时候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后来毅然请缨,在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 P13-14 序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曾国藩的影响至大至深,这绝不是镇压太平天国一件事所能概括的。他对晚清的影响,更深远地表现在改革军事体制,倡导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等方面。而所有这些,在曾国藩看来,关键还是培养新型的人才.给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的血液。曾国藩说过,办大事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寻找、发现、培养、提拔人才上。他的幕府是清代最大的幕府,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优秀的人才,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打开了新局面。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并非他本人有多么超人的素质和能力,而是由于他最善于鉴别人才,驾驭人才。李鸿章是曾国藩着意培养的接班人。曾国藩没有李鸿章.他的事业就很难继续下去,他的影响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深远。而李鸿章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发现、培养和扶持,更不可能走到清政府的最高层,主持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三十年之久。师徒二人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把事业推向了巅峰。对于今天来说,研究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固然重要,而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之法,培育之方,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梁启超撰写了第一本李鸿章的传记,他经过研究发现,李鸿章的发迹完全离不开曾国藩:他是在曾国藩的亲手扶持、亲身教导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他在《李鸿章传》中写道:“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