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嵩崑先生历数十年搜集京剧戏班掌故、名伶趣闻等真实资料,记述了从19世纪中叶京剧形成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活跃于京剧舞台的名伶们的生活情景和艺术活动。是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绝佳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师梨园轶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嵩崑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嵩崑先生历数十年搜集京剧戏班掌故、名伶趣闻等真实资料,记述了从19世纪中叶京剧形成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活跃于京剧舞台的名伶们的生活情景和艺术活动。是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绝佳读本。 内容推荐 作为国粹之一的京剧,今人大多常闻其名而难解其真了。本书记述了从19世纪中叶京剧形成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活跃于京剧舞台的名伶们的生活情景和艺术活动。其中包涵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造诣、为人性情,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并配以珍贵的影像资料,使大师们渐行一匹去的身影再一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刘嵩崑先生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本书笔墨洗练,记述翔实,形象生动传神,读来妙趣横生,堪为当代人了解传统国粹艺术的最佳读本。 目录 序 同光名伶十三绝 精忠庙庙首 京剧的“第一” 同名的演员与科班 前门外的大戏园 天桥的三大舞台 武旦演员之“阵风” 武生泰斗 通天教主 小生“三仙” 小楼之“三亭” 杨班中的“四大天王” 杨小楼与第一舞台 瑞春堂“四宝” 程门“四虎” 时门“醉八仙” 老夫子与六大弟子 喜连成“六大弟子” “伶圣”汪笑侬 田际云与华乐园 《名优之死》的原型——刘鸿升 不该淡忘的王又寰 鞭子巷话老旦 尚老将 老候爷 活关公 奉恩将军与“十三太保” 有关“四大名旦” 梅兰芳在崇文区的艺术生涯 程砚秋的发祥地在崇文 “五大名旦”徐碧云 梅大师会小凤仙 身临昭君村感怀尚小云 昆曲大王 活钟馗 还阳草 夏山楼主 京剧界第一位女丑 良辅善弼“宝二爷” “通天教主”掌门弟子 桂轩主人 演出《红拂传》两度起枪声 卿云楼主 四大皇后 杨氏双菊 徐氏四姐妹 马氏三艳 德高望重的梁小鸾 “武旦翘楚”宋德珠 王和霖与李蓉芳 “谭师梅友”王琴生 “铁人”姜铁麟 刘曾复的师承 武旦名家李金鸿 多才多艺的李慧芳 德艺双馨的景荣庆 江新蓉和赵婉华的坎坷历程 “小芙蓉”谢锐青 沈宝桢——好一架大武生 从《金钵记》到《白蛇传》 旧京票房与票友 从四维戏校到中国戏曲学院 沈玉斌与“艺培” 难得的一次抗美援朝大义演 西草市一条街 闲谈陆文龙 京剧史上的三次空难 一代名丑叶盛章死亡之谜 探访旧京“梨园义地” 谭鑫培终于含笑九泉 后记 关于作者(跋) 试读章节 同光名伶十三绝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指京剧史上有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该图为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是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个个栩栩如生,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关于此图像虽说法不一,存在争论,但它真实反映了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现将《同光名伶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见图),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颐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人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老生,腹笥渊博,能戏三百佘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舂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人梨园,工鼓板,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遵孔从艺,幼人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樁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舂甫)等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白云生、俞步兰、叶盛兰之师。 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人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人三庆班。人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又名《鄘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腔吸取余三胜之唱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等。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安徽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生(即俞菊笙,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其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著称,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世后,他被程长庚约人三庆班,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掌三庆班达1O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七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人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百顺胡同寓所,年仅46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武昌小东门外沙湖谭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人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釆众长化为已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人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断,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舂喜、李鑫甫、佘叔岩5人。1917年5月15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元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忻,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人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尤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先最为神似。P1-4 序言 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多了。别的不讲,只谈京剧,它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但它发源于北京,流传国内外,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超群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剧种,是我国300多个剧种的老大哥,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代表剧种,被国际戏剧界推崇为“最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 京剧,不知迷醉了几代人,不知倾倒了多少国内外观众。若问它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京剧确实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靠的不是什么灯光布景,不是什么杂技武术,更不是庞大的乐队和伴舞的人海,也从未搞过耗费巨资的大制作。它是集中国表演之大成,融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像一株美丽而古老的大树,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古色古香的传统风韵,它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 京剧博大精深,剧目多达千余出。它为什么被称之为“国剧”“国粹”,迷人之处又在哪里?追忆往昔,前辈艺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财富是多么的珍贵,哪位艺术家不会百十出戏?而且能做到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他们不是什么大赛评选出来的,更不是靠吹捧炒作起家的,而是凭借台上的真本事、真功夫得到观众认可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泰斗”。笔者的心愿是把前辈艺术家的从艺生涯记录下来,以便流传后世,从而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京剧的辉煌。 笔者非梨园人士,更非专业作家,况因余生亦晚,水平有限,挂一漏万,笔误差错或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望方家给与斧正 刘嵩崑 2006年10月 后记 梨园史料,必史有其人,居有地址,学艺有科班与师承,尤其梨园世家的血缘关系之类,更不能任意编造。故而辑录梨园史料与写小说、编故事迥然不同。闭门家中坐是写不出来的,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劳力、财力和时间,多方奔走,调查翔实,是件既艰苦又烦琐的细致工程。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报刊与书籍作为参考资料,如潘光旦著《中国伶人血缘关系之研究》、周明泰著《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王芷章著《清代伶官传》《清升平署志略》与《中国京剧编年史》、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苏雪安著《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实事白话报编《名伶化妆谱》、梅兰芳之《舞台生活四十年》(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潛整理)、程永江编撰《程砚秋史事长篇》、侯喜瑞之《学戏和演戏》(张胤德整理)、李洪春之《京剧长谈》(刘松岩整理)、北京市戏曲学校编《郝寿臣传》、迟金声著《马连良》、刘松岩著《宋德珠传》、王蕴明主编《荣庆传铎》、侯希三著《北京老戏园子》、傅芸子主编《国剧画报》、吴秋尘主编《北洋画报》、金志达主编《立言画刊》、丁秉燧著《菊坛旧闻录》、政协北京市文史委编《京剧谈往录》、中国戏剧出版社编《中国京剧史》等,以及有关戏曲志、戏曲知识辞典、艺术家辞典、名人辞典、艺术家传略和戏曲杂志、报刊等,从其句里行间查找所需资料,反复核实修订。笔者在多年的走访中,曾得到李洪春、许姬传、宋遇春、程玉菁、王玉蓉、萧盛萱、宋德珠、梁小鸾、张云溪、王和霖、袁金绵、王琴生、李庆春、王士英、王吟秋、李世琦、高金儒、茹元俊、梅葆玥、袁国林、田华亭、罗小奎、李丹林、王世霞、张春华、张德华、李金声、李德彬、金玉书、李金泉、景荣庆、张玉禅、王鸣仲、刘雪涛、毕谷云、吴素秋、李慧芳、李砚秀、李蓉芳、徐东来、马玉英、谢锐青、王诗英、李开屏、沈郦明、程永江、沈宝桢、叶钧、萧润增、萧涧德、杨长秀、张以清、袁戎、朱复、刘松岩等诸多先生提供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时至今日,内有20多位先生作古,笔者永远怀念他们! 刘嵩崑 丙戌年冬于富贵园 书评(媒体评论) 刘嵩崑先生历数十年搜集整理写就《京师梨园轶事》一书,是书对戏班掌故、名伶趣闻光有涉猎,其中不乏从未出版的史料,可作为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绝佳读本。 ——李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