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追踪,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大事都有深度的报道,又杜绝了专业主义的枯燥乏味,读起来舒适流畅,很合大众的口味。
书中这些深度报道均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手册)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徐列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追踪,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大事都有深度的报道,又杜绝了专业主义的枯燥乏味,读起来舒适流畅,很合大众的口味。 书中这些深度报道均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内容推荐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作者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化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到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 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而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阶层和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 目录 序 世事有多繁复 人心就有多深幽 PART 1 调查 作品1 调查张海 经验1 人物类调查报道的现实与困境 作品2 两个矿工的生还奇迹 经验2 含着眼泪笑着浩大 作品3 北川中学 如今这里废墟丛生再没有鲜花 经验3 寻找北川中学 作品4 厦门人的PK战 经验4 将消息源还原为故事中的人物 作品5 一家四口的两地生活 经验5 小人物,大命运——普通人物的调查报道 作品6 PART 2 叙事 作品6 魏文彬 打造电视娱乐帝国 经验6 敲开心门,就是一段真实丰富的人生 作品7 寻找萧望野 经验7 享受孤独与抵抗孤独的生活 作品8 你所不知道的龙应台 经验8 角度与深度——如何报道一个为公众熟悉的人物 作品9 吴伯雄 一个台湾政治家和他的时代 经验9 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向何处去? PART 3 评述 作品10 左方 智者的沉默也是有声的 经验10 就这样损了老左一次 作品11 姚明 梦想NBA总冠军 经验11 以一个杂志记者的眼睛看世界 作品12 张维迎 长达25年的骂名 经验12 时代有多丰富 作品13 人心就有多丰富我们记不得最初的幸福 经验13 观察他们身心的挣扎与努力 作品14 梅兰芳的魅与力 经验14 写梅兰芳先生时的一连串问号 PART 4 对话 作品15 郎成平我的意见不能成为主流那是国家的悲哀 经验15 你有必要非把自己架起来不可吗 作品16 郑渊洁一个著作等身的文盲 经验16 好奇心使然 作品17 病人崔永元 经验17 7小时背后 作品18 李敖我没变,我还是我! 经验18 取对话体之形式易,得其灵魂实质则难 作品19 何多苓顽固的手工艺主义者 经验19 关注他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 作品20 卿光亚范美忠的勇敢是因为他病了 经验20 什么时候用对话体? 作品21 柳传志的坚持与进退 经验21 放宽历史的视野 PART 5 特稿 作品22 打手阿坚的边缘生活 经验22 重估故事的魅力 作品23 “三线”第二代的命途 经验23 人物报道方法之一种 作品24 少年父母事件 经验24 当可靠的倾听者 作品25 迟志强 我要撕掉犯罪的标签 经验25 我已经写下的和我没有写下的 后记 试读章节 张海,一个年轻的亿万富翁,一个所谓的“资本大鳄”,一个最新的健力宝事件出局者,一个谜一般的人。 仿佛从雾里走出来。 有人说,他“肯定”是中央某前部长级官员的孙子;有人说,他“一定”是某曾非常著名的高科技投资公司负责人张某某的儿子,而这个迄今一直藏身海外的张某某仍在遥控指挥国内的金融投资业务;有人说,他“应该”与某国家领导人的亲属集团有着密切联系;还有人说,他是某著名藏密大师的大弟子。 如此多的神秘传言,笼罩在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不动声色的30岁年轻人的头上。 两年多前的2002年8月,在新加坡的顶级豪华邮轮“处女星号”上,千余名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前来的嘉宾,共同见证了张海的首次亮相。这个“神奇小子”在收购了健力宝后,选择了以一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方式出场(曾受邀参与该活动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如是描述)。 自此后,张海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除了经营健力宝,他还投资足球,收购健力宝足球队,甚至一度想收购多家足球俱乐部,组建足球界的“张海系”。 特别是在2004年10月的中超“足球革命”中,张海以揭竿而起的革命者姿态,和徐明等一起,公开向中国足协叫板,一时风头无两。这样一副无畏姿态、斗争精神,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现实政治格局下,不能不吸引了多数球迷,也包括众多中国人的注意。 他是谁?是从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靠天赋、本领、狡黠和运气杀将出来的一匹黑马,还是有浓厚的政经势力作背景的财团利益的前台代言人? 他从哪里来?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量? 他想干什么?他还能“神奇”多久? 现在当然远不是为他“做传记的时候”(张海自己语),当下的财经媒体格外关注的健力宝与他的财务纠纷,我们也无意涉入,作为一家以客观记录人的命运为己任的杂志,我们关心的,其实只有一点: 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间,在南北大地,在云谲波诡的资本市场里,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一个出身平凡(这一点已由我们的记者调查作了证明)、面目不清的中国人是如何闪转腾挪的,他做过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海好也罢,不好也罢,他的离奇发迹史,恰恰是我们这个混乱时代的一个缩影。 笔者为此深入到他的家乡河南开封、郑州,采访了大量与张海有关联的当事人,试图撩开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面纱,还原一个“神奇小子”的离奇人生。 财富前传:从“藏密大师”到“资本巨鳄” 入主健力宝期间,很多员工不叫他老总,而是喊他“老师”。他自己的说法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开封相国寺的方丈净严法师学习佛法,“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相对专业的了”。 他又说,他的老师夏日东活佛曾经多次将他带到西藏,在西藏他前后待了两,三年,那时,他只有13岁。而在他的家乡和弟子当中,他6岁就开始到青海、西藏学艺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言没有源头。 突然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张海的身世再次被人关注。 但对很多人来说,他仍是一个谜。公众隐约了解的是,他通过收购成立了深圳凯地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构建被业界称为“凯地系”的投资王国。此后,“凯地系”在股市频频出手…… 对于当初是怎么发家的,张海一直语焉不详。他对外的说法是“18岁没有上完大学就到香港发展了……” 资料显示,张海早在1992年9月就曾经去过西安办讲学班。1992年10月在荆门举办全国性的提高班,1992年11月在武汉开过三个授课班……根据1993年张海讲课时的宣传资料上的数字,他到1993年春已经给数十万人讲过课,按最低标准每人40元的初级班算的话,10万人就是400万元…… 是真是假?哪一个他是真实的? 据记者了解,这两种身份在张海身上都真实地存在着。分水岭也许是在1992年,此前的他是一个气功爱好者,所谓的“藏密大师”,此后,他逐渐消隐了这一身份,成为资本市场的操盘手。 不像20世纪90年代初“气功热”时期,他那些同样喧嚣一时的“气功大师”同行一样,张海居然巧妙地把他的人生命运完全改观了。 18岁之前的他是怎样的?记者奔赴河南开封——他的故乡——作调查。 P2-4 序言 世事有多繁复 人心就有多深幽 2004年年初,为筹备《南方人物周刊》,我以《南方周末》为样本,编选了一本人物报道写作手册。 那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人物报道的专业书籍。可取之处是第一次将人物报道作为一个类别提了出来,并做了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其分类的粗浅和理论的简化还有待实践去丰富和细化,使之真正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类别而独立成篇。因为在新闻教科书和普利策奖中,至今也无人物报道这一类别,它是否成立,是否具有专业化的水准,还是一个疑问。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立,便是以第一本写作手册为蓝本。五年的实践,它的专业化程度日渐成熟,它在报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文本和经验;编选此书,也有意对过去的五年做一个小结。相信,它对广大读者和有志于人物报道的专业人士不无补益。 人物报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人物报道是许多记者心向往之的一种报道体。世界再大,终究由人组成,世事再繁复,都由人所铸就,把人说透了,真相也就水到渠成。但在以奉“客观真实”为圭臬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也可能是主观色彩最浓的一种报道体。 首先,对人物的选择,就包含了记者的价值判断。为什么要做这个人,从什么角度做,不仅基于新闻价值的理解,也暗含了不同媒体的核心价值和市场选择;而在对人物的采访中,仅凭与采访对象的对答,你很难确认它的真实性,他可能说出了部分真实而遮蔽了难言之隐,他也可能用大话、套话、假话来掩盖真实;同时,记者也不可能不投以自我的道德取舍,哪怕你坚守说出真相为原则,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主观的情感色彩。因而,从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人物报道都是距离新闻真实性原则最远的一种报道体。 如果我们承认这种客观事实,就必须找到一条最为接近人物真实呈现的路径;找到在新闻采访中最为客观的方法论,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人物本身。 长久以来,我们对人的认识囿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判断,手持非黑即白的道德画笔,要么把人神化,要么把人鬼化,好人好到极致,恶人恶到极点。这种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有正面和负面人物之分,表扬稿和批评稿之分,人性自身的善与恶,被撕裂为两半,分别披在所谓“好人”和“坏人”的身上。更为荒谬的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利益的需要,不顾客观真实,为某些人大涂油彩或大泼脏水,使得当下的新闻报道,表扬某些人比批评某些人要付出更危险的代价(政客和商人的不断落马成为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脚),批评某些人比表扬某些人更具有获利的先机(大量封口费的产生来源于此)。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我们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化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到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 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而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阶层和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性格的人在同一事件面前会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这对我们采访人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所以,面对面的采访给了记者一个最直观的印象记忆,他的形象、气质、谈吐及一些小小的细节,不仅使记者对人物有一个直接的性格判断,而且会在记者后来的写作中成为影像的记忆,成为开启人物为什么而做的动因和钥匙。 人出身于某个阶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会在其身上烙下与其他阶层和职业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个性和思想情感,从阶层和职业属性入手是把握人物特质的一条捷径。所以,人物记者也常常分线,他们可以在长期的专业采访中成为某一行业的准专家,可以最有效地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说术业有专攻,采访时政人物要从政治利益考量,采访财经人物要着眼商业诉求的最大化,采访文化人物更看重他对世界的观察感知,采访艺术家则要捕捉他对人生的表达方式等等,这样你才能呈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质。 但人最终还是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他的性格如何,职业所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何,他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观察一个人,我们常常要把他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与他相关的同时代的人物中进行比较鉴别,既要找到人物的个性和职业属性,又要看到时代的潮流是如何改变了人生的转迹。人就是在这种有限的规范中,展现出不同的命运,它既是时代的,又是个人的,既能看到人物个性的张扬和命运的陡转,又能呈现时代的风云流变,这无疑就是一篇好的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的五种文体 我在第一本书中是以人物的性质来划分人物报道类别的,分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这样的划分对读者易于理解,所以现在的人物周刊还是以这几大类为主要板块;但对专业人士的写作而言则失之准确。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人物常常“跨界”,也就是说,一个民间人物会因新闻事件而成为新闻人物,而在其长期受到关注后又可能成为公众人物,而公众人物每有新事新说,就又成了新闻人物。所以,换一种分类也许更能准确地描述人物报道类别的多样性。 本书便以写作文体来划分人物报道的不同类型:调查、叙事、评述、对话和特稿。 一、调查 相对于事件性调查报道,人物调查报道的难度要更大一些。 首先它要在新闻事件中找到清晰的人物指向,有些事件因其群体性和复杂性难以确定以某一人物为切入点进行调查;二来人物调查多指向“问题人物”和“政治人物”,前者常常一出事便被刑拘,后者官至某级别就回避媒体,面对面的采访成为一种奢望,其他人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而拒绝采访,这无疑增加了调查的难度;三是人物调查常因人性的复杂和忌讳难以做到准确、深入。 但它的优势在于,人物调查可以有效地回答“WHY”,当人物成为事件的动因,对人物的所作所为追根溯源可以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出来,同时,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和情感可以成为另一视角,增添调查的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事件的过程。 二、叙事 叙事体是人物报道中最常见的写作文本。人物的前世今生最适合以故事化的方式娓娓道来,面对面的采访以最贴近的方式还原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最切近的提问可以直指人物的内心和思想,综合各方面的报道加上现场采访使叙事体相对而言成为一种写作难度较小的报道体。 但它的出彩难度也就随之加大,因为你的采访很难成为独家,之前的各类报道也对你的文章设置了门槛,这对记者采访的视角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评述 评述体的写作在多数情况下,是因采访不到当事人而不得已为之的文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采访对象拒绝而不得不做外围采访,这类人多属名流(政界和商界尤甚)或刻意低调者;二是被刑拘的“问题人物”;三是已过世的人物。 这类文体的难度相对较大。一是它要做大量的外围采访才能一步步接近人物原型,二要从大量的资料中或过去的采访中找取自己当下所需要的素材;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从人物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人物的位置,并做出价值判断。由于文体可以夹叙夹议,在都做不到专访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评述就可能有自己的选材,自己的角度;它不仅提供事实,还有观点,它在客观叙述中带有记者较强的价值判断,文中所流露的主观色彩既可能强化文本的情感,也有可能带着个人的主见,是一种较难把握的文体。 四、对话 对话日益成为人物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多数出现在对名人的专访上。因为名人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人们更想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对话体可以直指核心,又能看到因不同记者的提问而呈现出的采访对象不同的层面。这看似简单的写法却考验着记者的实力,问题的设置体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把握能力,现场的提问考验记者的掌控力,其间的即兴交流更能看出记者的敏锐,而后期的结构调整则是一个浓缩精华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质疑对话体中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真诚度。这种单一的信息源如不加以求证,其真实性的确打了折扣。在国外大刊中,都有调查员去专门核实细节,来确保文章的真实性,这对国内的新闻从业者是个借鉴。 五、特稿 当“新新闻主义”把文学手法引入新闻报道后,这种被称为“特稿”的文体成了新闻报道中独具魅力的文本,带来了新闻写作的一场革命。 而特稿的写作常常就是一篇人物报道,通常它都有一个好的故事和这个故事所潜藏的时代内涵,记者以文学写作手法来调度他所采访到的素材并融入对社会问题的判断,其结构的设置、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都体现了文学的生动和丰富。这种强烈的故事性和文学性在阅读上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同时葆有记者对时代的深度思考和思想贡献。 但在追求客观准确的新闻写作中,这样的文体也备受争议,尤其记者把握不好,容易落入虚构的假象和主观情感的泛滥中,因而对记者有更高的功力要求。 书评(媒体评论) 《南方人物周刊》独树一帜,以“人”立刊,体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洞察人与现实、人与历史。这里有事实与真相,这里有人性和常识。 ——资深报人/江艺平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无论贵贱高低,都必须受到尊重。尊重生命,才有南方人物周刊已经走过的五年。还有更多的五年,还有更多被真心打量的生命,也还有更多生命悲欢离合的纪录,更多震撼心灵深处的精彩。 ——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 在当下,只要还有关注人并细品人心的媒体存在,就总还不是最差的时代!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本书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追踪,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大事都有深度的报道,又杜绝了专业主义的枯燥乏味,读起来舒适流畅,很合我的口味。 ——作家/杨显惠 我阅读每一期《南方人物周刊》,常在人物专稿背后读到另一位人物:那位撰稿的记者。是“他”呈现了当今中国的种种“人物”——经由他的视角、笔路、焦点,还有,他的热情与性格——有时,我对这位记者要比被写的人物更感兴趣,更富印象——恕我不点名,我谨祝贺:这位记者可能是,或已经是,一位好的作家。 ——画家/陈丹青 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是可以将心事相托的朋友。 ——导演/贾樟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