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插树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玉谦//曲晓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插树岭》展现的是东北农民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离开黑土地进城打工,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最后回归土地的心迹变化。插树岭是牛、马两姓闯关东落脚开荒的地方,地处三县交界,是个三不管的穷山沟,这里的人们远离外面的世界。农民张立本因不甘贫穷外出谋生,妻子银凤屈从家族势力离婚另嫁,但张立本衣锦还乡,引起村里人的惊恐和不安。为了一个女人,张立本插手牛、马两家的亲事纷争,由此在插树岭搅动了一场又一场风波,引发了一幕又一幕故事。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任重道远,全景式地展示了东北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这位有头脑有追求聪慧俊雅的女人,缘何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里将青春年华陪葬者千年?面对着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她何去何从?在那些爱与被爱旋涡中挣扎着的男人们、那些缠绵悱恻快乐并痛苦着敝人们面前。她进退两难,举步维艰。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月亮述说着每一扇窗口内的故事,星星记录着每一段揪心的爱。随着故事发展,将解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死结……

书中将黑土地上的民风.民情、民俗以及众生群像融于一炉,将人的劣根.人性复苏与农民对土地的热恋浓缩在全书始终,将原汁原昧的农家饭捧到读者面前。据此书拍摄的28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广泛赞誉,被评为第26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全国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

这是一部难得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原生态山野农村生活的长画卷。作者夫妇透支健康,透支生命。用心血书写了这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守土为金的农民,写了农民为生存.为富庶而上下求索的土地情结,雕塑出一批大变革时代的新式农民……

《插树岭》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终与读者见面。

试读章节

楔子

流金河北岸有座插树岭,岭下有个插树岭屯。插树岭的来历还得从牛、马两家搭伴闯关东说起。清末年间,表兄弟两个一人挑着一副挑子,携家带口从关里一路走到北大荒。在岭下歇脚时,牛姓表嫂将她从关里拄着过来的一根柞木棍顺手插在地上,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表兄弟爬上山坡,见满山遍岭都是野果子,又饥又渴的妻儿老小们,用酸甜的野果充饥,搭起草窝棚在山角下过夜。半夜时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七天七夜。一场大雨过后,插在地上的那根柞木棍子却生出芽长出叶了。牛姓表哥觉着这是老天爷留他们住下来的天意,哥俩商量住不住下时,马姓表弟让牛姓表哥拿主意。两家老小一路走来已经是人困马乏,又见满山遍野的野果,脚下抓把土能攥出油来的土地,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没几年,插在地上的柞木棍子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此插树岭的名子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牛、马两家的老辈人就把这棵树当成保佑牛马两姓的神树了。神树没有保佑插树岭村的好日子,外地人管这里叫憋死牛屯。

插树岭围着牛、马两姓的庄子拐个了胳膊肘弯,拦住了这个屯的西北两面,屯子南是流金河,屯子东头一大片沼泽地,像个大酱缸严严实实地封住了屯子东边的出路。插树岭屯就像座孤岛被圈在中间。这座只有几十户的小村庄是个鸡鸣听三县的三不管去处。芝麻粒破四瓣的官儿,年八辈不来一个。一是隔江渡水,交通不便,二是没啥公事公案可干,三是吃好吃赖不说,就单看那锅碗瓢盆,公干人员就不想上饭桌。插树岭屯有这三不便,从前清到民国,到军阀割据,三县推来推去,地界一直没有划定。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还在扯皮。插树岭屯居住的是汉族,同属炎黄子孙,总不能把他们划到国外去,更不能单立国号。于是由省里出面,查遍了唐、宋、元、明、清的县志史料,找出根据。最后划定由流金河南岸的金河县管辖。插树岭屯的族长自然就领授了官府的头衔,把族长改叫屯长。后来叫队长、村长时这里也跟着改。在插树岭屯里叫族长也好,叫村长也罢,反正他就是土皇帝,金口玉牙,他的话就是圣旨,没人敢打拨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懂官面上的事,他们就知道填饱肚皮,搂着老婆睡觉,传宗接代……

光阴似箭,目月如梭。随着乾坤扭转,国运日盛,插树岭村的人也开始关注村里屯中的大事小情了。这几天有三件事成了屯中人们议论的话题。一件事是老支书病故后村支书大印由谁来掌管。二是张立本从大狱放出来了,这小子可不是块好饼、怕是又要引出啥祸端来。第三件事就是马趴蛋的闺女马春跟牛得水的儿子牛心的婚事。按说,这三件不挨边不搭界的事不该搅和在一块。不该搅到一块的事,在插树岭村就得往一块堆搅,七搅八搅地拧成了一团乱麻,扯也扯不断,理也理不清。扯不断理不清的事村长得管,他不能不理朝政,村长不喜欢旁人干预朝政,他愿意一个人发号施令,家雀扑拉房檐子,老母猪拱菜园子的事都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

村头,有个当年知识青年住过的大院,这里人们都习惯地管它叫知青点。这座知青点旧址用土垡子砌的围墙,如今,围墙有几处已经坍塌。正房是当年村里唯一一座砖瓦结构的房子。房墙上隐约可见已脱落的毛主席语录。这排正房空着,有几间房盖上的瓦片已被人揭走,屋顶露天,残缺的瓦缝间长出几堆蒿草在风中摇摆着。东房山墙处堆着很多粗细不等的圆木,有的圆木背阴处已经长出树耳和青苔。两间西厢房是当年知青点的食堂,因年久失修,房墙上的泥皮已剥落,房盖上压着芦苇,窗棂上钉着的塑料布被风撕扯得咝咝叫响。张立本就住在这两间房子里。

太阳爬到插树岭上空时,张立本手里拿着一个干瓢走出房门,他仰脸望着日头爷,抽抽鼻子,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吓得地上几只找食吃的麻雀叽叽喳喳地飞上树枝。张立本朝树上看看,又看了一眼地上支起的扣雀箩筐,怨自己这个喷嚏打的不是时候。他走到箩筐前,从干瓢里抓些碎米子撒在箩筐下。不远处,有几只鸡朝这边走过来。张立本不怀好意地看看走过来的鸡就转身进屋了。炕上卷着行李卷,地上、窗台上到处扔着鸡毛、骨头、空酒瓶子。张立本点燃一支烟,走到房门前将门推开个缝,看着一只母鸡钻进扣麻雀的箩筐下去啄食,他拉动绳子那只芦花母鸡就成了他的猎物。张立本从箩筐下抓出老母鸡回到屋里,拿起一把尖刀叼在嘴上,很熟练地将手中的母鸡脖子窝回,拔掉脖颈上的毛,用刀割开鸡喉管,鸡血喷出,他随手将鸡扔在地上。鸡在地上挣扎地蹦着,抽搐着。

村路上结着厚厚的积雪,被踩实在人行道上的雪高低不平,牲畜粪便一层一层地冻在上面。金凤挟着个包袱匆匆地走来。二歪尾随在金凤后边悄悄跟着,他只顾盯着前边的金凤,马失前蹄被冻粪包绊倒摔了个狗抢屎,他爬起来低声骂了一句脏话,又躲躲闪闪地追赶金凤去了。

金凤走到场院外,从青年点院墙墙豁进去,走到张立本房子门前,推门进屋,被地上抽搐着的鸡吓了一跳。张立本在裤子上蹭去刀上的血,朝金凤龇龇牙。金凤细看地上的鸡,惊叫着:“妈呀!这不是我家的芦花老母鸡吗!?”张立本放下刀说:“哪能呢!一大群鸡在箩筐下吃食,这么巧就该它死!”金凤说:“馋疯啦?!你把老母鸡杀了,顺子咋办?就指望它下蛋吃呢!”张立本说:“这两天,我真有点想那个小杂种了,你咋没抱来给我亲亲?”他拉着金凤的手坐在炕上,觉着这女人的手软乎乎的,连手指头都是酥的,一摸这双手,下边那东西就有些不安分了。

二歪趴在窗台上,把窗户纸抠了个洞,撅着屁股朝里看着,他见张立本将手伸进金凤的怀里,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金凤推开张立本的手说:“我这两天来事了!”张立本说:“净唬我!”金凤说:“馋样!我告诉你,往后少在马春妹子身上打主意!”张立本说:“你这是啥话!”金凤说:“少跟我嘴硬,一看见马春瞅你那俩眼睛,像二齿钩子似的。”“别瞎掰了!”张立本又去抱金凤。金凤推开张立本的手说:“老扁这两天黑脸风似的,他可早就不让我跟你见面了。”张立本说:“哼!他白捡个儿子,我不能让这小子得着便宜卖着乖!不能白让他占我的便宜!”嘴里说着两只手就急急忙忙解裤腰带。二歪趴在外窗台上,两条腿夹着裤裆里那东西,屁股左右扭晃着,单眼调线地朝里边瞧着。

金凤双手迎着张立本,笑着说:“不行,不行,人家来事了,你要害死我呀?!你蚜!一点也不知道心疼人!”她想起他当年扔下她就走的伤心事,低下头眼泪就流了出来。

金凤父母早亡,扔下她和哥哥两个人过日子。张立本开始是和金凤偷偷来往,后来哥哥出民工修水库去了,一去就是一年多。张立本就住在金凤家,两个人就有滋有味地过起日子。张立本不是个安分人,他脑瓜活鬼点子多,总想出去闯世界。有一天,传来消息说张立本耍钱犯赌被公安局抓走了。不久,又传来消息说张立本被判了二年徒刑。这时,金凤发现自己有身孕了。大姑娘怀上野种,这在插树岭可是非同小可。金凤的肚子一天天见大。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天天地熬着,哥哥回来时她已经挺着六七个月的大肚子了。哥哥见此情景气了个半死,立刻弄来打胎药,逼着她打掉孩子。金凤死活不肯,哥哥将她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一天夜里,金凤偷偷跑出家门,她要去找张立本,跑在林中被树根绊倒,血哗哗地流,人眼看不行了,被割草的老扁发现,把金凤背到卫生院算是救了她一条命。后来,哥哥嫌怀着孩子的妹妹丢脸,就硬逼着金凤嫁给了老扁。在孩子降生那天,哥哥得暴病死了。

P1-4

序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生命的远航。人生,永远要漂泊,永远在旅途。所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是也。我一次次地被命运捉弄着,命运一次次将我推向奈河桥边,又一次次垂青于我这个生命的跋涉者,让我去尝尽人间的艰辛。这些年来,我不是无鞍无羁“天马行空”,而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苦行僧,我和晓平妻几乎走遍了中国,拜访了祖国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而最让我钟情,最让我眷恋,最让我百读不厌的还是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嫩江水。我格外喜欢的是江河、草原、森林;北国那钢铁般冷峻的群山万壑,寒意萧萧的冰川,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沙涛起伏的旷漠,绿浪叠涌的草地;那像老人满脸皱褶般的丘陵和少女肌肤般的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还有成吉思汉古战场上的漫漫风沙,以及那些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故事深深埋藏在我心底的存储器中。这一切,都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作家的生活并不都是好听的故事。我曾被错划“右派”,半生坎坷,颠沛奔波。生生死死走过来,真可谓命运多舛。我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了文学创作,念小学时就在《好孩子》杂志上发表过寓言故事。20世纪50年代就出版了小说集《来到千金寨》。又以在《新观察》上发表的散文《我和舅舅》夺得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奖。为此,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就在那次会上,我和同时起步的刘绍棠成为了好朋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卫兵上了街,我家被抄,七麻袋书刊手稿堆放在马路上,狂热的红卫兵要将它付之一炬。大火在燃烧,书在烈焰中呻吟,手稿在燃烧中哭泣,我的心在流血。这些书是我的命根子,那些尚未变成铅字的书稿是我的生命。命根子断了!生命不存在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纵身跳进大火中。手急眼快的邻居王大哥一把将我拉出来,衣服已被烧着的我立刻被红卫兵打翻在地。后来,我被遣送回原籍。生养我的齐齐哈尔市收留下我。我就如嫩江边上无声无息地钻出的一棵小草,我要用身上仅有的一抹绿色回报滋养我的黑土地。在困境中,我时常跑到嫩江彼岸的丛林中,同树木对话,同江水共语,同天风共舞。此时此刻,我感到大自然的那种崇高,那种肃穆和庄严。我站在母亲般的大自然怀抱中顿然悟到:天地之浩大,人生之渺小;天地之永恒,人生之短暂;天地之旷达,人生之促狭。我朝着石缝中钻出的那棵小草大声吼叫:我要沿着文学创作这条不平坦的路走下去!

我属性中最坚硬的东西就是文学创作。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始终支撑着我的就是手中的笔。我用它宣泄愤怒,化解积怨。久而久之,我心平气和了,不再关心个人的命运,而是把笔端触及更深的层次,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错划的“右派”被改正后,我和刘绍棠两人约定各自开掘自己的田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刘绍棠在京郊运河岸边耕耘着,一鼓作气创作出版了《烟村四五家》等十五部长篇。我却被远远甩在身后。那时,我的“右派”问题虽然改正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从逆境中解脱出来。记者、总编的头衔都是自做窠臼或“高级打工者”,夹板在身无暇笔耕。我曾不示弱地向刘绍棠表示过,要写一部有黑土地特色的系列长篇。不想刘绍棠却先我而去。“泪洒天际遥送君,把锄篱下当自勉”,感伤间我挥笔遥祭刘绍棠。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倍感时间紧迫,自策奋蹄。

时代的列车已载着我和妻驶出童年那金色的沙滩,青春那绿色的田野,中年那成熟的林园。不知不觉咣当一声来到老年的站牌下。嫩江在齐齐哈尔市绕城而过,我在写作之余,同妻漫步江堤,放目咆哮的嫩江,仰眺鹰击长空,每每心旷神怡。我常想,谁若是精神颓废萎糜,最好来这里补神健脑;谁若是心灵龌龊拜倒在赵公元帅脚下,最好来这里净化洗涤;谁若是患有软骨症,最好来这里重铸造生命的山系。而今,我的这种想法,与隔江相望的红灯绿酒、声色犬马、红尘浊浪、金钱博奕、喧哗世俗多么不合时宜。但,一位作家应该时时坚守青松般坚挺的脊梁,不被昧心的金钱击倒。让自己有黑龙江奔腾不息的执著,有大草原宽阔的胸襟,有北大荒人的豪气,有雪域冰川的清冽和玉洁,有隧道工人的穿凿性格。我虽然曾身遭不测被贬,放逐回边疆家乡也算因祸得福,我深深感到,家乡是诗,是苦难酿就的史诗。家乡是一片壮美而又丰富、深情而又浑厚的土地。家乡没有拒留自己的儿子,她给了我永不枯竭的养料。文学是苦难的精神之旅,是思想的穿越。文学给了我生命——文学是我的生命。我知道自己永远抵达不到辉煌的彼岸。在我从事文学创作5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授予我“文艺终身成就奖作家”,给我文学创作划了个完美的句号,但不是休止符。“终身成就奖”是加油站,我依然要在文学之路上跋涉着攀援着。在商品经济喧嚣尘上的今天,我仍然拒绝一切书商所谓“畅销书”的稿约。作为作家,我约束自己必须甘于寂寞,就像隐忍的骆驼,不畏风沙弥漫,不惧烈日炎炎,不恋芳花水草,不畏路途的艰险漫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的座右铭是:“淡薄名利,品味人生,咀嚼生活。”

我已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多年,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我能跨世纪已纯属不易,能获“终生成就奖”让爱妻欣喜非常!让我激动不已!黑龙江省颁发“终生成就奖”的当天,我在日记扉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岁月在无声无息中走过,已是纹沟似网,鬓发如霜,不是当年模样,无暇感伤!纵有文字六百万,算来算去仍欠账!手下笔如魔,想停下也难停下。天地日月长,生命用寸量,分分秒秒皆入账,沙漏里怎敢挥霍时光!”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来自生活。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作家们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也为作家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家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聚焦现实生活,回应时代呼唤,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社会生活的绚丽图景,以充沛的激情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伟大时代毕竟该出现伟大作品,伟大作品不是编出来的,是用心血写出来的。作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