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勇,青岛一中高级教师,受其父———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影响,长年研究青岛历史。本书是他的一本专著——《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书中写了当年客居青岛的51名清朝遗老的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人文青岛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鲁勇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勇,青岛一中高级教师,受其父———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影响,长年研究青岛历史。本书是他的一本专著——《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书中写了当年客居青岛的51名清朝遗老的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青岛本书是作家、史学专家鲁海著作的新书。该书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后来到青岛的清朝遗老在青岛居住和工作过的60余位作家的故事。作者鲁海认为,“逊清遗老”来到青岛,从不同方面带动了青岛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他们是百年青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目录 清史馆长赵尔巽 外务部尚书邹嘉来 潜楼主人刘廷琛 侍郎于式枚 军机大臣吴郁生 李氏豪门 恭亲王溥伟 两江总督张人骏 学部副大臣劳乃宣 津浦铁路总办李德顺 收藏家王绪祖 大总统徐世昌 书法家王塘 周氏大宅门 山东巡抚杨士骧 竹居读书张士珩 多罗特公升允 两广总督岑春煊 直隶总督陈夔龙 尚书盛宣怀 状元陆润庠 翰林商衍瀛 御史蒋楷 御史王宝田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驻德公使吕海寰 庆亲王载振 郇庐陈毅 退庐胡思敬 袁树勋与胡建枢 安徽巡抚沈曾植 都督余则达 传奇名人杨度 外交总长孙宝琦 观察王石坞 废帝宣统的三位“顾问” 藏园居士傅增湘 观川居士洪述祖 “顾命大臣”匡源 典礼院学士柯劭态 山东大学堂校长——萧应椿与陈恩焘 道台石金声 县令张昌庆 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闽 黄曾源父子 民国总理——段祺瑞与靳云鹏 胶澳督办高恩洪 宁夏镇总兵马福祥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 汉奸王揖唐 外务部左丞辜鸿铭 试读章节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骧,号次珊,汉军旗人。清代在地方政权建设中,在巡抚(省长)以上设“总督”,也称“制军”,全国设9个总督衙门,分辖2—3个省。总督权力很大,可管军事、政权、财权,犹如古代诸侯王,因而被称作“封疆大吏”。只有皇帝最信得过的人才能任总督,因管军事,也称“大帅”。赵尔巽官至总督,号次珊,一般称他“次帅”,或“赵次帅”。 他的父亲在山东掖县(莱州)做过知县,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山东度过的。赵尔巽和哥哥赵尔震于同治十三年同举进士,尔巽人翰林院为庶吉士,以后升为监察御史,又至湖南巡抚,回京任户部尚书,又外任湖广总督,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清末,继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是清末少数高官之一。他的手下有“金枝玉叶”为左右手,“金枝”者是金还,“玉叶”者是叶揆初,都是很有能力的幕僚。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攻克汉阳,袁洁珊往说应召兵自卫,免生事端。他说:“变局定矣,何必多此一举。”赵尔巽以保境安民的名义成立“保安会”,自为会长,召张作霖以旧军监新军。但是武昌之火,势如燎原,各省或响应,或宣布独立,清朝祖基所在的东三省也难免。于是他来到了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2年3月14日《申报》载:“赵尔巽潜至青岛,寓在会前旅馆,与鲁抚张广建等时常通密电。”会前旅馆因处旧会前(汇泉)而得名,亦称斯脱兰大饭店,是德国人在青岛建的豪华假日型旅馆,全部使用西洋设备。赵尔巽是清代高官,却还是第一次住进这座豪华旅馆。他最满意的是“浴室”,水龙一开,热水即来。最苦恼的是西餐,虽然交涉之后可用筷子,但是对菜肴点不出名字,味道也不对,又无茶可饮,只有咖啡,想吃中国饭菜需到大鲍岛区,坐马车要半个小时。他找人在警察署附近购地,设计、建设宅邸,特别要求要有会前旅馆那样的浴室。 赵尔巽来青,按清例拜访德总督,乘车到总督府,即原清总兵衙门,投进名帖后,有一位官员接待,由翻译人员翻译,但赵尔巽不懂,同随从二爷说,请翻译用中国话翻译。原来该翻译是宁波人,他的中国话是宁波话,赵尔巽却听不懂。中德双方只有各说各的,也不过寒暄了几句,赵尔巽留下所带礼品,是著名的东北人参。德国官员以为是些树根面现不屑,翻译讲解这是中国十分贵重的营养品,德官才表示感谢,送至门外。 会前旅馆租金很高,到了夏天,来青外人日多,旅馆人满,全是碧眼金发,他与妻子侧身其间十分不舒服。旅馆门前就是维多利亚海湾(汇泉湾)浴场,洋人们不分男女在旅馆里穿好泳衣去浴场,男士仅穿短裤,女士也露臂尤其露腿,,其妻劝其不要外出。他说:“洋人虽强,终是蛮夷,一点儿文化也不讲,不可理喻。” 赵尔巽搬入新居后,来青的清吏日多,不少是同朝为官的旧谊,他才高兴起来。与陆润庠、劳乃宣等组成“十老会”,觉得人说青岛为“桃花源”是不错的。同吕海寰谈及海水浴场,吕海寰大笑,因吕任过驻外使节多年。他对赵尔巽说西人崇尚“自由”、崇尚“自然”,中国今后当也会如此。赵尔巽说,那不有辱祖先遗愿了吗? 桃源虽好,但寄人(德国)篱下,昔为高官,今日无权,失去“一呼百应”的生活,有人在进行复辟的时候,他却在怀恋当官的日子。 隆裕太后驾崩,在青岛的遗老们在胶海关进行了公祭,赵尔巽悲伤过度,又加着了风寒,竟然病了。他侄子去买了同仁堂的藿香正气丸,用姜汤服下两丸,盖上被子发汗,出了一身透汗,他才松快了许多。第二天,又吃了两丸,在家静养。 李家驹来看望赵尔巽,谈起德华大学蒋楷逝世以后还没有总稽查,想与他联合保荐贾太守接任。赵尔巽认为:贾太守为人老成练达,十分热肠,给他说几句话也没有什么,就应允了。 不知怎的,消息传开,学堂的学生都说贾太守品德太差,不能为人师,一直闹到部里,况且当时已是民国,学部早改为教育部,二人一番心机也没有办成。 袁世凯当总统后排斥革命党,重用清朝旧吏,特别是竭力拉拢昔日高官。庆亲王载振秘密来青岛,住于徐世昌宅,只拜访了一位旧臣,就是赵尔巽。他颇有“受宠若惊”之感,虽然载振只是个昔日王爷。他对载振说应相信、依靠袁世凯,这话也被载振转告给了袁世凯。 清代,赵尔巽任御史的时候被誉为“抗直敢言的御史”。在任户部尚书的时候被称“三月裁部吏,力扫数百年积弊之巢穴”。对这样既有口碑,又任过高官的旧吏,袁世凯是最需要的,于是与他联系,请他出山。赵尔巽却以“不当二臣”为由,称“青岛就是首阳山”,不能当民国的官。 1913年袁世凯请徐世昌去北京当了国务卿,徐对袁世凯讲,次珊(赵尔巽)是十分相信你的,他的推托只是给天下人看的。 袁世凯为拉拢有名之士,于1914年3月9日成立了清史馆,组织人员编撰《清史》,拟就的名单中赵尔巽为总裁(馆长),于式枚、刘廷琛二人为副总裁(副馆长)。这3人都是进士出身,都出自翰林院,巧的是这3人当时都住在青岛。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吴锣专程来青岛敦请。他先去见于式枚,于很圆滑,说他们二位去我就去。吴又去见刘廷琛,却被刘廷琛骂了出来。刘廷琛说:“大清皇帝尚在宫中,大清还在,清廷还在,怎么就修史?”吴狼狈离开。最后去了赵尔巽宅。有了敦请于、刘的遭遇,吴锣主动对赵尔巽说:“次帅参加替大清朝修史立传,正是臣子报国之机!”又说:“自古修史需道德学问服众的名士才能担当,当今只有次帅才能担当此任。”马屁拍得很好,赵尔巽飘飘然,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为他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 原来,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杀请愿的民众,民愤很大,被百姓们称为“赵屠夫”,这也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丰就被镇压。 吴镠回京后对袁世凯说,一位也没请来。实际上于式枚、刘廷琛都是“复辟派”,怎会到袁世凯手下为臣呢?听到赵尔巽的要求时,袁世凯说:“这个好办。”于是在3月24日下令:“……前川督赵尔丰当武昌起义时,将政权交还士绅自治,商定条件,于辛亥年十月初六退职,初七悬挂国旗,公明退让,造成民国。乃无端因乱被戕,特予昭雪。”赵尔巽做足了文章,提的条件也得到满意的处理,于是决定去北京。自己编了几句话:“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自称是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袁世凯请他带几个助手,请劳乃宣、于式枚都不去,只有萧应椿答应了。而陈思寿却上门来主动要跟随左右,于是一同进京了。 赵尔巽等3人进京以后,劳乃宣大发牢骚,说赵尔巽是钱谦益、洪承畴之流。并说,他身任封疆大吏,素以廉洁自称,但在青岛建房子,钱花百万,难道都是朝廷的俸禄所得吗? 于式枚听后与劳乃宣一样,对赵尔巽甘为二臣甚为不满。 P1-4 序言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自1891年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人的早期殖民开发,自1914年日本的侵占到因“青岛主权”问题所引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从1922年青岛回归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到国民政府的接管,从日本的第二次侵占到美蒋势力的盘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又成为国内外军政要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系列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围绕着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影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岛、一个充满入文魅力的青岛已伫立于蔚蓝的东部海岸。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