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80后著名民工万小刀的首部作品,收入了万小刀近年来二十余篇散文、小说。包括:《磨刀的少年》、《后现代主义神话》、《刀口下的爱情》、《绿帽子》、《江湖险恶》、《留守儿童小放》、《凭吊一棵夭折的柳树》、《像猪一样幸福》、《一个农民的劳动节》等。他的文章里,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炫技,也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文学来源于生活,他的生活和经历显然是和城市里这些所谓“青春作家”区别开来的,因此他的文字也同样在这些萎靡、苍白、乏力的文字中显得十分别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民工的江湖 |
分类 | |
作者 | 万小刀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80后著名民工万小刀的首部作品,收入了万小刀近年来二十余篇散文、小说。包括:《磨刀的少年》、《后现代主义神话》、《刀口下的爱情》、《绿帽子》、《江湖险恶》、《留守儿童小放》、《凭吊一棵夭折的柳树》、《像猪一样幸福》、《一个农民的劳动节》等。他的文章里,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炫技,也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文学来源于生活,他的生活和经历显然是和城市里这些所谓“青春作家”区别开来的,因此他的文字也同样在这些萎靡、苍白、乏力的文字中显得十分别致。 内容推荐 本书是80后著名民工万小刀的首部作品,收入了万小刀近年来二十余篇散文、小说。其内容以童年的乡村记忆、打工历程为主,文风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本人是一名民工,曾从事过多种工作,目前在南方一家鞋厂做鞋,辛苦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近年来在文学圈展露头角。 目录 序言 序二 怀念羊 怀念鞋 磨刀的少年 一个叫蚂蚁的男孩 在钢轨深处 十万个为什么 后现代主义神话 14岁的瓦刀 江北女子 骑虎南下 刀口下的爱情 绿帽子 江湖险恶 兄弟阿康 怀念乔治 留守儿童小放 凭吊一棵夭折的柳树 杀死海德格尔 像猪一样幸福 一个农民的劳动节 歌神传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小时候,我走路喜欢低着头,还喜欢用脚踢地上的石子。我的脚法很准,真的,不是在吹,你问娟子或者村子里的狗就会知道。我能将石子踢到二十米外的娟子的屁股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吹口哨。所以那小妮子说我是流氓。而踢那些狗时,它们只是叫两声然后夹着尾巴跑掉了。那些狗从未说我是流氓。所以有时我觉得狗比人可爱。 母亲当然不知道我这绝活,她只知道我一年得穿多少双鞋子,这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几乎每天放学回来,母亲都会检查我的鞋子,所以每次放学回来我就得挨揍。如果你是我村里人你就会看到,在1992年以前,几乎每个黄昏,都有一个男孩被他母亲追打得边跑边叫。第二天,娟子总拿这事来嘲笑我。反正我跟那小妮子没完。 1992年以后我就没挨揍了。母亲把父亲曾经穿过的那双牛皮鞋从柜子底下翻了出来,有了那双鞋,我怎么踢也没事。那双鞋前面包着一层铁皮,看上去笨头笨脑的,而且很重,穿起来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但是确实结实,走起路来咣咣铛铛地响,节奏感特强,就像电影里八路军行军的脚步声。 穿上那双鞋之后,在节奏感的诱惑下,我的嗓子就很痒,就很想唱歌。于是我就唱了。我五音不全,这得承认,唱的歌没人喜欢听,甚至包括那些狗。所以我一开始唱的时候,村子里好多人骂。他们越骂我就越唱。可是就这么一唱,村子里的狗倾巢而出,那时比平时凶恶百倍,它们喘着粗气穷追不舍,我就只得拼命地跑。这时候我才发现,那些狗跟人一样,令我讨厌。 为了对付那些狗,我都快想破脑袋了。我想老是跑也不是办法,但除了跑之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子。所以村子里的人都知道,1992年到1995年那几年,几乎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一群狗追着一个气喘吁吁地唱着很难听的歌的男孩,一路尘土飞扬地到学校,那场面很壮观。 穿着牛皮鞋,在学校倍受耻笑,而我反以为荣。我跟他们说,你有这样的鞋子吗?你有吗?然后我咣咣铛铛地在地上蹬起来,接着就唱起歌来。那时候我也没听过什么歌,只是咿咿呀呀地唱。十几年后,听到央视版《笑傲江湖》主题曲时,我倍感亲切。它让我重温起我的1992年。 像我这样的孩子你也知道没有同学会喜欢的,包括成天走在我前面的娟子。不过我学习成绩那时还不是很差,所以一开始老师并不怎么讨厌我。可是在1992年,穿上那双鞋之后,老师们也开始讨厌我了。因为在课间操上,我总唱起歌来。那个体育老师就大吼,简直就是“金毛狮王”的狮子吼,他叫我站出来,然后命令我在所有学生前面做体操,他说你唱啊你唱啊我叫你唱,我做起操来时就真的唱起来了。那个暴跳如雷的体育老师,就拧着我耳朵,他说你再唱你再唱。可是我真的忍不住了,眼泪都快流出来啦。后来那个年轻的体育老师罚我在操场上站了一上午。 1992年的暑假,我像往常一样去姑姑家。只是那一年穿上了牛皮鞋,往常夏天是不穿鞋的。 姑姑姑父对我很好,第一次喝汽水第一次吃冰棍都是姑姑姑父给我买的。表妹也对我很好,我总跟表妹一起玩跳房子啊丢沙包啊之类的游戏,因为总故意输给她,所以她喜欢跟我一起玩。表哥在1992年以前对我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我意思是说从1992年以后,表哥就对我一肚子火。 到姑姑家后我说,姑姑姑父我有鞋了。然后我就咣咣铛铛地跳起来,接着就唱起歌来了。那时姑姑很伤心,她说她想起了我爸爸。姑姑跟我讲我哪里哪里长得跟我爸爸像,姑姑说她一定会好好待我。 第二天,姑父就带我和表妹去镇上赶集。那还是我第一次去镇上呢。我家离镇很远,姑姑家离镇近些,走到镇上也只要半个小时的样子。姑父在镇上给我买了好多吃的,到了中午我跟表妹就把那些吃的消灭掉了。后来姑父买了个西瓜,还有双凉鞋,是给我的。姑父说他去学校有些事情,不回家吃午饭了,让我跟表妹自己回家。 姑父就在镇里教书,表妹也在镇里读书,所以表妹认得回家的路。我记得那天中午在姑父离开后,天气一下子变得很热很热。我有时抱着有时扛着那个西瓜,穿着姑父给我买的那双新凉鞋,神气活现。表妹提着牛皮鞋,皱着眉头,不知道是气喘吁吁还是气咻咻的。表妹几次试图把鞋扔掉,但都没有成功。我说那你来扛西瓜,我来拎鞋。然后表妹就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我哄表妹,我说表妹表妹,看表哥踢石子。然后我一脚踢在一个石子上,石子很准确地砸到路边的一只鸡。鸡叫着跑掉了,表妹也咯咯地笑起来了。可是我的脚指头很疼很疼。那双凉鞋包不住我的脚,我有些失望。 后来走了大约一半的路,表妹嚷着说口渴。她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我说表妹,我没钱,不然我买汽水给你喝。表妹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怀里的西瓜。那时我一下子口渴得历害,我说算了算了吃了吧。然后表妹就高兴得又叫又跳地。我用石头把西瓜砸开后,我们俩就一人抱着一块吃了起来。表妹一直望着我笑,她说,表哥真好。我就嘿嘿地笑着。 吃完西瓜,我擦了擦嘴巴,说这瓜真甜啊。表妹一个劲儿地笑。我说表妹回家吧。表妹就笑着说好的,回家吧。表妹把鞋给我了,她咯咯笑着说,表哥,现在没瓜扛了,该拎鞋了吧?我说表妹,你吃西瓜是为了不再拎鞋,对不对?表妹说表哥真聪明。我就嘿嘿地笑着。 回家后,我和表妹只字不提西瓜的事。可是我们也知道姑父一回来事情就会败露的。后来不出我们所料,事情败露了。表哥就那样对我一肚子火,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消了没有。P13-16 序言 我推崇万小刀,并非是因为他“80后著名民工”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炮轰城市”的壮举,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以及他作品背后一些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文章里,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炫技,也没有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文学来源于生活,他的生活和经历显然是和城市里这些所谓“青春作家”区别开来的,因此他的文字也同样在这些萎靡、苍白、乏力的文字中显得十分别致。 那时候他还是个民工,不折不扣的民工,在南方一家鞋厂做鞋。当然,他以前也从事过其他职业,比如架子工,比如保安,总之都是一些看起来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差事。由于这些工作的不稳定性,也由于他的性格使然,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很多城市。与其说是在被迫讨生活,不如说是有意的流浪——他的骨子里,血液里,原本就是放荡不羁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后来,由于他的文字得到了一些认可,他被“招安”了,被人带到佛山,做一些文字相关的工作。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红了。因为一些“民工开炮”系列文章,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这时候,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成功了,成名了,以后不用再做民工了,去做一份体面的文字工作,或者干脆像有些人那样借着名气忽悠点儿钱财都不是什么难事儿。 这么想的人显然错了。虽然红了,但他仍然是那个拿着瓦刀走天下的民工万小刀,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自己的节奏。刚到佛山的时候,他曾经给我打过一个电话,声音很怯。这样一个来自湖北大山里,不使用手机,看不惯“城里人”,与时尚生活完全脱轨的民工,怎么可能忽然接受这样的生活巨变呢?他接受不了,从心里也不愿意接受。他乐于当他的农民,乐于当他的民工,乐于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于是,他拒绝了很多采访,甚至是刻意把自己隐匿起来。有一次,一家杂志想采访他,无奈找不到他的人,竟然采访了我一个多小时,根据我的叙述给万小刀做了一整版的报道。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这份看起来相对体面的工作,重新恢复了“自由”。 无论是描写城市,还是描写乡村,万小刀的视角都很奇特,读后让人有一种清新、懵懂、惆怅纠结在一起的复杂感受。借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段话描述万小刀,我觉得很贴切:“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还是来谈一谈这本书。“打工文学”作为中国现阶段,也就是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的文化现象,初期侧重于对打工者艰辛生存和社会不公问题的倾诉,这些作品现在仍有它的写作价值。但打工文学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只有完成由最初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到对人生的自我塑造和重新定位,再到转向理想境界的心灵提升的转化,打工文学才能引起全社会更深层次的共鸣。 很多人并不了解民工,报纸、电视这些媒体上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人感觉农民工到城市来就是受欺负受排挤,时时刻刻处在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他们可以吃得饱、穿得暖、过年回家有工钱,就应该是幸福的,就应该别无所求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些浅层的生活现象,站到一个更高的视点上,看到的则将是另外一个情景——民工们的精神需求是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过往、怎样的现状,又有着怎样的憧憬?当你看到一些答案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从前的印象将瞬间崩塌。 有深度的“打工文学”作品,应致力于追问和追寻这些外来人员的精神支撑在何处,又该如何将特定的生存性转化为特定的精神性。不止于苦难的叙事,不仅仅只有悲悯,更多是从探询现实诸多问题的根源出发,即以充满了现场感的、裹着浓厚生存本相的文字来叙写这些城市外来务工者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也展示他们的精神诉求,更着眼于在城乡文化对撞中剖析中国城乡现代化中的可能性过程。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 韩龙 后记 这本书并不令自己满意,也许也不能令读者满意。 之所以出这本书,是想给自己一个交待,给父母朋友一个交待。买了此书,又觉得后悔的朋友,我向你们致歉。 在高中一次暑假跟母亲在地里锄草的时候,母亲问我,将来想做什么职业?我说作家。母亲放下锄头,叹了口气,说,文学是不能当饭吃的。之后我们陷入沉默。一直到现在,我没在母亲面前提到文学两个字,但在我心里,一直在坚持着这个梦想。 在朋友面前,我从未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这个称谓现在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成为了贬义词,但在很多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眼里,她是神圣的。 在文学这条路上,我走得很艰辛,但幸好还有很多朋友互相搀扶着一起上路。大学里我们几个热爱文学的朋友一起被称作“槐荫六子”。李德南读了哲学研究生又想考文学博士,南岩在诗歌界干得风生水起,陈佩出了一本散文集后做良妻贤母去了,宋客和邹金良都是乡村教师,一有空就摆弄下博客。 而我,在各大城市颠沛流离,体验底层生活。除了对我的家乡充满热爱外,我对城市每个底层生活的人都感觉亲切。生存在这个社会,大家都不容易,买菜的时候,坐摩的的时候,很少还价,虽然我不怎么富裕,但我觉得他们也不容易。 江湖有很多大佬,我的这本书,就得感谢这些大佬。 比如老七(作家韩龙) 老七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名人。那会儿他的处女作《差生》刚上市。我没买到书,因为我所在的小镇连家书店都没有。我在老七博客里读了一部分连载,读完后我对着老七的博客说,此后,我是你粉丝了。那时候老七并不认识我,我也没主动找老七交流,虽然很想跟他成为朋友,但那时我是个无名小卒,高攀不上。后来老七看到我写的几篇小说,主动跟我交流了一下。原来生活中的老七很随和,不像文字中牛逼闪闪的让人望而生畏,此后我们就成为好兄弟。 老七的作品里,我喜欢《差生》和《黑烟》。老七来长沙的时候,虽然我们并没有很多的时间交流,但我知道,老七在浮华的北京,并不显得浮躁,所有的欲望和诱惑都改变不了他对文学的信仰。在新生代作家圈里,老七将举足轻重,必定会成为一个拔尖的人物。 而我,在这浮华的城市总显得无所适从。虽说有不少朋友看好我,但我自己都有些不看好自己。老七鼓励我多次,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认识老七后,我在江湖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现在这本书,全靠老七跟出版社张罗,不然,出不出得了。还是个问题。 比如老刀(佛山文刀) 老刀是我的兄长,也可称作我的老师,或者父辈。老刀对我小说的认同,极大地提高了我对文学的自信。老刀说带我去佛山,想一起办本杂志《狠文学》,并且暂时安排我在一家托管所做老师。我忽然从一个民工转变成老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普通话不好,嘴巴也不好使,做老师压力很大。我不想做了,背着老刀辞职了。直到离开佛山,坐在汽车上,才跟老刀打电话,说我要走了——因为我不想老刀为我的工作操心。 我的离开对老刀打击很大,超过我的想象,很抱歉。 在佛山的时候以及后来在东莞的时候,我跟老刀喝过几次酒,还唱过歌。老刀酒量跟我半斤八两,唱歌很好听。为人谦和,讲义气,重感情。这是老刀给我的感觉。 由于老刀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去一座深山闭关。 比如老林(林有财) 其实在认识老刀之前就在江湖上听说过这个名字。像对老七一样,由于老林那会儿名气太大,我就没有主动来往。认识老刀后,老刀让我给《狠文学》杂志选小说,终于可以假公济私地对老林表示一下敬意。老林的小说写得不是一个好字就能言说的。我读了中国现当代很多作家的小说,老林的几篇小说与之相比绝不逊色。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林有财的《锦衣》一定得珍藏着,留给儿子看,留给孙子看。 老刀闭关之后,我才跟老林交往多起来。老林在他朋友圈里,对我爱护有加,从一句话两句话里就能体现出来。 我跟老林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也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在很多方面,我们是相通的。 比如付勇军(黑夜独白) 我叫他老黑。老黑也是个牛逼闪闪的人物。在军旅小说界名声赫赫,先后出版小说《高度戒备Ⅰ》《高度戒备Ⅱ》、《兵火》、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老乡。 老黑多次说写字太累,想退出江湖,在他退出江湖之前,把我棒出来。注意,是棒,不是捧。老黑说,只有用棒子打,才能把我打造出来;捧我,只会害了我。老黑曾多次说,让我陪他去乡下一起写小说,每天写多少字,如果不够,或无法令他满意,他就揍我。呵呵,也许这样,我才真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 我让老黑给我写序,他欣然答应,在此表示感谢。 除了这些江湖大佬对我关照有加外,还有很多网络上的朋友,对我像亲人一样关爱。在我落魄的时候,石家庄的赵姐,几次三番地问我生活是否困难,我一直不好意思说。后来实在没办法,向赵姐借了两千块钱。赵姐一直希望我在文学上有所作为。现在出这本书,总算能给赵姐一个交待。书出了后,我一定北上石家庄,亲手送上这本新书,还有借赵姐的两千块钱。 跟赵姐一样对我像亲人一样关爱的,还有西安的兰姐。认识兰姐是在新浪论坛里,当年她也有个文学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她经商了,现在做得还不错。兰姐一直在催问我,书什么时候出。我知道,兰姐将她的梦想放在了:我的身上。我很荣幸,也很惶恐。 还有萧芸妈妈。开始叫她阿姨,但阿姨这个称呼似乎不足以表达我们之间的感情。萧妈妈是做公益的,慈祥善良,对我很好。这本书就是萧妈妈催促我写的,她说她想办法帮我出版。到书的后期,老七听说我在写书,就很义气地说,你要出书怎么不找我,我也可以帮你啊。于是就给老七出了,免得让萧妈妈再去操心联系出版社,这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还有很多人对我很好,比如新浪杂谈的编辑和版主们,比如新浪草根名博的博乐和草根写手们,但一一写出来的话,恐怕比这本书还长,到此为止先。 万小刀 2010年9月底 书评(媒体评论) “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平凡的世界》路遥 我推崇万小刀,并非是因为他“80后著名民工”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炮轰城市”的壮举,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以及他作品背后一些深层次的意义。 韩龙 万小刀的《怀念羊》,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那恬淡的意境;深重的情结,读来令人怅惘不已。 王小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