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长于北宋最好的年代,皇帝宽容仁厚,又在一个最昏庸窝囊的皇帝任中逝去,蒙羞受辱,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政治上起起落落,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既享受过位极人臣的尊荣,也忍受过生死一线的忧患失意。
面对现实社会,他不免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不平,但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能保持着乐观豪迈的精神和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他的精致心灵,一千年来时时会出现在中国历代文人的梦乡中。
正是这种超凡的魔力,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苏轼都一直让无数的中国读书人为之倾倒和仰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一个璀璨的名字,照亮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宋文“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一;他的画,虽略逊于以上艺术形式,但毕竟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文章写道,为政者应“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一方面,当政者的赏罚一定要黑白分明,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执法中的人性化。可赏可不赏时,要尽量多选择奖赏,可罚可不罚时,就不要惩罚了,因为奖赏如果重了,倒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惩罚重了,则会过于残忍,不可补救。总而言之,无论赏罚,都应该本着“以仁治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能达到儒家理想的文治昌明的大同世界。
当苏轼放下笔,信心满满地走出考场的时候,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篇应试之作居然也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在评卷时,一眼就相中了这张试卷,觉得文章引经据典,论叙充分,既不失儒家的仁爱传统,更不乏个人的真知灼见,本想立即就评个第一。但是转念一想,这篇文章笔力雄健,质朴厚重,字里行间流露出古文大家的风范,极有可能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如果就这样取了第一,天下人岂不是都会说我营私舞弊吗。唉,就取个第二吧。
接着马上就是礼部复试,苏轼获得了第一,苏辙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而都获得了殿试的机会。三月的殿试,仁宗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显示皇帝对人才的重视。苏氏两兄弟完美发挥,同时获得了进士及第的功名。
要知道,这两兄弟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不难想像,兄弟俩不凡的气质、出众的才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作为皇帝的仁宗更是喜不自禁。殿试结束后,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后宫,逢人便说:“好呀,好呀,真是太好了,这苏家两兄弟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也算给子孙后代储备了两个栋梁人才!”
尽管苏轼憾失这次科考的状元头衔,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却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衷心的欣赏和无私的提携。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随便一句或重或轻的话,都足可以影响到文人学子一辈子的前程和名声。苏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他的高度赞扬,因而转眼之间,声名远扬,一时无二。
金榜题名之后,按照当时的惯例,主考官和新中进士之间,自然就有了师生的名分和情谊,新中进士就可以以主考官门下弟子自称。通过欧阳修的引见,苏轼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位高权重的朝中大臣。
当苏氏兄弟一时名盖京华、漫步青云之时,从天而降的噩耗打破了兄弟二人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他们的母亲程夫人已经于这一年的四月初八在家乡病故了。限于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在临终之际,远在西南边陲的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一双爱子已在京城考中进士功名,算得上是光宗耀祖。
父子三人得到这一消息,已经是五月底了。种种喜悦之情一扫而光,伤心到了极点,连忙收拾行装,也来不及和京中的亲友告别,便急匆匆地上路了。父子三人强压悲痛,披星戴月,昼夜兼程,就想早一点赶回家中。回到老家,眼前所见到的让他们泪如雨下,虽然离家才一年多,可家里中的一切都改变了。昔日温馨的家园,窗明几净,书声朗朗,如今却是满目荒凉,蛛网丛生。回想过去一家人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的情形,他们都忍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
在中国古代,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子辈、孙辈必须停止正常的生活起居,如果是做官的,还需要暂时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三年或者二十七个月,叫做丁忧。从这一年的六月开始,苏氏兄弟便按照这一制度,丁忧在家守孝。P3-4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一个璀璨的名字,照亮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享年六十三岁,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大诗人、大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同时擅长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独有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宋文“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一;他的画,虽略逊于以上艺术形式,但毕竟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除了文艺方面的天才之外,他还是超级美食家,厚道的法官,仁爱的慈善家,优秀的政治家,出色的水利工程师,当然,他的身份还有禅佛居士,黄老方家,绝世大儒。
他生长于北宋最好的年代,皇帝宽容仁厚,又在一个最昏庸窝囊的皇帝任中逝去,蒙羞受辱,一生经历了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政治上起起落落,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既享受过位极人臣的尊荣,也忍受过生死一线的忧患失意。
面对现实社会,他不免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不平,但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能保持着乐观豪迈的精神和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他的精致心灵,一千年来时时会出现在中国历代文人的梦乡中。
正是这种超凡的魔力,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苏轼都一直让无数的中国读书人为之倾倒和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