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如何安心》、《如何自在》和《如何解脱》三册。
本书是本性法师多年禅学修行的体验记录、融哲思与感悟于一体,语言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禅理,贯穿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生活细节、历史故事、历史情节之中,于不经意间,让您细品生活百味,体悟禅者的睿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智慧人生三昧(共3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本性禅师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如何安心》、《如何自在》和《如何解脱》三册。 本书是本性法师多年禅学修行的体验记录、融哲思与感悟于一体,语言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禅理,贯穿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生活细节、历史故事、历史情节之中,于不经意间,让您细品生活百味,体悟禅者的睿智。 内容推荐 《智慧人生三昧(套装共3册)》包括:《智慧人生三昧:如何自在》、《智慧人生三昧:如何解脱》、《智慧人生三昧:如何安心》3本。 禅师教你学“活法”!——聆听当代佛门高僧本性大禅师全新演绎自在、清凉的“活法”,用第三只眼透视喧嚣红尘,还你一个至善人生。本性禅师谈在喧嚣的人海中如何安下心来,以及如何达到人生完美的新境界和学会从容淡定的自在生活。 目录 《如何安心》 自序:半燕人生/1 如何安心/1 一、修忍辱心/4 二、去分别心/9 三、抑止暴力心/11 四、佛救自救者/13 五、十字街头好修行/16 六、从复杂到简单/19 七、发自信心/22 八、要有创造性/25 九、难施能施/29 十、看不见的就是没有的吗/31 十一、息傲慢心/34 十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36 十三、找回自己/39 十四、立大志愿/42 十五、抓问题关键/45 十六、不纠缠形而上的问题/47 十七、用功也须劳逸结合/51 十八、得理饶人/53 十九、看破事相/56 二十、不求他人平等待己/58 二十一、解行相应/60 二十二、舍弃得失的心/62 二十三、以平常心看平常事/64 二十四、盛怒之下勿与人语/66 二十五、天堂地狱一念间/69 二十六、以和为贵/71 二十七、沉默是金/74 二十八、岂可姑息坏习气/77 二十九、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79 三十、对真理的坚持/81 三十一、发掘潜力/84 三十二、于水穷处看云起时/86 三十三、生命呼吸问/89 三十四、巧事总是巧发生/91 三十五、乐道安贫/94 三十六、谦受益/96 三十七、滴水穿石/99 三十八、每一种修行方法自有其妙用/101 三十九、一辈子专心做一件好事/103 四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105 四十一、退步原来是向前/107 四十二、两个公案/110 四十三、一心岂可二用/112 四十四、巧辨贪与非贪/114 四十五、放得下又提得起/117 四十六、外在体现内在/119 四十七、恶人同样有被得度的机会/122 四十八、不要自己缚住自己/125 四十九、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130 五十、多帮助弱者/133 五十一、随机逗教/137 五十二、千金买邻/139 五十三、迷悟一念间/141 五十四、贵在天然/143 五十五、办好活道场/147 五十六、不以凡人心猜度圣人/149 五十七、喝茶去/152 五十八、淡泊物欲/156 五十九、什么是美/161 六十、少废话/164 六十一、理解别人的苦衷/168 六十二、即心是佛 即身是佛/169 六十三、顺应自然的生灭/172 六十四、法门无量 一门足够/174 六十五、正确看待佛陀对方便法门的应用/178 六十六、善待动物/181 六十七、从容对待迫害/183 六十八、多为别人想想/185 六十九、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儿童的自尊心/188 七十、不可因小失大/190 七十一、学佛人也要忠孝两全/193 七十二、看淡权位/195 七十三、下下人有上上智/199 七十四、为儿女树立榜样/202 七十五、从小中见大/205 七十六、报父母恩/207 七十七、蹲下去为了跳得更高/211 七十八、战胜客观需先战胜自己/213 七十九、不可机械地看待因果法则/216 八十、不应以职业论贵贱/219 八十一、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221 八十二、学佛不忘爱国/224 八十三、自己为自己负责/227 八十四、勇猛精进/230 八十五、两个公案/234 《如何自在》 自序:半座人生/1 一、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1 二、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4 三、你可知道你是谁/7 四、你不见佛佛却见你/11 五、信仰无须科学论证/16 六、以得为失以失为得/18 七、无须责难科学/20 八、皈依法离欲尊/23 九、真空不异妙有/26 十、别以安全名义毁灭安全/29 十一、佛教对苦的理解/32 十二、从核武器开发想到杀戒/35 十三、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37 十四、宜敏于行讷于言/41 十五、不妄语戒的实质就是诚信/44 十六、什么是真正的自由/46 十七、佛教的理论建设/49 十八、还回动物权/51 十九、恶习如风偏见如石/53 二十、名僧 高僧 圣僧/55 二十一、不知者不罪吗/57 二十二、人的最初意识从哪里来/59 二十三、和谐的佛教之于战乱的社会意味着什么/62 二十四、业余爱好是佛法修证的绊脚石吗/65 二十五、莫高窟飞天的忏悔/70 二十六、宗教对话促进世界和平/73 二十七、有敬畏 没有妄为/78 二十八、中国古代的宗教和睦之道/80 二十九、看到轿夫不忍坐轿/82 三十、宗教哲学的二种传统模式和正在发生的演化/85 三十一、门前乞丐是我师/90 三十二、强化精神性功能还是物质性功能/96 三十三、佛教也说做人难/100 三十四、从达摩面壁说起/102 三十五、寺院门票与佛国门票大比拼/104 三十六、祖师诞生的三大要素/108 三十七、避开入生的陷阱/110 三十八、修证的异象说明了什么/112 三十九、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116 四十、佛教人生的至高点/119 四十一、道业 学业 事业/123 四十二、修学佛法可从五大菩萨的特质入手/125 四十三、不要从人间化堕到娱乐化/128 四十四、行脚参学是否关乎交通工具/131 四十五、人不应退化为大猩猩/133 四十六、清净僧也有烦恼/136 四十七、佛教反对自杀/139 四十八、佛教可以从圣诞节学到什么/143 四十九、恩则孝养父母/146 五十、送佛陀回故乡/151 五十一、福州开元寺的三免/154 五十二、宗教信仰的源泉在哪/157 五十三、禅师的语言/159 五十四、佛教发展的空间有多大/163 五十五、自我和谐/165 五十六、理顺政教关系/168 五十七、我的行脚人生/171 五十八、金钱无关善恶/174 五十九、放生还是放死/176 六十、法显的委屈/179 六十一、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181 六十二、人生有苦难也有幸福/185 六十三、昨天 今天 明天/187 《如何解脱》 自序:半座人生/1 一、有佛法就有办法/1 二、生存为了尊严和拯救/6 三、生命如昙花/8 四、用因缘法透析人生/11 五、立法制戒的基准是人性的善或恶/14 六、我们都是死刑犯/17 七、修素食法门救众生命/20 八、由象入质方可明辨善恶/24 九、生日要做生月也要做/28 十、由杀戒想到堕胎与安乐死/32 十一、药师信仰是人间佛教的推进器/35 十二、以出世精神怎么能做入世的事业/39 十三、僧团的主业是什么/41 十四、弥勒佛的新时代是否已经到来/46 十五、戒酒无异于禁毒/50 十六、没有神圣化要什么世俗化/52 十七、闭门思过/56 十八、方外之人 岂在方外/60 十九、佛教艺术的魅力/63 二十、为赈灾改修慈悲观/66 二十一、疲劳的对治/68 二十二、端午节的几个心愿/70 二十三、佛教对和谐的理解/72 二十四、佛教的革命性精神/74 二十五、明天的科学会是佛教吗/79 二十六、禅茶一味/81 二十七、科学的两翼应是伦理与规则/85 二十八、平等的横向与竖向/88 二十九、让宗教与科学齐头并进/91 三十、好话不可说尽/94 三十一、平安活着该有多好/96 三十二、我是平民的法师平民的师父吗/99 三十三、六祖慧能的说法秘诀/104 三十四、佛教对病的认识/107 三十五、我的奥运征程/109 三十六、我借的高利贷何时可以还完/112 三十七、以佛心纠正人心 以佛道辅正世道/114 三十八、回归信仰 重建道德/116 三十九、我们的寺标/120 四十、我的修证方法/123 四十一、有勇气死还没勇气生吗/126 四十二、我也上网/129 四十三、自力与他力的互动/131 四十四、学佛18关键词/135 四十五、没有信仰 还信什么/137 四十六、空性的现实意义/140 四十七、蚊声也扰禅心啊/142 四十八、病源自身/144 四十九、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顽强/149 五十、少些分别 多些平等/152 五十一、日行三事/155 五十二、快乐的慈善/159 五十三、救救老年僧尼/162 五十四、生命的真实与虚幻/167 五十五、理性的学佛四依止/169 五十六、以德报怨/173 五十七、有惭有悔 无怨无悔/176 五十八、生死一线分/178 五十九、寿庆的致命误区/180 六十、佛法教你轻松炒股/182 六十一、以平常心看待福祸/185 六十二、小事一桩何必生气/189 六十三、一赌明天吧/192 试读章节 《如何解脱》 四、用因缘法透析人生 因缘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 以因缘法则透析人生,至少有如下四个重要结论: 一、人生是苦:人是因缘法,因缘合成。因缘离、散、灭,人便离、散、灭。因缘之下,人生永远是生、老、病、死。佛教说,人生之苦大者有八,进而千万种。因为人生是苦,所居之地,亦如火宅,是五浊恶世之地。人生之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便有乐,亦为苦因。 既然,人生是苦,我们是否应该就此消极对待、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人生难得:因缘生生灭灭、聚聚散散、合合分分。因缘和合,人生难得。但要复杂的因缘圆满合成为殊胜的人生,是多么地难得难遇啊!也许,是百千万年,甚至是百千万劫的事。“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生。”机遇难得,稍纵即逝,一旦错失,那什么时候才能挽回呢? 因此,人生虽苦,还得珍惜,这是我们于苦之中难得的唯一向上机会,要给予好好珍惜,牢牢把握。以此人生,大做善事、大做佛事、大积福报、大积功德,为了光明的未来。 三、人生无我:人生之苦哪里来?因为因缘导致了生老病死,因为因缘所以无常、空、无主宰。也就是,人生无我。我们也想试图主宰自己,但无法。作为凡夫,我们的自主能力,都被贪嗔痴等烦恼侵蚀了。 无我的人生,无须我们以我为执、为我而执。平时,我们以我为借口,起种种执著,其实,并无一个我在享受,也没有一个我在领这份情。为我而执,为我而自私,没有实际的意义。 四、人生自救:人生无我,但非完全不存在。人生的无我,因为无法主宰自己。但无我的人生,却有种种起心动念、种种言行举止产生的不灭业力存在。这业力,或白或黑或无记,也就是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其无论何种,都将在因缘成熟时产生相应的果实,成就另一个时空的我们的生命。 是的,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有佛性,我们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选择从善或从恶,我们可以决定为善或为恶。 佛法既讲因缘,改变因与缘,便改变了果。我们选择从善,决定为善,那么善因善缘,便得善业,便结善果。由此而言,人生是可以在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引领之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向上努力得到自救的。 人生是苦、人生难得、人生无我、人生自救,是人生在因缘构架下的一体四面。因为人生是苦、人生无我,所以,人生是空,是真空;因为人生难得、人生自救,所以,人生是有,是妙有。因为人生是苦的、.无我的,所以,我们要有智慧,要给予看透、给予放下。因为人生是难得的、可以自救的,所以,我们要慈悲对待,给予珍视,给予拯救。 五、立法制戒的基准是人性的善或恶 人性是善?是恶?说法不一。 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如此说。基督教却认为:人有原罪。而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当成佛。 按佛教这么说来,人性当是善的,是成佛的种子。 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看法,决定了对人类善行恶行的不同态度,这态度体现在国家,便是法律。体现在宗教上,便是戒律。 在人性恶者看来,人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根源就恶。如果说还能救的,那么便是用重典,用恶法。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制裁,甚至灭绝。只有这样,才能以儆效尤,起到震慑作用。 在人性善者看来,人有天生的向上之心。因此,只要引导得当,给予创造良好条件,便有自觉脱离为恶的可能。为此,对过错者,虽予惩罚,但重在教育,佛教的戒律精神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佛教戒律中,除了杀盗淫妄根本戒外,违犯其他戒律,皆是可悔的。佛陀当年还留下话说,在一定的时候,小戒还可以舍弃,不予执行。就是一些较大的戒,在特殊的条件下,亦可遮之,对违犯者,不予计较。这就让我们想到,看佛教的戒条,要看制戒的精神,而不是看戒条内容的本身。持佛教的戒条,也要持其精神的实质,而不是为持戒而持戒,尤其是在制戒与持戒的因缘已与佛陀时代有所不同的今天。 当然,这不是说,佛教的戒律可以完全舍弃了。有这种想法,对佛教的前途来说,是危险的。因为,佛陀早就说过,他涅槃后,我们要以戒为师,说戒律在才有佛法在。P11-15 序言 有一次,佛陀在说法。演说中,他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与迦叶打招呼,叫迦叶到他身边,他还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请他坐,并请之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予释迦佛的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后辈,说明了佛陀重视弘法,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看佛陀从教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皆由此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就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的结果。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啊。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看了诵了。一旦听了看了诵了,不管你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桶吗?桶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你只要瞄眼过去,也许,你未必明了其意,但已入了你脑你心你识,便要转识成智了。 我常在想,佛陀涅槃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阅可以诵,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来的不易,历代流传下来的不易啊!可以说,中国佛法堪称中国化的优秀历史文脉与民族精魂。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啊。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啊。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啊。 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 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及其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之愿,也乞望与四众同仁 共同精进,众志成城。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云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事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万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