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05年珠峰测量为叙事主线,试图在书中勾勒出珠穆朗玛峰一百多年的测量史,全景式地再现2005年珠峰测量风起云涌的过程、气势恢宏的场面。通过真实的描写,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有趣的知识,逼真的照片,从历史钩沉、地理探微、科技创新、登山冒险、人文精神等不同方面,来充分展示、细细品味珠峰的魅力所在,以及测量珠峰的菁华所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登峰造极(珠穆朗玛峰测量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永清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2005年珠峰测量为叙事主线,试图在书中勾勒出珠穆朗玛峰一百多年的测量史,全景式地再现2005年珠峰测量风起云涌的过程、气势恢宏的场面。通过真实的描写,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有趣的知识,逼真的照片,从历史钩沉、地理探微、科技创新、登山冒险、人文精神等不同方面,来充分展示、细细品味珠峰的魅力所在,以及测量珠峰的菁华所在。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叙说珠穆朗玛峰的书——关于那座山,那些事,那些人。2005年,中国再次精确测定并发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作者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新闻传播策划人,在雪域高原工作两个月,徜徉珠峰大本营三十天,亲历亲为,所闻所见,有感有悟,勾勒出珠穆朗玛峰一百多年的测量史,全景式地再现了风起云涌、气势恢宏的2005年珠峰测量。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人物和知识,告诉你怎样在世界最高峰攀登险峰,如何在地球第三极创造极致。 目录 因为忘不了——自序 第一章 珠峰 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一峰高耸,群峰竞秀 那神秘而美丽的名字 历史老人攥着一把卡尺 珠峰故事(1) 缺齿含笑 第二章 回眸 滥觞六零年代 闪光的一九七五 九零年代的中西合作 世纪末冲刺 珠峰故事(2) 测量分队 珠峰故事(3) 过河 第三章 出发 2005,中国再次测量珠峰 决策,在反复酝酿中形成 精心筹备 从怀柔到秦岭 国企送东风 第五次出发 第四章 青藏 拉开序幕 艰难的3月 藏北无人区 嘉吾山上 从拉萨遥望珠峰 珠峰故事(4) “老大”高国平 第五章 扎营 营地的帐篷 在海拔6500米之上 敬畏珠峰 科考新发现 第六章 队员 在珠峰过生日的人 队员交响曲 风雪西绒布 党旗飘扬 珠峰故事(5) 泪洒千里 第七章 山魂 38个日日夜夜 登山哲理 高山六勇士 登山队的足迹 第八章 测量 行动路线图 高度与难度 经典与GPS 第九章 风云 成事在天 风云难测 旦夕祸福 万事俱备 珠峰故事(6) 魂系梦牵 第十章 登顶 必须的登顶 凌晨冲顶的奥秘 不眠之夜 “我们已经登上来了……” 破解“冰雪铠甲”谜团 珠峰故事(7) 藏女吉吉 珠峰故事(8) 大队长岳建利 第十一章 记者 宣传功不可没 女子挑大梁 八仙过海 新闻研讨会 探索精神万岁 传媒的骄傲 珠峰故事(9) 亲历100天 珠峰故事(10) 一个人的直播 第十二章 数据 八方祝贺 精算乃知其高 “高质量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8844.43米 炒家抢注域名 纪念碑 珠峰故事(11) 院士珠峰缘 试读章节 神秘的珠穆朗玛峰,伟岸的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主峰,世界第一高峰。 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这里曾经是海洋。两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叫“新特第斯海”的汪洋大海,属地质史上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如果不是科学的测定,谁也不会相信,距今2.8亿年前,大海无垠,汪洋汹涌,鱼鳖云集,各种海洋生物活跃于此地。后来,南亚次大陆板块这个“硬汉子”从南边“漂游过来”,使新特第斯海无容身之地,该地区被迫“挺身而起”,形成了如今横亘东西,在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之间,绵延2500公里的巨大弧形山系。 在西藏各地各民族有关远古的许多传说中,不约而同出现海洋意象,也许出自山地人对于辽阔大海的向往,也许是古人对于已发生的过住自然史的某种感应,更有可能的则是,人们看到了高耸的山岩间,遗存大量各式各样来自大海的生物贝壳——至今藏族人还将贝壳作为重要装饰品。总之,这类传说大致与自然史相吻合。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等四人从珠峰顶取回了八块石头,经地质学家分析研究,证实它们都是来自四五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至今,在珠峰北侧能找到来自南半球的巨羊齿植物化石,人们在那里高耸的山岩间发现了不少来自大海的生物贝壳化石。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层中的岩块挤压到一起的板块缝合带等。这一切,都显示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包括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都是从遥远的南半球经印度板块推挤,漂洋过海而来。在漂移的同时,它又因受到欧亚板块反作用的阻挡,慢慢地抬高隆起。 “喜马拉雅”的名字来自梵语,意思是“雪的故乡”。它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是世界上最高、最长和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的兴起,是地球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在渐新世初期,地壳运动使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面,两大板块发生的碰撞,使得喜马拉雅地区逐渐浮出海面,初露端倪。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当地球的日历翻到了中新世晚期的时候,印度板块又开始往北移动,与亚欧板块发生了更为激烈的冲撞,在此作用下,地球上最为年轻的山脉和高原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轮廓终于基本形成,而上新世末以来它更以世界第一的态势傲视全球直至今天。 现代科学还证实,距今240万至340万年前,这片年轻的陆地青藏高原才进入强烈的隆升时代,成为地球上最高又最年轻的高原,才诞生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的产生和崛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力,这种强烈的造山运动引起了气候的巨大变化,使这里的气候逐步经历趋于干冷、湖泊干缩、冻土发育、植被剧变等过程,使青藏高原本身也形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的气候图案,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格局。青藏高原既有绵延千里的冰峰雪岭,又有坦荡开阔的宽谷和巨大的盆地;既有一望无垠、生机盎然的草原,又有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既有高寒荒寂、人迹罕至的“太古洪荒”,又有四季温暖、稻谷飘香的“塞外江南”。可以说,这里是众山之巅,众水之源,众生之地,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藏民族,对奇伟的大自然,充满了感激和敬畏,这里的一山一水都被赈予人的灵性和神奇的力量。 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它的平均海拔达到6000米以上,拥有1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4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这些巨型的山峰携手并立,形成了一个宽二三百公里,长两干多公里的山系,它们大体上呈现为自西北向东南的弧形分布,从印度河上游南侧一直延伸至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和中国等各国的境内。 喜马拉雅山整个山系的覆盖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蔚为壮观。它由许多相互并行的山脉构成,这里面主要有西瓦里克、小喜马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紫斯克山及拉达克山等山脉。这些山脉中的许多高峰在中国,乃至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喜马拉雅山更是一个天然的气候屏障。它用它巨大而修长的身躯挡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不断来犯,使自己的南北两侧呈现出了各异的景观。在其南侧,气候暖湿,树木丰茂,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植物资源丰富,以高山灌丛草甸、热带雨林、寒温带暗针叶林为主。而暖湿气流影响不到的北坡,气候寒冷而干燥,植被资源也稀少简单,以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为主。 就是到今天,喜马拉雅山脉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也还没有停止发育。这一带地区地壳活跃,经常发生地震。1932年珠峰一带的一次地震,使得山脚下绒布寺的挂钟一齐响了起来。寺庙屋顶被震塌了,周围天空尘土弥漫,峰顶出现了彩云。 地球的南极、北极早已众所周知,2000多年前就有人对极地进行过探险,自13世纪起更受到人们重视,人类开始了对两极的探险考察。然而,地球还有一个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鲜为人知,这就是地球的高极——青藏高原。一个多世纪前人们才注意到这块神秘的地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块土地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因而愈来愈加重视,它已成为科技竞争的热点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的地球第三极。 珠穆朗玛峰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据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家们的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的高度。作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峰附近高峰林立,形成了世界上极高峰最集中的地区。1852年,珠峰被确认为地球上的最高峰,成为地球上重要的地理标点。其后,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成为各国学者所关注而热烈讨论的问题,曾先后经过数次有记录的测量,按照各国至今公布和曾被采用过的珠峰海拔高程,分别有:8840米、8842米、8847.6米、8846米、8848.13米、8872米、8846.10米和18848.84米等,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约42米。由于这些数据是从不同坡向、使用不同的现代测量仪器和参数测定的,所采用的不同高程系,如黄海高程系与印度洋高程系,基准面本身之间就存在一个差值,如果按统计规则来看待上述不同的测量高程,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当今珠穆朗玛峰高程可能的变化范围应在884.5~8850米之间。二是它的低温气候。珠穆朗玛峰和她所在的喜马拉雅群山雪峰林立,冰雪连绵,一派银色世界。青藏高原上也绵延横亘着许多挺拔的高山,这些山脉冰川发育、雪峰林立,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发育有冰帽和小冰盖、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高原上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普遍,现代冰川和冻土发育,多年冻土连续分布,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冻土岛和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还影响到全球大气环流。这样寒冷的气候及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只有地球的两极地区可以相比。因此,青藏高原无愧于地球“第三极”的称号,整个高原是第三极的极区,而珠穆朗玛峰是第三极的极点。 P16-21 序言 蜷卧连营兴未衰, 尚思为国测高台。 夜阑恍听风吹雪, 绝顶天兵入梦来。 以上四句,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儿,这是我模仿陆游老人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打油而成。 确实,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每当云幕低垂,风敲篷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断续飘忽的诗句,常常不期然地,从南宋中原大地扶摇直上,穿越九百年风雨烟尘,袅袅飘升到2005年四五月间,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那顶单薄的草绿色帐篷,那张永远放不平的行军床,直抵我的脑海。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小学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唐诗宋词的童子功,偏偏这几句宋诗,每每不请自来。 人生也是这样,没齿难忘的事儿,凤毛麟角。能让已过“天命”之年的我魂牵梦系、荡气回肠的经历,数十年间,不过两三次而已。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真的,尽管四年过去了,还是忘不了。忘不了那座山,那些事,那些人。 我第一次知道珠穆朗玛峰的名字,是在三十多年以前,初中课本上,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写于1960年的通讯Ⅸ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神秘的西藏、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首次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中国登山健儿,让我不胜景仰,心向往之。 从那时开始,我逐步向珠峰靠近。 1987年7月,我和一位新闻小同行加上两位武警战士驱车千里(开一辆北京212吉普车),从格尔木启程,沿刚刚铺就柏油的青藏公路,迎着昆仑山口的大雪,穿越五道梁的冰雹,枕着沱沱河兵站地铺的稻草,沐浴唐古拉山口灼人的阳光,驾驭羌塘草原赛马会的坐骑,三天后抵达拉萨布达拉宫广场旁的交通局招待所。尽管来到了西藏,那时,珠穆朗玛峰于我,仍是一个需要努力放开想象的遥远的憧憬。 十年后,1997年,我和《人民日报》记者贾西平(现香港《大公报》总编辑)、《中国测绘报》记者吴江等联袂进藏,在时任西藏测绘局副局长的王维拉的陪同下,周游拉萨、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其中到了日喀则一带时,有一回我们还专门驱车去靠近定日的一个地方,企图远眺珠峰,可惜天公不作美,只见云卷云舒,不识珠峰真面目。 2004年夏天,国家测绘局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酝酿再次测量珠穆朗玛峰的实施计划。其实,人类对珠峰的认识,最初就从测量其高度开始。在15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大小数十次的测量。这一回,中国要再次精确测定并发布珠峰高程,并使这一行动成为世界范围科学探索的话题、万众瞩目的热点。我因当时供职于中国测绘报社,加之主观上有积极性,因缘际会,得以参与其事,策划运筹新闻传播方面的事情。 2005年3月底的一个夜晚,我在海南文昌经纬花园唱卡拉OK,拿着几年未摸的话筒,点了一首从未唱过的《青藏高原》,我说,过几天我就要去西藏,参加珠穆朗玛峰复测宣传报道工作,这首歌,祝福珠峰之行,祝福大家。一曲唱罢,超水平发挥,如有神助,同伴们喝彩,邻座陌生的朋友们也送来热情的掌声。 于是,2005年4月9日清晨6点30分,我和吴江、新华社记者张景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郎峰蔚在北京机场会合,当天下午顺利飞抵拉萨。此行的任务是前往珠峰测区,追踪珠峰测量队的足迹,现场采访、报道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 何时、以何心情第一次见到珠峰真容?我一直觉得是在4月14日。但这回写书,查看了当时记的工作日志,原来,第一次见到珠峰是在4月13日,第一次住在珠峰脚下,才是4月14日,可见好记性真不如烂笔头。这里索性抄出那两天的日志,以资佐证: 2005-4-13星期三 日喀则——定日 上午10:00乘车出发,中午14:00到拉孜,一个只有一条街的县城,用过午餐后继续赶路。我们基本上是沿着雅鲁藏布江驱车而行,我乘坐的丰田霸道越野汽车上安装了GPS导航仪,其导航电子地图是四维图新公司制作的,即时显示了我们车子的行走路线和轨迹。我也是第一次与这种高科技设备为伍旅行,感觉挺有意思。 下午16:00左右,车子进入喜马拉雅山旅游区域,在海拔5200米的高地,我们停车留影。 汽车继续前行一段路后,在一个山口,金字塔型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呈现。汽车未停,珠峰一闪而过,我们已经来到你的身旁,与你相伴的日子还长。 下午16:00,我们抵达珠峰的门户——定日,下榻定日珠峰宾馆。这里海拔4800米左右,气温明显低了。 2005-4-14星期四 定日——珠峰大本营 上午乘车出发,在定日修理的一辆东风汗马同行。 路上在一处5200米的路旁,遇到国测一大队一水准小组,又遇到该队队长岳建利去定日修卡车风挡玻璃。 中午在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吃午饭,国测一大队一水准小组及重力组驻扎在此。下午三点多钟到绒布寺。 四点钟到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在珠峰北面的一谷地。 见到《人民日报》赵亚辉等。夜住一大队帐篷,有床,使用睡袋。夜里有高原反应,呼吸急促,略有头疼,睡眠不好。 忘不了珠峰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2005年4月的珠峰地区,跟以往不同:气温偏低,雨雪偏多,风很大,气压很低。珠峰大本营的夜间气温,经常降至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10摄氏度。令人特别不适应的是,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太阳一晒,帐篷里的气温最高有零上40多摄氏度,到了晚上则是零下20多摄氏度,温差达到60多摄氏度,有人形容“白天是蒸笼,晚上是冰窖”。4月下旬以后,珠峰地区又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狂风暴雪。 由于海拔高,缺氧严重,我们刚去的时候想睡而又睡不着,睡下以后,心跳跟平地运动时跳得一样快。人常处于迷迷怔怔的状态,思维反应不过来。在珠峰工作的人们,因为缺水,基本不洗脸,更别说洗澡了。也不想洗脸,因为太阳辐射太强烈了,脸上的油腻反而是一种保护。男同志也基本不刮胡子。大本营的伙房有高压锅,沸点低,烧水烧到60度就开了,饭都煮不熟。倒是我们运气好,跟着珠峰测量队搭伙,伙食是山上最好的。登山难,宿营难,行路也不易。珠峰大本营到定日,100多公里的路号称“搓板路”,坐车要五个多钟头,测量营地11辆车,全部被颠得反复修理。 忘不了奋战在珠峰的英雄测量队员。 …… 感谢珠峰山友们拍摄的大批精彩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使本书焕发独特的光彩,而且业已成为本书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校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绯女士,没有她的鼓励、支持,本书不可能如此顺畅与精美地面世。 感谢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长达四年的牵挂、严谨细密的构思、不乏激情的写作,都是为了使大家不致掩卷失望。 感谢上苍,感谢珠峰,因为忘不了…… 徐永清 2009年6月4日夜 写于北京西三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