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禅,是智者大师乃至天台的祖师之后,千百年来重新再传承的禅法。
本禅法以智慧观察呼吸的出入,让修学者很容易掌握到整个如幻的根本,从而证得神境、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等六种神通与三种智明,迅速证取解脱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通明禅禅观/中华禅高阶禅观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洪启嵩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通明禅,是智者大师乃至天台的祖师之后,千百年来重新再传承的禅法。 本禅法以智慧观察呼吸的出入,让修学者很容易掌握到整个如幻的根本,从而证得神境、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等六种神通与三种智明,迅速证取解脱的境界。 内容推荐 通明禅禅观出自于《大方等大集经》,在天台智者大师后,这个禅法才开始定名为“通明禅”。 “通”是指六种神通,“明”是指三种智明。本禅观以智慧来观察呼吸的出入,而开启心眼,彻见无碍,获得三明六通的境界。 本书从总论通明禅开始,让读者掌握通明禅初禅境界,乃至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的境界。 当行者修到未到地定时,若以心眼观察,可以看到自己的内脏,甚至看到体内细菌的活动,有时可以听懂它们的语言,转而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到达此境界时,整个身心如琉璃一般完全清净,在循序渐进的修习中,最后证得解脱的境界。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总论通明禅 修法前摄心导引 听闻通明禅法的大众 通明禅释名 明阶位次第 第二章 通明禅初禅的修证境界(一) 远离五盖烦恼与具足五支成就 观息如心相 谛观身色一如之相 从心如到如心的境界 第三章 通明禅初禅的修证境界(二) 通明禅欲界定、未到地定的修证境界 解明三种世间的现象 通明禅根本世间的初禅境界 初证初禅的境界 中证初禅的境界 后证初禅的境界 初禅五支成就的境界 通明禅义理世间的初禅证相 外在的义理世间 内在的义理世间 觉、观、喜、乐、定五支成就的内义 通明禅事世间的初禅证相 正见事世间的现象 觉观等五支的意义 第四章 通明禅二禅以上的修证境界 二禅的修证境界 三禅的修证境界 四禅的修证境界 空无边处定的修证境界 识无边处定的修证境界 无所有处定的修证境界 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修证境界 附录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八 试读章节 通明禅法是为两类人而宣说,第一是定慧均等的众生,第二是悲智圆具的菩萨。首先是:“自有众生,定慧根性均等,为说通明。”也就是说这一类众生,定力和慧力是均等的,均等不二,不偏于定,也不偏于慧。如此定慧均等的众生,即为他们宣说通明禅法。 通明禅的禅相是相应于根本禅。根本禅是指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它的禅相没有别立,是在根本禅当中。但是它的“观慧巧细”,是说它的观察智慧,善巧细密,“从下地之禅乃至上地之禅,皆能发无漏也”,从下地之禅到上地,也就是说通明禅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能够发起无漏的智慧,都能解脱烦恼。 它的观察智慧十分善巧,十分细密,所以它的禅定境界虽然通于根本禅,也跟数息观一样,但是它所显现的境界更是不可思议、更是细密。从下地到上地都能够发无漏,跟之前所说的数息观不同。因为数息观慧多定少,多在下地发无漏,所以为智慧多、定性少的众生说数息观。在下地禅,可能是在未到地定,也可能在初禅、二禅就发无漏智慧了。十六特胜禅法,则是为定多慧少的众生所说,所以多在上地发无漏,因此在下地禅,不容易发起无漏智慧,不容易解脱。而通明禅是定慧均等,所以地地都能够发起无漏的智慧,能够在每一个禅定的境界解脱,因为此种禅法更加细密善巧,能够随因缘、随机缘来发起。 通明禅法和数息观禅法、十六特胜禅法,这三者的人手方便,都是从呼吸而来,也就是随着我们人类特有的呼吸现象,是从入息、出息而发展出来的禅法。这种禅法现在在中国还留存下来,其他地方恐怕很少了。修习通明禅虽然在中国历代都有传承,但是在现在很少有人了知乃至修持的。所以,我们今天有幸来修学通明禅,可能是智者大师乃至于天台的祖师之后,或许千百年来重新再传承这个禅法者。我们如果能把这个禅法发扬光大,也算是对得起历代的祖师菩萨了。 以息道为主的禅观,是从一个最粗糙的、最简单的呼吸,从数息,一呼一吸算一个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一到十,循回而数,这是最简单的数息。第二个,观察呼吸进入我们的身体里面,知息入知息出、知息冷暖、知息长短,这样的修法而成证了十六特胜,乃至现在的通明禅观,这三者的方向是不一样。…… P5-6 序言 通明禅与数息观、十六特胜,都属于以呼吸为标的修行法。此禅出自于《大方等大集经》,在《大集经》的卷二十以下曾述及此一禅法,但未列名称,在天台智者大师以前的北地禅师修得此禅,始名为“通明禅”。“通明禅”一称,其义有二:(1)谓修此禅定时,先通观息、色、心三事,故称通;此定明净,开心眼,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称明。(2)修此禅定可得神境、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六通,又得宿命、天眼、漏尽三明,故称通明。此中,第二义系因中说果而得名,即其余禅法也能发六通三明,但不及此禅法利疾,所以唯有此禅称为通明禅。 通明禅初始时主要是调炼心、息、身三者,使之一如。 一般数息法是调身、调息、调心,不断地一心数息,绵绵而数,数到最后入定,但是这与通明禅不同。通明禅首先要使心、息、身这三者达到“如相”,也就是“身如”、“息如”、“心如”,而最后达到“如心相”。 修习此禅法,须从初发心修禅,即观息、色、心三事皆无分别,通体一如。 观三事如,必先观“息如”:即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呼吸,观想气息遍身出入,如果慧心明利,即能察觉气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然明觉,息入出遍身,观之如空中风,无有自性,即是观息如心相。 次观“色如”,行者既然已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如。这个色相,本来没有,都是无始以来妄想因缘串习所成,招感今世,地水火风,四大造诸色相,围此虚空,假名为身。此时应一心谛观身体之三十六物及四大之相,一一非身,亦非实有,了无自性;此时乃察觉无身色可得,即达色如之境。 再观“心如”时当知:由于有心识的缘故,而有身色,此身来去动转。如果无心,谁能了别色相?色相又因谁而生?因此仔细谛观此心,发觉此心乃是借因缘而有,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生灭迅速,不见有住处相貌,但有假名,而假名亦空,即达心如。 接着观察呼吸时,察觉息不可得,以其来去无常,了无自性,达色、心空寂,因为三法本不相离,色、心亦复如是。如息、色、心三事了不可得,即不得一切法。 色、息、心三者和合,能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使诸有情领受众苦烦恼,产生善恶行业,往来六道轮回,流转不息。若能了知此三事本来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如此,则为修习如心之相。 修此禅法要动静一如: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能保持明净。 另外,数息观在未到地定时,心眼观察不到我们的身心,在十六特胜的未到地定会看到我们的内脏三十六物,而在通明禅里的未到地定不只看到里面的内脏,连内脏组织皮的薄膜也会看得到。所以不只能看到心脏而已,心脏里面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瓣膜都可以看到;不只能看到我们的皮肤而已,连皮肤一层一层的膜都十分明晰。 刚开始我们会观察到身体的内脏,感觉到十分不净,在此能会通于“不净观”。再来更深刻一点,连里面的虫、细菌都看得到,甚至可以看到它们在体内的活动。修习到这种程度,有时候会听到它们的语言,也懂得它们的含义,转而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那时就可以跟动物讲话了,之后整个身心会像琉璃一样,完全清净。 在通明禅的修证中,有一般的行人,有修四圣谛的声闻行者,会悟觉四圣谛,通达正道谛。有些是修缘觉的行者,能通达缘起。另有修习菩萨行者,通身会净如琉璃,毛孔现佛,得菩萨三昧。 所以,不同见地与发心的行者,修习此禅,所得到的证相亦不相同,这是修习此禅观的人应当了知的。 洪启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