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银芳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内容推荐 1958年,邓嫁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即若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辐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至今,许鹿希依然对丈夫绵延无尽的柔情,演绎着一段人间少有的高浓度的至爱。这份爱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人不禁热泪奔腾。 目录 代序 邓稼先 序 接触、了解、信任、赞赏,四大步 第一章 1986,邓稼先陨落北京 第二章 我跟他可能是前世的姻缘 第三章 老邓一家亲 第四章 进入寂寞人生 第五章 马兰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引爆 第六章 忍耐,忍耐,忍耐 第七章 家有儿女初长成 第八章 选择爱人时,什么最重要? 第九章 忠和孝不能两全 第十章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第十一章 终身难忘两件事 第十二章 我的父亲母亲 第十三章 “两弹”解密(上)——为什么选择了邓稼先 第十四章 “两弹”解密(下)——书的封皮都不让看 第十五章 天上人间情未了 第十六章 邓稼先和杨振宁 第十七章 最后的时光 第十八章 解读照片中的故事 第十九章 永远的思念 后记 走不出的感情 参考书刊目录 试读章节 相见竟成永别 1986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十八),星期二,一个本来十分平常的日子。 上午,灿烂的阳光让刚刚进入初夏的人们感到了一丝难耐的热度。人们发现,坐落在北京街头的许多报刊亭,往日被小报占据的抢眼位置,这一天却摆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并很快被人们买走了。也就是这一天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报道介绍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艰苦创业,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感人事迹。 这一天的报道,把科学家邓稼先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邓稼先和他夫人许鹿希的许多亲友手拿报纸,激动万分。在北大医学部,不少年轻人一边挥舞着报纸一边跑过来说:“许老师,许教授,您看看邓稼先上报了。”可是等他们跑到许鹿希面前的时候,却看见许鹿希在掉眼泪,年轻人奇怪地愣在那里,被眼前教授伤心落泪的情景弄懵了。年纪比较大一些的亲戚朋友,这时也从各个地方打来电话询问,几乎都是那句话:“一个人20多年来一点都不知道他干什么,现在报纸上突然一下把他造原子弹和氢弹的事情全部宣布出来,太突然了。”还有人问:“邓稼先这人还在世不在世?”面对亲友的提问,许鹿希的内心充满了哀伤。她含着眼泪默默地翻看着日历。明天,6月25日是她的爱人邓稼先62岁的生日?? 而此时,在解放军301医院南楼5层的16病床上,虚弱的邓稼先正躺着接受输血。他的生命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接近中午时分,外出为邓稼先购买用品的许鹿希,急匆匆地赶回了医院。由于天气比较热,加上她走得又急,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水。快到病房时,她放慢了脚步,抬手贴了贴满是汗水的额头,轻轻地走进邓稼先的病房。 邓稼先还在昏睡中。自从邓稼先住院,特别是进入病危期以后,许鹿希每天都到医院照顾丈夫邓稼先,有时连续几昼夜不睡觉地陪伴。她要在邓稼先最后的日子里,陪他走完生命的旅程。20多年来,聚少离多。几乎没有机会这样近距离地照顾他。现在的相聚,虽然令人心酸,但也弥足珍贵。 一位值班护士手里拿着《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走了进来。这时,昏睡中的邓稼先醒了,他看着面带倦容的妻子刚要说什么,许鹿希摆手示意,让他不要说话。近些日子,晚期直肠癌带来的疼痛越来越频繁,把一个高大、健壮、智慧、幽默的邓稼先折磨得瘦骨嶙峋。邓稼先的目光又转移到护士手里的报纸上,许鹿希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她轻轻地握了握丈夫的手,迟疑了一下,转身从护士手里接过报纸,慢慢地、轻声地给他念了起来: 许多前辈科学家都还记得,本世纪40年代有一段时间,国际上一批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忽然“失踪”了。直到美国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这批科学家才又在公开场合露面。中国也有这样类似“失踪”的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所从事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属于国家的高级机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冉冉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许鹿希念着,渐渐地,她的声音哽咽了,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病床上邓稼先的泪水也慢慢地溢出了眼角。许鹿希放下报纸,轻轻地用手替邓稼先擦去泪水,此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许是他们握手时太用力了,邓稼先又感到浑身疼痛,慢慢地,身体在床上扭曲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这位医学教授,看着丈夫如此痛苦,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她痛苦地把自己的脸贴在邓稼先的脸上,她真想大声地痛哭,但是,她知道,此刻她应该给予邓稼先的是抚慰。她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出,紧紧地抱住邓稼先,不停地为他擦着虚汗,安慰着。不知过了多久,邓稼先的疼痛好像减轻了,扭曲的身体又恢复了舒展。 许鹿希望着躺在自己怀里的邓稼先,她怎么也不愿相信,这个曾经让东方产生巨响的丈夫会这样倒下!P1-4 序言 在2007年9月7日,我与胡银芳同志首次相识。那天,她来到我家,录制一段听后感。北京新闻台828千赫的《纪实广播小说》栏目,我很喜爱,特别是在2007年播放《596秘史》时。我知道“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因此十分关心,每天都听两遍,而且受感动。 所以答应电台来我家中录音,谈谈听后的感想。这天,看见胡银芳他们那种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颇有好感,就赠送她一本我着的《邓稼先图片传略》,作为纪念。 有了初次接触的良好基础,在一年多后,胡银芳打电话给我,说她想做一个关于邓稼先和我的节目,我就爽快地答应了。从2008年11月28日起,到2009年5月,前后6个月的时间,她带着提纲、笔记本、录音机和话筒多次来我家中采访、录音、做笔记。 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她是否能够了解一个耄耋老人的心怀。毕竟我已经81岁了,而她刚刚才是人到中年。我们之间会有代沟吗?我问她,我是既见过洋鬼子又见过外宾的人,而你只见过外宾,你能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吗?她如实地谈了父辈的抗美援朝经历和自己在成长及工作中的历练。我俩通过长时间的交谈、沟通,逐渐感觉到她能够了解我的心意。 来采访之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阅读了网上和其他很多资料,归纳出条目,然后逐条向我提问,以求获得真实的内容。好像做科学研究一样,每件事都要达到恰如其分,不故意抬高,也不人为地压低。后来,她告诉我说,已经整理出来了十多万字。一系列的采访不但可以有录音报道,还可以出一本书。为了更好地帮助她,我把《邓稼先传》和《邓稼先文集》两本书也送给她作参考。 现在简要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1946年南开中学毕业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制七年。1953年我25岁时毕业留校任教,专长神经解剖学,干到2003年75岁时退休,在北医整整工作50年。从助教升到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大学毕业后不久,与邓稼先结婚。婚后,他做科研我教书,有过5年轻松悠闲舒适快乐的生活。自从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交付的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一切都改变了。他是压力极大,我是提心吊胆。这种状态持续28年,直到1986年邓稼先逝世为止。压力来自任务,他为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小型化、核禁试等一连串任务而穷其精力、不惜生命。我是既害怕他完不成任务,又担心他的身体,因为核辐射伤人甚于水火。 在采访中,胡银芳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为什么能够28年始终如一地支持邓稼先?我想,世界上的婚姻有多种类型,邓稼先和我是那种相互托付一辈子的夫妻。不向对方索要任何东西,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俩之间的爱情。它是一种力量,支持我在他逝世后的23年里(1986-2009年),出版了三本叙述他一生事迹的传记:《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出版社,1992年)《邓稼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邓稼先图片传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并收集了自1950年以来他的全部不保密的科学着作,汇集成《邓稼先文集》,由杨振宁先生题写书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101万字)。此书获得2004年的中国图书奖(第14届)。以上各项出版物,没有向单位要过一分钱、一个人手,全部自理。另外,也应媒体之约,完成了不少文字和影视项目。 读了胡银芳写的书稿后,我感到欣慰的是,她用流畅清丽的文字,忠实信达地写出了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精神面貌。她描述了我俩的心境,通过不同时期心境的变化,反映出邓稼先在事业上的成就。因此,我们赞赏胡银芳,感谢胡银芳。此外,她弟弟摄影家胡金喜精湛的佳作,也给此书增色不少。 2009年5月 后记 写完《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的旷世爱情》,已经是暮春时节。我以为,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后,我的内心会释然。但是,书中主人公一生一世的纯洁感情似乎依然缠绕着我,让我难以摆脱,无法走出。 从接触许鹿希老人到写完这一作品,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思考:许鹿希为什么一生都深爱着邓稼先、支持邓稼先。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无数的男女追问爱情在哪里时,他们的爱情故事给渴望并追求爱情的人以希望和信心,它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永恒,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在情感上忽略的问题。 最早知道他们的故事,是在军旅作家梁东元的纪实作品《596秘史》中读到的。从收集资料到和许鹿希见面,到多次采访她老人家,那永存人间的大爱,那不离不弃的忠诚,对爱人永远的奉献,你只需走近他们,就会感受到,并感动着。 思索也好,感动也罢。每个人因经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生故事也就不同! 在今天,很多人对功利的期望值一直直线上升。但是,我们每个人天性中又都蕴涵着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应该在我们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以后,成为我们自然的追求。然而,一些人的为人、行事,那些无限制地折腾在功利世界的人,又是那样地让人恍惚。 我真切地感受到:如今的社会,能得到一份真情实感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可贵! 我幸运,认识了许鹿希先生。从她那里听到了邓稼先和许鹿希详实的故事。感动之余,我也知道了,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灵魂是那样地高贵、纯洁,像从高山流淌而来的清泉水,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浮躁,可以让恍惚的人镇静下来。 我欣慰,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在回望新中国走过的60年不平凡之路时,人们没有忘记邓稼先和许鹿希以及许许多多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优秀儿女们。我注意到,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从业人员,都以崇敬的心情对他们进行宣传。有媒体说,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故事像万花丛中的玫瑰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无数的人们。 我期盼,我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这部纪实作品能有更多的朋友读到它,并被这个故事感动。 邓稼先和许鹿希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的优秀儿女,他们所展示的大爱、坚韧、忠诚、奉献一定会被很多人放在心上,并演绎到故事里,延续到永远…… 2009年5月写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