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行将过去,在回顾今年国际形势的演变时,我以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新的国际格局的轮廓开始呈现。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关系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它会持续较长时间。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他作为苏联总统的使命结束,苏联正式解体,红旗从克林姆林宫上降下来,这标志着战后所形成的雅尔塔格局解体,世界在向一个新的格局过渡的开始。格局既然是国际关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那就意味着各方力量实现了相对平衡,所以它才会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旧格局解体意味着旧的平衡被打破。所谓过渡期,就是走向新的平衡的时期。一旦实现了新的平衡,新的格局就形成了。
标志新格局轮廓呈现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新的格局中,哪些国家处在国际舞台的中心;第二,世界上的哪个地区成为国际关系的重心所在;第三,在新的格局中,哪些国家的地位与过去相比相对有所下降。如果按照以上三条来观察2。09年的世界局势,我们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新格局的轮廓开始呈现的一年。
处于国际舞台中心的国家往往会对世界面临的大问题首先提出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再通过某种机制,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修改,逐渐变成世界的共识。
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今年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问题、金融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头等大事。今年4月2日在伦敦和9月24日在匹兹堡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际舆论注意到,这两次峰会之前,美中两国之间进行了密集的磋商,在两次20国集团峰会所达成的协议中,这两个国家的意见成为大家达成协议的基础。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今年5月25日朝鲜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了1874号决议,对朝鲜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对朝鲜实行制裁。国际舆论也注意到,美中两国对决议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12月7日—1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峰会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多边会议。在会议之前,美中两国同样进行了密集的磋商。可以想象,两国形成的某种共识,对会议所达成的结果仍然会有重要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中国人为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解放,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抗争。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过去60年可能是中国从国际舞台边缘逐渐走向舞台中心的60年。从国际舆论的评述看,大概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心。这种形势的出现,可能比我们自己原来的预期要快得多。
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国际舆论注意到以下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美国来说,欧洲事务历来是最重要的。今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年纪念日,这可是欧洲的大事。在柏林墙倒塌15年后,欧盟大扩张,从15国发展到27国,欧洲人当然要隆重庆祝柏林墙倒塌20年,他们很希望奥巴马总统能够亲自出席。可是奥巴马总统没有出席,派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去,他本人从11月13日开始了亚洲之行,直到11月19日结束。奥巴马这一做法,欧洲人耿耿于怀,惊呼欧洲在美国眼中的地位下降了。
P3-5
吴建民总是温和的,并在该强硬的时候强硬,但这种强硬不是用拔高语调或拍桌子之类的动作来体现,这有些太外在。吴建民的强硬,在于说理,在于说服力,在于温和之中近乎透明地捍卫……
但吴建民真正的魅力与成就,却并不仅仅在于强硬,而恰恰在于让中国与世界更理性地沟通,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起越发牢固的桥,并因此推动中国自身的前进与进步。而这,在我看来,才是一个外交家或是沟通者,最可以让自己骄傲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白岩松
在全世界密切关注中国的时候,中国公民的心态也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认真考虑一下,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人应当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吴建民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新的国际格局的轮廓开始呈现——对2009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
从“小外交”到“大外交”——中国外交60年
和平与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大事、动向、思考——对2008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
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
世界大变化——2009年国际形势的四大看点
国家形象与国民心态
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
所谓“G2”,毫无根据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我们该怎么办?
拯救地球——气候变化外交,应对气候挑战
对话是推进国际人权事业的有效途径
热点关系评析
全面看待中欧关系
对话与合作仍然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世界的变化与东亚的机遇
重视阿拉伯世界提供的机遇
四川大地震国际反应的启示
奥运会与中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北京奥运会的影响
影响深远的北京奥运会
我对中法关系前景有信心
开局良好的中美关系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认识世界金融危机
世界对亚洲的期待上升——达沃斯印象
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达沃斯
这次经济危机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异同
金融风暴促进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中国要刺激内需来应对金融风暴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要有长远打算
不要浪费这次危机
必须创新才能走出危机
时事述评
今年的达沃斯
世界在反思民主
中国人的大局意识
如何看待中国产品质量的国际风波
以平常心对待“中国制造”风波
京郊游的喜与忧
节约正在成为时尚
气候变化的压力与动力
关注能源革命
方兴未艾的水产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模式
文明性是世博会最主要的特点
上海世博会,将影响深远
发言人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八股调”要不得
演讲与书序
投资合作是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支柱——在第三届东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外交资源——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家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经济外交研究大有可为
世界的坎 中国的坡——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讲话
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外交学院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梦想,实现梦想——在第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的开幕词
在东亚金融合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重他人是相互了解的关键——在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的讲话
构筑坚实的中日关系——在第四届东京一北京论坛上的发言
企业品牌与国家品牌——在第二届中国品牌节上的讲话
一段值得发掘的历史——为《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一书作序
说明“世界向何处去”——为《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一书作序
礼仪铸造文明生活——为《礼仪让生活更美好》一书作序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的呼延华同志找到我,建议把我的六本书《世界大变化》、《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外交案例》、《交流学讲章》、《外交见证中国》、《在法国的外交生涯》汇集成“吴建民外交作品系列”集中出版,反映我这几年来的思考和看法。我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建议。
我于2003年7月结束了在法国的任职回到国内。在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十来次国际性的研讨会,讨论当今世界面临的大问题。刚开始我没有特别注意这种现象,后来随着参加会议次数的增多和与各方人士的深入交流,我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是国际关系当中的新事物,也是世界正在发生大变化的反映。在过去多少年里,国际上的大问题都是由几个大国主宰,他们经过秘密磋商,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就决定了世界的格局和命运,不需要经过大家来讨论。他们作了决定,全世界只能被动接受。而今天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全球化使得世界连成了一体,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存。同时,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严峻,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上述这种形势,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各种国际会议讨论的都是世界向何处去,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应当如何处理,这本身就是世界在进步的表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大变化,可能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今后还会有更多更深刻的变化。
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发生大变化。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变化和世界大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去,世界发生大变化的时候,中国不是参与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是旁观者。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这些变化使欧洲和美国强大起来了,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就根据他们的利益需要和理念来改变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只是到了后来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走上了革命和反抗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和第三世界的革命是被逼出来的。而在世界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中国是参与者。大家都在说国际关系的重心在从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这是由于亚洲的崛起造成的,而中国是亚洲崛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世界的变化影响中国,中国的变化更是影响世界。从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正在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其中心。当然,中国走向中心在国际格局中还是一个新的现象,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上升的大趋势或许是很难改变的。
在过去六年多的时间里,我与国内各方面人士的接触比过去常驻国外时多多了。有人说,中国处在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期,开始我还以为这主要涉及国内问题,但随着与国内国际关系学界人士接触的增多,我意识到,百家争鸣也涉及国际关系、涉及世界间题,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前两次百家争鸣使中国社会大大向前进步了。当前的第三次百家争鸣,不仅会使中国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而且会使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
我1959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外交部录用,开始投身外交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观察世界的变化。我曾经搞过双边外交,也搞过多边外交;搞过民间外交,也搞过政府外交;我在民间的国际组织中工作过,也在联合国工作过,还担任过四年国际展览局的主席。在过去五十年里,我在国外生活了二十五年,在国内生活了二十五年。从经历看,我是十分幸运的。年轻的时候做过翻译,接触了老一辈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和驻外大使期间,接触了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国际上,也接触了不少国家的领导人。近六年来,我又参加了众多的国际会议,对于国际人士对形势的看法和思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的对外活动中,我不仅倾听各方意见,而且经常发表一些看法,参加各种辩论。
中国外交进入了黄金时期,这是因为我国的外交舞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中国民众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厚,外交对现代化建设的帮助和促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中国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
六年多来,我应全国各地的邀请,做过多次有关国际形势的讲演。听我讲演的既有高级干部,也有普通公务员;既有大学生,也有普通民众。我在各种场合向他们介绍我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回答他们的提问。同时,我还接受了许多中外媒体的采访。
《世界大变化》、《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外交见证中国》介绍了我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思考,以及我的外交经历与故事。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也算是对于第三次百家争鸣的一点儿微薄贡献。我的看法和思考难免有不妥之处,切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交流学”是我到外交学院任院长之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2004年出版了《交流学十四讲》,其中我讲了八讲。这次出版的《交流学讲章》汇集了我在外交学院的八讲,同时作了些修改和增补,包括我在开办“交流学”课程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外交案例”是我到外交学院之后提出开设的又一门课程。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外交案例》,我特别感谢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专门为本书作序,他从一开始就对开办“外交案例”课程十分支持和肯定。没有他的支持和鼓励“外交案例”教学取得今天的进展大概是难以想象的。
“交流学”和“外交案例”都属初创课程,一定会有很多问题和不足,冀望学界同仁和读者诸君提出指导意见。
最后我要深切感谢呼延华同志,在与他的多次接触中,我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个从事了多年出版工作、经验丰富的出版人,而且对当今世界和国内形势的观察也颇有独到之处。我知道他为这六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及出版社其他人员,没有他们的支持,这六本书的集中出版面市,肯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此外,我还要感谢为上述六本书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外交学院的韩敏、李洪梅、高飞、阚四进、闰宇以及上海社科院的吴雪明同志,他们为这六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大量帮助。
2009年12月16日
作为外交家的吴建民,涉猎之广,非常人所及。本书以“世界大变化”为总主题,广泛涉及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经济外交、气候外交、能源外交、人权外交、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金融危机、现代化等重要的热点话题。
作者不仅以一个外交家的角度,更以一个时事评论员的视角,纵横捭阖,说详说略,或针砭国际时弊,或痛陈外交争端,用从容优雅的文字,全面勾勒2008——2009两年间的国际风云。书中“对2008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2009年国际形势四大看点”、“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达沃斯”等综述性篇章,为我们梳理两年来纷繁复杂、纠结不明的国际关系。读来饶有趣味,启人深思。
在全世界密切关注中国的时候,中国公民的心态也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认真考虑一下,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人应当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自吴建民卸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以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以讲课,演讲,访谈、撰文的种种方式。总结外交经验,研究对外政策,追踪国际风云,纵论天下大势。
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收录了吴建民先生近期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杰出的外交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