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文学选集,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童年主题散文,包括《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我的苦学经验》、《穷小孩的跷跷板》、《中国就像棵大树》、《幸福儿童》、《化作春泥更护花》、《南颖访问记》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我的孩子们/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丰子恺 |
出版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给我的孩子们》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文学选集,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童年主题散文,包括《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我的苦学经验》、《穷小孩的跷跷板》、《中国就像棵大树》、《幸福儿童》、《化作春泥更护花》、《南颖访问记》等。 内容推荐 《给我的孩子们》编选了丰子恺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散文和随笔约40篇。其中有的散文直接以童年见闻和儿童生活为题材;有的散文虽然不是直接表现儿童生活,却也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丰先生的“儿童本位”意识和儿童教育理念;还有的散文描写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尤其是展现了新中国的新生活和新气象。这些散文在语言上准确、质朴而温婉,是十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美文”。 《给我的孩子们》所选散文分为三辑。一辑是1949年前创作的散文;另一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散文;中间一辑的三篇,也写于1949年以前,它们是散文,更是童话。尤其是《赤心国》和《明心国》,最能呈现丰子恺先生的理想世界,可视为丰先生的童话代表作。 目录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华瞻的日记 给我的孩子们 忆儿时 儿女 我的苦学经验 儿戏 两个“?” 作父亲 读书 随感六则 学画回忆 春 吃瓜子 穷小孩的跷跷板 送考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谈自己的画 甘美的回味 杨柳 生机 我的母亲 中国就像棵大树 白鹅 伍元的话 赤心国 明心国 爆炒米花 伯牙鼓琴 回忆儿时的唱歌 黄山松 幸福儿童 化作春泥更护花 饮水思源 阿咪 南颖访问记 牛女 清明 癞六伯 “儿童崇拜者”(编选后记) 试读章节 儿女 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昵?只赢得世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绝地浮起这两句(《楞严))经文:“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只有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来看到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直到好几天之后,邻居的友人过来闲谈,说起这床下的小鞋子阴气迫人,我方始悟到自己的痴态,就把它们拿掉了。 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意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意味了。 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赡、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于是我就做了评判者,在自己心中批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人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断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我——我们大人——平常的举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P19-22 序言 热爱母语,亲近经典 整整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孙毓修先生的童话集《无猫国》在上海出版。从此,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幕徐徐拉开…… 啊,百年中国!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内忧外患;多少风起云涌,多少崎岖艰辛;多少欢欣,又多少痛苦;多少阴晴,又多少冷暖……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年来儿童文学历程的史诗长卷。它也向我们呈现着一个无限光明和美丽的母语世界,一片无限丰富和绚丽的文学原野。 文学家果戈理曾经说过:“你将永远诧异于俄国语言的珍贵,它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件馈赠,都似大颗闪光的珍珠。”是的,只有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母语,而且了解她们到“入骨”的程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的人,我们的文学,才会真正地展示出它们全部的美质与知性,以及它们全部的丰富与神奇。《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就是这样一套品种繁富、风格斑斓的书系。 徜徉在这套百年长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母语顿生无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美丽的汉语,不仅仅是我们赖依生存和交往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我们全部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它还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后的语言与回忆之乡,是我们这个古老、智慧而苦难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谱系,甚至是我们全部的记忆与命运! 对于这样一套百年长卷,仅仅用“阅读”二字来对待是不够的。不,我们也许应该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它们都曾经是20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孩子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阅读记忆。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中国四代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长。 通往一座座儿童文学高峰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过艰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实。正如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海洋。很远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离开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条小鱼的游动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摇,情深处没有不美好的风光”。 当然,时间和文学的选择法则,也都是严格和无情的。历史的目光,读者的心灵,最终所淘汰和扬弃的,也只是那些迎风媚俗的诗歌、童话、小说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却经受住了一次次严格的检验和磨洗而流传了下来,并且被打上了优秀或杰作的标识,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不同的作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所写出的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形式、想象力、感情状态、文字风格等等方面而各有千秋。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不难感到,任何时代背景下的作家,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广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在力图扩大自己的感受范围,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甚至为自己的作品设置了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性标准”。他们都在努力地为“一切的孩子”写作,为未来的孩子写作,为整个人类,为全世界的孩子而写作。 因此,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些伟大和温暖的,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童话精神和文学精神,那些天真的和具有童年趣味的儿童精神,那种舔犊般的母爱情感,那种对于每一个弱小生命个体的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呵护,那种纯真、仁慈、宽容、细腻与柔和的情感,以及对儿童本位的坚持,对儿童游戏精神和幽默品质的寻找,等等。 是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代作家,都在认真地维护着和守望着、努力地传承着和延续着在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等早期儿童文学家那里就已经拥有的,那种对于童心的尊重、关怀和维护的“童话传统”。 回眸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沧桑,我们还会看到,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走过的世纪之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春花秋月、山重水复。漫漫长路上,留下了众多的拓荒者、垦植者、播种者、泅渡者、乃至殉道者的艰辛、歌哭、梦想和收获……历史曾让那些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崎岖和弯道,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艰难,但是翻开这套长卷,我们会看到,他们私下的亲密的传承关系,却是多么美好! 所有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在内,如果不是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土壤里直接生长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我们从这套书系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有我们的儿童文学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苦难之歌、艰辛之歌、欢乐之歌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歌。它们将在我们美丽的母语里,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里,飞翔、传播,直至永恒。 徐鲁 2009年12月24日 后记 朱自清先生在为《子恺漫画集》所作序文中这样说过:“因为他喜欢春天,所以紧紧地挽着她;至少不让她从他的笔底下溜过去。在春天里,他要开辟他的艺术的国土。最宜于艺术的国土的,物中有杨柳和燕子,人中便有儿童和女子。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将他们收入笔端了。”朱自清的这番话是针对丰子恺的漫画而言的。我觉得,它同样也适合于谈论丰子恺的随笔。 丰子恺一生不失真纯的赤子之心,自称是“儿童崇拜者”。他说过,人的心都有包皮,有的人用的是单层纱布,有的人用的是纸,有的人用的则是冰冷的铁皮。而只有孩子的心,才是“连一层纱布都不包的”,是“赤裸裸而鲜红”和“彻底的诚实、纯洁而不虚饰”的。他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还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儿童观:“……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 丰子恺的这种儿童意识,我们从他的随笔《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篇章中不难看出。诗人郁达夫曾就丰子恺的这种对于儿童的体贴入微的爱心,和冰心的对于儿童的母爱之心相比较,认为描写儿童相貌是丰氏随笔的一个显著特色。 丰子恺不仅喜欢孩子,而且善于教育孩子。他的身边常有很多孩子,有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他称他们是“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也有邻居家的。他尽可能地利用所有闲暇的时间同孩子们亲近玩耍,或者给他们讲故事,或者教他们画画儿。他曾这样说过:“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意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 正如丰子恺的一幅题为《兼母之父》的漫画里画的那样,丰子恺不仅要外出教课,而且一到家里便手脚不停地抱孩子,喂孩子吃食,唱小曲逗孩子入睡,描图。画引孩子发笑。有时也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装着坐在小凳上“乘火车”……因为这种热爱和亲近,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把这个世界的种种画进他的漫画里,写成他的随笔,从而“为儿童另行创造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睡床里可以要求生出花草,飞着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穿上脚子;亲兄妹可以做新郎官和新娘子;天上的月牙儿也可以摘下来拴上秋千绳子……这是一个真与美的世界。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先生一家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几个正值学龄的孩子无法入学。尽管如此,丰子恺仍然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他亲自为孩子们编选教材,让孩子们读书学习,尤其是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辛弃疾、李清照、龚自珍……他不仅让孩子们能够背诵他们的作品,还要求孩子们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子恺的小女丰一吟曾回忆过这样一件小事:当他们全家在杭州西子湖畔居住的时候,有一个夏日的傍晚,丰子恺先生没有像往常那样出来乘凉和给孩子们讲故事,而是一个人躲在闷热的屋子里。丰一吟很纳闷,便走进去看个究竟。原来,他正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洋洋两千多字,近四百行的屈原的长诗《离骚》,全部抄录在一把白纸折扇上,他擦着汗水对女儿说:“一吟,这是大诗人屈原的名篇,我把它抄录在扇子上,你挥扇叶就可以读到,今年一个夏天你就可以把它全部背下来了。”丰一吟果然按照父亲的要求,日日摇扇诵读,整个夏天终于把一首长长的《离骚》熟练地背下来了。 孩子们回忆起父亲,个个都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严厉而慈祥的父亲,更是他们心灵中的一位平等而知心的朋友和伙伴,丰孑恺自己也承认说:“……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本集编选了丰子恺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散文和随笔约40篇。其中有的散文直接以童年见闻和儿童生活为题材;有的散文虽然不是直接表现儿童生活,却也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丰先生的“儿童本位”意识和儿童教育理念;还有的散文描写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尤其是展现了新中国的新生活和新气象。这些散文在语言上准确、质朴而温婉,是十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美文”。 所选散文分为三辑。一辑是1949年前创作的散文;另一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散文;中间一辑的三篇,也写于1949年以前,它们是散文,更是童话。尤其是《赤心国》和《明心国》,最能呈现丰子恺先生的理想世界,可视为丰先生的童话代表作。 在这里,请容许我援引一位丰子恺研究者、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霍玉英博士的一段文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的小读者更准确地阅读和理解这两篇题材比较特别的作品。 “赤心者,能感应世间痛苦,为王者,赤心最大。而官次之。明心者,能以诚心示人,感情与思想都没法隐瞒。比之于成人,儿童有着一颗赤心;比之于成人,儿童有着一颗明心。然而,丰子恺恒常以赤心与明心观照世界,仿如他笔下所称道的杨柳。花木大都向上生长,于是有红杏高出墙头,有古木耸立参天,但越往高处生长,却忘了养活它的根本。杨柳不同,当春抽条,越长越高,也越垂越低,风过时,条条垂柳轻吻养活它的根本。杨柳之美,在其下垂。高而能下,不忘根本,丰子恺独得垂柳之美。”(霍玉英:《高而能下:丰子恺的故事创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集的编选,承蒙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女士慨允和授权,得以顺利完成。本集中一些篇章涉及的注释,也参照或采用了丰一吟、丰华瞻等编辑的《丰子恺文集》、《缘缘堂随笔集》、《丰子恺散文选集》等书中的注释,特此致谢。 2008年7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