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逝鸿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碎石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天龙八部》之佛理,超《边荒传说》之恢宏,碎石所著的《逝鸿传(上下)》是第一本被引入大学讲坛的大陆新武侠小说,讲述了:五胡乱华时期,一名胡人女孩、一名汉人男孩,一青年和尚,分别王室、名侠、无名氏之后,然而战乱、仇恨和武功秘籍,将他们汇聚在同一条命运线上。这是一场个人利益、亲情与民族义之间的博弈,爱恨交织,大气磅礴。

内容推荐

《逝鸿传(上下)》由碎石所著,讲述了:

名刹方丈与异族女子竟生孽缘,并诞下一子,事后却悔悟不认。女子一怒血洗白马,户横遍地、哀鸿泣野,那青灯佛卷中的方丈是否遗撼终生?时值五胡乱华,山河动荡,贵族豪门的歌舞升平掩映不住世间的悲苦,边界战争早以让家破人亡的民众不知生命价值几何?绝世武学《多喏阿心法》竟出现在荒山野庙中,天下高手闻风而动,诸方势力豪取巧夺,物欲横流的尽头会否有彼岸,而这一切,竟为一个惫懒少年的不羁之旅所贯穿。乱世洪流卷涌神州,胡人铁骑马踏黄河。当战争与爱情交汇,一个民族的秘史被演绎得如此绚丽悲壮。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下卷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尾声

试读章节

阴霾的天穹下,一丝风也没有。森森的雾从潮湿的大地升起,泛着死白的颜色。雾气纠合聚集,缠绕盘旋,在苍茫的地上投下影影绰绰的痕迹,越来越浓,逐渐翻过山冈,向下沉沦,朝着岗下那无数具腐败的躯体飘散过去。

这些躯体各自以扭曲的姿势呈现在天地面前,或蹲或跪,或伏在残破的马车上,或插在粗大的木藜上,还有的相互扶持屹立不动,尽管彼此的刀剑都穿透了对方的身体。更多的则陷在地里,合着血泥,再辨不分明。

仍有几处焦黑的马尸在冒烟,不过火几乎已经要熄灭,使得烟看起来像白色的阴魂,晃晃悠悠,有气无力地往上瞎蹿。放眼望去,广漠的大地上,只有食腐肉的乌鸦还在尽力撕扯扑腾,其余一切都已归于死寂。

若不是那双眼睛间或的一轮,谁也不知道在这烧焦的马车下,在这重重叠叠的尸体旁,竟还有一个活着的——或者说,还未完全死透的人。

这双眼睛躲藏在一簇散乱的头发后面,僵直地瞪向前方;头发往上,是一系脏得失去本色的破烂的麻布。麻布从头到脚紧紧裹着瘦小而佝偻的身体,无力地抗拒着阴雨寒雾。

这人吃力地蹲着,两只纤细脚上没有鞋袜,挤在水汪泥泞里一起瑟瑟发抖。大地肆无忌惮地通过这双脚上夺取生命的一切,脚也因此异常的惨白,连最细小的血管也透过皮肤,显出可怕的青色。

不知道他究竟在这里游荡多少天了,双脚沾满血泥,早已冻得没有一丝感觉。接近中午时分,当翻起最后一具尸体时,他心中不知是失望还是宽慰——

父亲……并不在这死去的四千一百三十五人里。

不在这里,但并不意味着父亲没死。也许更糟,死在僻静无人的地方,连个收埋之人都没有。

但或者……或者还活着罢。仍披着厚重的盔甲,提着带血的枪,等待下一次的搏命厮杀。

他这么想着,再一次失去了方向,站在一片腐尸残肢中,心中无比困惑,只觉得支撑着自己这么多日子以来的希望终于熬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那时节,马车上的火还没完全灭,那些零星的火苗似乎仍有点温暖,于是就势蹲下,看着火,什么念头也没有。

后来天阴下来了,地也冻起来了,雾也升起来了,他仍不知往哪里去,继续呆呆地看着。再后来,“哗啦”一声,烧焦的车架和一些分不清是人哪一部分躯体的东西倒塌下来,浸入血泥中。

火就这样熄灭了。  这声音吓了迷离中的他一跳,不过只有他的小心脏扑通扑通地乱跳了一阵,身体却动不动——严寒已渗入骨髓,再难动一丝一毫了。

他这个时候头脑出奇的灵光,想起了父亲曾说过的一个故事。说是大冬天,有人在雪地里站着不动,后来冻僵了想走也走不了,就那样僵死了。等到春天,人们见到他时,还站着呢。

他于是想:我这样蹲着会不会死呢?若是死了,是否也是这般蹲着,到了春天,小草野花会不会爬满我的身子,就像花冠一样呢?他就继续保持着奇怪的姿势蹲着,一面想开在身上的到底是野菊好些还是紫浆花好些。

他以为这世上只剩自己一个人了,却不知就在他冻僵的那会儿,有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出现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

那少年头发蓬乱,脸上蒙着白布,身上本来青白的布衣已搅得满是泥水,背着一个麻布包袱。天地这么阴沉,他却浑然不觉,头颈被细雨淋湿了,他也懒得遮一下,就任雨和汗一起流过脸颊——因为他实在没有闲着。

他忙着将地上的冻殍残尸们一具具从泥里翻起来,从腐败的肢体问搜出残存的铜币、铁戒指、长命锁、女子的簪子耳环,统统装进包袱。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不起眼的包裹中翻出碎银金软,他便要警惕地四周打量打量,顾不得那上面的血腥泥浆,直接塞到衣服最里面去。

这行为就颇让人怀疑他是沙场的盗尸者了。然而他又不像普通的盗尸人。地上到处是积满血雨的大坑,不知深浅。少年每翻捡完一具残骸,就把残骸拖到坑边,用力一脚踢进坑中。

拖着踢着,坑里尸体渐渐堆满,他的包袱也变得沉甸甸起来。于是少年把装满的包袱放下,掏出一个铁铲,费力地铲土掩埋尸堆。直到土堆起老高才停,略歇一口气,抹一把汗,从怀里又掏出一个布袋,另选一个坑,继续他的勾当。

他做这一切时动静其实挺大,—具具残破的尸体被他拖得满地扑腾,又水花四溅地掉进坑里,有的时候还有数十只满头血污的乌鸦扑腾着跟他较劲,干涩的长叫一两里外的人也听得清楚。不过那人冻得似乎连耳朵都麻木了,对这一切充耳不闻。两人就在这十数丈内各忙各的:一个忙着活计,一个忙着死去。

不知不觉间,少年身旁已堆起四五袋填得鼓鼓囊囊的包袱。他掩埋好一个坑,伸手掏了半天,却再也找不到可用的包袱,终于停下手脚,看看身后高高的几堆死尸,再看看暮色四合的天,好一会儿,有些意犹未尽地长出了一口气。  今天的活差不多了,但是从尸体里扯出来的刀剑,他需要仔细考虑—下:这几个月,大赵石祗被冉闵打得到处乱窜,也只有把下面的汉人杀得鸡飞狗跳出气,还连下数旨,严禁汉人藏匿刀枪,违者与犯乱论处,诛灭九族。由于不知道冉闵大人什么时候可以从山南道那边打过来,能不能打过来,大多数铁铺刀行只得关门闭户,外出避祸,留下来的除了收打些铁犁锄头之类的东西,连镰刀的生意都不敢做。所以好刀剑反而没人要,又抢眼,,搞不好被赵军见到,非要了小命不可。

少年思索半天,只有含恨将收集的刀剑埋在一个尸堆里,再费力地搬来一块大石头做标记,以待日后来寻。他围着土堆转了几圈,只觉那石头招眼,颇有些“此地无银”的意思,当下又不遗余力地在那土堆旁垒起一个更高的土堆,安上一块更大的石头。

这样一来,除非是傻子,否则谁也会先去撬那较大的土堆。若是大的土堆里都没有东西,谁还会去寻小土堆的晦气?少年端详半天,脸上颇有得色。

干完这一切,他乐呵呵跑上一个小山丘,赶在天全黑之前再仔细观察—下,盘算明日动手的地方。看了一会儿,辨明了方向,他快活地唿哨一声,冲下山丘,扛起包袱,正待动身时,突然一怔。

有个什么东西在不远处闪了一下。P1-3

序言

说到《逝鸿传》,可谓缘分已深,伴随着我与碎石交往的始终。

2005年底,碎石的《逝鸿传说》在《今古传奇·武侠版》10月月末版刊出。不过,由于杂志篇幅的限制,当时只刊出了13万字,情节相当于现在的前25章,而且是删节版。我有幸读到了碎石当时已经完成的前25章全文版,为其惊才绝艳所叹服。循着“今古”的线索,我才惊奇地发现,我与碎石的空间距离,只有区区两千米之遥。

那一年,我为《逝鸿》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写了《碎石,抵达彼岸的寓言》,发表于《今古传奇·武侠版》2006年1月上半月版。我以为,碎石选择十六国那样一个背景,人的生命,包括个体的生命和族群的生命,都经受着严重的考验,此岸的历史和彼岸的信仰,形成了人生天地之间的目标与意义。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碎石写的其实就是极限情境下人的生命体验,从现实和信仰两个不同路径去寻求的生命出路。

第二件事,是我把碎石请到我的研究生课堂上,当时我正在给学生讲授《金刚经》。记得最有趣的是,有研究生问碎石为什么会在小说里选择《金刚经》,碎石的回答是因为《金刚经》篇幅短。进入之后,才发现这部和《道德经》字数差不多的佛教经典,竟然如此博大精深。时为2005年12月14日晚19点至21点,地为西南大学一教楼文学院309教室。不幸的是,到2008年,这座50年代初川东行署时期的近代建筑,竟毁于一场意外火灾;直到今年秋季开学,文学院才又原样重建完成。可以认为,2005年杂志版的《逝鸿传说》,是一个极不完整的版本,并不能体现作品的风貌,更不能体现碎石的才华与沉思。

碎石接下来完成的全稿,篇幅大约是杂志版的三倍。我以为,必须是一定长度的篇幅,才能够充分体现碎石那样细腻和沉思的风格。

细腻不仅是婉转,更包含了情感的激烈;而沉思不仅是深沉,更包含了思想的智慧。我读这部作品,这两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说到情感,自然以阿清为核心。阿清的感情重负,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族群情感。如何把这二者统一起来,本是一个千古难题,阿清自然也不能在这二者中超脱出来,于是,她的选择就成了小说的看点。阿清的选择固然艰难,却有一种坚毅。这成为她的人格魅力,并不仅仅可爱,更是可敬。她的艰难,比杨过更难,比郭靖更难。在那样一个生命如飘的时代,我们能够要求她什么呢?

说到智慧,《般若波罗蜜金刚经》如果按照意译,本就是“到彼岸的大智慧”。作为佛教“般若”之学的代表,《金刚经》的核心本就是智慧之学。而中国人对智慧之学的中国式佛教理解,在唐代大行其道的是禅宗。这是对人生与世界看穿看透的指南,也是人生与世界境界提升与拓展的指南。进而,这种独特的智慧,成为思考人生与世界的一种方式。

两百年前的1811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出版了她的《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或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或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其实都是人生的障碍。这个话题,虽然有些老旧,却是历久常新。碎石的《逝鸿》,智慧与情感在作品中纠结,也就是对一个永恒话题的中国式、智慧式的推陈出新。

韩云波

2010年10月

重庆

书评(媒体评论)

碎石的《逝鸿传》,智慧与情感在作品中纠结,也就是对以个永恒话题的中国式、智慧式的推陈出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韩云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