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大师倾心打造,带你快捷、轻松领略西方哲学思想。
法国当代哲学大师吕克·费雷专为没有哲学基础的年轻人倾心打造的哲学入门书,揭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斯多葛派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笛卡儿、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期望少一点爱多一点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法)吕克·费雷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法国哲学大师倾心打造,带你快捷、轻松领略西方哲学思想。 法国当代哲学大师吕克·费雷专为没有哲学基础的年轻人倾心打造的哲学入门书,揭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斯多葛派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笛卡儿、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所有伟大的哲学将人类最根本的体验浓缩为思想,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或文学作品将所有人类态度的可能以更加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法国当代哲学大师吕克·费雷专为没有哲学基础的年轻人倾心打造的哲学入门书,揭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斯多葛派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笛卡儿、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引人入胜。 为效仿历史上第一本哲学教材,即爱比克泰德的教材,这本小书也用“你”来称呼读者。因为,它首先面对的是一名学生,既理想又真实的学生——处于迈向成年的年纪,却与童年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愿读者在其中体会的不是低俗的亲热,而仅仅是一种友谊和知心,只有以你相称才合适。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第二章 古代哲学的一个例子:斯多葛派对智慧的爱 一、理论:思考宇宙秩序 二、伦理:将宇宙秩序视为典范的司法(正义观) 三、从热爱智慧到实践智慧:死亡无需惧怕,它只是一个过渡,因为我们是宇宙永恒的部分 第三章 基督教对希腊哲学的胜利 一、理论:神如何不再等同于宇宙秩序,并具体化为一个人——基督;宗教如何促使我们限制使用理性,给信仰让位 二、伦理:自由,平等,博爱一一现代人道主义观点的诞生 三、爱的永生理论,向我们许诺个人的不朽 第四章 人文主义或现代哲学的诞生 一、全新的认知理论:世界秩序不再是已知的,而是需要建立 二、与理论革命并行的伦理革命:如果供模仿的模式不再如古代的自然是已知的,从此就需要去创造它…… 三、从道德质疑到永生问题:如何区分这两个范畴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以尼采为例 一、超越理论:一种摆脱了宇宙、上帝和理性“偶像”的“快乐知识” A.认知理论:“谱系学”如何取代理论 B.谱系:将世界定义为没有宇宙和神的混沌 二、善恶之彼岸:非道德主义者的道德或“伟大的风格” 三、永生新思:命运之爱(当下的爱,“命运”的爱)的学说,“生成的无辜”与永恒轮回 第六章 解构之后:当代哲学 一、理论:转向一种对超越性的新思考 二、建立在他人神圣化之上的道德:人的神化 三、重新思考永生问题:成长是为了什么? 结语 试读章节 那么,我要向你讲述哲学的历史。当然,不是全部,而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五个重大时期。讲到每个时期,我都会列举一两个重大的世界观,或者说,一两个重大的“思想体系”,以便你在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开始自己的阅读。在此,我也愿意向你承诺:只要你追随我的讲述,你将真正明白哲学是什么。你甚至还会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决定自己是否要深入了解哲学,比如阅读一位我接下来会提及的伟大思想家的作品。 不幸的是——除非人们相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是迫使我们思考的理性的把戏——这个想当然的问题“哲学是什么?”是我所知的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当今大多数哲学家依然在讨论这个问题,依然无法达成一致。 在中学毕业班的时候,我的教授向我证实,哲学“仅仅”是“对批评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培养”,一种“严格的思维方式”,一门根植于“惊讶”、“质疑”等态度的“思考的艺术”。今天,你依然可以在大多数人门图书中看到这样的定义。 虽然我对这位教授满怀敬意,我依然要立即告诉你,在我看来,这样的定义与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用哲学思考,这当然很好。可能的话,人们也可以严格地,甚至按照批评或质疑的模式思考。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丝毫没有特别之处。我敢保证,你也知道在许多其他人类活动上,人们也提出问题,努力辩论,但它与哲学没有丝毫关系。 生物学家和艺术家,物理学家和小说家,数学家,神学家,记者,乃至政治人物都在思考问题,或自我质疑。然而就我所知,他们并不是哲学家。现代时期最大的怪癖之一,就是把哲学缩减为“批判的思考方式”或“推论的理论”。思考和推论无疑是值得高度欣赏的活动。在培养能够独立参与城市生活的良好市民方面,它们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事实。但是,这仅仅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与哲学的方法并不相同,因为哲学与其是一个政治工具,它更是一种道德基础。 因此,我要建议你超越这些老生常谈,在获得更清晰的认识之前,暂时采取一个完全不同的途径。 这个途径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却蕴含了所有哲学的中心问题:人类,与上帝不同——如果上帝存在的话——是要死亡的,按照哲学家的说法,人类是“有限的生物”,受时空的限制。但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唯一意识到其局限的生物。他知道自己终将死亡,他所爱的亲人也终将离去。因此,他禁不住对这种先验的令人担忧的、甚至荒谬或无法承受的状况提出疑问。为此,他首先转向了向他承诺“永生”的宗教。 人类的有限与永生的问题 我希望你很好地理解这个词——“永生”,明白各类宗教如何担负起这个词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要想理解哲学的本质,你将看到,最简单的方法,依然是将哲学定位于宗教之中。 打开字典,你会看到“永生”一词首先指的是“得到拯救,躲避重大危险或不幸的行为”。好极了。但是,宗教所宣称的令我们躲避的,是什么样的灾难?怎么样恐怖的危难?答案你已经知道了:的确,正是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努力以各种形式向我们保证生命的永恒,保证我们有朝一日会与所爱的人重逢——亲友、兄弟姐妹、丈夫或妻子、子孙,这些都是尘世的生存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分离的。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本人就亲历了好友拉撒路的死亡。作为第一个前来的人,他哭了。很简单,像你我一样,他也体验到了分离所带来的心痛。但是,与我们这些终将死亡的人不同,他有能力让他的朋友重生。他的确这么做了,照他的话说,这是为了显示“爱比死亡更强大”。从根本上来说,这正是基督教义中永生的本质:死亡,对于心中有爱的人,对于信任基督话语的人,都只是表象,只是一种过渡。通过爱和信仰,我们能够获得不朽。 应该承认,这个切入点很好。事实上,抛开所有一切,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呢?不再孤独,得到理解和爱,不再与亲人分离——总之,不再死亡,亲人们也不再死亡。然而,真实的生存状态总有一天会让这些期待落空。因此,一些人选择信仰上帝,寻求永生,而宗教也向我们保证它们能够做到。 为什么不呢,既然我们相信上帝,拥有信仰? 不过,对于所有那些没有被说服的人,所有怀疑这些诺言的真实性的人,问题依然存在。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哲学拿起了接力棒。 因为死亡本身——如果你想界定哲学的领域,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现实问题。它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人类生存或快或慢的终止。为了令自己放心,古代一些哲人认为不应该为这个问题费神,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或者我活着,因此,死亡就不存在;或者死亡存在,而这时候,我已经不在世了,就更不会为死亡担心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纠缠于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呢? 可惜的是,这种推理过于简单,难以忠于事实。因为事实是,与古代谚语相反,死亡拥有各种面目,即使在最鲜活的生命中。也可以反常地觉察到死亡的存在。 不过,这正是不时折磨人类这个不幸的有限生物的东西,因为只有他意识到自己的日子是可以计算的,无法挽回的死亡并非幻觉,所以,他或许要好好考虑该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埃德加·爱伦·坡在一首著名的诗中通过一只不祥的动物——一只栖息在窗沿上的乌鸦——表现了生命历程的不可逆转。这只乌鸦只会重复一句话:Never more(永不复还)。 爱伦·坡想通过这首诗表明死亡代表着依照“永远不再”的顺序生存的万物。对于生命本身,死亡是所有不再回来、不可逆转的属于过去、人们永远不可能找回的东西。它可以是儿时度假时曾去的地方和遇到的朋友,父母的离婚,搬家时被迫离开的房屋或学校,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和事:即使它不总事关亲人的离去,依“永远不再”这个顺序的万物都逃脱不了死亡。 你看,如此理解,死亡远远不只是生命的终结。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的生死离别,死亡的各种面目总会让我们受尽折磨,有时甚至在我们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自由地生存,永远欢笑、宽容和爱,我们首先要克服恐惧——或者说——所有恐惧,因为生死离别有许多表现形式。 但是,哲学和宗教的根本区别,也正是在这里。P1-4 序言 我的作品《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出版后,许多人在街上主动和我打招呼,告诉我说:“有一天我听到您谈论自己的作品……非常透彻,但我在试着阅读您的作品的时候,却一点都看不懂……”评价很直接,并没有恶意,却令我沮丧不已!我决心找到一种方式,以期有朝一日我的书面表达可以和口头一样清晰,虽然在当时,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做…… 一次偶然的机会又令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个夜幕于六点降临的国家度假的时候,几个朋友请我给家长和孩子们即兴讲讲哲学。这种练习迫使我紧扣主题,不用复杂的词汇、学究的引文或影射我的听众所不知道的理论,而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这样尝试过。随着我对思想史的讲述日渐深入,我意识到,我不参考任何书籍马马虎虎讲述的这个课程,在图书馆并没有对应的图书。当然,哲学史有很多,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但是那些优秀的哲学史过于艰涩,不能引起那些刚走出大学、尤其是还没有走进大学的人和普通读者的兴趣。 这本小书直接来自于这些友好的聚会。虽然经过重写和补充,它依然保留了口头风格。它的目标很单纯,也很远大。单纯,是因为它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受众,就像我在假期里面对的那些年轻人。远大,是因为我拒绝仅仅为了简化就做出让步,从而歪曲人们对重大思想体系的理解。我对于伟大的哲学著作景仰万分,因而我不会出于所谓的教学目的歪曲它们。简单明了是入门图书的法则,但它不应该破坏谈论的主题,否则,再简单明了都没有用。 因此,我试着撰写一本入门读物,它尽可能简单,但并不会舍弃哲学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它的目的不是一种前瞻,对哲学的浮光掠影,或严格遵守普及读物要求的概论,而是要让读者认识到哲学思想的本质。它要满足两类人的需求:想对哲学有所了解、但并不想深入研究的成年人;愿意展开深入研究、还不具备基本哲学知识、无法独立阅读艰深著作的年轻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力图在此展现我所认识的思想史的本质,展现所有我想传授给老朋友以及家人的东西。 为什么要做这个尝试呢? 首先,自私地讲,如果身边没有人可以分享,最壮丽的演出都会变成一种受难历程。不过,这么说是言重了。每天,我都进一步认识到哲学并不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素养”。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了解法国的历史、普通文学和艺术知识,甚至生物学或物理学的某个方面,但是没有人会指责他对爱比克泰德、斯宾诺莎或康德一无所知。然而,多年来,我日益确信,对每个人来说,有一点哲学知识是弥足珍贵的,哪怕是对哲学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原因很简单,共有两点。 第一点,没有哲学,我们就无法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哲学是最有启发性的学科,比历史科学更有启发性。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因为几乎我们所有的思想、信念,乃至价值观都源自思想史中早已形成和制定的重大世界观,而我们并不总能察觉。为了弄懂它的逻辑、范围、重要性等等,对哲学的了解是必需的。 许多人把生命中一大部分时间用来预知痛苦,为灾难做准备:失业、车祸、疾病、亲人的死亡,等等。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看来对这一切都毫不担忧。他们甚至认为日常生活中,这些忧虑丝毫没有必要,它带有病理学意义上的病态意味。这些人是否知道,他们的世界观由来已久,并且,这两种世界观的来龙去脉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得到了深刻剖析? 选择平均主义而非贵族主义的伦理观,选择浪漫主义而非古典主义美学,在死亡面前对人和事选择依依不舍或毫不留恋的态度,赞同专制或自由主义的政治形态,相对于人类,更加热爱自然和动物,热爱原始世界而非人类文明,所有这些选择在成为现成观点之前(如同在市场上,供人消费之前),都首先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一部分。不论我们是否知晓,它们在形成伊始就已存在的差距、分歧和特点都继续指引着我们的思考和言行。深入研究这些观点,抓住它们的深刻根源,不仅是找到了让自己更聪明的方法,也能让自己更自由。因此,我看不出以什么样的名义才能对它视而不见。 但是,除了我们通过自身的理解力和智慧,以及通过阅读传统的伟大作品获得知识以外,要知道,很简单,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美好和自由地生活。正如几个当代思想家以各自的方式宣称的那样,探讨哲学不是为了自娱自乐,也不仅仅为了理解世界、认识自我,而是为了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自我救赎”。通过哲学,我们能够克服令生活陷入瘫痪的恐惧,认为心理学能够取代哲学是错误的想法。 学习生活,学习不再惧怕死亡的各种面目,或者,仅仅学习如何克服日常生活的平庸,克服烦恼、时间的流逝,这正是古希腊学校的首要目的。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值得思考,因为,与科学的历史有所不同,旧日的哲学依然对我们谆谆教导。这一点就值得深思。 当一个科学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当它被另一个显然更加正确的理论所驳倒,它就立即遭到废弃,不再引起任何人一除了个别学究——的兴趣。自远古时期,人们对“如何生活”这个问题的哲学思索却一直留存。从这一点来看,哲学史与科学史并不相同,而与艺术史颇有相似之处:正如勃拉克或康定斯基的作品不比维梅尔或马奈的作品“更美”,康德或尼采对生命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思考并不比爱比克泰德、伊壁鸠鲁或佛的思考更胜一筹或略逊一筹。这其中有对生命的建议,对生存的态度,它们透过世纪的尘埃,依然对我们产生作用。什么都不能令它们过时。当托勒密或笛卡儿的科学理论早已“过时”,只剩下历史学方面的用途,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哲人那里汲取智慧,就像我们依然会喜欢古希腊庙宇或中国书法一样。 为效仿历史上第一本哲学教材,即爱比克泰德的教材,这本小书也用“你”来称呼读者。因为,它首先面对的是一名学生,既理想又真实的学生——处于迈向成年的年纪,却与童年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愿读者在其中体会的不是低俗的亲热,而仅仅是一种友谊和知心,只有以你相称才合适。 后记 你明白了,我钟情于哲学,尤其是扩展思维的概念,总之我非常喜欢这个观点。这或许也是现代哲学和当代人文主义的核心。 我认为它让我们构想出一种可以赋予自我反省以应有地位的理论,一种面向全球化世界的道德,而我们此后都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关于意义和永生的后尼采学说。 除了以上三条主线,这种概念让我们超越了怀疑主义、教条主义和哲学的多样性的复杂的现实性,以全新的方式思考。 通常情况下,存在着多种哲学体系,而且它们之间并不能达成一致,这样一个事实就催生了两种态度:怀疑主义和教条主义。 怀疑主义的说辞大概如下:自时间之初,不同的哲学派系之间争斗不停,永远无法就真相达成共识。这种多样性不可减少的特点证明,哲学是一种不确切的科学,这门学科的一大特征就是模糊不清,无法得出明确的态度,从定义上来讲这种态度应当是唯一的。当几种世界观同时存在而且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必须承认没有任何一者能笃定地认为自己能够给出比他人关于认知、伦理或永生问题的更确实的答案,因而一切哲学都成枉然。 当然,教条主义的说辞就恰恰相反了:诚然,存在多种不同的世界观,但我的世界观,或者至少可以在其中重新找回自我的世界观,显然要比其他最多不过制造出众多谬误的世界观更高级、更真实。我不知道听过多少斯宾诺莎的信奉者跟我解释康德患有谵妄症,而又有多少康德的信奉者否定了斯宾诺莎主义结构性的荒谬! 听够了老套的争论,厌倦了相对主义,也会为自身的帝国主义而深感内疚,当代民主思想自愿加入妥协的行列,这种态度打着“尊重不同”的旗号栖身于软性概念之中:“容忍”、“对话”、“关心他人”等等诸如此类……而我们常常很难对这些概念给出确定的含义。 而扩展思维的概念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这个概念决不会让你在纯属装门面的多元论和放弃自己的信念之间选择,它要求我们找出一种不同于自己世界的伟大世界观有什么合理之处,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了解其他人的世界观,甚至将其融入自己的个人哲学之中。 我曾和朋友安德烈·孔泰斯朋韦尔共同撰写了一本书,他既是我尊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我亲密的朋友。我们事事相对:我们年龄相近,本该成为对手。安德烈来了,在政治上,他信奉共产主义,而我呢,是个共和右派的戴高乐主义者。在哲学上,斯宾诺莎和东方智慧是他最大的灵感源泉,而对我而言则是康德和基督教。我们就这样见面了,非但没有相互憎恶(因为这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是从最初就相互抱以信任,我想说的是:我们并没有先验地假定对方缺乏诚意,而是尽力地去寻找在别人的世界观里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东西。 全靠安德烈,我了解到斯多葛主义、佛教、斯宾诺莎以及所有让我们“期望少一点,爱多一点”的哲学的伟大之处。我也明白了过去和未来的重压对于享受现在简直是扫兴之至,我甚至对尼采和他生成的无辜之说又多了几分喜爱。但我却并未因此而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但却再也无法跳过唯物主义来对某些人类的经历进行描述和思考了。一句话,我觉得拓宽了自己曾经的视野。 所有伟大的哲学将人类最根本的体验浓缩为思想,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或文学作品将所有人类态度的可能以更加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选择并不相悖,正相反,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首要条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