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间,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为人父母,如何保佑子孙、为之谋福?为人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成就父母?经营企业,如何永不衰败、基业长青?为官一方,如何保持名节、平步青云?身患疾病,如何身体健康、毫无病苦?命运多舛,如何远离灾祸、获得吉祥?
和谐编写的《人生宝典》是此生必读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为您揭开人生的真相,对您人生的幸福、事业的成就、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都会有莫大的帮助。稻盛和夫、胡适、曾国藩、印光大师、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等大力推荐!如果有缘得到本书,请您马上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宝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和谐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在世间,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为人父母,如何保佑子孙、为之谋福?为人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成就父母?经营企业,如何永不衰败、基业长青?为官一方,如何保持名节、平步青云?身患疾病,如何身体健康、毫无病苦?命运多舛,如何远离灾祸、获得吉祥? 和谐编写的《人生宝典》是此生必读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为您揭开人生的真相,对您人生的幸福、事业的成就、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都会有莫大的帮助。稻盛和夫、胡适、曾国藩、印光大师、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等大力推荐!如果有缘得到本书,请您马上阅读! 内容推荐 《人生宝典》收录了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善书经典《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心相篇》、《保富法》、《王凤仪嘉言录》等五部。这五部书,前后诞生于宋代至民国年间,在中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历代都有大量的刊印,让无数人从中受益,是一个人认识人生命运、了解吉凶祸福、达致圆满人生的必读之书。 《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号了凡。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俞都。俞净意是明朝的大善人,晚年行善积德,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怎样修身达致“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 《心相篇》是宋初陈抟老祖所写。世间吉凶祸福,在常人看来是扑朔迷离,而真正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大德们,却深谙其中道理,懂得其中规律。唐末至宋初的相学大师陈希夷告诉我们,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 《保富法》是曾国藩先生的外甥聂云台所著。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 《王凤仪嘉言录》是清末民初的道德教育家王凤仪老善人的语录。王善人讲道。把玄而又玄的“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齐家、治国,这部书都值得研究和学习! 《人生宝典》由和谐编写。 目录 了凡四训/1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71 心相篇/117 保富法/173 王凤仪嘉言录/221 试读章节 如果具备这三种心一一耻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还须忧虑它不会融化掉吗? 然而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了;这就是所犯的事情而将它改掉。 但是这只是从外在来勉强约束,会比从根本上自然改正还要难上百倍;而且犯过的根源仍然存在,东边勉强把它消灭后,西边却又冒了出来,实在不是彻底扫除干净的方法。 善于改过的人,在还没有禁止他去做某种事情之前,就应该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过失在于杀害生命,就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恋自己的生命,如果杀它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够心安呢? 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断气之前,却又将它放进锅鼎中去烧煮,种种的痛苦穿透进入骨髓里面。 人们为了滋养自己的身命,各类珍贵肥美的东西摆满眼前,尽情地享受,却未曾想到这些美食吃过以后,也都会化成粪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实际上蔬菜类的素食菜汤,就已经足够让人填饱肚子、供给能量,来养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杀害它们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报! 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都与我们人类没有两样;就算我们不能够敬肃地修养到至高的德行,使它们来尊敬我、亲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下冤仇,永无止境地恨我呢? 想到这种道理,每当面对着满桌的血肉之食时,自然会发出悲伤怜悯之心,不忍再咽食下去。 譬如以前喜欢发脾气,就应该想到:每个人都会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何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怒的。 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 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炼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还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 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薰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的拿着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的。 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害处。 至于其他的种种过失和罪恶,都应当要依据客观的道理来认真思考。这种道理若是能够明白,过失自然就会停止,不会再去违犯。 怎样叫做从心地上来改过呢? 人们所犯下的过失,其项目虽然有千种之多,但都是从心里造作出来的;如果能够不起心动念,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 一个追求学问的读书人,对于爱好美色、喜得浮名、贪爱财物、喜欢发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地去寻找改过的方法,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思,等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现,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偏邪的恶念所沾染。这就好像炎热的太阳,在空中普照着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会隐藏、消失,这是改过最精诚专一的真正妙诀。 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就如同要斩除毒树,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不让它再度发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叶一叶地去摘除。 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动了个坏念头时,就能够立刻觉察到,然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 如果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着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 如果能以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下乘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个好方法;若只是执著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 但是发愿要改过,也是需要助缘,在明处须有良师益友从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须要有鬼神来作证明。只要能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一心一意地忏悔以往所造作的过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一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之后,必定就会产生效果。 P27-30 序言 《人生宝典》收录了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经典善书《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心相篇》,以及诞生于近代且获得广泛认可的两部善书——《保富法》和《王凤仪嘉言录》,共五部经典。这五部书,前后诞生于宋代至民国年间,因对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阐发透彻而被高度重视,历来都有大量的刊印,让无数人从中受益,是一个人认识命运、了解吉凶祸福、达致圆满人生的必读之书。 《了凡四训》的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此书作于其六十九岁时。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改变命运的过程。由于原本是为教育自己的儿子而作,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此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俞都,字良臣,自号“净意道人”。俞净意早年略行善举,然而儿子失踪,妻子目盲,贫困潦倒,不知原因。后得高人指点,方知所行敷衍,并未发起真实善心,“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晚年力行善事,戒慎恐惧,“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遂使命运获得不可思议的转变。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努力修身,以达到“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著名佛门大德净空法师对本文有详尽的讲解,我们也一并收入书中。 《心相篇》是宋初陈抟老祖所写。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世间吉凶祸福,在常人看来扑朔迷离,不可把握。而真正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大德们,却深谙其中道理,懂得其中规律。相学大师陈希夷告诉我们,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地,命运的善恶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而行为是心念的一种反应,所以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此书名为相书,实则是一篇关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佳作。依之躬行,必可达到“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效果。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教授曾对《心相篇》作了详尽的讲解,我们也将此讲记收入书中。 《保富法》是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的外甥聂云台所著。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他将自己一生盼所见所闻,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从而避免重蹈那些因贪财而败亡者的覆辙。俗话说:“人为财死,乌为食亡。”古人讲:“富不过三代。”现在的人别说三代,两代、一代都过不了,父子兄弟为钱财反目成仇的新闻更是不胜枚举。还不知有多少人正在为追求不法、不义之财而身败名裂,或被移送法办。所以想要长久保住财富的朋友,如果能认真地照着本书所说的方法去做,必有惊人的效验。 《王凤仪嘉言录》是清末民初的道德教育家王凤仪老先生的语录。王凤仪老善人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王凤仪嘉言录》浓缩了王凤仪老善人一生教诲的精华,非常贴近生活,把玄而又玄的“道”讲得活泼生动,通俗易懂。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齐家、治国,这部书都值得研究和学习! 这些书,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说事理,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改变人生命运,最重要的就是从断恶修善做起。《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故此,断恶修善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唯一正途。 愿有幸读到这些书的读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功累德,人生美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