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在读到“吉檀迦利”和听到叶芝的朗诵后感叹地说:“集子中的一百首诗全都可以演唱。曲调和歌词浑然一体。看来,东方的音乐远比我们的音乐更善于做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最易懂的东西是即兴的光辉的短句。有时在‘晨曦用右手挎着金灿灿的篮子’里,我们像是看到了古希腊人……这种深邃的宁静的精神压倒了一切。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像是平稳感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一样,它使我感到,一个寂静的感觉来到我们机械的轰鸣声中……
泰戈尔的诗具有自然的宁谧。这些诗似乎不是风暴或激越的产物,而只是显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没有任何矛盾。这一切与西方的时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泰戈尔诗选》集中反映了泰戈尔诗作的风格,以及他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倾向。
泰戈尔是世界著名的印度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歌多姿多采,许多诗歌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泰戈尔诗选》共收录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采果集》和《故事集》六个集子,《泰戈尔诗选》集中反映了泰戈尔诗作的风格,以及他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倾向。
《婚礼》
静静的夜里响起了
一阵阵喜庆的乐曲。
新郎新娘如同图画一样
衣襟相结,羞涩地站在礼堂里。
女人们撩起窗帘的一角
在窗外偷偷地窥视着,
雨季的夜里雷声忽隐忽现——
雷声里吹起了结婚的乐曲。
凉爽的东南风停止了它的脚步,
沉沉的天空里阴云密布。
礼堂里的灯烛格外耀眼,
珍珠项链闪烁着光芒。
是谁突然冲进礼堂?
大门外响起了咚咚的战鼓,
敲得人心惊胆战。
人们全都吃惊地站起
走过来围拢住新郎新娘。
闯进礼堂来的是马鲁瓦的使者,
他禀报麦特里王子一那戴着花冠的新郎。
拉姆辛格陛下已上了战场,
亲自和入侵的异族打起了仗。
他号召你们前去参战,
动身吧!勇敢的王子。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马鲁瓦的使者高呼着。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麦特里王子高呼着响应。
新娘的心被呼声吓得粉碎,
美丽的眼睛里闪烁着泪水,
“万岁!拉姆辛格万岁——”
伴郎们也都高呼起来。
拉姆辛格的使者大声呼喊着——
“麦特里王子,没有时间再容你迟疑。”
口哨①仍在吹着,却没有了欢乐,
乐曲仍在响着,却看不到喜悦。
解开了结成同心的衣襟,
新郎注视着新娘的脸儿说:
“亲爱的,是那死亡的邀请
阻断了我们甜蜜的结合。”
如今徒然空吹着口哨,
如今徒然空响着曲乐。
仍然穿着礼服,仍然戴着花冠,
王子就这样骑着马,飞奔而去了。
满脸含愁,温柔地低着头,
新娘又回到了自己的闺阁。
灯火渐渐熄灭,
宫廷的礼堂里漆黑一片。
头上戴着花冠,颈上悬着花环,
王子骑着马,飞奔而去了。 妈妈哭着说:“脱下这结婚的礼服吧!
唉,你这苦命的孩子!”
女儿安静地对妈妈说:
“别哭了,妈妈,我求你,
我要穿着结婚的礼服,
追随他到麦特里堡去。”
妈妈听了,无奈地捶着额头
哭着说:“唉!你这不幸的孩子。”
皇家的司祝为新娘祝福,
在她头上撒着吉祥草和米谷。
新娘坐上华丽的彩轿,
女人们吹响吉庆的口哨。
穿着彩衣的男女仆从,
簇拥着走来陪伴她上路。
妈妈走来和她亲吻,
父亲抚着她的头为她祝福。
深夜里,燃烧着的火炬照亮了天际,
是谁来到了麦特里堡的城门里?
有人在高喊:“喂,停下轿子,
禁止奏乐,不许吹笛——”
麦特里堡的居民正一同准备着
为麦特里王子举行火葬礼。
就在今天,麦特里王子牺牲在战场上,
在这不幸的时候,是谁吹奏着乐曲来到麦特堡里?
“喂,吹起笛来,奏起乐曲!”
彩轿里传出新娘的吩咐。
如今这神圣的一刻再不容错失,
衣襟上的同心结再不会松开,
在火葬礼上熊熊的火光里
要吟诵婚礼中最后的经咒。
“喂!吹起笛子,奏起乐曲!”
彩轿里传出新娘的吩咐。
戴着珍珠项链,穿着新郎礼服,
麦特里王子躺在火葬场里。
那穿着新娘礼服,从轿子里走出来的,
是王子的发妻,
新娘的衣襟和王子的血衣,
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新娘静坐在王子的身旁,
把新郎的头抱在怀里。
深夜里,穿着血衣,
麦特里王子躺在火葬场里。
一阵阵尖声的口哨响起,
女人们排着队走来了。
“善品行呀”——赞颂师一边赞美着皇家司祝婆罗门④,
一边喃喃自语——“噢!这可以征服死亡的女人。”
焚尸的柴堆上,新娘盘膝端坐在那里——
熊熊的葬火在风中燃烧。
火葬场上一片胜利的欢呼,
女人们吹起婚庆的口哨。 1900年10月
注释
①口哨:在结婚、男婴降生或举行其他喜庆大典时,印度妇女们(男人不可以)口中发出“啊一噜噜噜”的尖声以示庆祝。
②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各种宗教仪式。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介绍了一场被战争打断的婚礼。新郎奉命奔赴战场,新娘也随后赶去,结果却只看到躺在火葬场里的新郎的尸体。新娘果断地决定把葬礼作为他们婚礼的延续,他们的同心结紧系在一起,熊熊的葬火比宫廷里的灯烛还要绚丽。新娘和新郎会永远在一起,即使是战争也无法使他们分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战争不仅破坏了一场婚礼,还破坏了更多的美好和幸福!另外,诗中也歌颂了新娘的果敢和对爱情的忠贞。
学习与借鉴
1.人物描写细致入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重点描写了新娘情绪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满含着爱、勇敢的印度女子从泰戈尔的诗里走出来。
2.对比手法的运用。先是前后场景的对比:作者在开篇处描写了喜庆的乐曲、羞涩而美丽的新人和偷偷窥视的女人们,到了结尾处一切却变得沉重、庄严。此外,新郎的礼服也和牺牲后的血衣形成对比:美好与残酷、幸福与悲哀就在这种对比中变得更加鲜明起来。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