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做人都是最根本的。当然,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做人的根本就在于德行,正所谓“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这里所说的德,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了让广大孩子深入学习这些美德,编者们编写了这本《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这些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对广大的孩子以及成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美德培养读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非泛泛地讲述故事,而是在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些心得感悟,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长养自己的美德。另外,“注音注释”板块,更是对人物、历史事件、官职、古今地名等作了详细的解释,从而丰富孩子的国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 这些美德成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古圣先贤。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本书从八个方面,向孩子们展示了200多个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源于历史事实,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相信这些故事所凝聚的教育意义一定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美德培养读本。
17.王祥卧冰
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做王祥的人,他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继母姓朱,对王祥非常不好。她不但经常为难王祥,还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用尽各种手段挑拨王祥和他父亲的关系,后来王祥的父亲听信了继母的话,渐渐地不再爱王祥了。但王祥并没有因此憎恨他的继母,继母对他越不好,他反而对继母越孝敬。
继母喜欢吃活鱼,越新鲜越好。一次正赶上三九天,天寒地冻,她忽然来了胃口,便让王祥出去抓活鱼给她吃。王祥来到了河边,可是河面都冻住了,冰有一尺多厚,怎么可能捉到鱼呢?王祥最后实在想不到办法,只好把衣服脱掉趴在冰上,希望用自己的体温将冰层融化。冰面寒冷刺骨,他一边对上天祈祷,一边努力坚持着。
结果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正当他冻得发抖,意识将要模糊之时,冰层自己裂开了,两条鲤鱼从裂缝中蹦了出来。他高兴地拿着鱼回家了。
还有一次,继母要王祥抓黄雀给她烤着吃,可是抓鸟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王祥费尽周折,却一只黄雀都没有捉到。正当他坐在屋中发愁时,竟然有许多黄雀主动飞进了他的屋子,让他可以轻易地捉到给后母吃。
继母还对王祥提出过更过分的要求,在果子快要成熟时i她让王祥看护家中的果树。本来果子成熟后就会掉落到地上,可是后母对王祥的要求是“一个果子都不准掉下来”。夜来风雨,果树被吹得东摇西晃,王祥急得抱着果树啼哭,祈求果子不要掉下来,最后居然真的没有果子落下。
王祥以德抱怨,世人称颂,后来由于他过人的德行,被举荐为孝廉,最后做官做到太尉、太保,皇帝都十分尊重他,他的孝行,更是成为千秋传颂的佳话。
美德感悟
继母如此虐待王祥,王祥却依旧无怨无悔地孝顺她,只因为她是母亲。这种淳厚的孝意是多么的可贵啊!
如果王祥像一般人那样,继母对自己不好,自己也要和继母作对。那么,这个家庭中就会充满怨恨和争执,永无宁日,正是由于王祥的忍耐换来了家庭的祥和。
而且,最重要的是王祥的忍耐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是当下隐忍,事后报复。他是真的爱他的家庭,爱他的继母,才会如此忍耐。对于继母的虐待,他忍耐了,不但没有抱怨继母,反而尽力去满足继母的要求,一这种孝行中存有的是天地间的大爱,至孝之人,莫过于此。
18.吴猛饱蚊
吴猛是晋朝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要整天劳作,而母亲也要出去帮别人干活贴补家用,既使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吴猛的家靠近河边,一到夏天就会有很多蚊子,而家里的房屋非常破烂,有很多缝隙,蚊子总是一群群地钻进来。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蚊帐,一家人经常被蚊子叮得睡不着觉。那年刚入夏,8岁的吴猛忽然发现父母非常疲惫,而且眼中全是红血丝。他仔纽观察后发现,原来是父母每夜被蚊子叮咬得睡不着觉,白天又要出去干活,所以才会十分没精神。
既然没有蚊帐,那么怎样让父母不受蚊子叮咬,好好休息呢?吴猛想出了一个办法,到了夜里,他脱光衣服坐在父母的旁边,吸引蚊子的叮咬。小孩子皮肉细嫩,一蚊子都来叮咬他,于是去咬父母的蚊子自然就少了。蚊子一群群地聚集在他身上叮咬,他忍着痛痒,不敢驱散或者拍打蚊子,生怕:蚊子一旦被他赶跑了就会去咬他的父母。
就这样,由于吴猛喂饱了蚊子,他。的父母终于能睡一个安稳觉了。而吴猛每天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却丝毫没有怨言。看到父母因为晚上休息得好,白天干活又开始有精神了,他也十分高兴。
美德感悟 吴猛的孝心十分纯粹,为了不让父母被蚊子叮咬,宁愿用自己的血来喂蚊子。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多是父母为孩子着想,怕孩子热,给孩于扇扇子,怕孩子冷,给孩子掖被子,很少有孩子懂得心疼父母。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撒娇:“妈妈,蚊子咬我。”而年仅8岁的吴猛却能做到自己挺身而出,脱光衣服喂蚊子,任凭蚊子叮咬自己而不驱赶,这份孝心是多么的难得!
19.陶母封鱼
陶侃。少年时父亲就死了,他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陶母。非常坚强,立志要让儿子成才,不但对儿子管教极严,而且纺织赚钱去资助儿子结交一些有作为的朋友。陶侃自己也十分勤奋,后来在别人的举荐下当上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陶侃是个很孝顺的人,他当官后依旧十分记挂母亲。一天,他利用职务之便,让人拿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品尝。陶母收到鱼后,便问送鱼的人:“这鱼是哪里来的?”送鱼的人说道:“是官库的鱼,您儿子记挂着您清贫,或许很久没吃鱼了,便拿了一坛孝敬您。”
陶母听后皱起了眉头,她想:“儿子现在当这么一个小官就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将来若是官做大了,或许就会因为贪污而违法犯罪。”于是,她当着来人的面将那坛鱼封了起来,然后写了一封信,让来人连同鱼一起交给陶侃。
送鱼的人回去后,对陶侃说道:“您母亲不但不要这鱼,还让我带一封信给您,真是奇怪。”陶侃打开信看,发现上面写着:“儿子,你记挂着我,我很欣慰,但是你用公家的东西当做礼物送给我,这不但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反而会引起我的担忧。做官要清廉,今天你送我一坛鱼,往后你官做大了,就可能将珠宝玉石送给我,这不是在犯罪吗?想到你以后可能因为贪污犯罪而前程毁于一旦,我就十分难过。因此,虽然只是一坛鱼,我还是希望你能引以为戒,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陶侃读后十分惭愧,他从这件事冲受到了教育,立志要在今后的人生中厉行清廉。P24-26
古代教育经典《礼记·学记》开篇就提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从远祖开始,就把教育放在首位,特别重视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世,主要内容是孝亲尊师,规范日常行为,培养善良心灵,继而学习,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加强青少年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和落实传统道德教育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将古圣先贤留下的珍贵文化宝藏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继续发扬光大。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做人都是最根本的。当然,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做人的根本就在于德行,正所谓“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这里所说的德,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了让广大孩子深入学习这些美德,我们编写了这本《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这些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对广大的孩子以及成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美德培养读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非泛泛地讲述故事,而是在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些心得感悟,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长养自己的美德。另外,“注音注释”板块,更是对人物、历史事件、官职、古今地名等作了详细的解释,从而丰富孩子的国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的根本。今天,对于孩子进行最好的基础教育,莫过于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圣贤文化。希望本书真正能帮助广大孩子培养美德,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注入一生的营养素。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