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题和內容来看,《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姓氏·名字·称谓》分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姓氏名字称谓/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籍秀琴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姓氏·名字·称谓》分册。 内容推荐 姓氏、名字、称谓,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姓名问题。“中国人的姓氏”解释了姓氏的概念、起源、使用及发展、尊卑及中国姓氏趣谈;“中国人的名字”讲述了中国人的名和字、中国人名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怎样取名;“中国人的称谓”说明了什么是称谓,并分析了称谓的类别、称谓与社会变革、称谓的等级差别及称谓内涵的嬗变。了解了中国人的姓名问题,不得不惊叹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中国人的姓氏 一、中国姓氏概说 (一)姓氏是什么 (二)姓氏的起源和我国最古老的姓 (三)古今姓氏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 (四)封建社会中姓氏的尊卑贵贱 (五)民族融合与中华姓氏 二、中国姓氏的来源 (一)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邑的姓氏 (二)以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为姓氏 (三)以先人的爵位、官职为姓氏 (四)以职业、技艺为姓氏 (五)以事为姓氏 (六)以次第为姓氏 (七)来自帝王赐予的姓氏 (八)因避违、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 三、中国姓氏趣谈 竹竺车李赵张唐傅共窦吴虞稷甄 齐刘董源酒儿羊舌百里独孤东方诸葛 投壶慕容拓跋相里瓜田胡母秃发豆卢 中国人的名字 一、中国人的名和字 (一)中国人的名 (二)中国人的字 二、中国人名与社会文化背景 (一)曹操为程昱改名 (二)名蛮何以改仲舒 (三)韩愈何以字退之 (四)由高■到高俅 (五)从孔子后代的辈分字说起 (六)李贺为何不得考进士 (七)司马相如更名与陆游的得名 (八)古人缘何喜用球字为名 三、中国人怎样取名 (一)唐太宗何以叫世民 (二)李白因梦而得名 (三)秦始皇为何以政为名 (四)采取地名作人名 (五)后稷因何名为弃 (六)苏洵因何以轼、辙为二子命名 (七)从孔子的得名说起 (八)人名何以叫三异 (九)巧用成语、名句作人名 (十)名字包含着古书文意或古代故事 (十一)新颖别致“舒舍予” (十二)有趣的《红楼梦》中的人名 (十三)连姓成词巧命名 中国人的称谓 一、什么是称谓 二、中国人十分讲究称谓 三、中国称谓的类别 (一)家族、亲属类称谓 (二)师徒朋友类称谓_ (三)职官、身份、地位类称谓 (四)社会交往中的通称、敬称、谦称 四、称谓与社会变革 五、称谓的等级差别 六、称谓内涵的嬗变 试读章节 那么为什么把同一个祖宗繁衍的后代叫做同姓呢?姓为何是一个家族的称号呢?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就可以明白。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来看,姓的初文是“生”或“性”,直至战国时代,文字中才出现了由“女”与“生”组合的“姓”字。由此可见,姓的意义自然与生和人相关,后来又加上女旁,自然与女也关系密切了。正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云:“女生日姓,姓谓子也。”可见姓就是女人生的子女。《广雅》上说:“姓,子也。”是个印证。当然,最早给“姓”规范字形字义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这就是说,姓是人生的子女,姓是个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后人都沿袭这一说法。由此可知,姓的本义是女人生的子女,而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姓是同一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的称号和标志。在母系社会,姓随母亲;在父系社会,姓随父亲。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族人往往要分为若干分支而散居在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保留原有的姓外,又分别为自己取个称号作为标志,于是出现了氏。所以,《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说,姓是同一老祖宗的所有后代共用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派生出的分支。例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姓为芈,是楚国国君的本家。但为何叫他屈原呢?原来,屈原的“屈”是氏。屈原的先人是楚武王的儿子公子瑕,封地在屈邑,他的后人就以封邑为氏,成为屈氏。楚国还有景氏、昭氏,全都是由芈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屈原是出自屈氏的子孙。由此可见,姓是氏的源、氏的根,而氏是姓的支派,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和氏在夏商及周初时,是属于贵族所有的,一般庶民是没有姓、氏的,正如《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由此可见,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其出身情况赐其姓,也就是说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和他的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封其土地而命之,胙即赐封、分封的意思,可见氏也只有贵族才有,氏表示的是贵族的身份,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姓的产生在前,氏的产生在后。姓一旦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加更改,较为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如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以其祖上官职“士”(执法官)为氏,其食邑为随邑、范邑,故《左传》中称他为士会、随会、范会等,他的子孙则或以“士”为氏,或以“随”、“范”为氏。又因为异姓家族有时以同样的方式命氏,比如以先人官职、封爵等命氏,就出现了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夏、商、周三代之时,姓和氏分而为二。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所以有同姓和异姓之分,姓同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氏同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春秋时代,姬姓晋国与赢姓秦国两个异姓国家世代结为婚姻,传为佳话,后世因而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秦晋两国的婚姻便是当时姓不同通婚的明证。 秦汉以来,姓氏合二为一,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谈到了这种现象:“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姓与氏是等同无别的,常常说:“某人,姓某氏。”因此,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是也。”这就是说,秦汉以来,姓与氏没有分别,氏也是姓了,因而统称为姓氏了。 (二)姓氏的起源和我国最古老的姓 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有共同的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为了区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姓是由“女”和“生”两部分组成,我国最古老的姓如姬、妫、姒、姚、姜、坛、赢等都从“女”字,这些都说明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它的作用就是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间的通婚,即异姓方可婚配,而同姓不可婚配。由此可知,姓的产生,标志着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标志的婚姻制。因此,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我国最古老的姓有多少呢?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以及近代学者梁启超据史料研究、考证,结论是我国最古老的本于五帝的姓有20多个,从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明确考定的不过30个。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子、好、姑、任(妊)、隗、芈、弋(女弋)等。 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旁,但由于字形的演变,今天有的字已不见女字了,如弋姓,金文字作(女弋),任姓在金文中为妊等。这些姓虽然数量很少,但一个姓可以分化出许许多多的氏,同一个氏的后人还可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氏。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上万个姓氏,除了少数民族改为汉姓之外,追根溯源,基本上是由这些最古老的姓繁衍出来的。 关于这些最古老的姓的起源,几乎都有一段神秘的传说和扑朔迷离的故事。 《史记·五帝本纪》云:“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姒、子、姬三姓是夏、商、周三代天子之姓,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天子的姓自然来得神奇。P4-7 序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