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天际万重山里万重程(一位十八军首批进藏女兵的征途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珊子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散文的笔调突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民族品德和捍卫国家主权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勾勒了当年进藏部队的艰苦自律以及用无私和大爱融合民族关系的感人事迹。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时过境迁,再也无从寻觅它的原貌了!那就让回忆的思绪,穿越历史时空,再在这条既艰苦卓绝又神奇多彩的旷世奇路上,从头走上一遭吧!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上有一种说法,即新中国诞生之初,在同一时段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抗美援朝,一是进军西藏。对于前者,人们知之较多;对于后者,人们知之较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盲点”。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出版了关于人民军队进军西藏的作品,但多为采访报道。而对于进军西藏的女兵于征途中的传奇经历,更是少有披露,有也只是粗线条,概括叙述多,具体描绘少。

这部亲历者的自述,以散文笔调铺陈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西藏特定环境中的一些人和事;注重让事实说话,突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民族品德和捍卫国家主权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勾勒了当年进藏部队的艰苦自律以及用无私和大爱融合民族关系的感人事迹。尤为可贵的,是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进藏女兵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行军奇迹。在重点讲述十八军进军西藏主线的同时,穿插再现了西藏高原崔巍奇丽的山川景色和古老淳朴的风俗民情,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

目录

序曲

天降大任

思想转弯子

川西点兵

拨动历史之弦

一脚踢掉团政委

“二五八团”

翻越二郎山

泸定铁索桥头

甘孜演兵场

雀儿山鞭子打着天

走近德格女土司

牛角传书的故事

牛皮船飞渡金沙江

牦牛队踏破横断山

卡贡村的松烟

雪山温泉洗征尘

爬地柏

红旗飘扬昌都城

今昔“总管府”

江巴林卡的“猫眼怪”

教授“格更”

赵尔丰的《灵石记》

农奴之家

牧奴儿女

帐篷婚礼

我们的油印小报

苗族摇机员

蚂蟥叮在她的脖子上

吉祥“门巴”和她的“马背病床”

一个干笨事的记者

过霍尔三十九族

“天柱”巍巍

拉马尾巴上大雪山

拽牦牛绳下大雪山

磕长头的朝佛人

雪域“三独”

安息吧,胡子班长

下雪打雷的地方

冰川爆发目击记

老政委

血染的哈达

缺粮的故事

冰川湖畔

走过羌塘边沿

汪扎西

一朵雪莲花

行进在拉萨河谷

饮马拉萨河

试读章节

天降大任

停止前进,原地待命1

1950年1月,我们十八军军直机关正跟随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向川南重镇泸州进发,突然,西南局野战军刘邓首长发来电报:停止前进,叫军、师领导干部立即去重庆。重庆是西南局首脑机关所在地。

1949年底,成都战役结束,大西南全部解放。上级安排十八军进驻川南,张军长任川南行署主任,谭政委任自贡市委书记,其他干部也分别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原地待命,待命就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当时,全国尚有三个地方没有解放——海南岛、西藏和台湾。海南岛离第四野战军的部队近,解放台湾还是较长时期的任务,那会是什么任务呢?

没过几天,军首长从重庆回来,随即召开军党委扩大会议,宣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党中央、毛主席和西南局野战军刘邓首长,决定派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对这一任务,首长用了三个“非常”:非常重要、非常艰苦、非常光荣。

莽莽“世界屋脊”,巍巍西部高原,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蒙受着苦难。帝国主义燃烧的烽烟污染过它蔚蓝的天空,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过它枯瘦的胸膛,百万农奴饱受封建领主的压迫奴役。新中国成立前后,西藏上层中的一些分裂主义分子勾结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紧活动,企图把西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一些外国的特殊人物频繁出入拉萨,西藏上层集团中的亲帝分子到处狂叫“独立”,喜马拉雅山区的驿道上来往着驮运军火的骡帮马队,藏军的主力高举着雪山狮子旗,正源源麇集东部重镇昌都和天险金沙江一带……逆流在泛滥,西藏前途空前险恶,百万农奴亟须解放!

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如果西藏被帝国主义势力夺走,我国的国防线将退到以金沙江为界。这里距成都很近,国防线露出大缺口,战略大后方成了国防最前沿,我国焉得安宁?

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做出决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夜长梦多,久则生变,并指示进军西藏,经营西藏,应由西南局负责。

西南局野战军刘邓首长经过多方考虑,最后选中了十八军。

十八军英勇善战,作风顽强,有独立作战的光荣传统。在坚持冀鲁豫、开辟豫皖苏根据地的斗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具有开辟和经营新区的经验和能力。以张军长和谭政委为首的领导力量坚强,在军、师领导层中,还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红军、老八路,能够胜任这一艰巨任务。

刘邓首长交代说,西藏地势高寒,道路险阻,补给线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很深,语言不通,风俗迥异,加之存在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挑拨离间,给进军西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说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作战,政策是生命,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历史上,中央当权者均推行大汉族主义,压迫歧视藏族人民,欠了藏族人民很多债。我们是去还债的,要注意搞好民族关系,要调查研究,特别是宗教政策。

刘邓首长还说,进军西藏,其艰苦程度不亚于第一次长征。第一次长征,红军是作战略转移,敌人围追堵截,天上还有飞机轰炸。这一次,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尽量争取和平进军,这要取决于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的态度。向西藏进军采取“多路向心”的方式,由青海、新疆、云南兄弟部队配合,就是十八军进抵拉萨,也分成西南和西北两路。此外还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十八军并不是孤军作战。

张军长和谭政委听完刘邓首长交代的任务,当即表示:“坚决完成这一任务,决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和刘邓首长对十八军的信任!”

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巩固国防的任务后,即移师乐山、眉山、新津一带,积极准备,全军上下开展了人马健康运动。

进军西藏要经历翻雪山、蹬冰河、顶风雪、冒严寒等等困难,所要吃的苦,不是一般的苦,而是吃大苦;所要耐的劳,不是一般的劳,而是耐大劳。军党委号召全军继承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坚决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并向全军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工作的指示》,制定了《进军西藏守则》,让指战员们学习遵守。

进军西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四川包揽了粮食和脱水蔬菜,重庆提供了代食粉和蛋黄蜡,天津运来了帐篷和雨衣,东北支援了皮大衣、皮帽和毛皮鞋等,武汉还特地赶制了雨雪天应急的固体燃料。

向昌都前进!昌都战役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分裂分子阻挠解放军进军西藏的企图,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而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打开了和平进军拉萨的大门。

向拉萨前进!书写了人民军队在高山缺氧、中途断粮、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仍坚持负重行军,把人的承受力发挥到最大限度的恢宏篇章!

重庆受命,天降大任于十八军!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荣誉是战胜艰苦得来的。当初从驻地乐山到拉萨,进军的脚步声就是一首嘹亮的进行曲,这首嘹亮的进行曲至今还在我的耳边鸣响。

P1-3

序言

我站在四川乐山大佛身旁,一片流云从西方冉冉飘来,我想,它也许是从拉萨大昭寺觉阿佛那边飘来的吧!倏然,一股清风从乐山大佛顶上徐徐升起,我又想,它也许是向着拉萨大昭寺觉阿佛那边吹去的吧!从雪域高原上的觉阿佛到川西平原上的乐山大佛,拉萨与乐山,边疆与内地,虽相去万里,然而,在这东西方两尊大佛之间有着一条连线。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石刻造像。据说弥勒原在兜率天上,降世于龙华树下坐化成佛,为佛祖释迦牟尼继任。佛像身高70余米,脚背上可以围坐百余人,被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前来观光朝拜的游人络绎不绝,芸芸众生都想从大石佛那里乞得一丝佛光灵气,走走好运。大石佛整天身陷尘嚣俗雾之中,难得清净,似乎也被搞得疲惫不堪,一脸无奈。

觉阿佛是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位古天竺王子看破红尘,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道,终于在菩提树下坐化成佛。1300多年前唐蕃联姻时,太宗皇帝将这尊异常珍贵的佛像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派遣两名大力士,用特制的木轮车装载,伴随公主从长安来到拉萨,被尊为“西藏第一佛”,供奉在大昭寺内。

乐山大佛是弥勒佛的石身,它驻足山野,沐雨栉风,阅尽民间疾苦;觉阿佛是金身,它身居宝殿,华盖璎珞,享受众生香火。无论石身或金身,也无论东方大佛或西方大佛,它俩的共同点是佛教至尊的造像。

我与乐山大佛有缘。50年前,我还是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小女兵,就曾站在它面前,那是革命浪潮把我这个淮河女儿涌到这里来的。乐山当时是进军西藏部队第十八军军部驻地,因而成为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那段历史的起点,东方大佛在这里亲历了进藏部队庄严誓师、师出辕门的壮伟场面。

我与觉阿佛也是有缘。就在告别乐山大佛后,经过四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我和我的战友们带着满身风尘,来到了它的身旁。拉萨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那段历史的终点,西方觉阿佛在那里目睹了进藏部队高举红旗、庄严入城的感人情景。

东西方两尊大佛都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从起点到终点,它们之间的那条连线非同一般。它是一条既艰苦卓绝又神奇多彩的旷世奇路,两尊大佛虽慧眼通天,个中甘苦,亦未必详知。

在东西方两尊大佛之间的连线上,有着雪域高原古老的自然风貌。极目远望,群山犹如海洋中的银色巨浪,一直汹涌到遥远的天际,无数雪岭冰峰直刺蓝天,与白云争比高低。这些雪山群峰有的躯体巍峨,遮天蔽日;有的奇峰兀立,利剑穿空;有的银装素裹,宛如玉柱;有的层层盘旋,状似海螺,充分展示了那雄浑的气势、铮铮的傲骨和高洁的风韵。

山川景物,无限风光。天空透明得像巨大的穹形玻璃罩,夜晚头顶上的星星似乎伸手就能摘下几颗来,快马跑一整天才能接近的远处山峰看起来就在眼前;雪线给环绕的群山挂上了一排排珍珠项链,松柏给群山穿上了一袭袭绿色裙裾。碧水盈盈的冰川湖,热雾弥漫的地热泉,莽莽苍苍的原始林木,蓝色缎带般的河水,顺水漂流的牛皮船,枝干蟠虬的古柳,大黑蜘蛛似的牛毛帐篷,象征吉祥的松烟,随风飘荡的经幡,高翔蓝天的长颈秃鹫,玛尼堆上的牦牛头盖骨,跳来跳去的红嘴乌鸦,“叮咚叮咚”奔跑的快腿藏驴,合掌顶礼的迎客方式,三块石头搭个灶的野炊生活,无不独具特色!

藏汉军民各色人物出现在这条连线上:深明大义的藏地女土司,“第二次长征”的部队老政委,叼着旱烟袋的胡子班长,言语风趣的折嘎老人,手捧血染哈达、追求新生的庄园女奴,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的汉族女医生,磕长头的朝佛人,支差路上的白发嫫啦和她的瘦马、耍大刀的赵尔丰清兵遗老,“子弹头脑袋”的苗族摇机员和长眠雪山、魂化杜鹃的女文工团员等等。在这条连线上,我尝到了用脚步丈量“世界屋脊”的滋味,也深切感受了艰苦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大雪山巍然耸立,冰雪皑皑,严重的高山反应使同志们头痛、恶心、腿脚发软,有的还流鼻血。然而,在这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的高海拔山脊上,一双双团结互助的手伸向了别人。

茫茫夜色中,大风雪突然把帐篷刮倒,几个女兵拼命拽住帐篷绳,好不容易才把帐篷拉了回来。第二天早上,她们还以苦为乐,编了一首打油诗:睡眼正蒙咙,忽然刮大风,翻身忙爬起——追帐篷!

粮食短缺,大家都在饿肚子。可是,炊事班熬的一锅代食粉糊糊往往吃不完剩下来。炊事班长在饭场边“微服私访”,发现了秘密,原来同志们都互相谦让,特别是女同志,总想自己少吃点,让男同志们多吃点。炊事班长只好抄起长把勺挨个往同志们碗里舀。露天饭场上寂静无声,很多人眼里噙着泪花。

女文工团员们雪山当舞台,蓝天做大幕,演唱《白毛女》,头上落满雪花,不用化装;演唱《刘胡兰》“数九寒天下大雪”,飞舞的雪花成了天然布景。她们穿着丝绸衣裙跳舞,落在身上的雪花融化了,风一吹,丝绸衣裙贴在身上,愈发美丽“冻”人!

穿行积雪的灌木丛,枝条上结满冰花,弯垂下来,像一根根银丝条,一碰枝条就弹起来,打在她们身上,有的脸上划出了血痕,有的衣服剐出了口子,有的帽檐被掀到后脑勺上,几乎人人挂花带彩,你看我,我看你,忍不住都乐了。

雪野空旷,没遮没拦,几个女兵围成半圈人墙轮流方便,大伙儿还说这个露天厕所清洁卫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流动厕所。女兵们月经来了,只能用土法生产的粗糙厚硬的草纸,走起路来,常常把腿缝磨出血口,钻心的疼。越往西走,离后方内地越远,时间一长,随身带的草纸也用完了,又无处去买,只好撕棉衣或被子里的棉花来用。有些女同志的棉衣半截都掏空了,冻得发抖,还装成没事的样儿。

女兵们的人生调色板上始终写着“艰苦”二字。到达拉萨后,她们一放下背包又拿起铁镐,开荒生产,投入艰苦。随后,她们又长期建藏,以边疆为家,继续品尝艰苦。她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默默地奉献给了西藏人民,万里高原散发着她们的光和热,留下了她们的足迹和汗水。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她们用青春染绿了雪山,雪山却染白了她们的双鬓!回首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峥嵘岁月,她们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历史!

今天,我随着旅游团又来到乐山大佛身旁,来到了这条连线的起点,当年青丝如墨的小女兵已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太婆。然而此刻,我没有年华似水、人生易老的慨叹,也没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怀,我只觉得回首漫漫进军路,万重山里万重程,值得追述者良多。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我参与、见证了这段历史。东西方大佛之间的连线,除了存在于当年亲身经历者记忆中,时过境迁,再也无从寻觅它的原貌了!那就让回忆的思绪,穿越历史时空,再在这条既艰苦卓绝又神奇多彩的旷世奇路上,从头走上一遭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