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幸存者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最深刻、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

以“小说之美”映照“哲学之深”的不朽杰作。

一曲缝补人性破裂的慈悲篇章。

持久的忠诚、责任和爱,能否在被迫逃生的人间幸存?

对现代文明最深刻的反思和展望, 充满奇幻的想象和魅惑的哲思,把女性细密的情绪、个人成长的疼痛、回忆的片段彼此融汇交织。以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力量,深刻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那时候。

内容推荐

城市陷入瘫痪,人们纷纷成群结队四处流走,往北,往西。

我,一个单身的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清冷地观察周遭一切。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我的客厅,将一个叫艾米莉的女孩留在我家,女孩身边总跟着一只叫雨果的半猫半狗。阳光照亮了客厅的墙壁,墙上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恍惚之间,墙竟然自动开启,我穿越墙壁,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试读章节

大家都记得那个时代。对我,对别人都一个样。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都仿佛要表示:“你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那情况肯定就是这样了,不错,事情就是如此,毫无疑问,我并没有胡编乱造。”我们互相进行着细节上的印证或争论,就像人们在一次旅行中见到什么奇异的动物之后通常所做的那样:“你见到那条大蓝鱼了吗?真的吗?你见的那条是黄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没错,我同意就我们谈及事件的性质而言,拿稀奇罕见的鱼、海洋等等作比喻未免过于夸张。可在这里用来讨论我们每个人回顾一生中某一时期的方式,也许还算适当。回顾那些事件,会发现我们能够比当初事件发生时感觉到更多内涵,即便这些事件令人丧气得如同假日后公共草地上遗留的废弃物。人们会彼此比较,仿佛希望或期待将事件本身某些尚未得到认可的东西确认下来。远不止这些,他们似乎要将某些东西完全排除在外。是快乐吗?在我的一生中,我也偶尔关注这个词,观察它,但我从未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目的?不管怎么说,在心智框架内回顾往事,似乎会沉浸在一种毫不相干的物质之中,与经历无关。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记忆?是怀旧吗?不是。我没有谈这个。也不是渴求呀懊悔呀这一类毒害人的热望。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往事增添重要性,我们会说:“你知道,我就在那儿。我亲眼所见。”但这里说的也不是这个问题。

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我当时真的在那片大海里见过鱼,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显身。可我当时并未弄明白看到的情景,当然也就无从知晓我的个人经历有多少是众所周知,又有多少能与别人共享:回顾往事,我们首先承认的是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点。

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我们对新闻广播、报刊,以及声明、公告都习以为常,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变得沮丧、焦虑,原因当然在于你必须看到官方的印戳才放心,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时期——事情的进展全部出乎意料。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非官方渠道的某一点上,意识到我们获知的真相与舆论宣传的非常不同。成串的词语把事件具体化成一幅图景,几乎就是一段描述:“然后事情就发生了,某某人当时说道……”但在更加经常的情况下,词语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脱口而出,甚至可能是你的自言自语。“是的,当然啦!”你会这么说,“就是这么回事。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我还没有亲耳听人这么说,我此前不曾领悟到……”

对当局,即对作为宾格和主词的“他们”(Them and They)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矛盾,而且我们所有人都相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中。当然情况并非如此,哪儿都看不到什么异样。也许到后面再来阐述这个问题要更好一些,这里只是想说:“它”(it)这个词的用法一直是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称职!”“上帝呀,情况糟透了!”上面两句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情况糟透了”与“这儿也开始了”或“对此,你又听说些什么”的区别。

在我们讨论“它”之前,我要把情况描述一下。我们仍旧处于总体上的不安定阶段。情况不怎么好,甚至是相当糟。许多方面的情况都很糟:功能瘫痪,看不到希望,或者采用新闻广播可能采用的说法,事态“令人恐慌”。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它”让人感觉到的是不可避免的紧迫的威胁。真的不可避免。

P5-7

序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英国女作家,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她出生时父亲是驻伊朗的英国陆军上尉,后来全家迁居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青年时代她参加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她在经历了两次婚姻挫折后于1949年定居伦敦,目前居住在伦敦北部。她赞同不愉快的童年造就小说作家的说法,因为她自己的童年就是痛苦多于快乐。作为小说家,她擅长描写自主女性的奋斗和衡量几代左派人物之间的鸿沟。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出版于1949年。她最有影响的小说有:《金色笔记》(1qae Golden:Notebook)、《幸存者回忆录》(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和长篇系列小说《暴力的儿女们》(Children of Violence),均已稳居西方现代小说经典作品的行列。她曾获得大卫·科恩英国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加泰罗尼亚国际奖和S.T.杜邦金笔奖等荣誉。她荣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已年近九十,获奖原因是这位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幻想小说中最出色的一部,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手法的幻想小说。从书名看,它必定是关于灾难的,是对一场无法逃避的灾难局部场景的主观描述。小说1974年问世,出版后大获评论界好评,认为它手法新颖,虽以女性为叙述者和主人公,却是一部超越女性主义基本主题的惊世杰作。作者把这部小说题献给她的儿子彼得。根据《幸存者回忆录》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81年9月在英国上映,该片由戴维·格拉德维尔(David Gladwell)导演,朱丽·克里斯蒂(Julie Cgrustie)主演。

这是很多年以后发生在将来的事情:某种波及全国甚至世界的大灾难降临人间,城市生活陷入瘫痪,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失灵,食品供应日趋短缺。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幸存下来的中年妇女,她的观察范围仅限于自己住的公寓、这座公寓大楼、窗外的人行道和邻近的社区,字里行间充分呈现了偶尔的惊心动魄,但更多时候是死寂、无望和令人窒息的灾难图景。城市管理机构和司法机构继续存在却无所作为,成群结伙的市民迁移到乡村或遥远的地方,互助团体创立了但寿命不长,为非作歹的孩子帮在早已了无生气的街头流窜……故事的开始颇具荒诞性:一个陌生男人带着一个女孩出现在“我”的家里,他留下这孩子要“我”照看。这个女孩——艾米莉和她的宠物狗——雨果便占据了故事的中心。小说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同样有生命力的幻想元素——公寓客厅那面时常对“我”自动开启、显现奇异景象的墙。处于青春期、无所畏惧的艾米莉逐渐融入了以帮派、群落为特征的街头生活,她爱上了青年领袖杰拉尔德,并在他组建的帮派群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雨果这条丑陋的黄皮狗不可避免地遭到冷落,但仍固执地守候着主人。那面墙背后的场景往往与艾米莉有关,似乎是她早年经历的重演。尽管艾米莉与杰拉尔德的关系几经波折,可他们苦心经营的“公社”在那个非常时期自有其令该地区市民向往的地方。但极具毁灭性的因素出现了——杰拉尔德固执地要将一帮曾经寄居在地铁下的孩子拉入自己的帮派,却又无力用纪律或行为规则来约束他们。杰拉尔德和艾米莉的“大家庭”瓦解了,已经建设好的一切都被这些野蛮孩子无情地捣毁。甚至到了最后,连杰拉尔德都成了他们攻击甚至谋害的对象。这时读者迎来了小说的结局:又是那面墙的自动开启,在一个幻想世界彻底毁灭的当口,及时带走了艾米莉和雨果,把姑娘和她的狗引入了另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

《幸存者回忆录》被公认为预言式的作品,那它究竟预言了什么呢?是预言人类文明的脆弱,在遭遇大灾难的非常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都将无可挽救地回到野蛮时代;还是借灾难场景呼吁持久的忠诚、爱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亦或是揭示我们的社会组织和系统并不能像它通常承诺的那样,能真正确保公民个人安全稳定的生活?甚至是预言了现代城市化的末日图景,以及在不可逃脱的命运面前个人的渺小与无奈?在这个问题上,也许给这部小说下定论会影响读者自由、自主的欣赏。有如许多现代经典小说那样,《幸存者回忆录》并不只有单一的寓意,更不是政治和社会学概念的图解。作品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读者个人在阅读过程获得的感受之中。读这部小说是一次对灾难的深度体验,是一次对人性的凝神沉思。

本书根据英国弗拉明戈出版公司1995年版本译出。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谜团始终在我脑海里飘忽徘徊。诸如:作者把墙背后的世界或场景划分为两个地带,是否也有现实世界存在类似划分的寓意?青春期叛逆的艾米莉以及她的童年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小说中生存能力最强、同时也最野蛮凶狠的为何是一帮不满十岁的孩子?最后在墙背后的世界里获得拯救的为何只有艾米莉和忠实的狗“雨果”?乱世英雄杰拉尔德最终成为失败者,并在最后一刻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作者预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轨迹或自然法则?好在作为译者,而不是多丽丝·莱辛作品的研究者,我无须勉强去充当这部吸引人的小说的阐释者。这样的谜团也许就是文学大师提供给人的精神食粮,留给每个读者独自去琢磨、品味和领悟。我愿意以普通读者的身份重读或在心里重温这个作品。作为读者是幸福的,自由的,因为在谜团中探索正是文学阅读的趣味所在。

朱子仪

2008年奥运前夕于北语

书评(媒体评论)

她以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力量,深刻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小说始终在为一个沉重的命题忧患:人类是否需要持久的忠诚、责任和爱。

——《时代周刊》

一曲光彩夺目的寓言,一个沉重忧患的人类命题。

——《纽约时报》

多丽丝·莱辛最深刻的预言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多丽丝·莱辛最灵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圣路易斯邮报》

小说情节罕见,文字简洁,神秘感人,使所有读者无不忘情其中。

——《休斯顿纪事报》

《幸存者回忆录》如此罕见,震古烁今,诚然为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作品。

——《新政治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