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是一套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课内外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百科全书式的青少年读物。每一本书,无论选题取舍、内容确定,还是体例编排、版式设计,均以适合学生阅读为最终的原则。自2008年以来,迄今已达92种,均在图书市场上热销,甚至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读者全套邮购。
本书为其中一册,介绍了中华美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美德25讲/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晓峰//李秀英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是一套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课内外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百科全书式的青少年读物。每一本书,无论选题取舍、内容确定,还是体例编排、版式设计,均以适合学生阅读为最终的原则。自2008年以来,迄今已达92种,均在图书市场上热销,甚至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读者全套邮购。 本书为其中一册,介绍了中华美德。 内容推荐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本书为《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其中一册,介绍了中华美德。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道德一体 明德慎罚 修德合道 道心不二 第一讲 仁 仁者爱人 仁政爱民天下归心 舍身成仁仁者无敌 大仁不拘小节 推己及人 第二讲 义 义即德行 舍生取义 重义轻利 取义于民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小人忘义 第三讲 礼 乐 礼 第四讲 智 大智若愚 至察无徒 有容乃大 第五讲 信 人言为信 言而有信 民无信不立 诚信为本 第六讲 孝 百善孝为先 “跪乳”与“反哺” 孝德服天下 第七讲 和 和为贵 致中和 和而不同 第八讲 谦 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自卑民敬尊之 恃才傲物招惹祸端 六尺巷 第九讲 廉 廉正奉公 清廉爱民 廉洁立身 第十讲 勇 勇者无惧 圣人之勇 仁者大勇 勇于改过 勇于抗恶 第十一讲 忍 大忍之心 忍辱修德 以德报怨 忍者大智 第十二讲 俭 俭以治国 俭以养德 俭德辟难 俭以爱民 第十三讲 善 兼善天下 行善传家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上善若水 第十四讲 直 刚正不阿 直言上谏 直言兴邦 刚直如笔 第十五讲 忠 精忠武穆 忠国魏征 忠贞卞和 忠仆阿寄 第十六讲 知耻 知耻近乎勇 知耻自律 行己有耻 第十七讲 无私 天地无私 因公废私 大公无私 第十八讲 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自省 君子不如人 君子宽人 第十九讲 制怒 宽人制怒 克己制怒 不迁怒 嫉妒生怒 第二十讲 慎独 君子慎其独 谨言慎行立身处世 不拘小节终为大患 第二十一讲 尊师重道 学师德谢师恩 帝王尊师 师道尊严 不忘师恩 第二十二讲 教子以德 养子必教 立志教育 俭朴廉洁 人品学问教育 注重环境熏陶 反对溺爱 第二十三讲 淡泊明志 志当存高远 君子固穷志不温饱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屈松柏之志 第二十四讲 学无止境 勤学苦读 学贵有恒 勤能补拙 好学惜时 温故知新 第二十五讲 君子比德 岁寒三友 君子如玉 茶可行道 结语:君子四艺 古琴 围棋 书法 国画 试读章节 古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国历代圣贤明君无不恪守仁爱为本的思想,以道德教化人民,使国泰民安。 周文王姬昌仁政兴国,受到万民敬仰。人称“西伯侯(周文王)之仁,泽及枯骨”,其宽容仁爱的胸怀垂范后世。 当周文王还是诸侯国君,被封为西伯侯时,在现今陕西鄂县东三十里的地方建造灵台,台下有灵囿、灵沼。正当挖掘池沼时,发现了许多枯骨,主管官吏立刻向文王报告。文王心生怜悯,于是吩咐主管官吏将这些枯骨埋葬。官吏说:“这些骨骸都是死了很久,没有后代的人,已经没有人管这些枯骨了。”文王说:“拥有天下者,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个邦国者,就是这个邦国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的邦国内,我就是他们的主人。理应管他们的事情。”说完便命令手下准备棺木重新埋葬这些骨骸。 当时的人听到文王的善行,都说:“文王真是贤德啊!恩德都施行到枯骨上了,何况是人呢?”文王施行仁义,天下人心归附。 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程度。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但更主要的是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文帝刘恒,被高祖封在代地称代王。公元前180年,被拥立为天子。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以仁德为本,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一,他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后来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该受刑。太仓令的小女儿缇(音“提”)萦(音“营”)向朝廷上书说愿意人官府为奴婢,以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同时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诏废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因为取消了严苛的刑罚,文帝时许多官吏能够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 其二,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希望寻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一些大臣劝文帝及早立太子,文帝却说自己的德薄,希望可以找到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大臣们认为确立继承人为自己的儿子是由来已久的定规。如果抛开应当立为太子的人,却从诸侯或宗室中另选他人,是不合适的。这样,文帝才同意立自己的儿子启为太子。同时赐给全国民众中应当继承父业的人每人一级爵位。 其三,文帝能够与民同乐。文帝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并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希望天下这些贫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乐。 此外,文帝还对普天下施以德惠,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加封有功大臣,因此社会上上下下都融洽欢乐。 其四,节省民力、财力,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 其五,节省物力。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作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其六,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条款。文帝认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而这条罪状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但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 对外关系中,在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人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困扰和劳苦。P26-29 序言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古代“得”与“德”相通,“得者,德也。”得什么?得的就是对宇宙真理——道的同化,凡是符合道的“得”都是“德”,不然就是无德。古人云:“道之在我之谓德。”古人把德与道直接相通,德是内在于人的道。德从道中来,德是道的体现,是道的标准和要求,同化真理就是一个“得”者,就是一个大德之士。自古以来,道德一体,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道德是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分连。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最大的“德”,就是“道”的体现和作用。 …… 总而言之: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