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舞/当代澳大利亚小说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澳)布赖恩·卡斯特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舞》是华裔澳大利亚作家高博文的一部虚构性家族传记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上海,澳门和香港。通过想象中的痕迹,小说一直追溯到了相互交叉的各个帝国,从17世纪的巴西,前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长崎,菲律宾,利物浦,到巴黎,再到1997年英国从香港的撤离,最后,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当代澳大利亚的复杂生活。

内容推荐

《上海舞》是华裔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的一部虚构性自传作品。作品的叙述者名叫安东尼奥·卡斯特罗,在澳大利亚生活了40多年,后来,他决定离开澳大利亚,于是借道香港,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乘船返回上海。在上海,他遇见了摄影师吴凯呜,在她的帮助下,他们一起翻阅着那些老照片,回忆起过去的一个个镜头。卡斯特罗通过蒙太奇般的跳跃式叙述,讲述了他的家族故事,或者说他的家族在上海的来回跳舞。叙述者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上海,澳门和香港。但是通过想象,叙述者将故事一直追溯到了彼此相连的各个帝国,从17世纪的巴西,前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长崎,菲律宾,利物浦,再到巴黎,包括1997年英国从香港的撤离和他在澳大利亚的复杂生活等。在这错综复杂的叙述中,读者们读到了他们家一代代的家族故事,各种各样的秘密,鸦片,小妾,沉默寡言的母亲,放荡不羁的父亲,各种赌徒,三合会成员,情人,孤儿,等等。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自传形式,呈现出多元主题。

试读章节

冬天降临上海。

找到番茄的希望是没了,不过你还是在找。这是某种治疗。不,不是番茄,而是寻找本身。

有时候,一想起过去,想起那没有经历过的生活,那闪现在眼前的一片乌黑,你就感到喘不过气来。记忆犹如黄色的奶油,碎得一片一片的。这里面有原胆汁酸,原硫酸铁,氰化钾,我们还是少点专门术语吧。至少现在不要太专业。它曝光时问太长。仍然在黑暗中。你记得过去在上海,人们习惯于用薄纸包裹番茄:就像本故事,就像历史,一切都包在一张薄纸里,有文字,有记忆,也有谎言。

说到跳舞,那又是一回事了。你对此得有无限的耐心。时间与定时,优雅与欲望,像潮汐一样来回摆动,直到有什么给冲上岸来。总是有东西给冲上岸来。

上海舞。一切还没开始。没有凄凉情景的突然显现,头上也没有闪烁摇曳的煤气火焰。

我想弄明白这一切,但是我所拥有的只是一沓照片,包在玻璃纸里。本来我的皮夹里应该放的是信用卡,但是现在这些起皱剥落的照片却粘在了皮夹的透明塑料纸上。

上海舞。听上去既像是上层社会生活,又像是下层社会生活,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我父亲只提过一次,不过不是对我。他提的时候我才7岁。当时我正躲在俱乐部的桌子底下,而他则跳着茶舞。他身边总是有两三个女人,休息的时候,你会看到她们脚上穿的长统丝袜,那皮鞋的高跟细得惊人,足可以刺死人。有时候,她们会拖我坐在她们那富有节奏的膝盖上。我很早就了解了女人。

上海舞。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天夜晚,我睡在自家的卧室里,这时一阵脚步声将我惊醒。一根绳头轻轻地敲在玻璃上。一个小偷爬到了窗台上,气喘吁吁,好像肺里有病。我转过头来,父亲出现了,他用警棍敲了一下,夜盗者跌到了十层楼下。我听到了一声沉闷的轰响,就好像有一次我将西瓜丢到了厨房地板上的声音一样。我父亲来到我床前,告诉我没事了。不过不是西瓜。为那事他曾经痛打过我一顿。

小偷的尸体给裹在一张毯子里。他下坠的时候给楼下饭店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牌挡了一下,要是他给挂在广告牌上就好了。要知道这样一种商品本来是可以救他的命的。他的光芒一闪而过。我发现他有一缕头发给楔在了霓虹灯管上。我用透明胶带将其粘在一本练习簿里,主要是想凭借自己的客观印象来打动自己,而实际上这开始了一段痛苦的见习期。

没过多久,我被送走了。

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四十年。我的头脑一直不正常。时光流逝。然后我产生了回到中国的欲望,回到那些沉沉浮浮的城市,任由记忆的潮汐不时将其展现。我想追寻那些日益消逝的空白。

有一天,天下着雨,我带着小狗,离开小屋,沿着山间的崎岖小路漫步,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于是,我打好包裹,永远地走出了我的婚姻和我的生活。我心平气和,达到了他们所说的上帝般的宁静。我的内心再也没有了荒野的焦虑。我就是要下定决心,一步一步往前行。我头戴帽子,固定好路线,好似一名圣徒在进行朝觐。

上海舞。我骨子里的东西。

我过了四十年后才回到我出生的地方。这片脏兮兮的水域,两边分别是飞地和岛屿。那天正下着小雨,他们将我转到香港的港口,登上“上海号”船,转航驶向上海,驶向其船籍港。

三天的行程十分疲劳,天天做噩梦。我待在船舱潮湿的洗手间里,倚靠着毛巾架,两眼盯着冰冷的衣服,到了夜晚,我身上盖着粗糙的中国棉被,浑身发冷。到了第三天,我起来看到了一只海鸥大清早就在觅食,尖叫着寻找鱼饵。就这样从珠三角来到了黄浦江。我的祖先多年前就是这样来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硬币……一个欧洲水手来碰运气,结果成了一个杰出的上海人。

船在水中往后退了退。一艘拖船将其往边上推了推。

外滩两边,灯光闪烁,薄雾飘浮,冬天的树分开了叉。炭黑色的天空飘浮在一个个建筑起吊架之间。上海简短地陈述着自己的代码,开始为夜色降临做准备。一束束灯光咳嗽,感染,消亡。一股潮湿的水味堆积在寒冷的空气之中。走在那些高楼之下,我感到了一种真正的疯狂的开始,伴随着的是和我心态一样的另一种心态,一个疯狂的影子,说起话来不合时宜,神经错乱。一条驳船向水的上游缓缓驶去,光线逐渐变暗,驳船一会儿看上去大,一会儿看上去小。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像动物一样蹲伏在夜晚的烟雾中,一只乌鸦在铁灰色的天空中折来折去。一些矮小的房子浮现在墓地边。不,不是这儿。远处传来了有轨电车的吱吱尖叫。一艘陈旧的蒸汽船发出痛苦的呻吟,向河的上游慢慢驶去。不,我父亲不会同意在这儿死的。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此时,夜幕说降就降,于是我猛然跑了起来,想离开这一切。我先是穿过片片温暖的空气,然后又穿过热气腾腾的晚饭所散发出来的味道,穿过工厂残渣和塞满了铅条的街道,来到了河边。我听到了刺耳的警笛声,噼噼啪啪的火焰声,对一个古老的中国城市产生了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我品尝着锈色,感到自己是如此残忍地给固定在这儿,如此孤独地在小路上徘徊,就连整个世界都在我的喉咙里裂开了。我别无他法,只能走进那座迷宫口里,发狂似地喘着气。

我自己款待自己,喝了四杯马提尼酒,然后才感觉好些。

上海舞。从一根古老的线轴上抛一根线:得到的是方向的迷失和稳定性的消除。

要想捕捉到我父亲很难。他曾经在这家饭店住过……和平饭店,这是现在的叫法。仿佛有人会相信似的。没人能天天这样生活在豪华奢侈之中,除非到游客去不了的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那儿,你会看到他们笑来笑去,穿着拖鞋在钢丝之间跳舞,驱除身上的痛苦。和平,和平。他们是一群有福的人,我了解他们,就像我了解自己的心脏一样。

但是在我父亲的年代,这家饭店叫华懋饭店。那时他真是超富,胸袋里总是放着一只哈瓦那雪茄盒,他每次都要租上三个月的屋顶公寓,因为在屋顶他可以透过观剧镜观看他的船,然后在真皮封面的笔记本上记下日夜缓缓驶过的船只。“日日夜夜”。这是他的曲调。穿过苏州河,他可以看到他公司里的蒸汽船,木制的,主帆上有斜桁,他的锡克族船长在甲板上转悠着,擦着铜管。这是他的领域,是蜜糖堆积起来的巨大财富。他的小工用血和汗在给仓库地板上蜡,用一堆一堆的稻米在擦拭楼梯扶手的弯斜部分;他知道什么时候走合法程序。接下来是他的儿子,再接下来又是他的另一个儿子。一代人总是要摧毁点什么。你还甭不信。

就这样,我父亲看着外面的黄浦江和苏州河,这是1932年的某个中午。他泡在温水里,冲洗着自己的生殖器,并因疼痛而不自觉地退缩,然后,他穿上奶白色的西装,系好领带,准备去饭店吃早中饭。他筹划着下一个季节搭乘总统号轮船去温哥华,也许再去一下北美五大湖区,然后从日本回家。他拿起烛台式电话机,给朋友打了个电话。然后,他扬手招了一辆汽车,一路前往法国总会,到了法国总会,他见到了若昂、梅梅、卡利尼奥·德·席尔瓦,还有两名法国女孩,他们一起打网球,并游了一个多小时的泳。三点钟他来到美国总会吃顿午餐,打几圈保龄球。球道上打过蜡,十分锃亮,球过之后传出咣当的声音,雪茄的烟气如云雾缭绕。打完球后来到阅览室,用报纸盖上脸,睡个午觉,在台球完美的撞击声中,调整着自己的呼吸,直到六点,伙计将他唤醒,给他刮了刮胡子,让他享受点按摩,然后回到华懋饭店,换件衣服,参加沙逊家举办的茶舞会,这是鸡尾酒会前开始的一种随意的慢步华尔兹,通常在斑驳的阳台上,给未来的生意确定一下日程。到了九点,饮料给送到了船上,他们一面吃着北京烤鸭,一面开着玩笑,整个水面上都洋溢着他们的笑话。梅梅由于肝硬化,将香槟酒放到了气窗上。但是到了十点,随着歌舞表演开始,死神也开始传递,先是大使,然后是逸园跑狗场,也许是兰桂坊餐厅,接下来是人力车夫,再回到后街地下酒吧,上等人,中等人,没有等级的人,每种人都塞给舞女一块钱,跟她一起跳个舞。这时你就会听到餐厅领班诱人的声音:你自己选择吧;那个大眼睛的,她的名字叫小乌,她可想你了。就这样,他在她身上随意挥霍了十沓票子。第二天一大早,他一溜小跑回到华懋饭店,浑身散发着香水和女人的味道,他从内衣店里订了一盒真丝内衣和一束玫瑰送到霞飞路。然后一切又重新开始。中午;观剧镜;所有这一切活儿。上海舞。

P1-5

序言

几年前,澳大利亚几位著名作家来沪,总领事狄淑贤女士设宴招待,我也应邀入席。宾主才十来个人,话可以谈得很透。席问,我提出了一个设想:翻译十本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作为丛书,同时面世。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总领事和文化参赞的认同,还当场商量了版权、赞助、出版、新闻发布等关键问题。他们的热情和慷慨让我感动,后来我任职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也表示大力支持,这使我坚定了完成这项工作的信心。

这个建议的动因,是中国的读者对澳大利亚文学知之甚少,说来说去就是那本多年前出版的《荆棘鸟》,还是一部通俗小说。近三十年来,国内零零星星也出过一些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但因为分散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出版社,大多没有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我便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同时推出十部澳大利亚小说?那样也许可以发出一点响动,稍稍吸引一下人们被惯性所左右的眼球。

选择哪十本书来译呢?这是一个难题。但后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必须是精品,而且是当代作家的。于是便想到了获奖作品。澳大利亚最大的文学奖是迈尔斯·弗兰克林奖,类似于我国的茅盾文学奖,是专门奖励长篇小说的。迈尔斯·弗兰克林是以小说《我的光辉生涯》享誉澳大利亚文坛的著名作家,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澳大利亚女权主义的先驱,在世时虽有众多追求者,但终身未嫁,1954年去世时留下一大笔遗产。根据其遗嘱,澳大利亚设立了以她命名的文学奖,奖励在反映澳大利亚生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每年评奖一次,每次一部作品。评奖过程非常严格,先是从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出十人的大名单(long list),然后从大名单中选出五名入围者(short list),最后从这五人中决定一人(一部作品)获奖。1957年评出了这个奖项的第一位获奖者,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帕特里克·怀特,获奖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沃斯》,由此可见这个奖的含金量,以及评委锐利的审美眼光。

列入翻译丛书的十部澳大利亚小说,初定时均为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获奖作品,但后来与澳方沟通后,考虑到要反映澳大利亚政府所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增加丛书的代表性,其中两部改为土著作家和亚裔作家的作品。虽然这两部小说并未获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但它们在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具体的获奖作家和作品,也因为版权问题,反复磋商,几经变动,最后才定为现在这个书单:

《杰克·迈格斯》(Jack Maggs,1997),彼得·凯里(Peter Carey)著,1998年获奖;

《三呼圣灵》(Three Cheers for the Paraclete,1968),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著,1968年获奖;

《浅滩》(Shallows,1984),蒂姆·温顿(Tim Winton)著,1984年获奖;

《通往战争的公路》(Highways to a War,1996),克里斯托弗·科契(Christopher Koch)著,1996年获奖;

《伟大的世界》(The Great World,1990),戴维·马洛夫(David Malouf)著,1991年获奖;

《旱土》(Drylands,1999),西娅·阿斯特利(Thea Astley)著,2000年获奖;

《井》(The Well,1986),伊丽莎白·乔利(Elizabeth Jolley)著,1986年获奖;

《黑暗的宫殿》(Dark Palace,2000),弗兰克·穆尔豪斯(Frank Moorhouse)著,2001年获奖;

《上海舞》(Shanghai Dancing,2003),布赖恩·卡斯特罗(Brian Castro)著;

《狗的风光日子》(The Day ofthe Dog,1984),阿尔奇·韦勒(Archie Weller)著。

这个书单中的十位作家都是澳大利亚的一流小说家,他们获得澳大利亚最大文学奖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无论是在文坛,还是在批评家的著作里,抑或学者的讲坛上,他们都是深受称赞,被广为关注的。他们代表了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的不同流派、主题、题材和风格。对于想了解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读者,阅读这些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彼得·凯里是目前世界上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位是南非的库切,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前途无量。凯里是澳大利亚“新派小说”的代表人物,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糅合黑色幽默、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等不同元素,用真实的细节书写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昭示现代人所处的尴尬处境。《杰克·迈格斯》是一部寄寓于狄更斯《远大前程》文本的小说,但注人了后殖民主义的内涵,使其成为后殖民概念中“回写”(writing back)的典型。托马斯·基尼利擅长于运用历史题材和域外故事,反映个人与社会、与当局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个人所感到的不安全感和希冀摆脱困境的徒劳挣扎。他的作品既有严肃小说的深刻性,又有通俗小说的可读性,很受读者欢迎,电影《辛德勒名单》就是根据他的小说《辛德勒方舟》改编的。小说《三呼圣灵》以调侃不恭的态度,讽刺了澳大利亚的天主教教义。蒂姆·温顿二十多岁就已负盛名,获得“神童作家”的美称。他不但多产,已发表二十多部作品,而且还频频获奖,是澳大利亚两位四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中的一位(另一位为西娅·阿斯特利),两次获布克奖提名。《浅滩》像他的大多数小说一样,反映澳大利亚西部小镇表面安静,实际却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克里斯托弗·科契曾两度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如他自己所说,“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探索澳大利亚残存的殖民主义个性和心理,以及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通往战争的公路》刻画了一个摄影记者在东南亚战争中的神秘遭遇,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悲剧。戴维·马洛夫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两者几乎一样杰出。他的小说描写现代人的迷茫、战争的残酷、环境保护的重要等,常常采用两个人物互为烘托的手法,风格上表现为一种恬淡的诗意。小说《伟大的世界》描摹了战争经历和传统的“伙伴情谊”。西娅·阿斯特利曾四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她的小说主要反映澳大利亚北方小镇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作者对语言有很强的把控力,语词中常含宗教意象,往往对解读造成困难。《旱土》描绘了一个偏远的干旱小镇以及苦苦挣扎着的人们,为读者提供了澳大利亚的缩影。伊丽莎白·乔利的作品主题模糊、含混、抽象,人物的性格怪僻,行为出格。小说提供的图像往往零散、跳跃、不完整,需要读者费力地去重组。乔利恐怕是继怀特之后又一个难读难解的澳大利亚作家。小说《井》讲述一对同性恋女子遇到一次意外车祸后,内心所引起的不安与忧虑,风格与其他作品不同,颇似侦探小说。弗兰克·穆尔豪斯是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张标新立异的新派小说(Newr Writing)的代言人。表现技巧上以擅长“间断叙述”而蜚声文坛。小说《黑暗的宫殿》刻画三十年代任职于“国联”(League of Nations)的澳大利亚女官员,在二次大战逼近时焦灼不安的心理。布赖恩·卡斯特罗是一位同时具有中国和葡萄牙血统的族裔作家,他的小说篇幅都不大,却以构思独特和叙述技巧新颖而为论家所称道。《上海舞》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跟踪主人公从出生地香港到澳大利亚的人生轨迹,对身份、语言和归属等困扰着众多移民的问题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阿尔奇·韦勒是一位土著作家,作品主要反映土著人在当代澳大利亚社会中穷困、屈辱、多事的生活状态,小说曾多次获奖。《狗的风光日子》是作者的处女作,却好评如潮,并获得多个奖项。小说写了土著青年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及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逐步认识。

这十部小说的译者都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教师,他们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全国著名出版社先后翻译过文学作品,具有较为丰富的翻译经验。其中大多数人都以研究澳大利亚文学见长,可以说,这是一个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群体。这里所译的有些作家和作品,正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以此而言,翻译这些澳大利亚小说,他们是有一定优势的。当然,译文的成败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这对所有参与其事的人,都是一个考验。以下是他们分别翻译的作家和作品:

黄源深  《浅滩》(蒂姆·温顿)

王光林邹囡囡  《上海舞》(布赖恩·卡斯特罗)

彭青龙  《杰克·迈格斯》(彼得·凯里)

徐凯王慧  《旱土》(西娅·阿斯特利)

周小进  《三呼圣灵》(托马斯·基尼利)

周小进  《狗的风光日子》(阿尔奇·韦勒)

邹囡囡  《井》(伊丽莎白·乔利)

龙毛忠  《伟大的世界》(戴维·马洛夫)

司耀龙  《通往战争的公路》(克里斯托弗·科契)

揭薇章韬  《黑暗的宫殿》(弗兰克·穆尔豪斯)

这十部澳大利亚小说的翻译和出版,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因此有很多人需要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尤其是前总领事狄淑贤(Susan Dietz-Henderson)女士和前副总领事高戈锐(Gary Cowan)先生,正是他们首先响应翻译出版十部澳大利亚小说的倡议,并积极筹划解决小说的版权和澳方的赞助问题。还有前副总领事欧佳妮(Iane Ogge-Cowan)女士,她接过了前任留下的未尽事宜,在文化处执行助理李蓓艳女士的协助下,最后具体落实了十部小说。此外,现任副总领事叶仁庭(Dene Yeaman)先生也始终关心这个翻译项目。我们要感谢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在得知这个计划后,主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澳大利亚澳新银行(ANZ Bank),对十部书的翻译非常重视,并帮助解决了版权问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并将此纳人科研计划,拨了相应的经费,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最后应该感谢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尤其是吴洪副总编,欣然接受了这个经济效益不好的出版项目,并组织人力完成了艰巨的校译任务,使这十部书得以按时出版。当然,我们应该感谢的人还很多,但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就此打住了,希望能够理解。

最后,谨以这十部澳大利亚翻译小说献给举办中的“澳大利亚年”(The Year of Australia)。

2009年6月于紫藤斋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这一切使小说产生一种几乎是梦幻般的力度,一种元现实主义的紧凑性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更大谜团的一部分,只有将所有这些拼凑起来,这个设计才会浮现……从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是小说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个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并没有完全重复自己,而只是在重新上演相同的基本模式。”

——泽维尔·庞斯

在《上海舞》中,卡斯特罗使用了一种精心雕琢、充满感性的散文和图谱、摄影、文件和信函来探讨一个瞬息万变的多语世界。该小说获得了澳大利亚一系列声誉很高的文学大奖。有人认为,该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既是历史,又是小说,又是一本跨越了各种文学形式的书籍,讲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

——亚马逊网站书评

如果想在布赖恩·卡斯特罗的新作《上海舞》中区分真与假、写实与虚构,那一定是在浪费时间,破坏阅读经历。作者说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但是他的真实意图就是反对定义,颠覆限制性归类。

——《亚洲书评》

《上海舞》的伟大主要就在其丰富的肌理。当一本书有许多内容需要奉献的时候,你不可能指望它一下子全部展现出来。在作者的经历中也包含着社会和历史等各种复杂成分,不可能轻易得到商榷,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缄默、用典,或某种机警。《上海舞》在处理这些复杂成分时采用了一种十分浪漫的方式,它以家族史的形式出现,而记忆和回忆则穿插其间。

——艾弗·印迪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