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特传)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托马斯·麦克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经济学巨匠,他是与悲情和孤寂相伴终生的凡人。

阅读熊彼特,就像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或者欣赏毕加索的画,你似乎总能从中找到新的发现……

内容推荐

熊彼特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他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强调,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分析,他对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无不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大发展、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重读熊彼特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熊彼特又是一生秉承精英思想,却屡遭人生悲剧的不幸人物。他曾是奥地禾U财政部长,却不足一年便惨遭弹劾他曾是收获颇丰的个人投资家,却因道义而身负巨债;他曾是渴望拥有温暖之家的浪荡子,却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幼子…-一

熊彼特就是这样一个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充满碰撞和跌宕的人,阅读他的一生永远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目录

前言V

第一篇 年幼的不幸遭遇(1883~1926):创新和经济学

 序 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

 第一章 离开家乡

 第二章 性格形成

 第三章 学习经济学

 第四章 游学欧洲

 第五章 崭露头角

 第六章 战争和政治

 第七章 荒废的岁月

 第八章 安妮

 第九章 心碎

第二篇 成年(1926~1939):资本主义和社会

 序 他学到了什么?

 第十章 新的思想方向

 第十一章 政策和企业家精神

 第十二章 穿梭于波恩与哈佛之间

 第十三章 哈佛

 第十四章 苦难与慰藉

第三篇 哲人(1939~1950):创新、资本主义和历史

 序 熊彼特如何以及为什么运用历史分析

 第十五章 经济周期,商业史

 第十六章 欧洲的来信

 第十七章 离开哈佛?

 第十八章 格格不入

 第十九章 她的信念和勇气

 第二十章 疏远

 第二十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二十二章 战争与困惑

 第二十三章 自省

 第二十四章 荣誉与危机

 第二十五章 有关混合经济

 第二十六章 经济分析史

 第二十七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二十八章 结局

尾声遗产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离开家乡

过了一会,我被带进屋里并放在了床上。床边一张张温柔的笑脸让我注意到了她还有那些迎接我的人:他们似乎把我当成那个家中的宝贝一样对待。但是,他们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不会、永远都不会告诉我我是谁。

——詹姆斯·艾吉·《失亲记》,1957年

时间回到1887年,被父母亲昵地称为约希的约瑟夫·熊彼特那时只有四岁。自出生以来,熊彼特一直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而他的父亲则在这个小镇上经营着一家纺织厂。镇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约希,那时的他根本不用去担忧眼前的事情,也没有必要为将来做很多打算。

然而,平静的生活波澜骤起:他的父亲在一次打猎中意外丧生,年仅31岁。他心高气傲、聪明能干的母亲乔安娜顿时被击垮。然而祸不单行: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乔安娜的父母又相继过世。

1888年,就在受到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后不久,约希和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们生活多年的小镇,开启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冒险之旅。他们登上了一列火车,漫长的旅程将他们带到了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城市,他们在那里开始了一段全然不同的生活。约希正是在这样一种他的家乡无法出现也无法想象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成人。不仅如此,这次旅程也永远阻隔了他与父母双方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这种分隔让熊彼特对自己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总是心存疑惑。

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几乎与首批英国殖民主义者到达北美至今的这段时间相当,熊彼特家族历来都住在特里希镇,这个小镇坐落在摩拉维亚省布拉格以南75英里处的河谷边。即使在2l世纪的今天,这座小镇的规模依然很小,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到那里观光的游客都会拿到一份宣传单,上面说如果熊彼特的父亲没有英年早逝的话,熊彼特“极有可能”一辈子都待在特里希镇。

熊彼特出生时所住的石头房子依然是小镇主干道上的耀眼明星,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总是无比自豪地向游客们介绍它。旅游局发放的宣传单将熊彼特描述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首位奥地利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以及“日本经济奇迹的缔造者”。当然,“缔造者”这个词有点夸张了。不过,日本的经济成就确实是在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信用以及创造性毁灭等原则的指导下取得的。直到今天,熊彼特在欧洲和日本享有的声誉依然要比他在美国的高。  熊彼特家族长期以来一直是特里希镇的名门望族。熊彼特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德裔天主教中产阶级,两人都曾担任过该镇镇长。他们还经营企业,而他们的创新很可能对成年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精神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处僻静偏远的地方,熊彼特的曾祖父创建了该家族的纺织品企业。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不断对家族纺织厂进行经营和改善,并安装了特里希镇上的首台蒸汽机。

他们和家族其他成员都被安葬在一座高山上的陵墓里,这也是该镇墓地中唯一一座陵墓。当地政府保留了这座优雅的新古典建筑的原始风貌,并经常把它漆成维也纳皇宫的金黄色,即以帝国王朝的名字命名的哈布茨堡黄。在饶有兴致的游客的印象中,这处幽静的场所是缅怀熊彼特家族曾经的显赫以及这个家族所出伟人卓越成就的圣地。

约希出生之时,特里希镇4400位居民中的绝大多数都说捷克语。他们大多属于工人阶级或农民,被只占这个小镇总人口9%但说德语的精英人士们看不起。而大部分讲德语的家庭,包括熊彼特家族,都有讲捷克语的仆人。这些德国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犹太教徒,剩下的都是天主教徒。他们通常不跟犹太人打交道,跟捷克人的交往也很有限。即便如此,德国人与捷克人通婚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约希的祖父和外公娶的都是捷克人。讲德语的天主教徒掌控了最好的工作;不仅如此,由于他们拥有地产,他们也享有极大的话语权。

约希的母系先祖也都是天主教徒,他们与熊彼特家族一样处于该地区社会阶层的顶端。他的母亲乔安娜来自讲德语为主的邻镇伊格拉瓦,而乔安娜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正如在当时奥匈帝国境内大多数地方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在特里希镇,说德语的那些人竭尽全力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蔑视位于帝国境内的其他许多民族:捷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等。随着民主、资本主义以及国家主义力量的日益强大,这种局面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这正是熊彼特于1883年出生时的社会大环境。

熊彼特的父亲去世后,乔安娜发现自己在一个满是家境显赫姻亲的小镇上显得形单影只。时年26岁的她原本应在熊彼特家族的照顾下舒舒服服地度过余生,但她发现这样下去对她来说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她开始为她唯一的儿子设计远大志向,这是那些卑微的特里希镇人力所不及的抱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乔安娜决定带儿子去格拉茨。格拉茨是一个有着15万讲德语人口、极具吸引力的奥地利城市,它位于特里希镇以南300英里、维也纳西南140英里的地方。格拉茨还拥有奥匈帝国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之一。乔安娜相信这种新环境为她自己和儿子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机会。

对于一位新寡的年轻母亲来说,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罕见的。乔安娜没有巨额财富,但她并不缺钱花。她继承了自己父母的部分地产以及丈夫在家族生意中的部分股份。她将自己和约希安置在格拉茨市中心:她先是租了一套小公寓,后来又换成了大学附近莫扎特路上一套面积稍大一些的公寓’。

奥匈帝国内讲德语的省份拥有比欧洲大多数地方更好的教育体系,而约希就在格拉茨上了一所不错的小学。由于乔安娜在约希5岁时就把他带到奥地利的一个德语区,所以熊彼特一直认为自己是奥地利人,而不是捷克人。当然,他对自己的身份总是心存疑惑。

随着约希逐渐长大,他足智多谋的母亲又开始为他们设计可以让他们在奥地利等级社会中上升到更高等级的道路。当然,乔安娜这么做部分也是为自己考虑。不过,这位母亲要为自己的儿子争取优势的决心十分坚定,约希应当得到作为一个小镇商人的遗孤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优势。

在约希9岁时,乔安娜将目光放到了一个叫西格蒙德·范克勒的男人身上。此人是位三星上将,比乔安娜大三十多岁。范克勒为奥匈帝国军队效力将近40年,他那时已退休并住在格拉茨。格拉茨当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养老之都”,因为像当今美国的佛罗里达和南加利福尼亚一样,格拉茨是部队前高级军官的理想养老之地。范克勒打了大半辈子的光棍,也不是特别富有,但由于他长期为部队效力,所以拥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养老金。对乔安娜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范克勒是奥地利上层社会人士,是乔安娜实现自己目标再好不过的扶梯。

乔安娜于1893年同范克勒结婚,那时范克勒65岁,乔安娜32岁,约希年仅10岁。无论新娘新郎出于什么动机结婚,这段婚姻都给年幼的约希带来了深刻影响。由于新继父的社会地位,约希现在可以在帝国内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是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获得的一种优势。奥地利大多数男孩很早就辍学,更不会去这上高级中学(gymnasium),相当于美国大学的预科学校。

几千年来,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描写过母子关系。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400年写道,“儿子是母亲一生的航标”;爱默生于1860年观察到,“男人是由他们的母亲打造出来的”。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特例,但乔安娜和约希之间的关系不在其列。他们保持着异常亲密的关系。乔安娜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母亲角色,永不停息地为约希寻找能充分展示他才华的更大空间。从广义的“企业家”概念上讲,乔安娜是她儿子所见过的最卓有成效的“企业家”之一。在她身上,卓有成效的“企业家”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作为特里希小镇上缺少机会的年轻寡妇,她决定搬到一个更大的城市;而当她的搬迁计划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时,她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搬到了格拉茨;当她认为她的儿子需要一个有头衔的继父时,她嫁给了范克勒;而当她想要为自己和儿子的才华寻找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时,她又如愿以偿。

乔安娜和范克勒结婚后不久,她又安排将新家搬到维也纳,那里有将近200万人口,远离格拉茨,更不用说特里希镇。在维也纳,乔安娜让约希进入一所著名的预科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由18世纪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创立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在同级的学校中,特蕾莎学校是最优秀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最严苛。对约希来说,进入这所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进入一所声名远扬的学府;和伊顿公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是1883年出生)以及格罗顿公学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1882年)一样,约希也从此一步步踏进了贵族世界。正如他在哈佛大学的一位朋友后来所写的那样,他在特蕾莎学校学到了“恰到好处、有时过于谦逊的旧式礼仪,这和他与生俱来的魅力、亲和力以及活力组合在一起,便生成了一个我们熟知的熊彼特”。P8-11

序言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本传记包括了两位主角:一位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另一位则是资本主义创新这种现象。熊彼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令人称奇的性格特点。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而他的洞察力与他所处的发生经济巨变的时代、他自己在几次战争期间的动荡经历及其个人的不幸生活密不可分。

熊彼特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前有关资本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相关,尤其是与他对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和创造性毁灭的强调相关。商业分析方面的专家认为,他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术语密不可分,而第三个术语——“企业战略”则是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普及的,至于第四个术语“创造性毁灭”则是他发明的。熊彼特之于资本主义正如弗洛伊德之于人的心智:他的思想已被普遍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以至于让我们的思想与他的基本思想密不可分。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温熊彼特的生活和工作,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熊彼特这个人及其影响。

尽管熊彼特本人对数字十分感兴趣,但本书不会是一部涉及极多统计数据的作品。不过,在我们认识熊彼特之前,先让我们用一种他很喜欢的快速统计预览法来简单考察一下他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

当今普通美国人的现金收入是1800年时的二十多倍。如果你是美国人,试着想象一下你只花你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来生活,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可能让你不得不去种植自己生活所需的粮食,就像你的大多数先祖在1800年所做的那样。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大约80%的人口仍然非常贫穷。尽管许多富裕国家的人们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依然很难想象大规模贫困的残酷现实,尤其是那些极端贫困人口的悲惨境况。全球几乎有一半人口每天靠不足2美元的收入艰难度日,而美国的人均日消费额大约是100美元。最富有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的37倍。尽管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未能成功地让资本主义造福其国民。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回想一下日本和联邦德国是多么迅速地走出“二战”的混乱状态,这都是一国企业家精神和国家增长政策促进创新的生动写照。当然,美国也向这两个国家伸出了援手,这是因为美国想要日本和联邦德国成为自己的强大盟国,以便在冷战中共同对抗苏联。

另一个例子则与捷克有关。捷克是熊彼特的出生地,地处德国和奥地利中间。在移居美国之前,熊彼特也曾在德国和奥地利生活过一段时间。捷克人民拥有卷帙浩繁的繁荣工业化历史。不过,当纳粹以及后来的苏联强制实行其政治和经济体制后,捷克的经济遭受重创,这种伤害到1990年民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1995年,捷克的人均收入只有德国和奥地利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上升到了三分之二。

这些数字中的绝大部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累积性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如在18世纪之前的几千年里,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每630年才翻一番。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广泛普及开来之后,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每50年或60年就能翻一番,在美国只需40年,在起步较晚却从欧美的先例中获益良多的日本只需25年。甚至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共产党宣言》中承认:“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当《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首次发表时,“资本主义引擎”(熊彼特如是称呼)才刚刚预热。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率先运用了资本主义一词,他们还为资本主义发明了一个反义词——社会主义。不过,要弄清资本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们还要看熊彼特是怎么说的。

从狭义上看,本书讲述的并不是熊彼特的经济思想。相反,它是有关熊彼特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矢志不渝地理解资本主义(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动荡混合体)、资本主义的优缺点与资本主义对个人、家庭和国家影响的书。

熊彼特通过挑战他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思潮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细化分工的趋势,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他不是只把精力放在经济理论上,而是让自己也沉浸在历史、法律、文学、商业、社会学、心理学、数学以及政治学的知识海洋中。由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系,所以他也让自己不仅仅成为一名经济学家。正如一位与其同时代的人所说的那样,熊彼特“可能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博学者”。

在熊彼特漫长的思想之旅中,出现了三次微妙的变化,而本书的三个部分正对应着这些思想转变。最初,他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接着,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上;最后也是他最得意的,他对资本主义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熊彼特在如此之多的领域解开了如此之多的谜团,他时而会为此欣喜若狂,而在这本书中我会将其原委一一道来。

后记

致谢

至今为止,我亏欠苏珊·麦克劳的最多,这本书献给她。她的洞见和在多年法律实践中磨炼的编辑才能影响了本书的每一页,她出色的艺术眼光也影响了每幅插图的选择。许多年来,她一直精心照料我们的家庭,更不用说对我工作的持续支持,这常常是以牺牲她的工作为代价的。歌德曾经写过:“夫妻间是一笔永远无法算清的债,这是一笔无限的、只有通过永恒来支付的欠债。”在我来看,这便是事实。

在写作本书时,我从许多朋友和研究人员那里吸收了大量有关创新和资本主义的知识,他们中有些人来自我的历史领域,也有很多人来自其他领域。但是,在我列举这些朋友和学者的名字之前,我想感谢一下我从自己学生那里学到的很多东西,这种运气真的十分难得。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平均年龄27岁,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产业和公共机构。除了博士研讨班外,选择我的课程包括来自26个国家的95名学生,他们有些来自富裕家庭,但大多数人不是。他们敏锐而热烈地讨论着历史和资本主义性质,甚至偶尔会愤怒起来。如果谁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心聆听这些讨论,那么即使最迟钝的教师也会有所建树。就像罗马谚语曾经说的那样,教学相长。教人者,己亦学。

经验是令人振奋的,而教训是深刻的。很久以前,在苏联解体期间,我要求我的学生们给资本主义下一个定义。在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位苏联学生说:“它是一种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你得到你所挣得的。”在这简短的句子中,这位苏联公民确定了成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支柱:私人产权和法治。自那年以后,他的话在大量试图建立资本主义体制的国家(包括他的祖国,它们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变得日渐清晰。

在我安排的阅读清单中,学生们最为赞赏熊彼特的著作,这也是我为什么撰写这本书的原因。他们对他的资本主义分析的反应——它的收益和成本、它在自己国家和其他任何地方的创造和毁灭效应——是,“是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当我写这本书时,我发现许多人已经说了很多熊彼特偏爱的话题。

受教于熊彼特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当代学生,都应该感谢之前的大量学者。我在脚注中列举了数以百计前辈的名字,以表示我对他们的感谢。不过,我希望在这里再提及五位学者:Richard Swedberg、Ulrich Hedtke、Robert Loring Allen、Wolffgang Stolper和Christian Seidl。

Richard Swedberg教授是一位出色的社会学家,在把熊彼特的工作带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方面,他功不可没。他为熊彼特写过一部优秀的短篇传记,强调了熊彼特对社会经济理论的贡献。他也编辑了熊彼特的论文集,还同Ulrich Hedtke一同编辑了一本无价的熊彼特通信集。Ulrich Hedtke教授维护着柏林的一家网站(WWW.Schumpeter.info),它对任何严肃看待熊彼特工作的学生而言,都是必需品。Robert Loring Allen也写了一部很好的传记,对确证熊彼特和那些已经过世的人的生活历程大有助益。Wolfgang Stolper写了熊彼特的第三部传记,集中于熊彼特的公共生活。Wolfgang Stolper和Christian Seidl教授(熊彼特生活和工作的第五位具有洞察力的阐述者)定位、收集和编辑了三大卷熊彼特在旅美之前的作品。

除了这些研究熊彼特的同仁之外,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至少20位我的博士班学生)帮助我避免了技术错误,理解了熊彼特在学科中独一无二的位置。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不过,我特别感谢哈佛的Mike Scherer和乔治·梅森大学的Jack High。他们都是极富洞察力的老练的经济学家,都完整阅读了本书的手稿,还对它进行无价的改进(Mike Scherer是在初稿完成时,而Jack High则是我写出一章阅读一章,还给我寄来了长长的信件)。在政治科学家中,Rawi Abdelal给了我目前为止最大的帮助,他也阅读了整部手稿,不止一次阅读它的大部分内容,并给出了大量有用的建议。

三位杰出的年轻历史学家改进了我对奥匈帝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和通常意义上的中欧的理解。Alison Fleig Frank引导我通读了有关双君主立宪制,特别是有关维也纳的丰富文献,她也编辑了本书第一和第二篇的早期版本,并帮助翻译了一些艰深的内容。Benjamin Hett在本书撰写最初就开展了长而有效的工作,他是一位老练的律师和一流的历史学家,从熊彼特的早期著作和文章中挖掘出了关键事项,他也帮助我思考了本书的最早架构。第三位年轻的历史学家Jeffrey Fear阅读了全部手稿,并同我分享了他对德国商业史的深刻理解。在写作本书之前和其间,我同他进行了有关创新、产业组织和德国模式资本主义的性质等问题的大量谈话。

与其他任何在商业史这门分支学科工作的人一样,我从小Alfred Chandler那里获益良多。在三十多年中,他一直是我的导师和亲密的朋友,我亏欠他许多,无论在个人方面还是专业方面。我还要提及在商业史方面的三位哈佛长期合作者:在过去六年中,我同Richard s.Tedlow就这本书进行了大量交流;Richard H.K.Vietor为我早期的四章草稿提供了有用的评论,并且在我们令人钦佩的、为商业和政府研究建立了跨学科研究组的前系主任John H.McArthur。的领导下,他已经同我一起工作了十五年;我以前的助理编辑和《商业史评论》的联合主编、仍然在主持该杂志编辑工作的Walter A.Friedman,就如何改进本书提供了独到见解。他常常从自己的写作中抽身投入我的著作,并帮助确定了一些来源模糊的资料。

在我们的创业管理组(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Unit)的同事之中,我最应该感谢的是Howard Stevenson,他创立了该团队并且评论了早期的手稿,Bill Sahlman,他是熊彼特所谓“信用创造”的企业家金融研究的先锋;TomNicholas,一位仔细编辑本书第三章的年轻经济史学家;Teresa Amabile,一位一丝不苟地主持我们研究组的颇具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学生;以及Geoffrey Jones,他是我的好朋友和:Isidor Straus商业史讲座教授的继任者,是国际商业史方面权威学者之一。

我衷心感谢下面这些机会,它们使我可以在不同场合以文件、评论和文章的形式阐述该书的雏形:哈佛商业史研讨班、商业史年会、历史学会、纽约大学有关奥地利经济学的研讨班、《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经济史学会20世纪最佳经济史图书纪念会(www.eh.net.project2000)、((斯特恩商业》(SternBusiness)、《商业史评论》以及在斯特恩商学院的伯克利企业家研究中心,我是那里的首位企业家精神驻校学者。

至于研究和翻译助理,我最感谢的是Holger Frank,他埋首来自哈佛的熊彼特文件的大堆困难资料工作了两年多,他出生在格拉茨,熊彼特曾在那里度过童年时光,也在那里任过教授,还组织了一次研究探险。Holger Frank使我得以踏上熊彼特曾经生活和教书的地方,从熊彼特在捷克共和国的出生地到格拉茨和维也纳,再到波恩以及沿途许多地方。给我研究和翻译以必要帮助的其他人是Kevin Burke、Rustin Gates、Christopher Hall、Takashi Hikino、Susanna Kim、PhilMead、Florian Miiller、David Nickles和Felice Whittum。

五位长期的亲密朋友Jim Baughman、Bill Childs、Paul Glad、:Hubert:McAlexander-和Dick Walton,在本书的各个阶段都给予我巨大帮助,他们阅读各章草稿,给出敏锐的建议。我还遇到了极为明智的编辑和出版商:George Gibson和MichaelAronson,他们给了我相当有价值的忠告。

我从未像撰写本书这样幸运过。除了上述已经提及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之外,两名天才的英语专家Jeff Strabone和Susan Wallace Boehmer细致阅读了我的手稿,并提出了成百条好建议。Susan Wallace Boehme也负责了本书从提交到出版的全过程,既对全局也对最细微的细节进行了准确调整。

像其他任何书一样,没有图书管理员和档案管理员的帮助,此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我特别感谢哈佛普西图书馆的Robin McElheny、史莱辛格图书馆(拉德克利夫学院)的Ellen Shea、艾森豪威尔图书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argaret Burri、维也纳大学图书馆的Dominick Hunger、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Carol Leadenham、科布伦茨的联邦档案馆的Manuela.Vack和维也纳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图片分部的工作人员。我也感谢所有允许我引用或者复制其资源的研究所。在整个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哈佛商学院研究部提供了始终如一的慷慨支持。

当然,本书仍然存在的所有错误和不当是都我个人的问题,文责自负。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这是一部非常敏锐的传记,它真实再现了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一生。

埃德蒙·菲尔曾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托马斯·麦克劳是美国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史学家之一,曾是普利策奖得主。他抓住了熊彼特身上最闪耀之处,全面讲述了熊彼特的理念和人生。他成功地融入了熊彼特的思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熊彼特的所思所想,还向我们阐述了熊彼特思想背后的动因。

《经济学人》

麦克劳没有迷失在熊彼特纷繁复杂的人生掠影之中,而是在熊彼特的天才智慧与跌宕生活中,极为难得地保持了平衡。

《纽约客》

阅读《创新的先知》,是一场非常愉悦的思考之旅。

玛丽斯·奠瑞斯,《华盛顿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