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特殊时期,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承受了本不应该承受的磨难。然而,苦难的历程,使他的意志得到了砥砺,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个性迥异的三个女性和主人公一起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和患难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尘封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万贤滋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故事发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特殊时期,正值风华正茂的他,承受了本不应该承受的磨难。然而,苦难的历程,使他的意志得到了砥砺,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个性迥异的三个女性和主人公一起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和患难真情…… 内容推荐 出生于工商业兼地主家庭的唐诗泓,品行端正、才华横溢、严于律己、工作勤奋,得到了“小老革命”陈延安的仰慕,继而发展为爱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厄运多次降临在他的头上。在逆境中,先后又有两个女性对他表示了爱恋…… 小说比较细致地描写了他对三个女性的复杂情感和友善、无奈的取舍态度。最终是有,隋人未成眷属,“无情人”结成了连理。 整个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文字优美、语言朴实。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似在情理之外,实在情理之中。对人、景的描写采用素描的手法,刻画细腻、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情节丝丝入扣。 试读章节 (一) 唐诗泓于1934年出生在江汉平原水乡的一个书香礼仪之家,曾祖父、祖父是前清秀才。家道殷实,乡间有土地,镇上有商铺。在祖父的引领下,4岁开始读书习文,天赋很好。到1950年,读完了启蒙读本,四书五经,选读了唐诗宋词,诗文也写得很有章法。此时,当地已经诞生了共产党政权,他家发生了变故:土改时划为工商业兼地主。乡间土地分给了农民,家计完全靠商铺维持,但家境还算富裕。由于他父亲对政府的政策持拥护态度,政府也给了他家“开明”的待遇。 为长远计,他父亲决定送他到县城中学读书。唐诗泓在中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歌吟队指挥,版报主编。新思想,新事物,深深地感染了他,扫除了家庭带给他的负面影响,进步很快。对家庭的“两面性”有了一定认识,开始与家庭的旧思想保持距离。他大胆地废除了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逐步减少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开始用学识和劳动挣钱。 学校本着党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政策,对唐诗泓的表现持肯定态度,大小会议予以表扬,几乎成了剥削阶级出身子女的典范。他初中毕业前半年,省城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到学校选拔优生培训,学校根据唐诗泓的表现,提前为他办了毕业手续,保送他进了省“财经专科学校”的短训班。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1954年春天,唐诗泓被分配到B县工作。 (二) 唐诗泓拿着省里的介绍信,心里很是兴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干部的头衔,固定的薪水,和谐的环境,理想的工作……想到这些,他志存高远,热情奔放,便急不可待地向老师辞行、和同学道别。有的同学趁报到的间隙回家一趟,他却没有这个打算,只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托同乡同学捎回了家。 从省城到B县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像样的公路,主要靠一条水道通往。唐诗泓提着一摞书刊和简单的行李,到轮船码头排队买票。还算顺利,当天晚上就上了小火轮。 小火轮陈旧而肮脏,满船烟雾,满船臭气。小贩的叫卖声,呼亲叫友的喊话声,乱糟糟的一片。唐诗泓找到的一个座位让给了一个带孩子的妇女,自己索性站到船舷处,一阵阵水风吹来,呼吸舒畅了许多。船开始缓缓移动,嘶哑的三声汽笛,起锚了。船离岸不久,船内的秩序才慢慢平静下来,随着船行的加速,城市的灯光也渐渐远去。逐渐,人们一个个昏昏欲睡,呼噜声此起彼伏。唐诗泓没有睡意,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夜景:点点渔火与河中的星星相映成趣,朦胧柳岸似一道绿色的屏障,农家袅袅炊烟透着村野勃勃生机。间有逆行的木船驶来,倏忽一声,便撺了过去。船行时产生的哗哗水声,时远时近的阵阵船歌,在静谧的夜空中回响。唐诗泓被大自然的美所陶醉,心旷神怡。他下意识地仰望星空,一想到明天晚上或后天上午便可到达目的地,又产生了一种神往与忐忑交织的心情,更没有了睡意。他不吸烟,灯光昏暗得没法看书。他突然发现,离他不远处有个女孩和他一样,在船舷处托腮静思。过了许久,已是深夜,那个女孩似乎不耐寂寞,主动走过来和他搭讪:“你到哪里去?” “县城。” “你怎么不歇去?”她又问。 “你怎么不歇去?”唐诗泓反问一句。 “满舱人挤人。一些臭男人尽挤你,看着都恶心,站在外面清心些。”她似乎有点无奈。 “我和你一样,也觉得这里清心些。”他随声附和。 “你到县城去工作?” “我是从学校分到那里去的,你呢?” “我只路过县城,到一个叫野柴湖的地方找咱爹咱妈去的。你知道这个地方么?”她打听她要去的地方。 “不知道,我不是这里人。” 他觉得寂寞之旅有个女孩闲聊倒是难得,便问:“你是哪里人?” “咱是陕北人。” “陕北是革命的摇篮,那里一定很美吧?” “美啥,山光秃秃的,满眼都是黄土,很多人还住在窑洞里。你知道窑洞么?” 他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你别以为窑洞不好,冬暖夏凉的。”她见他没有回应,接着说:“咱们那里没有这里富裕,可人心挺好,勤劳、节俭,不像这里人圆滑、奢侈。” “你不要把这里的人看偏了,他们也很勤劳、节俭。只是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别,你看上去就有点不一样了。”他纠正她的看法。 她知道自己说漏了嘴,认错地说:“咱不过是见事说事,如果说错了你别往心里去。” “没有,没有。” 双方沉默了一会儿,她忍不住无话找话说:“你知道陕北人最爱吃什么?” “不知道。” “咱们陕北人最爱吃小米粥、油馍馍。” 他不置可否的“哦哦”应着,她便唱起了“独角戏”,从陕北人的个性、生活习惯,一直讲到“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她很爽朗、健谈,虽然看不清她的面部表情,他觉得她是一个旷达的女子。她讲着讲着,全没有顾及对周边人的影响。 这时就有人出来干涉了:“深更半夜吵什么,不让入睡觉?” P3-5 序言 追忆过去,几乎是老年人的共同习惯。回望走过的人生旅程,有时平淡如水,有时激情如潮。这是我的一种心情体验。 2008年春,我在写一篇小文的时候,忽然触动了一件往事,使我思绪涌动,不能自制——这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 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这些政治运动中,我激动过、彷徨过、恐惧过、颓伤过、兴奋过……我应该算是幸运的,没有“伤筋动骨”;而我同龄人中的少数人,却没有我幸运。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时候,承受了不应该承受的苦难。一些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爱情上的不幸,改变了人生轨迹。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小说叙述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历、个性迥异的三个女性和主人公一起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和患难真情。在故事的发展中,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针砭了世俗中的假、恶、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过去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们进行了彻底平反,解除了多年来套在他们思想上的桎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是我写这部小说的思想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感到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要求自己尽力写得真实一些,写得简明一些,写得精彩一些,避免冗长的赘述与晦涩的语言。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总是有距离的,我也绕不开这条规律,这也算是这部小说存在不足之处的遁词吧。 我希望这部小说,同龄人读了以后,能认同过去,珍惜今天;青年读者读了以后,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这些如烟往事,似涓涓流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万贤滋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