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文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离石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对人民无私奉献。赵子文同志带领人民筑坝治水兴修梯田,破解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一大难题;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找到了贫困山区改变面貌的一条出路;实事求是钢粮齐抓,留下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一段佳话;临危受命兴修水库,铸就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一座丰碑……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人民所需、群众所盼。
让我们翻开《忠魂颂》,耐心地读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忠魂颂(原中共离山县委第一书记赵子文事迹记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明亮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子文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离石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对人民无私奉献。赵子文同志带领人民筑坝治水兴修梯田,破解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一大难题;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找到了贫困山区改变面貌的一条出路;实事求是钢粮齐抓,留下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一段佳话;临危受命兴修水库,铸就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一座丰碑……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人民所需、群众所盼。 让我们翻开《忠魂颂》,耐心地读一读。 内容推荐 《忠魂颂》一书,颇为详实地记述了中共离山(离石)县委书记赵子文同志清贫一生、勤政一生、为民一生的奋斗足迹,熠熠生辉地折射出共和国第一代县级领导不避艰危、不辞辛劳、不谋私利的高风亮节。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领导干部学以资政的典范,更是我区青少年永久传承的财富。 目录 第一章 集灵气穷汉教子 遭残害志士投身 第二章 初出马交城挑担 刚解放晋中任职 第三章 赴三县担任主干 凭人气赢得好名 第四章 搞企业晋华受命 扭亏损厂子翻身 第五章 到离山深入调查 尽全力落实批示 第六章 严律己品质高贵 留美誉有口皆碑 第七章 领精神电台表态 巧安排钢粮齐抓 第八章 抓落实铺兵摆阵 察实情明察暗访 第九章 反右倾据理争辩 遭批判引火烧身 第十章 回离石检讨错误 开大会清除流毒 第十一章 作检讨群众否认 发檄文全国批判 第十二章 观场面声大势壮 看结果劳民伤财 第十三章 当秘书任劳任怨 改错误真心实意 第十四章 肃流毒株连多人 冒风险申诉不止 第十五章 修水库呕心沥血 遇滑坡痛不欲生 第十六章 患疾病治疗已晚 赴九泉心系吕梁 第十七章 迎灵柩一路祭奠 遵遗嘱黄土掩埋 第十八章 居官位永不变色 为乡亲竭尽全力 第十九章 屡平反终归彻底 扫阴霾重见睛天 第二十章 守节操艰难度日 众儿女奋发增光 后记 试读章节 穷人的孩子也想睁开眼睛。赵子文在父亲的呵护下,从十岁至十二岁在本村小学念了三年书。说是三年实际不够一年半。除了学校规定的假期,还有老师的旷课,更多的则是家庭的拖累。农忙了,父亲总是叫他去帮忙,他自己也不忍心让父亲一个人受罪。因此,从春到夏到秋,耽误的日子很多。然而,这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赵子文同志虽然在校念书的时间不长,但他很勤奋。别人念一遍,他念两遍,三遍;别人抄一回,他要抄好几回;没有书本自己借来抄;没有笔墨,就在地上写。老师教的知识他都要弄懂学会,否则决不肯罢手。由于刻苦努力,加上脑子聪明,他的学习成绩相当好,常常被评为优等学生,受到奖励。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个讨吃要饭的穷小子居然也念上了书,有了粗通文化。上学时,他父亲教育他:“咱无钱培养你升官发财,只认下几个村名、人名、数字,别人哄不了咱就算啦!”他铭记父亲的教导,事实上他从书本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远远超过了认几个村名的要求。父亲教导他,长大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多操些好心眼。赵子文铭记着父亲的教诲。 年幼时,他也相信命运之类的迷信说教,还跟着父亲做过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但是念书以后,他不再相信封建迷信之类的东西了。他认识到命运不是上天决定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敢于奋斗,勇于拼搏,就一定能改变贫穷的命运。他就不相信自己会穷一辈子,穷到底。然而,怎么奋斗,怎么拼搏,当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于是他苦苦思索,孜孜追求。 辍学以后,他给有钱的人家拦牛放羊。一个十三四岁孩子赶着牛羊在深山野洼里放牧,苦楚是可想而知的。渴了喝几口河水,饿了吃一些野果;刮风下雨没避处,豺狼虎豹来了发躲处。为了赚几个小钱他把小命都搭上了,贫穷和苦难折磨着他,也锻炼他成长。 十五岁开始,他不再给人家拦牛放羊,开始正儿八经的种地,像他父亲一样整天爬在黄土地里,头朝地,背朝天,送走了太阳,迎来了星星。他辛勤地耕耘着,急切地期盼着,希望有个好年景,渴求过上好生活。但是,穷人的汗水只能润湿干涸的土地,却不能滋润出幸福的生活。这使赵子文逐步认识到光靠辛勤劳动是改变不了贫穷命运的,然而,怎么改变这种命运呢?他却十分茫然。 后来,村里有了共产党的活动。从村里几个地下党员那里,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熏陶。这时,他才真正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推翻旧社会,建立新制度,实现人人平等、自由。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跟着共产党,共产党是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唯一政党。于是他也想加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乡亲们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利益。 1938年,他慎重地向组织提出入党的申请,由李喜照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他家是雇农成分,没有预备期,直接吸收为中共正式党员。党组织派人跟他谈话时,他响亮地回答:“我入党就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不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他的誓言,这就是他的庄严承诺。 入党以后,赵子文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话语多了,笑声多了,人也精神多了。他整天和村干部们在一起为乡亲们跑腿、效劳。他身上充满用不完的力量。区上送信,他主动跑腿;村里开会,他积极喊人;有什么需要办的事情,他都主动请缨。由于他努力工作,严守纪律,办事稳妥,组织上让他先后在村里担任牺盟会干事、村农会秘书、支部书记、村长等职。P004-005 序言 当官为了什么?为了人民,为了民生。赵子文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人民喜爱的好官。他1938年入党,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行政村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地委委员及晋华纺织厂、山西水利建设工程总队等单位党委书记。赵子文同志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一贯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党、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艰苦,积劳成疾,1962年病故时年仅42岁。1958年在担任离山县委第一书记期间,因在全民“大炼钢铁”的浪潮中,坚持实事求是,主张“禾田在地,秋收在即,秋前小搞,秋后大搞”而被批判、撤职。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处理,赵子文同志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不带半点情绪和牢骚,毫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终结。正如他的亲密战友、原离石县委书记王健同志在祭文中讲的那样:“赵子文同志是经得起党严格考验的优秀党员,是历尽政治风波的坚强战士,是忠于人民的好儿子。” 赵子文同志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蒙冤受屈,离石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搜集、整理了赵子文同志一生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力图反映赵子文同志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风范,尤其是反映赵子文同志亲民、爱民、为民的动人事迹。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净化人们的灵魂,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实践“以人为本”、关注国计民生的执政理念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编印此书的初衷。 让我们翻开《忠魂颂》,耐心地读一读。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关于赵子文的文章?近两年我看到好几篇反思、批判大跃进的文章,读那些文章时自然想起了“大跃进”的悲剧人物赵子文同志。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现任离石区关工委主任,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离石县人大主任闫永安同志心里也早已萌生了把赵子文同志的一生编成一本书,以教育后人如何做官如何为人,经老闫提议,我们俩不谋而合。同时此举也得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茂权、李刚毓、雒鸿翔几位老领导的大力支持。至此我们就成立了写作班子,由闫永安主任牵头、我执笔,历经两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书。赵子文同志是1956年底到离山县委担任第一书记的。1958年大跃进期间因提出与“大跃进”不相符合的工作方针而遭到批判、撤职的。他的“禾田在地,秋收在即,秋前小搞,秋后大搞”的实事求是的观点至今在离山地区广泛流传,赵子文同志因此也成为离山人民念念不忘的好书记。他的事迹、他的精神永远留驻在离山大地。 有几件具体的事情又坚定了我的写作信心。一件是1958年我在成家庄大炼钢铁时住在离战区五里的王家坡村。一天我们下工回到驻地,见十几个人聚集在房东刘大娘家,沉着脸流着眼泪,气氛十分凝重,后来才知道那是村里的共产党员自发地走在一起议论刚刚被撤销县委第一书记的赵子文同志。他们觉得对赵子文同志的处分是错误的,因而凑在一起为赵子文同志鸣不平,甚至要找地委、省委说理。当时我就想,一个县委书记能受到农村党员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拥护真不简单啊!再一件是1961年赵子文同志逝世之后,我作为贺昌中学的一名学生排队去东关汽车站迎接他的灵柩。公路两旁拥挤的人群、悲伤的面孔以及悲壮的场面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永不泯灭。还有一件是2007年上半年我从李洪同志那里接到老干部赵旭写的回忆文章《路祭》,说的是赵子文同志辞世后灵柩回离石、方山时沿路干部群众自发祭奠的情况。《路祭》有力的震撼着我的心。这样一个好人,这样一位好官,我能不写他吗?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关工委一起工作的几位同事,告诉给熟悉赵子文同志的王俊仁、雒选民、冯亮、秦润元等老干部,同时告诉给赵子文同志的家属,大家都支持、鼓励我写赵子文同志的事迹。 考虑到我在关工委做事,考虑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决定以关工委的名义出书,由我执笔。 《忠魂颂》是怎么写成的?我和赵子文同志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所以一切材料都要间接获得。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走访熟悉的人,一条是查阅相关的资料。熟悉的人包括乡邻、同事、亲人三个方面。我们两次深入赵子文同志的故乡马坊乡秦家崖村,一次深入赵子文一家人居住过的交城山贺家庄村,找乡亲们了解情况。由于时间隔得太久,许多乡亲并没见过赵子文同志,关于赵子文同志的故事也是听年纪大的人说的,而那些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已经作古。好不容易找到马玉喜、苏翻花等几位年长者,才了解到一些早年的情况。 赵子文同志在好几个地方工作过,他的同事应该很多了,但健在的真正了解情况的又屈指可数,于是我们东奔西跑找那些熟悉赵子文同志的人。找人本来就困难,找到的人又不一定能说清楚。有的想说却说不清,有的所问非所答,有的说上半天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材料,我们只得大海捞针。我们先后走访了71人、85人次,跑了柳林、方山、交城、平遥、文水、汾阳、榆次、太原等赵子文同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我们还访问了赵子文同志的夫人李洪同志。我们是在病榻前访问李洪同志的,她虽然病痛难忍,还是讲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调查线索。赵子文同志的子女也提供了不少材料。 调查材料的过程也是我们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赵子文同志的许多动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教育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同时也震撼着我们。准确地说调查材料的过程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我们学到了赵子文同志的许多好思想、好品德。我们不仅被赵子文同志的事迹、精神所感动,而且被一些被调查人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走访赵子文同志当年的通信员成振亮以后,成振亮到处帮我们搜集材料,还替我们预约了许多熟悉情况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成振亮整天骑个自行车在外面跑,说是早就盼望有人整理赵子文同志的事迹了,自己能在这方面出点力完全应该。七十九岁的秦润元老人和李在义老人,不顾体弱多病,两次主动带我们去方山秦家崖和交城山里调查材料,还负责某些材料的审核工作,精神感人至深。走访交城山里一百多里远的八十九岁高龄的张志录老人时,老人听说整理赵子文同志的事迹感动地抱着我们大哭,一个劲儿地说“那是个好人,应该写。”走访坐着轮椅的王明l司志时,老王流着口水,不住地说:“给好人立传是积德之举。”他勉励我们一定把书写好。还有李云、高仲科同志不仅口头提供材料,而且写成书面材料。调查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动人故事让人铭记不忘。 我们查找了与赵子文同志有关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赵子文自传、处分决定、上报材料、批判文章、平反决定、回忆文章等。这些材料有的是赵子文同志的家属提供的,有的是从档案馆寻找的。柳林县档案馆,对提供赵子文同志的材料做了积极的配合。他们翻阅了赵子文在离石期间的全部资料,将与赵子文同志有关的材料全部复印出来,给了我们无私的帮助。晋中市委和山西省档案馆也为我们查找赵子文同志的资料提供了方便。 在调查知情人和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由我负责写作。我们采用成熟一部分写一部分和写出一部分交由熟悉情况的人审阅一部分的办法。写作时我们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赵子文同志,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赵子文同志的情况;二是以事实为依据,适当扩展、描述,但绝不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三是涉及到的人和事在说清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婉转一点,温和一点,避免无意伤害别人。对赵子文同志的评价也是有理有据,不无限拔高。依据是王健同志代表离石县委给赵子文同志致的悼词、1963年离石县委、政府给赵子文同志题写的碑文以及1979年晋中地委给赵子文同志的平反决定。这些都是组织认定的,我们对赵子文同志的评价、表述始终没有突破这些框框。 书稿三个月草成修改达四个月之久,大的修改有三次。第一次是边写边改,我将写出的文稿交给我们关工委的四位老同事和冯亮同志修改,这个过程与我写作的过程一样长。第二次是邀请了三方面的人修改,有把握思想观点的理论水平较高的成久生、康丕廉等,有核实事实的知情人秦润元及赵子文同志的子女等,有推敲文字的文学修养较高的崔有铭、王爱民等。他们的修改意见除留在文稿上以外,我们还召开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了他们的意见。第三次是让我们编委会的同志分章节审查,然后召开审定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书稿基本确定,我们于六月份付梓。在付梓前我们还征求了市人大主任岳培民、市关工委主任郝有亮、区委书记刘云晨、区长刘广龙、区委组织部长曹万新等领导同志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 本书编排了二十个章节,书名原来叫《赵子文的故事》,后来改为《忠魂颂》。在本书脱稿之时,我得真诚地感谢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诸位同志。能有这么多人帮助我审查、校对书稿,实在是荣幸之事、我感激不尽! 赵明亮 二○○八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