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集体回忆特吕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良//陈柏生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镜头下的欧洲最迷人;他银幕上的女人最风情;他故事里的爱情最真挚;如果缪斯是男性,他一定是特吕弗那样……

陆离、迈克、岸西、舒淇、蔡明亮、毛尖……集体回忆!以影迷的角度向特吕弗致敬,每一篇都记录了影迷对特吕弗的爱。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本书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内容推荐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他14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电焊工等多种职业。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之后,特吕弗当过记者,但却因为1951年应征入伍而被迫中断。1953年他复员回家,在亦师亦友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帮助下,开始在《电影笔记》和《艺术》上发表他那些观点犀利的电影评论。

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击》,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几乎一年一部。

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去世。

本书以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特吕弗(1959-1984)为主要对象。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目录

前言:永恒的特吕弗梁良

序言:我与特吕弗结的缘 陈柏生

第一章:特吕弗其人

 特吕弗小传 卫灵

 生活与电影画上等号 家明

 特吕弗特写陆离(翻译)

 我在三藩市遇见了特吕弗 迈克

 我在巴黎会见了特吕弗 黄国兆

 绿屋外的春天——“新浪潮”回顾,兼怀特吕弗 刘森尧

第二章:特吕弗其片

 特吕弗作品简介卫灵等

一次访问(短片1,1954—1955)

顽童(短片2,1957)

水的故事(短片3,1958)

四百击(长片1,1959)

射杀钢琴师(长片2,1960)

朱尔和吉姆(长片3,1962)

安托万与科莱特(《二十岁的爱情》法国片段)(短片4,1962)

软玉温香(长片4,1964)

华氏451度(长片5,1966)

穿黑衣的新娘(长片6,1967)

偷吻(长片7,1968)

密西西比号上的塞壬(长片8,1969)

野孩子(长片9,1970)

夫妇生活(长片10,1970)

两个英国姑娘(长片11,1971)

像我一般美丽的姑娘(长片12,1972)

日以继夜(长片13,1973)

阿黛儿·雨果的故事(长片14,1975)

零用钱(长片15,1976)

爱女人的男人(长片16,1977)

绿色的房间(长片17,1978)

飞逝的爱情(长片18,1979)

最后一班地铁(长片19,1980)

隔壁的女人(长片20,1981)

情杀案中案(长片21,1983)

 大陆、港、台三地的特吕弗片名 舒明

 那个不停逃跑的孩子——安托万的故事 孤草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黄爱玲

 不吃早餐的男人 欧嘉丽

 漫谈特吕弗电影里的孩子 文思聪

 兜巴星:《日以继夜》 岸西

 野兔的旅程:《四百击》 一一零八

 对爱的坚信和固执——特吕弗版本 舒琪

 等待一个星期天——最后一部电影《情杀案中案》 罗卡

 特吕弗的电影世界 黄建业

 画面与音乐天衣无缝的结合——特吕弗与德勒吕 朱冠来

第三章:特吕弗其文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序特吕弗/杜杜(翻译)

 我怎样拍《野孩子》 特吕弗/石琪(翻译)

 特吕弗是不是全世界最陕乐的人?——是。 特吕弗/邓小宇(翻译)

 《安德烈·巴赞论让·雷诺阿》序 特吕弗/陆离(翻译)

 侦探小说万岁 特吕弗/香港《电影双周刊》(翻译)

第四章:特吕弗其书

 访问之最——《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若愚

 人始终比电影更重要——读《特吕弗书信集》 王庆锵

第五章:特吕弗其迷

 特吕弗香港传奇 小伟

 从《第三类接触》谈起——特吕弗访问记高淑斌(翻译)

 最后一次越洋遥访张潜(访问、记录)

 日子走下岁月的山坡吉尔·霍布丝访问/蓝石(翻译)

 1984年秋·悼念特吕弗 陈柏生

 “陆离与《中国学生周报》与特吕弗,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情网。” 吴智

 “游弋于童年的梦与青年的热望的海洋中,朦胧地从电影中认识人生。” 罗卡

 敬悼壮年早逝的法国“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 陆离

 1985年·特吕弗一年祭——顽童的岁月是这样流过的 Ann Gillian/停亭、纪二、劳卫唐(翻译)

 1994年·特吕弗十年祭——他不用再恐瞑了 陆离

 2004年·特吕弗二十年祭一《你那边几点》导演手记 蔡明亮

 戏中戏未完 迈克

 偷吻特吕弗 林震宇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毛尖

 痛苦一直沉默 霍丁

 特吕弗情痴篇——爱之颂,也是爱之悼 潘国灵

 当我在蒙马特 王贻兴

第六章:珍藏特吕弗

 特吕弗书信手迹

 仍然有一个错觉……

 特吕弗与花生漫画

 特吕弗电影音乐唱片封套选刊

 特吕弗书影选刊——特吕弗写的书,写特吕弗的书……

附录:本书作者简介(出场序)

试读章节

这些日子,弗朗索瓦·特吕弗正在拍摄《两个英国姑娘》,在诺曼底,那儿有盐,有石,有悬崖峭壁的风景。改编自让·皮埃尔·罗歇(Henri-Pierre Roche)的一个小说,你记得《朱尔和吉姆》也是他写的,现在这电影却刚好把《朱尔和吉姆》的情节反转过来:上次是两个男子爱上了同一个女子,在《两个英国姑娘》则是两姐妹爱上了同一个法国人,由于到国外度假的缘故,所以先后遇上了,时间是1910年。至于音乐,差不多跟《朱尔和吉姆》一样的令人飘然兴奋,又是乔治·德勒吕的手笔。让·皮埃尔·利奥饰演那个男孩,杰卡·玛汉和史蒂斯·登达,两个都是英国人,同样年轻,同样会讲法文,则饰演那两个女孩。要是你担心他恐怕会是在冒险重复他自己,那么即使是特吕弗的重复,也一定比好多导演的初创,更具影响,更加重要。

还记得特吕弗跟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无异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新贵族,也就是五六十年代“新浪潮”的顶峰,至今为止依然是艺术上一泓高涨的深水。可是特吕弗热爱生命,戈达尔却沮丧绝望;特吕弗喜欢用写实的手法,另外一个却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特吕弗总充满着聪慧文雅的幽默,戈达尔最近却由于政治方面高度严肃的投入,同时又着急于描绘黑暗与悲伤,不断直竖怒发。但他们曾经一度是接近的好朋友,在精神上甚至是一齐长大的,都是那本深具影响力的《电影笔记》的影评人,就是这本杂志,具现又反映了法国电影的复苏与繁荣。如今戈达尔却公开指责特吕弗保守又轻浮,而特吕弗却这样全然善意地批评说:“戈达尔一向已经着迷于青年和政治。过去在《电影笔记》的时候,他就写过很多关于苏联电影的文章,甚至斯大林主义的。基本上,他其实是个花花公子,却挣扎着来反抗他自己花花公子的实质与形态。所以即使是他那些政治性的决定和选择,也有一点过于精致过于考究的痕迹。他好像觉得颇难于去表达他自己,不知道用哪一种语言才好。”

《断了气》是戈达尔第一部重要的电影,一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同年的《四百击》,则是特吕弗的——也是有史以来最诗意最有力的影片之一,而且历久常新。但是戈达尔却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以电影为政治的宣传工具,并且相信一种叫做“工人阶级的电影”,只让最有耐性的业余影痴以及“左派”空泛理论者私下观看。特吕弗却宁愿相信在票房方面大受欢迎的影片,羡慕意大利电影“它那历史悠久的传统,擅长制作世故的讽刺电影,又深受大众欢迎”,同时更着意去找寻一种直接的语言,但既不要不诚实,又不要过分的简化。而且他还毫无反叛地接受了成就带来的某些特权:虽然他的影片一向都由他自己的公司“马车电影”来负责制作,但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却购买了他最新作品《夫妇生活》的发行权,而联美影片公司又购买了他上一部作品《野孩子》。在伦敦,他住希尔顿,而现在,穿过风扬的网纱窗帘,向下注视着海德公园,他看来整洁、细小、严肃,衣着讲究,抽着一支“芝妲”,却不喝酒或者咖啡,因为它们会妨碍他安眠。

他最近完成的《夫妇生活》很快就会在这儿上映。这是一部轻松闪烁的喜剧,充满巧妙的对白,泉涌的笑料,让我们看见安托万·达诺结了婚,却被一个小猫模样的日本女子引诱,离开了他的妻子。这日本女子是东西文化交流下的一个混合,穿迷你裙的时候迷人,穿和服的时候诱惑。“这应该是最后的一个片断了”,特吕弗说,关于他一直在拍摄的安托万·达诺的一生,这个他在《四百击》里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会犯罪的孩子。后来在《二十岁的爱情》,那四部曲之一(按:当时还未有第五部《飞逝的爱情》;译者注:该片由特吕弗、奥福斯的儿子马赛·奥福斯、罗西里尼的儿子连西诺·罗西里尼、波兰导演安德烈·瓦伊达、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联合导演,每人一段,以《二十岁的爱情》为题),安托万则是一个青少年,到《偷吻》他已长大了,经历了他第一次笨拙又失落的私情经验,然后到《夫妇生活》他就跟克劳德·杰德结了婚,这个他在《偷吻》里面的爱人。但这两部近期作品,都似乎缺乏《四百击》道德性的尖锐,因为《四百击》虽然同样纤巧似轻纱,却明显是部宣道的影片。现在,这两部影片却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日常生活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美,甚至关于种种琐事以及柔情,拍来也毫不畏羞。各式事件,整个故事,以至大小主题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唯有人物、对白、意境、步态,才是最重要的。而特吕弗的观察非常敏锐,他的幽默亦经常满含辛辣或者宽容。“在《二十岁的爱情》,达诺堕入情网,成为对方全家一个最好的朋友,常常出现在女孩家中,最后甚至几乎有点在那里寄生起来了。但是结尾的时候,女孩与男友走到外边去,却留下他一个人面对电视机,陪伴她的双亲……”特吕弗回想这个电影,不觉笑起来。

让·皮埃尔·利奥,从头至尾饰演达诺。他是在1959年开始应征试镜,就像其他数十个男孩,希望可以获得《四百击》的角色。特吕弗挑选了他。他的演出也非常突出,时而愠怒,时而焕发,但永不过分伤感,也永不不真实。特吕弗对小孩一直都有这份才能,因为让·皮埃尔·卡戈尔在《野孩子》里也是戏剧化而从不过分。之后利奥慢慢长大,特吕弗与他一直保持联系,直至1964年,他甚至做了《软玉温香》的助手。后来到《偷吻》,特吕弗重新继续拍摄那一度中断了的达诺的故事,这时利奥看来竟像极了他的导演。不错,他比较瘦削,比较强壮,他的鼻子更加高耸,他的脸有更深的高低,表情的变化又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幅度,但是那种相似,实在是令人惊异的、奇诡的,谁都不会觉察不到。“让·皮埃尔纯粹是一只避役(按:避役是一种懂得随时变色以保护自己的动物),他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特吕弗说。他显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又说拍摄《野孩子》等于再次感受拍摄《四百击》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这套电影题献给让·皮埃尔。平日他却常常喜欢跟我开玩笑,然后如果我导演他做些什么,他就总会一下子忽然大笑起来”。问他到底两个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如何?特吕弗却提出了一点异议:“我小时候远没有那么开放,内在的世界要更加强烈得多。他却属于聆听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一代,一个视听世纪的孩子!”

特吕弗的导演生涯,十多年来越来越倾向于一种“个人的电影”。在某方面来说,他实在是银幕上第一个阡悔诗人。安托万·达诺就是他自己,他的“另一个自我”。虽然他说“一个人可以拍一些与他自己经验距离好远的电影——譬如就看看《华氏451度》吧”。他却在我们面前解开了他孩童时代与青少年时代的种种紊乱,解完一个线轴又一个线轴,只是从不自我放纵,也从不自怜,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作家一种亘古的特色,转用于“电影”这种媒介。那既不是自负自大的自传,也不是一次痛苦的良心检查,而是一些个人的说白,一些轶事性质的回忆。

一如《四百击》里的安托万·达诺,特吕弗小时候也曾被送往感化院。在那部电影里,起先是逃学,然后是家庭争吵,再然后是离家出走,以至小小偷窃,四处游荡,更多的家庭争吵,更多学校里的麻烦,直到最后安托万变成少年犯。特吕弗说关于安托万父母的性格描写——她性感、刚愎、自私,他软弱、谐趣、爱好和平——都是真实的,结果使他双亲大为不悦,又非常痛苦。而事实上,特吕弗确在感化院里住了七个月。在这之前他本来早就迷上了电影,便在那里写信给大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巴赞照顾了这个孩子,并为他找到工作。“我小时候常常拒绝到别的地方度假,非常害怕错过了在巴黎放映的电影。我还憎恶一切可能伤害电影的东西——舞台剧、体育、旅游、跳舞、流行音乐。”到了18岁,为巴赞工作一个时期后,特吕弗便参加军队服兵役。“那时,整个法国都在反对参军。我当时觉得他们很势利,便决定自动参加。不过选择了那样一个时候却真是傻透了,因为印度那边的战事正好刚爆发,但我迫使自己去爱军队,尽力强迫自己那样做。”他笑起来,“结果六个月之后,我当了逃兵。”这切切实实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特吕弗做逃兵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军人,虽然他还不曾被派到战事前方去。“他们把我关在德国一个军事监狱里,巴赞就到军部去全力为我求取一次缓刑——他绝对是一个奇异的人,他的一生都为了别人而奉献出来了。”八个月之后,巴赞终于成功将特吕弗从军事监狱转移到一所比较舒服的精神病院,在那里又过了八个月。特吕弗回忆这些事情,态度很愉快。“他说服他们,说我患上了‘性格不稳定’的症状。”P12-16

序言

我与特吕弗结的缘

陈柏生(香港《电影双周刊》社长兼总编辑)

首先我要承认,我并不是标准“杜迷”,我甚至已经忘记了我第一部看的特吕弗电影是《四百击》还是《偷吻》?是在“第一映室”看的还是京华戏院的早场?

数十年来,我这个非“杜迷”也和特吕弗“交”过几次手。有一次“火鸟电影会”临时换映《四百击》,负责编印节目单张的我,一时情急,从《文林》剪下一段介绍便拿去付印。后来,陆离说我“睇前唔睇后”(按:粤语,意为看前不顾后),原来此文引用了一段资料,然后在后边指出这段资料是错误的,还指出片中的男孩叫“安托万”,文中竟说他叫“彼埃尔”。而我竟然原文照“剪”照“贴”,真是“瘀”到“痹”。

做了《电影双周刊》的编辑,自然有很多机会碰到有关特吕弗的消息。在1984年听到他的死讯时,第148期已准备付印,只能在“编辑室报告”里腾出三分之一的版面写了一段讣告,悼念特辑则要到149期才发表。我在序言中说:“特吕弗的病逝,难免令人心理上有失衡的感觉。尤其是特吕弗才52岁,正值盛年而死,更特别令人惋惜。”

一年后的10月,《电影双周刊》连同香港艺术中心、法国领事馆文化部及各大专院校电影会举办了“特吕弗回顾展”,选映了包括他最后一部作品《情杀案中案》在内的16部长片和2部短片,还编印了一本特刊。特刊的编辑是张锦满与黄志,但每一页都可以找到我的踪影。我在每一页的角落都辑录了一句特吕弗的语录或是别人对特吕弗的评语。从10月24日起,《情杀案中案》在新大华戏院上映两星期,票房收入54万。七除八扣之后并无钱赚,但总算在他逝世周年的时候做了点事。意想不到那个陈年拷贝在2004年的回顾展还派上了用场——原来法国寄来一个法语无字幕的拷贝,只好临时拉那个旧拷贝“顶当”。

2004年是特吕弗逝世20周年,梁良提出编一本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作者的纪念文集。原定是七成旧稿三成新稿,但大部分作者都非常认真,一改再改,三校四校。梁良回台湾后我接手,拖拖拉拉地便赶不及10月出版。然后一拖再拖,我有《电影双周刊》的编务工作,10月到12月要筹备“两岸三地影评人研讨会”,到今年又要搞“金像奖”,还抽了点空去帮帮“金紫荆奖”,我把责任“卸”了给陆离,陆离做了最后的冲刺,反过来要追我这篇序言。

特吕弗如有知,知道曾有一批中国影迷,为他奔走,搞影展、搞纪念文集,应感欣慰吧!

2005年4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拍电影可说是改进生活,因为拍电影时我们会将生活重新安排在菲林内,使它适合自己的口味。拍电影也可以说是童年游戏的延续,我们可以整理我们某一时刻或长久性的思想感情。

——特吕弗

特吕弗的电影就是特吕弗的故事:真挚、热情、勇于尝试,对生命既惊且喜,对电影执迷不悔。当然,还有倾泻着的无休止的爱。

——卫灵

由新秀而大师,他使我们共鸣过多少次,深思过多少次,觉得活着十分有意义过多少次,是说也说不尽的。

——迈克

因为他,这个世界的缺陷不那么致命;但是没有他,我们就像最后一班地铁里的乘客,疲倦又孤独。

——毛尖

特吕弗在我们面前解开了他孩童时代与青少年时代的种种紊乱,解完一个线轴又一个线轴,只是从不自我放纵,也从不自怜,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作家一种亘古的特色,转用于电影这种媒介。

——VOGUE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