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序欣先生是个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的老人,而他的精神田园却是丰富多彩的,“吟竹诗含翠,颂梅笔带香”,在这本《桑榆集》里,我们能读到家书的亲挚,散文的清新,小小说的含蓄,朗诵诗的大气,杂谈的博识,读后感的深切,通讯报道的平实和地方志的简明。总之,邹先生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应手写来,笔致雅丽,毫无堆垛冗杂的现象,“拼盘”中不乏色、香、味与质兼及的佳肴,品尝即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桑榆集 |
分类 | |
作者 | 邹序欣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邹序欣先生是个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的老人,而他的精神田园却是丰富多彩的,“吟竹诗含翠,颂梅笔带香”,在这本《桑榆集》里,我们能读到家书的亲挚,散文的清新,小小说的含蓄,朗诵诗的大气,杂谈的博识,读后感的深切,通讯报道的平实和地方志的简明。总之,邹先生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应手写来,笔致雅丽,毫无堆垛冗杂的现象,“拼盘”中不乏色、香、味与质兼及的佳肴,品尝即知。 内容推荐 邹序欣先生这本《桑榆集》,是个“拼盘儿”,由家书、散文、小小说、诗歌、杂谈、读后感、通讯报道和地方志等缀合而成,几乎都是退休后撰写的。除了家书,多数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过。 在这本《桑榆集》里,读者可以体会到邹序欣先生内心的真情。 目录 家书 给孙儿的信/001 给孙女的信/064 散文 春笛/083 晨韵/084 白玉兰/085 聆听鸟语/086 雅趣/087 村舍中的“海洋世界”/088 枫叶赞/089 谒中山陵/091 文韵悠悠新阁美/092 访常熟碧溪/094 小三峡风光/096 瞻谒屈原祠/098 莫干山风光/099 小小说 虚惊/102 遮不住的清辉/103 折断了的蜡梅花枝/106 跳槽者/107 生命之树/108 病友/110 溪水潺潺/112 诗歌 炒茶师傅的手/116 小镇清洁工/117 窑与砖/117 树干/117 刺玫瑰(二首)/118 新年的钟声/119 包饺子/120 微笑/120 立交/121 双拐的叩击声/121 小镇的清晨/122 寄还孙敏(五首)/122 国庆颂/126 回归颂/129 活力颂/132 满江红(六十年前)/134 贺“大冬会”健儿/135 沁园春(风亦清和)/135 唐多令(黑浪起汪洋)/136 陈江会谈/136 浣溪沙(剪叶描花又一春)/137 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137 浣溪沙(喜祝三通酒满斟)/137 书愤/138 烛影摇红(应友诚邀)/138 夜读荣国英先生《寸草集》/138 读《科学家教故事集》/139 读友人书法集/139 读《莲华经》/139 题友人书室/140 浣溪沙(贺卡轻裁展锦笺)/140 相见欢(熊牛变幻难期)/140 劝友择偶/141 致退休教师/141 赠忘年之交/141 某老/142 致赌徒/142 竹枝词(高灯亮场乐声扬)/142 中华世纪坛/143 中越陆地界碑/143 庆贺南极考察站建成/144 浣溪沙(冰盖高端路打通)/144 庆贺“神舟”飞船试飞成功/144 “神七”赞/145 水调歌头(双节相携至)/145 看歌剧《江姐》/145 纪念辛亥革命/146 纪念抗日战争/146 除夕/146 听“七五”计划报告/147 题自学考试毕业合影/147 玉蝴蝶慢(独运匠心奇策)/147 浣溪沙(笃信诗词恋老人)/148 纪念屈原/148 凭吊/149 端阳/149 1999年元旦/149 文明礼貌月/150 2007年重阳/150 2008年重阳/150 2009年重阳/151 野菊花/151 蜡梅/151 竹/152 行道树/152 大棚蔬菜/152 虬根/152 春晨/153 惜春/153 观村民画展/153 咏柳/153 绿化/154 人蜀吟(九首)/154 游雁荡山/156 漓江/156 相聚/157 酬友人/157 浣溪沙(六秩春秋又校辰)/157 兔年吟/158 答小徐/158 致授章/159 致岳范/159 杂谈 不必苛求陶渊明/160 请来个“问今是何世”/162 他们为何自“贬”身份/163 “遮眼法”必失灵/164 从一则因妒投毒的报道说起/165 离婚非“闹”不可吗?/167 一瓶开水8000元的警示/168 燕子衔泥的“贬”想/169 讽刺诗·约法·誓言/170 日记·脚指头·隐私权/171 “倒抓钱”的启示/173 说“影子”/174 跳出“时间陷阱”/175 “发乎情”必须“止乎行”/177 富裕也是考验/178 批评的“上”和“下”/179 但愿如此/180 令人发指的“吃喝大王”/18l 碑出众口才“著名”/182 限时发言与干脆别说/183 “罗森塔尔效应”之灵/184 影子也能“投胎”吗?/185 荒唐的“现代迷信”/186 “江陵丞”与“地上丞”/187 不废江河万古流/188 请别亵渎“缪斯”/190 “出租诗人”与代写情书/191 斥怪体书法/192 “朋友”的蕴涵/193 话说“宝塔”/194 又到放飞纸鸢时/196 漫话“点子”/197 读帖的乐趣/199 暑日话扇子/201 中秋话月/202 漫话微雕/204 天地人胸臆/205 对家猫的一次验证/207 浅议创作素材/208 加强散文诗的现代感/209 说说“问题小说”/210 说说“特征记忆”/212 曹操焚稿的启示/213 力避“重辙”/215 品尝回文诗/216 自在飞花轻似梦/218 漫话叠字/219 从“逸马杀犬于道”说起/220 在时代的大风里簸扬/221 似可“以不了而了之”/222 未曾细读先思量/223 古代题画诗琐谈/224 说“痴”/226 水浒人物绰号谈/228 从一家美国公司招考经理说起/228 从松下“选才”说起/231 要避免权力决策/232 要重视技术保密/233 办公室二章/234 富门还须寒教/235 谨防孩子“早熟消费”/237 “时髦”无常何必赶/238 哼!这种父亲/239 尊重是一块酵母/239 话说“吃良心饭”/241 出题,莫学孔乙己/242 要留有余味/243 由“节约箱”想到的/244 老龄工作青春长在/246 善葆晚节珍待人生/247 要“享而有节”/249 长寿的“秘诀”/250 做个“柔构造”的老人/251 吟诵也可养生/252 不必为丢三落四而烦恼/253 “冰炭置肠”损健康-/254 用意志战胜不良嗜好/255 音乐与情绪调节/257 读后感 关于死亡的人生课程 ——读《相约星期二》/259 心正意诚上下相孚 ——读王任重《读书笔记》/261 判决书与冷香丸 ——读《三年九胜诉,判决一纸空》/263 可喜的转变 ——读《周耀庭提出“四个转变”》/264 点点流光闪烁不灭 ——读泰戈尔的《流萤集》/266 莫争虚体面 ——读《教授考女婿》/268 莫染拜金主义 ——读左拉的《会钱》/269 说服的一种诀窍 ——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71 究竟谁在误区 ——读《走出节俭的误区》/272 是人才,岂甘当“养士” ——读《人才宜用岂能“养”》/274 我的读书档次 ——读《读书的档次》/275 不妨以己为鉴 ——读《广阳杂记》/276 身高弦外谈 ——读《征婚启事》/278 虚功伪绩也该“打” ——读《论讲求实效》/279 心窝里流淌出来的文字 ——读《悠闲生活絮语》/280 决策须“谋势” ——读《最重要的是力求决策不失误》/282 批评——正常的血液循环 ——读《列宁和修炉匠的故事》/283 通讯报道 心热似火情系教育/286 愈老心益壮任重不踟蹰/291 免费施诊/294 书苑新秀腕底长春/296 无悔的选择/297 朋友的遗孀/300 鞋匠/301 我的尽孝经/303 老张/305 甘为孺子牛/306 三尺柜台春意浓/308 勇敢的创业者/310 地方志 古镇陈墅/312 后记/323 试读章节 小小说 虚惊 在普通人还没有手机的年代,发生这么意外的事,他能“猝然临之而不惊”吗? 小汪一读堂姐的信,犹如忽遭雷打电击一般,扑倒在床,涕泪横流了。 未婚妻小姚,在他堂姐的带挈下,春节刚过就去了广州。堂姐是一家私企的车间主任,跟她去打工当然很放心。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去广州只有4个多月就出了事故,这实在太不幸,太难以置信了!然而,信在手上,怎能不信? 堂弟: 工厂发生事故,小姚也出事了。 老板一次性赔付32000元。此事暂不告知别人。出院后,电话告知详情。 堂姐急写于医院 十分潦草的字迹,表明堂姐事故后乱麻般的心绪。 小汪强忍悲恸,泪眼迷糊地呆盯着信笺,眼前变幻着未婚妻的身影:苗条的身姿、蓬松的短发、娟秀的眉目……扭曲的躯体、血染的工装、灰白的脸颊……甚至幻化出花圈、火葬场、骨灰盒……他也想到了堂姐,不知她伤在何处,望能尽快出院才好。 忽然,一个念头闯入他的脑际:“小姚到底是哪天出事的呢?我应当记住她的忌日。”他擦去眼泪,看了两地的邮戳,算了算读到此信的时间,知道已是第5天了。他想堂姐也许能出院了,但无法询问,他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 第二天清晨,正当“鸟雀呼晴窥檐语”的时候,床头的电话铃响了,一听正是堂姐的声音,他的手颤抖着,喊了声“姐姐”,就号啕大哭起来。 “你哭什么呀!信上不是告诉你出院后给你打电话的吗?现在小姚出院了,你该高兴才是。好了好了,让她同你讲吧。” “……什么什么,赔了2000元……”小汪听完小姚详细的叙述,顿觉喜从天降。他重又展开信笺一看,只见那“赔付”二字后边的那个“了”字,写得太像“3”了。 遮不住的清辉 眼倦了,我关上电视机,便踱到阳台上,欣赏冬夜的明月了。被灰白色的云块遮掩着的月亮,正渐渐地脱出云翳,露出圆润皎洁的面目,向人间展示着安详纯情的微笑。 这月色使我想起上个月发生的一件事。同今晚一样,我正在窗前赏月,妻从书房里急急地走了过来。她说:“你跟我到门口去听听,对面301室有呻吟声传出。”我气恼地说:“别管对门的事,那老头是个死顽固,他是根本不讲邻里情的,你还是钻研你的针灸学去吧!” 妻是护士,最近她迷上了针灸。 “你呀,也是个只会打死结的人。说不定这时正是解结的好机会呢。”妻温柔而又坚决地把我拉到了仅几步之遥的对门。 那扇似乎隔绝尘世的防盗门是老太太打开的。一进门,她立即把我们引进了房间。只见老头子紧捂着肚子侧身蜷缩在床上,发出痛苦的哼哼声,额角上渗出了冷汗。 妻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询问病情。接着,她从随身带着的药箱里取出银针,小心而果断地扎在他的脚上,还用艾条给他灸腹部。慢慢地、慢慢地,像打了镇痛剂似的,他终于停止了呻吟,舒展开紧蹙的眉宇,安然入睡了。 妻建议老太太明天陪老伴到医院检查一下,并给了她自己的手机号码。老太太谢声不绝地把我们送到门口。不过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老头子在我满怀睦邻友好之意第一次去登门拜访的时候,会那样冷漠地对待我。 2个月前,为了让妻上班近些,妈叫我们调住进了这座公寓楼。我们小夫妻俩总希望能同这儿的邻居多交往交往。一个星期天,妻去医院当班,我一人在家,忽然心血来潮,想去访访邻居。于是我鼓足勇气,走到301室门楣下,不轻不重地敲起门来。 “谁?”是个老头的喝问声,犹如哨兵发现了敌情。 “我是您对门的邻居。”我清了清嗓子诚恳地说。 迟疑了一会儿,他终于小心地开了门。 “呃,老伯,我搬到您对面来住还没多少时候,星期天闲着没事,找您聊聊,熟悉熟悉。” “那就请吧。” 他是个一脸严肃的瘦高老头儿,七八十岁,头顶微秃,双颊瘪进,长眉下那双警惕的眼睛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 坐下后,我想尽量用恭敬谦和的态度同他交谈,以便了解他家的情况,沟通沟通感情,可结果却是白费心机。他那眼神仿佛在说:“没什么好谈的,还不快走。”后来他老伴提着菜篮从外边进来,我才打听到他姓杨,晚辈都在外地工作,别的仍是一片空白。 傍晚,妻一回到家,我就把访邻之事作了“汇报”,并发狠说,以后不再为这劳神。妻笑着劝慰道:“不要急躁,要顺其自然。” 真的,老头子肚痛呻吟一事,总算给我们“顺”着了,小小银针奇迹般地成了开“锁”的钥匙。 又是一个星期天,杨老头夫妇主动找上门来。他脸上不再冷若冰霜,眼睛也不再是审视歹徒的样子了。为表谢意,他送来了不少水果。妻回赠了鸡蛋,算是礼尚往来。 一天晚饭后,我主动过去同他下棋。他连赢我三局,我甘拜下风。趁他高兴之时,我来了个轻骑突人:“杨老伯,我第一次拜访您时为什么不欢迎?” 他叹了一口气回答说:“我们老夫妻俩是巴不得有个好邻居的,有事也好有个照应。可人间有天涯如咫尺,也有咫尺如天涯的。原来住在对面的那户,我也主动上门去拜访过,还特地把乡下亲戚送来的山芋等土产转送过去,不料,一忽儿他就让夫人送了回来,说他们不吃这些东西。后来我才晓得,他在什么局里当了个副局长的官儿,家里有的是好吃的东西。从此,我的心就凉了,也就关门闭户,不去高攀这邻居了。”说罢,他不住地摇头叹气。 我低下了头,不敢直对他审视的眼睛,因为他说的那人正是我老爸。 此刻,我站在阳台上想,杨老伯一定知道我就是那个“副局长”的儿子,因为我的外表长得和父亲很相像,不然就不会有那样的眼神了。要不是我妻有教养,我一定会重蹈父亲的覆辙。 “就现代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一位朋友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不,不!”我对自己说,“我与杨老伯决不能‘咫尺如天涯’,一定要说服父亲,找个机会,真心地向杨老伯道歉,永做好邻居!” 不知不觉间,云块擦拭过的月亮变得更加皎洁,清光洒在楼前的院子里,一切都分明、清晰、活生生的了。 P102-105 序言 王匀 老邹先生这本《桑榆集》,是个“拼盘儿”,由家书、散文、小小说、诗歌、杂谈、读后感、通讯报道和地方志等缀合而成,几乎都是退休后撰写的。除了家书,多数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过。这次拼组成书,仅是集零为整,便于保存罢了。 阅读与写作,是邹先生的业余爱好。“开卷神先适,力学常无懈”,“淡淡写日常事,融融写世间情”,读读写写是他最好的精神享受。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自在的简单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境,让他觉得“读书有味身忘老,写作养生乐无忧”,因而读得多一些,写得也多一些。他是终身的文学爱好者,但并非只读文学书,别类书籍也常读得“神有所栖,心舒意豁”,且能做好读书笔记。前些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今谋略》一书,就是他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历史类、经济类书籍后,与一位姓魏的朋友合作编著完成的,书中多处涉及市场经济问题,颇受读者好评。先生平时所写的许多短文,均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的人和事紧密相关。作为长辈,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认为这种教育“起步早,历史久,磨砺深,影响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他感到常与晚辈们作亲情的交流,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寄托,蕴含着老年的诗意。 他告诉我,暮景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够使感情得到升华,观念得到明确,回忆得到整理,想象得到发挥,体验得到深化。“勤奋阅读研文字,习作挥毫志未灰。”老邹先生恰能如此。 由于视力原因,他早已不弄电脑,但总觉得遗憾:“不能在微机的键盘上惬意地开拓出一片片芬芳的人生绿洲。”今后,他将把较多的时间花在诗歌的创作上,集子里有首《浣溪沙》词可为佐证:“笃信诗词恋老人,老人钟爱许馀生,朝吟暮诵不辞频。协律忘浇花皿水,倚声翻损韵书唇,诗情发酵即青春。”可见他学习诗词的痴劲。盼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读到他新写的诗歌专集。 情至而文生。在这本《桑榆集》里,读者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真情。先生是个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的老人,而他的精神田园却是丰富多彩的,“吟竹诗含翠,颂梅笔带香”,我们能读到家书的亲挚,散文的清新,小小说的含蓄,朗诵诗的大气,杂谈的博识,读后感的深切,通讯报道的平实和地方志的简明。总之,邹先生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应手写来,笔致雅丽,毫无堆垛冗杂的现象,“拼盘”中不乏色、香、味与质兼及的佳肴,品尝即知。 我一时尚不能对全书作出条分缕析的全面评述,只写了这么一篇小序,略表我的敬慕之忱。 2010.12.28 于江苏大学 后记 弄点花,种点菜,读读书,动动笔,这是我桑榆暮景里的主要“景点”,徜徉其间,饶有生趣。 鉴于退休前所发表的诗文在翻建住房时丢失殆尽的教训,故将退休至今撰写的小东西筛选后结为一集,以便于存览,就教于读者朋友。 庆幸的是,在成书过程中得到老伴缪沪琳的大力支持和两个儿子的热情帮助;王匀博士特地为集子作序并主动承担一些出版事务。在此一并专致谢忱! 今宵岁尾,明朝年头,年年岁尾接年头。暮齿风光好,我当倍加珍惜。 邹序欣 手书 2010.12.31晚于陈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