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各章以大家熟知的“经典小说”为支撑点,通过具体文本和材料的重新释放与分析,试图把它们与“革命”、“出版史”、“阅读史”加以纵横交错地联系,在历史的细微处,探寻当时文学批评未曾注意,但是对于今天却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今天的当代文学史研究对话,并在这种对话成为某种可能的前提下,将十七年文学置于一个适当的历史位置上,最终找到它真正的社会学价值,文学性的缺失,生产、阅读与传播过程中值得记取的教训,等等。
本书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对被称作“红色经典”的《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李自成》、《艳阳天》等作品做出分析评价,并对其文学史地位进行了评估分级。每章都有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独到见解。这是作者继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之后,从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角度重新解读和评估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的新成果。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代序
写在前面
绪论
一、“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
二、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态度
三、文学史的“入史”资格
四、文学史写作的体例
第一章 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
一、文学价值本身的角度与“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化”
二、为“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一辩
三、“红色经典”文学价值的体现及其分档
第二章 “土改”叙事:在“十七年”的入口处
一、《暴风骤雨》第一部:快意的除霸复仇
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揪出伪饰的恶霸
三、《暴风骤雨》第二部与“土改”叙事中的道义问题
第三章 《红旗谱》:日常化的革命叙事
一、人物形象的日常性
二、人物关系与叙事逻辑的日常性
三、“闲笔”的魅力
四、日常生活描写的题外之旨
第四章 《创业史》及其他合作化题材长篇
一、艺术描写的真实感与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二、人伦挚情与创业激情: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三、善良与尊严:永恒的道德价值
四、《山乡巨变》:另一种真实和别样的魅力
五、《三里湾》与《艳阳天》:乡村道德冲突的写实与权力斗争的传奇
第五章 通俗传奇与英雄史诗
一、《林海雪原》、《三家巷》及其他“革命通俗小说”
二、《保卫延安》、《红日》与当代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三、《李自成》:规模空前的英雄史诗
四、《苦菜花》:政治规约下的人性表现
第六章 《青春之歌》:自叙传与“集体创作”
一、作家创作主旨与读者期待视野
二、作家创作心态及作品修改得失
三、自我实现者的心路历程与青春激情的颂歌
第七章 《红岩》:纪实与传奇结合的奇书
一、史实与虚构的艺术化处理
二、空前绝后的意志传奇
三、从真实感看其艺术得失
四、超越意识形态的精神价值
第八章 文学史长河中的“红色经典”
一、“红色经典”与毛泽东文艺思想
二、农、兵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
三、理想化人物与乐观明朗基调
四、“红色经典”对“长篇小说美学”的探索
五、“红色经典”与新时期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所论主要作品初版日期、主要版本及被改编情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