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中谁寄锦书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丽宏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丽宏先生,一个永远追求高尚、止于至善的散文家,一个有着高贵气质却极富平民情怀的人。

翻开《云中谁寄锦书来》,让我们聆听着一个智者殷殷的期盼,阅读清亮的黎明,如水的心境;阅读静幽的岁月,如雪的灵魂;阅读奇妙的童话,如痴的爱情,如诗的人生。

内容推荐

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诗歌叙事抒情,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认识,那些音韵悠扬、节奏铿锵的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灿烂结晶,也是心灵的花朵,它们在天地之间粲然绽放,永不凋谢。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它们的魅力和生命力就不会消失。

《云中谁寄锦书来》收录了赵丽宏的散文作品,包括了:春在溪头荠菜花,与时间论道,人去鸿飞,松风,锦瑟,美人之美,孤独,永恒,冷翠烛下人鬼情等。《云中谁寄锦书来》中的散文带你探索浩瀚幽深的中国古典诗词。

目录

序:诗魂不死

春在溪头荠菜花

与时间论道

人去鸿飞

松风

锦瑟

美人之美

孤独

永恒

冷翠烛下人鬼情

千岁之忧

观沧海

龟虽寿

悠然见南山

绝唱

秋波

幽静

莼鲈之思

守岁

李白和月亮

杜甫和竹

独钓寒江雪

风雪夜归人

月黑雁飞高

战城南

相思渺无畔

绕床弄青梅

参星和商星

蛙鼓声声

望星空

饮中八仙

欲语泪先流

能饮一杯无

依依别情

江畔独步寻花记

诗中茶味

竹风拂心

欲飞

唐人咏梅

梅花天地心

黄山谷和水仙

诗和琴

弦管暗飞声

中秋吟月

《八至》和六言

可怜贾岛

玉溪生之谜

早春消息

人生之根

流水和白驹

杜牧之叹

池塘生春草

黄鹤楼

风流绝代说薛涛

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

诗说西施

促织之鸣

就是那一只蟋蟀

杜鹃啼血

说荷

再说荷

芦苇叹

花非花

古人咏柳

花柳本无私

白云苍狗

人生如雁

在苦难中歌吟

慈母和游子

诗人与河豚

红豆诗

野渡无人

清夜无尘

葡萄之咏

山茶吟

片时春梦行千里

白居易说梦

天香云外飘

水龙吟

江城子

逢秋不悲

豪放和婉约

心静自然凉

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出蓝

点金成铁

读书之乐

劝学和惜时

天净沙

怀念雪

墨梅清气

莫说宋诗味如蜡

竹魂

除夕诗意

爆竹、屠苏和桃符

光明元宵

李杜双星会

李薄杜厚之辩

且听先人咏明月

后记

试读章节

松风

二十多年前游黄山,在山上的小旅店过夜。那是一个无云的夜晚,星月清朗,踏着星光在旅店外的小径散步。小径边上,是一大片黑松林,月光为起伏的树冠镀上一层晶莹的银光,如雪压松影。突然起风,虽只是微风,却使路边的松树集体摇动,飒然做声。风似乎是从地下冒出,在松林里盘桓回旋,撼动了每一片枝叶,然后从松林中飘出,把我包裹。这风有点神奇,它仿佛挟带着松树的呻吟和呼喊,嘈杂而深沉,如潮汐之韵。这时,脑子里突然想起三个字:“风人松”,这是一个古琴曲的曲名,我没有听过这支古曲,此时听这月下松林传来的奇妙风声,觉得这就是《风人松》的韵律。如此奇妙的天籁之声,人类的乐器能重现它们吗?我很怀疑。

《风人松》,相传是嵇康创作的古琴曲,后来成为词牌名。古人的诗中,常出现“松风”两字,也常常将这两个字和琴声联系,大概就是起源于此。我记忆中最熟悉的,是刘长卿的五绝《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还有王维的诗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李商隐的诗中也有类似句子:“欹冠调玉琴,弹作松风哀。”宋词中,也有松风和琴声的交汇,如张抡的《阮郎归》:“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是很传神的句子,松风和流泉之声交合,在山中回旋,整座空山,犹如一挂巨大的古琴在呜响。

有过黄山夜过松林的经历,对古诗中写到的松风,便有了形象的认识。其实,古人的诗中,写到“松风”时,未必和琴声相连,那是对自然和天籁的描绘,在文人的眼里,松树是值得讴歌的形象,也是可以亲近的生命。譬如唐诗人裴迪的《华子岗》中有这样两句:“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稀。”诗中的“松风”,和“草露”对应,写的是日常生活景象。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写到松风时颇带感情色彩:“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山间松风,居然值得诗人以“长歌”吟咏。

《清诗别裁》中有清初诗人赵俞的七绝《溪声》:“结庐何日往深山,明月松风相对闲。但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读此诗,感到面熟,很自然想起李白的《山中答问》:“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两首诗,韵同,意境也差不多,毫无疑问,这是赵俞模仿李白,不过,他用“松风”取代“桃花”,诗中的画面和色彩,翻出了一点新意。

锦瑟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商隐是与众不同的,他用自己曼妙曲折的诗句,为读者构筑出一座座神秘的迷宫。

李商隐的诗,绮丽飘忽,意象奇特,诗句中隐藏着无人能破解的故事和情感。他那些朦胧幽深的《无题》,千百年来让无数诗人和读者迷醉猜测,在他绵密的文字中寻寻觅觅,但觉山重水复,声色斑斓,那些用典故和独特意象构织成的诗句,尽管费解,但给人美妙的感觉。李商隐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大概是那首七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首奇诗,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古往今来,多少人解释这首诗、揣度这首诗。有人认为此诗咏物,那物便是古琴,即锦瑟,诗中写的都是古曲境界;有人认为此诗怀人,是对一个恋人的思念,锦瑟可能是人名;有人认为此诗悼亡,是追忆一个已经离开人间的昔日情人;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自伤生平,是对人生的感慨,人生如琴瑟,旧曲歌罢,新曲又起,曲终人散,惟有怅惘的回忆。种种解读,似是而非,互相矛盾,却都有点道理。然而至今没有权威的解读可以说服众人。不过即使无法清晰释解,这首诗的魅力一点也没有因此减弱,全诗字字珠玑,诗中的每一联诗句,都可以让人浮想联翩。那些用典故勾勒出的诗句,幽邃如精灵舞蹈,庄生梦蝶,杜宇化羽,沧海珠泣,良玉生烟,神奇传说中,有浪漫的翔舞,有哀伤的冤魂。诗人写这些,要说明什么,你尽可以自由想象。

也许只有李商隐自己可以解释诗中的含义,可以说明隐藏在诗句中的故事,然而李商隐始终没有作过解释,他甚至不屑写一句说明。古人作诗,为了告诉读者写作的动机和背景,常常在诗前写一些题跋,有时在题目中便做说明。李商隐却不喜欢这一套,不仅诗句隐晦,题目也不明确,《无题》,是他的创造,《锦瑟》其实就是用诗的开首两字做题目,性质类似《无题》。金代诗人元遗山有《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前两句是赞美李商隐的诗,后两句是表达无法读通李商隐诗的遗憾。汉代郑玄笺注《诗经》,解决了很多《诗经》中的疑难问题,元遗山希望有人像郑玄笺注《诗经》一样注释李商隐的诗,表达了很多喜欢李商隐诗的人的愿望。曾有过不少企图为李商隐诗“解密”的人,也有人专门出了注解玉溪诗的书,然而最终还是没有被读者接受。

我想,读李商隐,还是不求甚解为好,能欣赏到那些诗句的曼妙,能感受到优美凄惘的境界,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把一切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呢。这就像现代人听德彪西,不同的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心情欣赏他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怎么理解,都是美妙的精神漫游。

P8-11

序言

诗魂不死

现代人,生活紧张,物欲膨胀,很多人心烦意乱,怨尤顿生,大千世界纷繁热闹,却寻不到一个清静去处。殊不知,有一个美妙所在,人人都可随意造访,如能沉浸其中,哪怕是片刻瞬间,也是莫大享受。这所在,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读诗,而且是读古诗,岂不背时?

我们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最耐人寻味的文字。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了不起的诗人,方块字被他们反反复复使用,却常用常新。中国的古诗,以简练的文字,构筑成阔大幽深的意境,让人惊叹,这实在是汉字的光荣。那些流传千百年而依旧魅力不衰的优秀诗词,是文字中的钻石,是真正的文学瑰宝,识字的中国人,如果不懂得欣赏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贝,难道不是天大的憾事?

宋人魏庆之,有《诗人玉屑》传世,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渎、在研究,那是一本诗话,内容和作诗有关,有诗人的故事和言论,也有关于写诗方法和种种论述。我要写的文字,其实和这本书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喜欢《诗人玉屑》这书名,尤其是“玉屑”这两字,想象一下,一把雕刀,滑过润沽的玉石,刀锋下,溅起晶莹的碎玉,如雪,如丝,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飞舞、飘扬,虽只是闪烁于片刻瞬间,却可以长久漾动于心头,那奇妙的清亮莹光,可以驱逐浊思,照亮幽暗的心谷。读古诗,当然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欣赏的触角和情感的波动,若能如刀锋琢玉,滑过古人智慧艺术的诗句,溅起片片玉屑,何其美妙。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诗魂不死,诗人不绝。我想,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中国,古诗的魅力便不会消失。

2010年夏日于四步斋

后记

三年前,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开出一个专栏,写的是阅读古诗的心得,每周一篇。这本非我专长,然而自识字以来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以我的阅读积累和体会,本来准备写一年。没想到竟写了两年,有了近百篇,远超出我的计划。

写这些关于古诗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写作过程中,撩动了很多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那时曾经背诵大量唐诗宋词,成为记忆库藏中的珍宝,岁月无法使之黯淡,人生的曲折和磨难无法使之丢失。写这些文字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是回味和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诵读和学习的过程。这过程无比美妙。我一边写,一边情不自禁地感慨,为我们美妙的汉字,为我们博大精美的中国文学。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用诗歌叙事抒情,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认识,那些音韵悠扬、节奏铿锵的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灿烂结晶,也是心灵的花朵,它们在天地之间粲然绽放,永不凋谢。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它们的魅力和生命力就不会消失。在浩瀚幽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边,我的这些文字,只是几簇浪花,几圈涟漪。读者能通过我的文字领略到这片汪洋的辽阔精深,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此书末篇《且听先人咏明月》,是我的一篇讲稿,介绍并解读和月亮有关的中国古典诗词。想到讲这样一个话题,也缘于我这两年写这些文章。我曾就这主题在国内外做多次演讲,听者大多感兴趣,并非我有口才,而是因为先人的明月之诗斑斓多彩,引人入胜。

这个专栏能坚持写两年,动力来自读者的鼓励。这两年中,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和我交流他们的阅读。我的老师徐中玉先生,每次见面都鼓励我,说他欣赏这样以艺术审美眼光品读古诗的文字,要我写下去。徐先生是古典文学专家,他的肯定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我中学时代的老校长刘德周先生,也已经九十多岁,两年来,他将我的每一篇文章剪贴在册,令我感动。也有不少读者在来信中指出我文章中的错误和疏忽,这其实是另一种鼓励。我的老友宋连庠先生,每篇必读,还常常来电指出我的疏失。我这近百篇短文中,涉及古代诗人数百位,涉及古典诗诃千余首,其知识范畴,已超出我的阅读积累。这两年,我常常是一边写一边补课,书桌边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诗词典籍,尽管自己不想出错,还是常有引文的失误和认知的偏差。读者的眼睛雪亮,任何疏失,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譬如我在《天净沙》一文中提及赵朴初先生的散曲,因记忆有误,说他的《某公三哭》未收人《片石集》,这是有案可查的明显错误。文章发表后,好几位读者来信指出。《爆竹、屠苏和桃符》一文发表后,有一位读者来信,指出王安石“春风送暖人屠苏”一句中,“屠苏”并非指酒,而是指草屋,我不了解的“屠苏草”,就是茅草。这样的意见,使我得益匪浅。特别要感谢文史专家金文明先生,他仔细读了我的每一篇文章,找出数十处错误或存疑之点,精心手书一册勘误表寄给我,令我既感动又感激。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时,我对有关篇章做了纠正和补充。

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读者和朋友们由衷致谢。也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能出版此书,使我的这近百篇文章能完整合集,走向更多的读者。

2010年8月1日于四步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