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我吗
1
我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长我几岁的朋友,他热衷于公益事业,有一个自己的NGO团队。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叫什么,但我确信他一定是个好人,而且是有大爱的人,至于为什么这么确定,理由是没有为什么,只能说是直觉!
他的团员都喜欢叫他“凯叔”,可能是因为他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不但长得很成熟,说话办事更是很老成。
凯叔在西安一家有实力的国企上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足可以衣食无忧的。但他天生就是个不安分的人,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为此他的本职工作一再出问题,几度差点儿失业。
凯叔基本上把自己的周末都用在了公益活动上,他心地善良、礼佛读经,他一直坚信帮助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我跟随他做过几次公益活动,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感染,他是我很敬佩的人。
后来我到北京工作之后,我们的联系就变得少了,只是偶尔会在上问候几句。并不是彼此有意疏远关系,而是我相信真正精神上的朋友,反而没有那么多可聊的,心领神会是妙不可言的交流。
前几日,他通过加了我的微信,说这两年总会在网络、杂志上看到我写的文章,虽然当初为我退学的事儿心痛,但看我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和追逐的梦想,他表示特别欣慰。我当时听了这话特感动,有些哽咽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之后凯叔问我,愿不愿意听他讲前阵子做的一个公益活动,并想借我之手写一篇文章。我当然欣然奉命,于是他开始一条一条语音,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
我边听着边拿笔做记录,便有了这篇文字。所以,与其说是我写的,不如说是他口述我整理更为合适。凯叔把每个细节都讲得细致入微,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就像电影画面一般,一帧帧地在眼前浮现。
这是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却是一个很难用温情口吻讲完的故事。
2
去年冬天的时候,凯叔的NGO团队团员向他推荐一个公益活动,主题是为安康市一个农村。
的十多个留守儿童找到其父母。然后由NGO团队出钱出车,让家长带着新衣服和礼物,回老家看望他们的孩子。
这些孩子基本都留给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在西安打工。虽然西安到安康的火车也就四五个小时,可有几个孩子的父母都已经两三年没回去了。其中一个叫二宝的孩子,与身体不好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是单亲家庭,只有母亲。他母亲外出打工的时候,他还是个不记事儿的三岁孩子,如今都已经七岁了,是个会自己烧火做饭的一年级小学生,非常懂事孝顺。
凯叔很重视这个公益活动,因为他就是一个农村孩子、一个留守儿童,他知道那种蹲在村头等尘土飞扬中的大巴车,却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牵着爸妈的手、抱着新衣服,自己只能无奈地吸吸快要流出的清鼻涕的滋味。所以凯叔特别想把这个公益活动做得圆满,尤其着重留意这个叫二宝的孩子。
团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这些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做好,他们全部表示同意跟凯叔的团队回趟老家,带上新衣服、礼物看看各自的孩子。
这期间的工作难度特别大,凯叔和他的团员们只有一份当地村长给的这些家长的电话,仅打电话联系到人和取得他们的工作地址约面谈就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见面交流之后,发现难度就更大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都是大城市底层的打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有些家长,别说是为其解释什么是NGO了,甚至连“公益组织”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都不懂。所以他们对凯叔这样做公益的人很是提防,即便磨破了嘴皮子说动了,好多人都表示担心会被老板炒鱿鱼,大多以句“孩子在农村有他爷爷奶奶照顾,好得很”给拒绝了。所以只能慢慢做思想工作,不过除了二宝母亲没找到以外,其余的家长都找到了并且愿意配合凯叔的工作。
所以做公益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咬牙挺住。
P8-12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而这不完美恰恰是这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向善向美的动因。
小江以自己的写作向着完美眺望,他让我们看到,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由于有了这些绝不放弃希望的人们,还是非常可爱的。
——学者解玺璋
肩上江湖道义,笔下人情文章。小江把写作放到了这些社会特殊弱势群体,其文字不求观点独到、引人深思,只愿充分给予这些群体更多人间的温暖与人性的关怀。
——作家野夫
这是本洁净的书,它有着高贵的故事内核,文风低调又悲悯,作者小江寻找到了对这个世界讲故事的方式,书里故事会讲到读者心里,让读者觉得,活着并且喜欢这个世界,真好。
——作家韩浩月
这是一本很暖心的书,讲述了很多需要关心与关爱的群体,其中也有我所致力于的事业:关爱自闭症儿童。很欣慰小江这样的年轻作者,能将写作角度对准这些需要理解与包容的群体,让我们都来喜欢这世界吧!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孙忠凯
越过苦难,看见人性的光芒
第一次在北京与小江见面,是去年深秋。那时住南锣鼓巷附近,小江来酒店见我,然后我们一起去鼓楼东大街的“西单翅酷”撸串干酒。门外便是清寒天地,那巷子深处的小屋里,灯火与酒,都有一股醺醺然的温热,一如小江的人,那天夜里他与我谈他即将完稿的新书。
《掌心向外》我是抢先看了,后来在韩寒的“一个”上发表,又收录进他的处女作《我在流光里枕着际的声音》,为许多读者所喜爱。我便自忖,这样的文字,当是出自这样一个“大白式”的温暖男子。
按社会学的理论,我们身处的社会有很明确的分层——事实也是如此。农民工、残障者、罕见病患者、智障儿童、孤寡老人,甚至是性工作者,是我们社会底层的群体,虽有出于不同缘由的“弱势”,却都身处相似的境地。如果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塔形结构,他们就是塔基,血肉之躯托着整座“恢宏盛大”的建筑,而在那下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无数灵魂在喑哑、在嘶叫。
略萨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互相的理解。”无论我们处于何种阶层,生活在地球上哪一个地方,正经受怎样的幸福与磨难,文学语言都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获得互相理解的“桥”。
我们也许从不同的文化里浸淫出来,也许拥有不同的肤色和语言,对人性的关怀却是相通、也本应相通的。而这一关怀,首先基于理解与宽容。因此,为生命和良知写作才显得意义非凡。
文学的方式有多种,有写作者坚持批判才能刮骨疗毒,有的热衷揭露,坚信揭开阴暗的幕布才有光照下来。有人信奉悲剧是文学永恒的美,但不可否认,“温暖”同样值得被书写,但这并不意味写作者在人为制造“温暖”。
就像张爱玲所言:“我知道我的作品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而不是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他们虽然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小江的第二本书《让你喜欢这世界》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底层民间,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群体身上。
二十多个短篇分别讲述了二十多个不同特殊弱势群体的小故事。
这也许不是沉重的书写,也绝不是壮烈的苦难悲歌。而人生,偏是要从苦难中看到向上的力量,我们才能越过苦难,看见人性的光芒。
终有一个理想国度在不远处向你挥手
2013年8月,我的一篇短篇作品《掌心向外》发表于一个App,广受小伙伴们的欢迎。
在其后的几年里,包括《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美文》等国内一线文学刊物,以及数百家公众订阅号都相继转载过,有声版在喜马拉雅、荔枝FM等音频App上也拿到了很高的点击率。
因为这篇文章,我受到一家出版公司的青睐,在2015年夏初,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是一本短篇故事集,书名叫《我在流光里枕着你的声音》。
责编把《掌心向外》选进了书里,并作为书里的主打文章进行宣传。
之后又成功签约影视版权代理,目前影视改编正在和几家影视制作公司洽谈中,也许在未来会以影像的形态再与大家见面。
因为《掌心向外》,我拿到了很多令我开心的成绩。
这是篇讲述自闭症儿童的故事,也是我人生中第一篇写特殊群体的故事。
它是根据一家NG0团队的成员给我讲述的真实片段改编的。
在没发表这篇文章前,我其实是不太看好这种写特殊群体的文章的,我觉得现在这个浮躁社会,大家压力这么大,更多的人应该更爱读一些情爱或者轻松搞笑的故事,这种戳泪点的故事反而应该很不讨喜,而且特殊群体不好写,写不好会被骂,写好了会有营利之嫌。所以此类题材,无论图书或者电影,在国内都是很稀缺的。
近些年,我所知道并且觉得不错的,图书推荐邓飞著作《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电影推荐薛晓路执导的《海洋天堂》。
2014年冬天,和一个好友吃饭,他突然对我说,小江,我看了你写的《掌心向外》,好感人。你为什么不多写些特殊群体的故事,然后出版一本书?我记得我当时笑了笑回答,这种题材写多了就招人烦了。
同年末我回老家,母亲也在一本期刊上看到了这篇《掌心向外》,她也觉得我这篇作品有思想内涵,也有社会意义,对我说,以后少写些情啊爱啊,写点儿有意义的东西。
我顺藤摸瓜地问,我有朋友建议我写很多特殊群体,写一本书,您觉得如何?
我母亲拍了下桌子,这个建议好啊,老娘支持!我吓了一跳,胆战心惊地说,我还以为您要说,不写老娘弄死你呢。
我做了一个新书创作的策划案,定位还是一本短篇故事集,主要就写特殊、弱势、边缘群体,不仅写了人,也写了动物。这也是现在这本书最终书稿呈现的二十一个群体:留守儿童、乳腺癌女性、重症宠物、听障儿童、孤寡老人、瓷娃娃、流浪艺人、白化病患者、脑瘫患者、流浪宠物、盲人、骨癌患者、自闭症儿童、白血病患者、蓝嘴唇、被拐儿童、脑瘤患者、体残人员、侏儒群体、陪酒女……
于是说动就动,整个2014年冬天,除了上班处理本职工作的事儿以外,生活时间都在收集素材中度过的,或微信QQ,或视频电话,或见面约谈,和很多公益机构人士、故事原型人物进行了交流。
有些故事实在找不到人去问素材,就在视频网站上了找视频,一个冬天看了几百个视频。
2015年的第一天正式开始创作,历时九个月终于写完了,也就是小伙伴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让你喜欢这世界》,书名来源于张悬《宝贝》一歌中的一句歌词。
《掌心向外》故事的最后也引用了这首歌曲,真的特别感谢这首歌,让我从一篇故事到一本书,历时三年的文学创作的道路,这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还有,我想重点解释一件事儿,这不是一本纪实社科书,只是在很多素材中拿出一个或厂乙个片段,改编成的短篇故事。
理论上,这还是一本虚构类的文学书,我不想写太纪实的作品,所以书中的二十一篇故事皆为感人至深、温情治愈的小故事,不求很鸡汤、很正能量,但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乐观自信、微笑豁达。
这也是书名想要表达的意思,让你喜欢这世界,这里有梦也有爱。
愿你读完这本书后,当你觉得前路艰难时,你会知道有那么多人的不尽如人意,只是生命进程中很小的磕磕绊绊,而终有一个理想国在不远处对你挥手。
小江著的《让你喜欢这世界》是一本写特殊、弱势、边缘群体的故事集,不仅写了人,也写了动物。这里面有留守儿童、乳腺癌女性、重症宠物、听障儿童,有孤寡老人、瓷娃娃、流浪艺人、白化病患者、脑瘫患者、流浪宠物、盲人、骨癌患者,也有自闭症儿童、白血病患者、蓝嘴唇、被拐儿童、脑瘤患者、体残人员、侏儒群体、陪酒女……二十一篇故事,感人至深、温情治愈。不求很鸡汤、很正能量,但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乐观自信、微笑豁达。
《让你喜欢这世界》是一部散文集,共收二十篇,每个短篇,分别讲述了二十多个不同特殊弱势群体的小故事。
这是本洁净的书,它有着高贵的故事内核,文风低调又悲悯,作者小江寻找到了对这个世界讲故事的方式。书里故事会讲到读者心里,让读者觉得,活着并且喜欢这个世界,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