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典范的原创--周易导读与简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金春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友兰先生高足带着我们品味《周易》之美。

本书主要由“导读”、“经文简释”和“讨论与研究”三部分组成。“导读”围绕《周易》内圣外王之中心思想展开,以通俗简洁的笔调概述了《周易》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历史影响。“经文简释”和“讨论与研究”在吸收各家成果基础上,基于对《周易》思想、精神之更深刻准确的了解,对很多卦辞与爻辞,纠正了流行注解之误,提出不少新意新解。总之,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适于广大读者熟悉和深入了解《周易》精神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系作者在台湾佛光大学、华梵大学讲授《周易》课程讲稿基础上编写的,由“导读”、“经文简释”和“讨论与研究”组成。“导读”围绕《周易》内圣外王之中心思想展开,通俗简洁地概述了《周易》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历史影响。“经文简释”和“讨论与研究”吸收各家成果,对《周易》思想,精神有更深刻准确的了解,对很多卦辞与爻辞提出新意新解,纠正了流行注解之误,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与通俗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熟悉和深入了解《周易》精神的雅俗共赏读本。

目录

前言

导读一 《周易》的成书和诠释方法

 一 六十四卦是怎样形成的?

 二 卦符和卦象

 三 两个卦的互覆或互变

 四 卦爻辞的组成及诠释

 五 一般诠释、解释中的问题

 六 卦序

 七 筮法简介

导读二 《周易》的道德思想

 一 《周易》的精神

 二 特别推崇的几种道德

 三 几种人格典范

 四 怎样修德?

导读三 《周易》的社会政治思想——忧患意识与民本思想

 一 社会国家组织

 二 内圣外王的一体两面

 三 民本思想

导读四 观象进德——《大象》的思想

 一 《大象》早出

 二 观象修德

 三 个人成德的方方面面

 四 社会政治思想

导读五 《彖传》的思想

 一 《彖传》对卦辞的诠释体例

 二 内圣外王及仁政思想的闸释

 三 崇尚阳刚的精神

 四 哲学上的重要观念

 五 《小象》与《彖传》是一个思想体系

导读六 《系辞》的思想

 一 对《周易》之成书的解释

 二 圣人——内圣外王的典范

 三 以德义解《易》的范式

导读七 《周易》的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特点

 一 “变易”观念

 二 运动变化是如何造成的?

 三 “变易”与象数及结构

 四 世界是由“事情”组成的

 五 人是能动的力量

导读八 《说卦》、《序卦》、《杂卦》思想简介

 一 《说卦》思想简介

 二 《序卦》思想简介

 三 《杂卦》思想简介

导读九 今天学习《周易》的意义

 一 了解《周易》时代的文化与生活

 二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三 哲学的启示和兴趣

 四 社会政治思想的启示

《周易》经文简释

 上经

 一 乾(乾下乾上)…………

 二 坤(坤下坤上)……………

 三 屯(震下坎上)…………

 四 蒙(坎下艮上)……………

 五 需(乾下坎上)……………

 六 讼(坎下乾上)…………

 七 师(坎下坤上)……………

 八 比(坤下坎上)…………

 九 小畜(乾下巽上)…………

 十 履(兑下乾上)……………

 十一 泰(乾下坤上)……………

 十二 否(坤下乾上)……………

 十三 同人(离下乾上)………

 十四 大有(乾下离上)…………

 十五 谦(艮下坤上)……………

 十六 豫(坤下震上)……………

 十七 随(震下兑上)……………

 十八 蛊(巽下艮上)…………

 十九 临(兑下坤上)…………

 二十 观(坤下巽上)……………

 二十一 噬嗑(震下离上)…………

 二十二 贲(离下艮上)…

 二十三 剥(坤下艮上)…

 二十四 复(震下坤上)…

 二十五 无妄(震下乾上)

 二十六 大畜(乾下艮上)

 二十七 颐(震下艮上)…

 二十八 大过(巽下兑上)

 二十九 坎(坎下坎上)…

 三十 离(离下离上)…

《周易》经文简释

 下经

 三十一 成(艮下兑上)…

 三十二 恒(巽下震上)…

 三十三 遯(艮下乾上)…

 三十四 大壮(乾下震上)

 三十五 晋(坤下离上)…

 三十六 明夷(离下坤上)

 三十七 家人(离下巽上)

 三十八 睽(兑下离上)…

 三十九 蹇(艮下坎上)…

 四十 解(坎下震上)…

 四十一 损(兑下艮上)…

 四十二 益(震下巽上)…

 四十三 央(乾下兑上)…

 四十四 媚(巽下乾上)

 四十五 萃(坤下兑上)…

 四十六 升(巽下坤上)…

 四十七 困(坎下兑上)…

 四十八 井(巽下坎上)…

 四十九 革(离下兑上)…

 五十 鼎(巽下离上)…

 五十一 震(震下震上)…

 五十二 艮(艮下艮上)…

 五十三 渐(艮下巽上)…

 五十四 归妹(兑下震上)

 五十五 丰(离下震上)…

 五十六 旅(艮下离上)…

 五十七 巽(巽下巽上)…

 五十八 兑(兑下兑上)…

 五十九 涣(坎下巽上)…

 六十 节(兑下坎上)…

 六十一 中孚(兑下巽上)

 六十二 小过(艮下震上)

 六十三 既济(离下坎上)

 六十四 未济(坎下离上)

讨论与研究 卦爻辞诠释的参照、比较、研究

 一 卦辞举例

 二 爻辞举例(上经)

 三 爻辞举例(下经)

推荐比参书目

试读章节

一 六十四卦是怎样形成的?

《周易》最早是作为算卦的书编纂的。从殷代甲骨文看,殷人一切大事,行动之前都须用龟卜方法向神灵占求吉凶祸福的指示。甲骨文字即是占卜的记录。周王室和贵族也用此方法占卜。周原出土了和安阳一样的甲骨占卜文字。但周人主要是用筮占,也就是用《周易》算卦。

筮占和龟卜虽然都为求问吉凶祸福;但两者有思维方式和性质之不同。《左传·僖公十年》:“龟,象也。筮,数也。”龟卜是直接以龟之兆象求问,吉凶由兆象显示,神和人的关系是直接的,无回旋的空间,就是说没有智力思考参与的较多空间。《易》占则建立在“数”的基础上,以“数”为传达和探知未来的工具。“扱数知来谓之占。”“筮,数也”。“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数”通过筮草的数目表现出来,由1—9共9个数字的组合关系以构成卦爻,显示事物的变化(象),用以决定吉凶祸福。

“数”的观念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它的抽象程度高,远离了具体的事和物。实存的世界只有一张桌子、两个苹果、三头牛,没有形有象的1、2、3、4。“数”可以离具体物象而仅在思维、在观念中存在。第二,它是与规律相联系的。任何规律性的现象都表现为数的规定。“天道大数”所指即天道运行的规律。“律历”之“律”和音律,也都有“数”的规定。“气数”、“命数”种种神秘性的东西也被认为是一种“数”,从而是可以推算的。看八字、算命,俗称生辰八字,根据生日年月日、生辰——子、丑、寅、卯等就可算出一生的命运。这些都是“数”的规定。这使理性的作用,理性左右事物发展趋势的运用“空间”大大增加了。所以当“数占”成为占卜的基础和工具,特别是发展到《周易》这样的水平和系统时,就大大突破了占卜吉凶的限制,而成为反映与概括产生吉凶的规律性的知识的理性作品了。如“师出以律,否藏,凶”,实际上就与占卜无关,而是一种规律的总结。《蒙》卦“利御寇,不利为寇”,《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等等,都是如此。它是经验的总结,是知识而不是迷信。

《周易》最早的卦是以数字形式表现的。已知少数民族也有用“数”占的,如凉山彝族雷夫孜占卜法。以数的奇偶共卜三次,得八个不同的排列组合,以之卜问吉凶。以打冤家为例,吉凶的显示如下:

偶偶偶——不分胜负(中平)

奇奇奇——胜则大胜,败则大败(中平)

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下)

奇偶偶——战则损失大(下下)

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中平)

偶偶奇——有胜的希望(上)

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影响(平)

奇偶奇——战必胜,捕获必多(平)①

中原地区早期亦有这种数字形式的卦。有四个数字的,三个数字的,大多数则由六个数字组成。从商到战国,据李零统计,数字卦共出土了94例。商代24例,西周50例。战国20例。②这些数字卦,很长时期内人们把它看成族徽、氏族的标志。1978年张政娘先生出席吉林的一次古文字学会议,作《古代筮法与文王演周易》的报告,指出它们是卦。③1980年张先生又在《考古学报》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详引32个卦的资料,予以论证。④接着又在《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一种筮卦》一文中,分析了三个数字卦⑤。张先生把这些数字约化为奇数和偶数,图形就变成了六个奇数、六个偶数或奇奇偶、偶偶奇之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把它和《周易》的卦符比照,就是一个一个的卦了。故《周易》的筮占是在“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今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这些数字卦,如果真以6为基数,排列组合,它的总数是6的6次方,为46656。如果是用1、2、3、4、5、6、7、8、9九个数字按6排列组合,为9的6次方,就更多了。这么多的卦,是不可能占卜吉凶的。因此应是像以后《周易》一样,由八个三排组成的基本卦,两两相重,共为六十四卦,方才可行。为什么恰好是八个基本卦——经卦?雷夫孜法提供了说明。一对奇数偶数只能变成八种不同组合。因此,《周易》之由三个数字组成八卦,又由八卦组成为六十四卦,形成为一个体系,应在商代即已如此。传说“伏羲画八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文王重为六十四卦”的传说,则是靠不住的。《坎》卦辞日“习坎”,《大象》日“水洧至,习坎”,指出《坎》由两个“坎”相继而成。《泰》卦辞日“小往大来”,“小往”指《坤》往上、往外;“大来”指《乾》往下、往内。相反,《否》卦辞则日“大往小来”。《震》卦辞日“震来■■”,即两震两■。由这些都可窥见六十四卦乃八个基本卦两两相重而成的。

雷夫孜虽然也是数占,但“数”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数”的作用。“数”作为《周易》形成的基础或基本范畴,情况和性质和它大不相同。但如果《周易》总是用数字来组成卦,那就不会有《周易》这部书及它在以后的长足发展了。《周易》之能为书,之能有以后的发展,是和它把“数”转化为卦符,又把卦符自觉地解释为“象”分不开的。“数”和“象”的内在结合,才产生了《周易》,展开了它的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P2-4

序言

《周易》约编纂于西周初期,是一部奇书,汇集了当时的民俗、生活、历史故事、寓言、诗歌、谜语及生产、政治、军事智慧,有哲学性的思想、观念,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中国哲学、政治、军事、医学、天文学、数学、音律、时历以至全部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在汉代,在确定为“经”的几部书:《诗》、《书》、《易》、《礼》、《乐》、《春秋》中,它居于首位,被认为是讲天道——“道之大原”的著作。魏晋,“玄学”盛行,但它仍是经学之首。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易》采用的即王弼的《易注》。宋代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易》是中心和基础。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都是通过注《易》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不研究《周易》,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哲学、学术、科学思想和中国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本书是为大学通识课及一般文化经典修养参考读物而编著的。2002年8月,应台湾佛光大学龚鹏程校长的邀请,我到该校哲学系作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周易研究》,也为大学通识课讲《周易思想》。2004,年,龚校长命我为通识课编写《周易》教材,因时间匆促,手头又有其他研究项目,未予应允。2005年7月离台,在台湾大学参加国际《周易》研讨会,台湾《易学》研究会领导人又邀请写一本《周易注释及研究》,也迟迟未下决心动笔。现在之所以编写出来,主要是今天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修养,而《周易》在国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周易》诠释读物十分重要。近些年来已出版的《周易》注译与研究著作,或者是为研究目的而写,太专门、分量太大;或者主要谈《周易》这本书,形式方面的东西多,而实质思想内容未能作有分量的揭示;或则如朱熹指出的;谈象数则多流为牵强,谈义理哲学的又多流为附会,重训诂的又往往动辄“假借”,辗转连引,转失其真。许多注释虽很不错,然不到位、可商榷处亦多。因而,都不太能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本书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匡正与补足。

1998年10月,我到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从事新儒学研究,当时由美国来所,开始接触到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及《易之义》、《谬力》、《昭和》等资料,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两篇关于帛书易学研究的论文:一篇《<谬和>、<昭力>之成书的时代及思想特点》,在《国际周易研究》第5期发表;一篇《论系辞的编纂及其成书时代——“易有大恒”新解》,系参加台湾大学与中国文哲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国际易学学术会议的论文,在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发表。2000年8月,转任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周易》课程,围绕《周易》如何编纂及《象传》、《彖传》、《系辞》、《序卦》等之成书年代及思想特点,作讲解和说明。讲稿经修改后,以《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之名,2003年在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北京言实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简体字本。这本《周易》(包括《易传》)导读和注译,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的。

在北大做研究生时,易学大师朱伯崑先生是我的授课老师。朱先生是易学大家,其《易学哲学史》对“五四”以后近一个世纪的易学研究作了总结,是直承朱熹《周易本义》的又一划时代著作。全书在揭示《周易》占卜本义的基础上,对卦爻辞及《易传》蕴涵的义理、哲理,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释;既避免了象数派的牵强附会,又避免了义理派随意发挥的错误,为全部易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示范。先生曾签名送我一册。我的《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是在它的方法论示范下所完成的。完稿后曾请先生写序。先生因眼睛无法读书,未能执笔;但手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字幅相赠。先生一生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跟潮,不追风,甘坐冷板凳,孜孜于教学、著述,为大学教育和繁荣中国学术,推进《周易》研究,作出了极大贡献。先生不幸于2007年去世。重病住院时,曾几次去院看望。先生勉励我要抓紧时间写一些专著。不意竟成临终赠言。忆及先生带我们研读《中国哲学史资料》,一节一节,条分缕析,如燕反哺。此景此情,宛如昨日。睹物恩人,谨以本书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最著名的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大家,在北京大学做研究生时,冯先生是我的导师。先生临终前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也谨以本书表达对先生的的纪念。

赵又春教授在完成他的《我读周易》稿件后,曾寄给我五个卦的注译初稿,征求意见。我给他一封短信,谈到《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现把信摘录在下面:

首先祝贺兄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有了逻辑的解剖刀和哲学的深厚功力,加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说,无往而不胜。如果是开创者,那是了不起的成就。只是这种写法的东西太多,就难于凸显了。

问题也有。就我对《周易》的私见而言,兄的缺点是逻辑、义理有余,而历史、非逻辑、非理性不足。《周易》最早是用于占卜的,如到庙里抽签,许多的签辞以后被排列汇编在一起。到春秋时,它仍然是用以占卜的。因为它是符号、象征,如解签一样,后人可以按自己的观点解读,并自圆其说,编成一套体系。吾兄编成的体系,只是更精巧更无逻辑漏洞而己。但总令人感到,这是兄个人的《周易》,而非《周易古经》的《周易》。高亨《周易古经注》,实是想解读出其原貌,以致认为完全是非逻辑、非理性的(就整体而言)。兄则和大多数人一样,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我相信《周易》的编纂者虽是当时知识人的佼佼者,但即使他想教育人,也不会用这种扑朔迷离、让人难懂,直如解谜一样的方法,去对人、对儿童、无知者进行教育。因为别人仍是不懂,除非同时出版了像你一样的“我读”。如果他真有这样的企图和功力,为何不编一本教科书,写成六十四章去明白地讲他的道理,而非要如此隐晦,以致到今天吾辈还要去瞎猜呢?程颐曾把《周易》讲成一部皇帝的政治教材,朱熹就这样地批评他的“老师”。我也把朱熹的这些批评转述给你。

我相信,在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非逻辑之问找到一个中道,才是解读《古经》原貌、引人入胜的方法。兄最好从这一方面用力。

《周易》是符号体系,“以虚待实”,什么人什么事都可问、可答。如《乾》初九“潜龙,勿用”,问嫁女,问娶妻,问买妾、出行,都可得否定的答案;问择人,还可得“其人阴险不露,不可用”;如此等等。“考虑到《周易》主要是向当权者、君主进言,就更应作这种理解。”这把《周易》的对象大大缩小了。很多卦并非向君主、也非向当权者进言的。那时的君主、贵族用它,也是问各种事情的。

春峰

2007 3 22

“在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非逻辑之间找到一个中道,是解读《古经》原貌,引人入胜的方法。”这是本书所力图做到的。

《周易》(包括《易传》在内)和所有儒学经典一样,贯穿着一个指导思想,即”内圣外王”之一体两面。“内圣”指为政者的道德、人格;“外王”指其政活动及事功、功业。“内圣”的标准是以后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典范;外王的标准是以后儒家大力宣讲的王道、仁政。“外王”以”内圣”为基础,“内圣”以“外王”为目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体用。而这也是这些典籍之能成为“经学”的根本原因。《周易》可以说是这种“一体两面”之最初的“典范”。而由于以“天道”的形式出现,贯穿天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又被认为“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世历三古”,它的影响更大。汉代,皇帝的诏书、册文,大臣的上书、政论,《周易》已被作为首要的经典引用。《周易》在“内圣外王”上所达到的极高水平,也确使其能名副其实地享有这种地位。而这也正是研究和诠释《周易》所应着力的。本书的八篇《导读》即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其中对《大过》、《困》所揭示的两种高尚人格及《中孚》标举的诚信品德,经本书的阐发,更令人对《周易》之具有如此高的思想性刮目相看。希望读者能细心体会。

经文的注释,本书尽力吸收各家成果,但《屯》,《蒙》、《渐》、《颐》、《大过》、《困》、《夫》、《明夷》、《中孚》、《小过》等卦,为新意新解。其他各卦之爻辞,不少亦是新解,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有《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利牝马之贞”;《大壮》”小人用壮,君子用罔”;《颐》“拂经于丘颐”;《明夷》”箕子之明夷”;《损》”损其疾,使遄有喜”;《坎》”纳约白牖”;《革》”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凶”;《鼎》“鼎颠趾,利出一样否”,“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恒》“振恒,凶”;《离》“日昃之离”;《震》“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中孚》“豚鱼吉”,“虞吉,有它不燕”;《小过》“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公弋射彼在穴,宜下”;《涣》“涣其血去,逖出,无咎”;等等。这些新解并非故意标新立异,一方面是对流行注解之纠偏与正误;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周易》思想、精神之更深刻准确的了解。

《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像黄河、长江的源头一样,它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变成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伟大洪流。它承前启后,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格精神、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上,各个方面都以原创的形式,树立起范型,深远地影响着后世文化与思想特别是人的人格精神的成长。今天,形势虽已有极大变化,《周易》已不可能再享有“经学”、“经典”的地位了,但其思想、教诫、启示、精神和树立的人格,道德典范,仍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

2006年夏,有幸被聘请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基地兼职教授。岳麓书院在我国声誉卓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教育传统,南宋大儒张械、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基地担负着弘扬国学,提高国学研究水平,培养国学人才,承继和发扬岳麓书院光荣传统的重大任务。能为基地做一点工作,实属荣幸。谨以此书作为向基地的献礼。对岳麓书院给予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金春峰

2008年7月述于北京风度柏林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