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君武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毅人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书系漫画大师华君武授权的第一本翔实记录华君武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道路的传记。全书18章,从华君武的童年和少年写起。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沉静的笔法记录了华君武作为“文艺走大众化、民族化之路最坚定执行者”的人生历程。书中许多内容是华君武首次向世人披露。本书还收录了华君武各时期创作的200余幅漫画,图文并茂,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王毅人与华君武有着多年深厚交往。本书从华君武的杭州童年、少年时代起笔,描摹了其在上海的漫画启蒙,延安大众化、民族化的起点,直至其从人民日报社到全国美协的人生里的诸多起承转合。

另一方面,书中附以大量、大幅的华君武的漫画底稿,图文并茂介绍其多样的漫画内容和风格。

全书的华彩之处在于后记——“走进华君武”。本书作者晓畅、幽默兼具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华君武结实数年的多桩异事奇闻,读来莞尔且让人唏嘘。

目录

第一章 在杭州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第二章 漫画启蒙地上海

第三章 延安,大众化、民族化之路的起点

第四章 哈尔滨投出的“匕首”

第五章 从人民日报社到全国美协

第六章 “文革”厄运

第七章 专题系列漫画、连环画及插图

第八章 动物和十二生肖漫画

第九章 人物漫像

第十章 自画像

第十一章 独钟“内部讽刺画”

第十二章 国际时事漫画

第十三章 巡回画展

第十四章 同国外及港台漫画家的交流

第十五章 漫画“青春宝”

第十六章 情趣和亲情

第十七章 华氏风情

第十八章 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漫画风格

后记 走近华君武

试读章节

初识漫画

华君武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有两个弱点他现在还记得,一是走路爱摔跤,特别是迈台阶的时候,更容易摔跟头。二是爱哭,有时不大一件小事,别人都不以为然,而华君武却哭起鼻子来,甚至把家人弄得莫名其妙。那时,华君武的家住在杭州的鸿门居,附近的小学也随之叫鸿门居小学。上学的路上,有些调皮的孩子欺侮华君武软弱胆小,硬是把他截住刁难他一番。记得一年冬天的雪后,几个顽童在路上遇见华君武,他们硬是把雪攥成一个团,让华君武当面把雪团吃下去。华君武自然是含着泪啃着雪团,否则那几个小子非揍他一顿不可。以后再上学他不敢自己走,而是让堂兄送他到学校去。

华君武兄弟的名字都是一个单字,他原来的名字叫华潮,当地人说“潮”字发音为“造化”,又可理解为“编出来的话”、“说谎话”,一些同学用这个讥讽他,弄得他不知哭了多少次。那时华鸿还在世,爸爸无奈只好又为他改了名字,也就是现在的“华君武”三个字。

华君武虽然胆子小,但他有自己的个性,有时不管老师怎么说,他心里都有自己的主意。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们美术课,有一次上手工课,美术老师让同学们按他的样子把剪下来的纸拼成一个图形,可华君武觉得老师做出样子的图形他不喜欢,他硬是按自己的意愿拼成一个新的图形。他想得很简单,他以为自己的“创新”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岂不知老师却批评了他,说他不听话,没按老师的要求做,为这,华君武又哭了一场。

说到美术课,华君武小的时候真有几分天分,对美术情有独钟。可是他心中的“美术”和老师的要求有时又大相径庭,他不喜欢那种一点也不能改变的定式,他不喜欢拘谨,而是想随心所欲,由着自己的意愿画下去。美术老师金耐先让他描红,他描几笔就有些坐不住了。老师让他画静物,他总是画不好,他画的苹果、香蕉总不太像,有时没画几笔,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信马由缰了。金老师对他的美术作业是不满意的,每次判卷只给他打个60分或稍多一点。即使这样,华君武也并不在意,他还按自己的意愿画。有一件事对他刺激较大。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母亲在他面前说起这件事,他心里便憋着一股劲。后来他见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漫画,索性也依样画葫芦,画起漫画来。到1928年13岁的时候,他的第一幅漫画已经刊载在当时的校刊上了,画的是学生打防疫针时的怪相。画面上,一群学生在打防疫针,学生很调皮,打防疫针并不太疼,可他们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并做出各种鬼脸。

华君武喜欢美术,不喜欢数理化,而母亲的看法正和他相反,那时学美术的人是难以维持生计的,而学好数理化生活却多有保证。在那样的家庭里,母亲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可这个胆小的华君武却有自己的主意,他仍然我行我素。那时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吴在渊,他很资深,连华罗庚都很敬重他。他上课要求很多,别的老师判分最少给“0”分,而他却可以给你打负分。吴老师上课时,华君武听不懂,索性就专画漫画,到时自然得了负分,而总成绩也被这个负分拉下去了,至今华君武还“谈数色变”。后来,华君武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写道:“我的算术很糟,在小学学算术四则运算,就被‘鸡兔同笼’给卡住了。”

还有一门课程,华君武特别喜欢,即体育。华君武喜欢长跑,这以后他一直坚持了好多年。当时,他有个堂兄在上海工作,每周日回杭州时都去爬山,而且经常带华君武一块爬山。那时,华君武的身体就比较健壮,每到放寒假的时候,他每天都要绕西湖跑一周,每每跑到浙江大学时,就会看到当时的校长竺可桢在校门口散步,几十年后华君武和他提起这件事,竺可桢还夸华君武记忆好。华君武说,你是鼎鼎大名的浙大校长,我当然记得你!

在杭州念初中的时候,华君武和漫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杭州没有漫画家,没有漫画刊物,因而也没有这方面的交流。他只有一个人在孤独中探索。这时,他把书当成自己最好的老师。他很喜欢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和《二马》,林语堂的书他也读一点。他还喜欢读晚清和近代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这对于他观察和思考社会很有益处。华君武很喜欢古代诗词,读完《宋词选注》后,就能把“落月如老妇,星星无颜色”的诗意入画,以致成为他今后漫画创作的一种风格。华君武对充满幽默讽刺的外国文学也颇喜欢,他很欣赏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的作品,但由于年纪小,理解还不深,有的地方似懂非懂。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读了三十多本,而且看了不下两遍,他觉得《套中人》、《变色龙》等作品里面到处充满着幽默,简直是绝好的漫画。从这些书中,华君武仔细地揣摩体味契诃夫是怎样观察、描写各种不同人的心理和外表的,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表现。

除了读书学习以外,现实生活也给了他好多教育。华君武和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到西湖边保叔山下挂着膏药旗的日本领事馆,喊着“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并高亢地唱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大家也曾在大街上张贴“抵制日货”的标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了东北,浙江省立第一初级中学自发成立了义勇童子军,华君武也参了“军”,每日持棍练操,响应马占山抗日义勇军的号召。那时他才16岁,更多的大道理还不太懂,但有两条,一是恨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和英国人,当时还分不清帝国主义和人民之间的区别。二是恨那些抽大烟、逛妓院的“有钱人”,他们在街头随便欺压百姓,让人一见就气不打一处来。

华君武一有空闲时间就自己琢磨画漫画,他那时还不太懂得如何从生活中观察提炼主题后再去画漫画的道理,所以只有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因此,他曾向一家报纸投稿二百多幅而一幅都没有被采用。现在回忆起这件事,他也觉得好笑,那时画漫画的都是城里人,画的都是市民的生活,比如虚荣的女性,比如丈夫怕老婆等等,当时他曾画过一个爱花钱的老婆跟丈夫出去买东西,丈夫背着很多她买的东西,其实这类画别人都画过了,华君武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跟着别人画这些题材,怎么也入不了情,也入不了理,生活中没有“储蓄”,那时他的“存折”是取不出“钱”来的。

尽管屡屡投稿不中,但华君武仍然没有气馁,他还是孜孜不倦地继续画下去,继续投下去。不过,他碰了壁之后变得聪明些了,他见报刊上有用古诗意作画的,便也画了一张,他用了乐府里的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画了一个妇女在荷塘采莲的漫画。他把圆圆的莲叶中间画个十字,像个田字,结果《浙江日报》给采用了。这是华君武在报上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别提当时高兴的心情了。他去报馆取稿费,报馆给了他一块钱现大洋的稿酬,但同时要他交三分钱的印花税。“一贫如洗”的华君武哪里掏得出一分钱,结果还让人白了一眼,扣了他3分钱。拿着稿费往回走时,他觉得浑身轻松,暗想,一块现大洋当时可以买100根麻花,这回可派了大用场了。果不其然,他回来的路上腰板直多了。他美美地犒劳了妹妹一顿,结果还余下了几角钱,自然别有他用。

华君武上小学的时候胆小,可到了初中,不知怎的胆子竟大了起来。你现在和他说起这件事,他自己也搞不明白,这或许和画漫画有关,眼界宽了,又常动脑子,不管稿子采用不采用,胆子慢慢就大了。记得初中毕业考试的时候,全省要举行会考,考试地点设在学校的礼堂。学生进考场之前,竟然要全部进行搜身检查,这一下可把华君武惹急了。他和校方理论,讲了许多“平等、民主、自由”的话,一下子把考场的气氛搞紧张了,考试也一度停了。为这事校长唐世芳大为恼火,当即在学校贴了一张布告,开除了华君武的学籍。眼看要到手的初中毕业证书没有拿到,回到家里,华君武挨了母亲好顿埋怨。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华君武都感到对不住母亲,同时他也调侃说自己没文化,连初中都没毕业。后来唐世芳去了香港,华君武的妹妹有一次在香港和唐世芳相遇,唐世芳很委婉地道了歉,并暗示她把这个意思转达给华君武。1990年,华君武去杭州办个人画展,学校知道消息后,前来看望他这位名人校友。华君武当然高兴,可他又以漫画家的幽默嗔怪说,我已被你们开除了,还算什么校友。学校领导马上给他戴上校徽,又给他戴上了红领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华君武也算正式恢复校籍了。

……

P7-10

后记

走近华君武

华君武是中国的大漫画家,久负盛名。我念初中的时候就听到这个名字,随着岁月的推移,华君武有越来越多的作品问世,他留在我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深了。

1998年,我在黑龙江日报社担任社长,报纸副刊有个《漫画经纬》专版,刊头是华老题的字。有个热心的漫画家张滨负责办这个版,他当时正在搞一个海峡两岸“玉泉杯”生活漫画比赛,并约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人当评委,这一回我有机会见到华君武了。

1月份的一天,我和当时的总编室主任杨殿军及张滨同志来到北京。张滨带来了初选后的几十篇来稿,选择了一个场地,请华君武几位名家最后定夺。那天室内温度很低,临时借来几件军大衣给老人们披上了,可华君武对此毫不介意,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评比中,一幅一幅看,并不时和一旁的人交流看法。当看到一幅题为《约会》的漫画时,他会心地笑了,说这幅画挺有意思。画面上有两个坐在室外凳子上谈情说爱的人,男人嫌天太亮,手拿遥控器,冲着太阳摁了一下,希望此时天黑下来。果不然,被华君武言中了,后来这幅画被评为二等奖。

评完稿后,大家坐下闲聊了一会儿,华君武顺手把自己带来的一摞新出版的《补丁集》签名送给与会的人。原来,几位老人每次聚会时,只要有新书都会顺便带来,这样既省去了投寄的麻烦,同时又省钱,又防丢失,可谓一举多得。时近中午,大家一起在全国政协餐厅聚餐。华君武当年已83岁,丁聪82岁,方成也80岁了,可大家碰起杯来,有时还敢于“一饮而尽”。华君武打趣说,今天丁聪解放了,他的“家长”(指夫人沈峻)没来,他可以放开胆子喝酒吃肉了。丁聪听了笑笑:你说你的,我吃我的,时间宝贵。几句话,使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宴会是我主持的,我当然要起身敬酒,我恭恭敬敬地站在华老跟前,动情地说:你当年在《东北日报》工作三年,原址现在是黑龙江日报社,我代表报社诚恳地邀请您方便时回“老家”看看。华老答应了,说有机会一定去。他站起来和我碰了一下杯,然后一饮而尽。

这一天,我很兴奋,因为见到了久已仰慕的华君武,并在一起小酌畅谈。晚上回来,我打开华老签名的《补丁集》,被他的一番话打动了,他在《后记》里写道:“自己取了书名叫《补丁集》——我的文章不长,登在报刊上像块补丁;文章不够出书,又用漫画来填补,也属补丁性质;再说,补丁还有点反腐倡廉的意思。”短短几句,说得实在又诙谐,可以说《补丁集》这三个字充分体现了华老的睿智和幽默。这本书共101篇文章,我用几天时间就把书读完了,文章短小,再配上漫画,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1999年6月,黑龙江日报社在哈尔滨举办一个海峡两岸漫画研讨会,我约请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人参加,华君武这一次真的如愿回了“老家”。会议之余,我陪几位老人去亚布力滑雪场参观,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到国内最大的滑雪度假村。虽然是夏季,但这里可玩的项目仍很多。其中,长达1999.8米的亚洲第一滑道真够让人刺激的了。我们坐索道来到滑道的起点,大家征求华老的意见,问他滑不滑。尽管意见不一致,华老还是自己下了决心,并决定和我坐一个滑道,这样他心里有底。就这样,一位84岁的老人紧紧抱住我的腰部,从山顶经过48个弯道,滑到山脚,历时近20分钟(年轻人快些只需滑三四分钟),当然一路上我少不了鼓励劝慰华老,一是让他放心,二是振奋精神,当然华老是极会配合的。当我们滑到终点时,华老举双手往前走,嘴里说着:“我投降!”那个诙谐的样子,让大家笑个不止。当地人说了一句:“华老,您创下了纪录,至今您是坐这个滑道最高龄的人。”

往回走的路上,大家兴致极高,看见那繁茂的野草和鲜艳的山花,大家赞不绝口。方成看到一只毛茸茸的蒲公英,立时跑过去把它摘下来。他手拿着蒲公英,对华君武和丁聪说:当年,四川的青年版画家吴凡曾画了一个小女孩跪在地上吹蒲公英的水印版画,在世界获了奖,那幅作品的题目就叫《蒲公英》,寓意祈祷和平。我还记得小女孩吹蒲公英的姿势是这样的。说完,他就跪在地上做吹蒲公英状,华老手疾眼快,马上用相机把这一场面拍了下来。我也灵机一动,拍下了华老拍蒲公英的场面。

几次交往,我和华老产生了感情,对华老更加敬佩不已。没过多久,我去北京出差时,又专程去华老家拜访。华老的家住在三里河南沙沟,百米左右的房子布置得很简单,水泥地面,一个长条沙发,旁边是两只藤椅。两个立柜都是50年代的,立柜上摆着雕塑和陶器,还有华老1994年获中国新闻漫画一等奖的奖杯以及管桦画的竹子。华老的书房不大,墙上挂着他喜欢的自己的几件作品,有《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杜甫检讨》、《井底蛙》、《送彭定康西行》等。我们在客厅坐下后,华老的夫人宋琦大姐过来送报纸,同时把几份稿费通知单递给华老。华老一边接一边“嗔怪”起老伴:“你怎么当着客人的面送‘稿费’,人们以为咱们是大款呢!”说完,华老先笑了,大家也都笑了。我们又很快言归正传,华老说有的人把漫画看成是纯粹的搞笑和游戏是不妥的,漫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社会问题、时代的足音、人民的情绪。批评,才能保持漫画的青春。华老说,他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仍然坚持画漫画,但有时苦于缺少生活。比如说,现在一些家庭装修扰得四邻不安。他想画一幅,可电钻什么样,想象不出来,只好问儿子。这样的情况倒好说,而利用漫画开展批评却遇到一些麻烦。有一次,华老在一家副食品店买了北京一个厂家生产的香肠,他觉得香肠质量有问题,就给这家工厂提了些意见。没想到,过后这家工厂厂长竞登门送来了5公斤提高了质量后的香肠,华老毫无准备,一面说客套话,一面让大儿子端端把钱好歹付了。自此,他再也不敢给这家工厂提意见了。还有一次,他妹妹到家里来,华老夫妇同她一起到全聚德吃烤鸭。上次华老来时要的是整只168元的,这次怕吃不掉,要了半只84元的,可服务态度也随着价钱大打折扣,服务员还说了一些不在行的话。华老很生气,回来后给《北京日报》画了幅漫画。不知怎的,这件事走了风声,全聚德烤鸭店的四个经理主动登门拜访,他们带来了两只热乎乎的烤鸭,还有面酱、小葱、小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至今那幅画还“睡”在那里。

那天,华老的夫人宋琦大姐和大儿媳露阳准备了一顿丰盛的西餐招待我。有一盘沙拉、一盘西红柿炒黄油、一盆红菜汤。红菜汤里有牛肉、西红柿、土豆、大头菜、酥子叶,火候、味道俱佳,一点不比哈尔滨华梅饭店的差。桌上还放着黑面包、果酱、红鱼子和黑鱼子。最讲究的还是奶酪,上来三四种,华老用刀切了一块从欧洲捎来的奶酪,让我尝尝。华老喝的威士忌,我和端端喝的白酒,大家边吃边聊,很是尽兴。

2000年年初,华老在自家院内摔了一跤,折了骨头,住了一个多月院。即或这样,春节到来时,他还是画了四幅龙的漫画,并作为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细心的华老给我寄来了四帧纪念封,并分别签了名。在这同时,他又画了一幅腾飞的龙的漫画寄给了我,让我感动不已。我给老人打去电话表示感谢,并祝福他早日康复。华老戏说老兔(华老属兔)断了骨头,而今后=i丕要走路。这不久,他在《新民晚报》上又画了一幅龙的漫画,并配上一首打油诗:“龙腾新千年,兔断股骨头。开刀动手术,奇遇新华佗。卧床四十天,下地学走路,不用坐轮椅,拐杖也可丢。龟兔再赛跑,我决不落后。”读着这首言志诗,尤其是最后一句,着实令我感动,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到老人身边,看看他现在的样子。这年的正月初六,我一早乘飞机来到北京,中午终于和华老一家人团聚了,当我举杯给华老敬酒的时候,华老一下子站了起来,他谈笑自如,满面春风。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86岁老艺术家身上那种难以言状的特殊的魅力。

回到哈尔滨后,我把这两年和华老的结识和交往写成了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章,题目叫《华君武的漫画世界》,登在了《生活报》上。过后,我把剪报寄给他,可没几日,华老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他在信中对我为他写稿表示感谢,同时针对我文中提到他的作品又谈了许多,如1942年创作的《一九三九年所植的树林》一幅,当时毛主席和华君武谈话时曾评价了这幅画,华君武在信中写道:“毛主席谈话中关于延安植树一画时中心点是要我们创作时先要区别‘个别和一般、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这对我以后创作中避免片面性是十分重要的。漫画常讲夸张,易有过火行为,如果不把基础弄清楚,而把个别当一般,局部当全局,那就麻烦了。”他还在信中写道:“今年我在大连办个个展,因这两年创作在走下坡路,画也少了,但又不想罢休,所以在《前言》上写了这样几句话:‘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我远离生活,许多事情都不甚了了,不懂就没有发言权,但我还有点‘狗拿耗子’的习气未改,一见耗子还想咬它几口。’这就是我当前的一点心态。”读了这封信,我感到亲切,也对华老更敬重了。

怀着对华老的崇敬,我每次去北京,只要有时问,都抽空去华老家看望他,哪怕是寒暄几分钟,坐上一会儿。有一次,华老的大儿子华端端对我说,你写爸爸的那篇文章,全家人都看了,觉得还可以。你如果有时问,给爸爸写本传记吧!听了这句话,我开始觉得有些突然,稍加沉思,我又问了句:“华老知道吗?”端端说:“知道!”“那我试试看吧!”我答应了。

打这以后,我只要有机会去北京,总要抽时间到华老家和他叙谈。因为晚上华老睡得早,又怕谈话兴奋睡不好觉,我就选择上午或下午去。每次去北京开会或办事,我就提前去一天,或晚回来一天,这样时间就充裕了。我们俩每次谈话都在三小时左右。我按照传记的大致目录拟了十几个专题,每一次谈都集中一个专题,比如在杭州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就讲他生在杭州,小时父亲很早去世,全靠母亲一人维持家计,他是如何在杭州念小学和初中的。按照时间推进,他从杭州讲到上海,然后是延安、哈尔滨,解放后他一直在人民日报社和全国美协工作,直到离休。大约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在华老家长谈了二十多次,光笔记本就记了六七本。在谈话中,华老谈得最多的还是延安时期。或许这是华老艺术生命的转折点,他对这一段的经历有铭心镂骨的记忆。记得一次去北京,我俩把延安的话题谈完了。可第二天,华老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又想起陈云同志找他谈话的一件事。我接到电话,撂下手里的活,马上赶到华老家,他把陈云与他谈话的前前后后说个清清楚楚,才如释重负,我也得到了一份新的珍贵素材。

华老和家人都十分热情,我每次去谈完话,不论中午或晚上,都要留我在家里吃饭。华老喜欢吃西餐,所以红菜汤、沙拉、香肠、奶酪一定要有,每次大多喝哈尔滨产的红梅牌沃特加,老人有酒量,只不过年龄大了不多喝,每次三杯,用他的话说,超过三杯就过不了岗了。席间聊天得知,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只要赶上饭时,他都要留下一起用餐,从进城到现在已经坚持快60年了。听后实在让我感动。我得天独厚,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聆听一位艺术大师讲述他不平常的一生,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艺术享受,而又能和华老一家共同用餐,这又使我找到家的感觉,我有时突发奇想:此时我也成了这个家庭中的一员。

在积累素材期间,我又找到了熟悉华老的一些人谈华老,如丁聪、方成、王复羊、英韬、张滨等等。在这同时,我又搜集了大量有关华老的书籍。华老自己写的书他大多送给我,而别人写华老的书只有靠我跑书店了。这期间,我去过十几次西单和王府井两家书店,至于哈尔滨南岗和道里的书店自不必说了。这几年间,我曾到全国各地出差,先后在广州、福州、厦门、深圳、杭州、宁波、南京、石家庄、大连等城市的书店买了一些书,前后加起来有五十多本,有丁聪、黄苗子、廖冰兄、方成、缪印堂、王复羊、高莽、韩羽、毕克官、黄远林、李延声、张守义、郁风等人的。多看一些书,的确启发思路,李延声的书是他画的中外名人的写真,他在书中画了华君武,也画了李政道,在介绍李政道时,无意中说到在李政道物理研究中心陈列室里挂了几幅画,其中华君武的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张开双翅飞舞的蜜蜂,巧妙地用双翅比喻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华老和李政道是老相识,他说李政道除了搞自然科学,同时也对美术有研究,是炎黄艺术馆的常客。华君武曾针对月饼质量下降画了一幅《半个月饼爬上来》,李政道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味道,过了年月饼质量提高之后,李政道画了一幅《一个月饼赏中秋》寄给华君武,华君武看了十分高兴,把前后两幅作品连同李政道的信一起给《讽刺和幽默》报发表了,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华老对自己要求极严,在写他的时候,不许你修饰,不许过誉,有时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一次,他曾和我说,他对家世了解不多,他有个侄子叫华庆昭,在天津一家大学教书,现在退休了,方便时可以找他去聊聊。我按华老的意见去天津华庆昭家里和他见了面。华庆昭告诉我,他们的老家在无锡荡口,国学大师钱穆也是那里的人。钱穆小的时候常去华君武家,得到华君武母亲的关照。这件事在钱穆最近的一本书里有记述。回到北京我买到了这本书,果然有上述记载。我在写第一章时,把这段往事写上了,华老看了之后不满意,认为这和他没什么关系,至于我写无锡是徐悲鸿、刘天华的故乡,华老觉得没必要提这些。由此可见华老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华老又是一个相当认真的人,他在90岁的时候,曾出版了一本《漫画一生》的书,他在赠给我的书里,把几处错字都改了过来,而有一处似乎不改也可,可他仍然改了一下。而他在送我的一本《北京观察》杂志的一篇文章里,也同样把错字改了过来。我常想,这得占用老人多少时间,可他还是坚持这样做,一是认真,二是尊敬人。在长期和华老的接触中,我听得最多的还是漫画不能休闲,以至在他90周岁前夕,我去家里看望他时,他对我和同时也去他家的人民日报社的罗雪村广再强调漫画的战斗性。华老是从延安成长起来的人民艺术家,从那时起,他就坚持走漫画的大众化、民族化之路,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华君武是成功的,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广大读者的赞同,这同时也是华君武对中国漫画事业的伟大功绩。所以在传记中,我特别写了一章《华氏风骨》,主要是记述这方面事的。2007年元旦前后,华君武不慎又摔了一跤,这一次对他身体损伤太大,他的体质和记忆力都不如以前了,而且从此他坐上了轮椅。我2007年9月去看他,中午又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他的话语明显少多了,思维也不那么敏捷了。我暗想,幸亏早些年把素材都积累下来了,否则现在华老已经难以进行那种长谈了。

历尽艰辛,这本传记马上就要出版了,我感谢向我提供素材的前辈和同仁们,也感谢端端、露阳为我采访创造的好条件。同时,我也感谢田静同志,三十多万字的内文都是她帮我录入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