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坐虎针龙--济世救人的药王孙思邈/神仙传记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剑波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通俗的人物传记,是建立在对前贤优秀成果的参考、借鉴和改进上的。本书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二手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阅读,对彪炳千古的名道孙思邈传奇的人生经历、伟大的思想著作、不朽的历史地位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

内容推荐

作者研究功底扎实,治学态度勤勉,为撰写本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本书是作者根据大量史料和民间传说撰写而成。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书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富有情趣的传奇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历史地位,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目录

缘起

总序:上善若水济坤乾

序言

第一章 心怀苍生攻研岐黄

 一、圣童器大

 二、立志学医

 三、太白山月

 四、博览广交

 五、巴山蜀水

第二章 妙手回春惠及黎民

 一、悬壶济世

 二、开棺救妇

 三、导尿有术

 四、抓药由来

 五、奇穴“阿是”

第三章 药到病除声振朝野

 一、医秦王病

 二、治公主疾

 三、金银二花

 四、敬德站班

 五、戏封药王

第四章 慈悲救世德加异类

 一、灵猴报恩

 二、救蛇获方

 三、虎当坐骑

 四、龙君求医

 五、拯龙祈雨

第五章 皓首穷经大医精成

 一、著作揽要

 二、《千金要方》

 三、《千金翼方》

 四、《千金》地位

 五、医学首创

第六章 长寿弥健养生有方(上)

 一、抑情养性

 二、行善积德

 三、导引按摩

 四、气功内炼

 五、动静劳逸

第七章 长寿弥健养生有方(下)

 一、合理饮食

 二、药饵延年

 三、房中补益

 四、起居有常

 五、适时养生

第八章 香烟缭绕箫鼓年年

 一、药王故居

 二、药王名山

 三、宫观祠庙

 四、碑亭石刻

 五、药王庙会

附录一:生年之谜

附录二:药王年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立志学医

西魏时,华原是京兆府长安的辖地,南距长安约75公里。当时,中原地区陷入长期的种族仇杀之中,古都长安是战乱的中心,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严重破坏,十分落后。孙思邈的出生地孙家塬位于华原东北约15华里的地方,周围山峦层层、沟壑交错、土地贫瘠,加上连年战乱,百姓饥寒交迫、缺医少药,苦不堪言。

孙思邈祖上本是一个较富裕的耕读人家,在当地有一定声望,但由于战祸频繁,家道衰落。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不是吃多肚胀,就是头痛发热;不是腮腺肿大,就是口舌红赤,终年饱尝疾病折磨。为了请医生给孙思邈治病,父母费尽了心机,吃尽了苦头。孙家几乎耗尽了家产,使本身就不太富裕的家庭,被折腾得有些吃紧。周围的贫苦百姓,也跟孙思邈家一样,因为患病而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地死去。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有一年瘟疫流行,孙思邈亲眼目睹他的家乡许多老人和孩子因缺医少药连连死去,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刺激,心情极为痛苦,回顾自己的痛苦经历,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思邈从小体验到的疾病的痛苦和对家庭的危害,对他今后的人生志向的确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他18岁开始,就毅然放弃仕途,“志于学医”,做天下苍生的大医,刻苦研习岐黄之术。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在孙家塬,群众中流传着津津乐道的孙思邈“追问单方”故事。故事说,孙思邈开始行医时,由于经验不足,母亲患的病也没有能治好。当他外出求教时,一个过路农夫进他家要水喝,见到他母亲的病状,就留下一个单方治好了他母亲的病。孙思邈得知后,立即跟踪追赶,向农夫请教了这一单方。到了20多岁,孙思邈对医学已有一定造诣。他为人治病,不论男女老少,远乡近邻,只要来看病的,他都热情接待,问长问短,倒茶端水。找他的病人大都是头疼发热,肚胀腹痛,一般一看就好,所以很快“百里之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

一年夏天,一位20多岁的青年得了痢疾,找了很多郎中都治不好,强壮的身体垮了下来,家人非常着急,听人说孙思邈治得很好,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了孙家塬。孙思邈看过病人,询问过去是怎样治的,吃过什么药,家人一一讲后,孙思邈暗自思量:以往医用涩肠药都对,为啥治不好呢?又仔细一想,涩肠治泻,道理是对的,但痢疾毒素还在肚中,久痢应补前先泻。于是孙思邈就抓了一付泻药让病人喝下,等到他三次泻过,孙思邈给病人端了一碗有很多蒜汁的热面条,让病人吃,病人一吃辣得满头大汗。孙思邈接着又开了两付补药,病人两天就好了。此病治愈,孙思邈的名声大振。后来,孙思邈加以总结,用大蒜治泄泻暴痢,非常奏效。

随着孙思邈名气的增大,来自各地看病的人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平时一些简单的病症一治即愈,可有相当一部分顽症,反复换方用药,都不见疗效,有些病人越治越重,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这使孙思邈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还有很多道理没弄懂,在自家的小圈圈里学习的东西还远远不够,需要走出去博采众长,丰富自己。在他一百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为了提高医术,孙思邈考查采集药物、研究探讨医理、诊断治疗疾病,常常跋涉于太白、终南、巴山、峨眉、太行等崇山峻岭之中,奔波在陕、川、晋、豫等辽阔地域之间,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镇,奔走在风雨潇潇的荒郊。

三、太白山月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杨坚总揽朝廷大权,征辟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不愿与当时骄纵荒淫,昏狂杀戮的朝廷君臣同流合污,在征召未到前就离开家乡,隐居于太白山汤峪河谷的碓窝坪。  太白山为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位于陕西眉县、周至、佛坪之间,因山顶积雪时间长,加之石头为白色而得名。主峰巍峨磅礴,高入云端。峰间有三大水池,上下鼎列。池水清澈可鉴,鱼虾俯首可掇。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前后达40年之久。他长期固定的隐居处在汤峪河谷内23公里处的碓窝坪。

汤峪的汤,原来是热水的意思。汤峪是太白主峰西南处的一条40余公里长的山谷,因山口有著名的太白温泉而得名。这个山谷容奇险与秀丽于一体,景色迷人。碓窝坪在山谷中部,地处两个山谷的交合处。地势开阔,气候温和,风光宜人。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孙思邈当年生活的遗迹。在进山20公里的绝壁上,有一段古代栈道,传说是孙思邈进山出山的栈道,人称“药王栈道”。向前行进1公里左右,道边有一块大石,传说是孙思邈休息的地方,人称“神仙石”。再走1公里多,就是碓窝坪。碓窝,在当地方言中是石臼的意思。碓窝坪因有石块类似古代石臼而得名,传说这个石臼是孙思邈捣药用过的,故称“药王碓窝”。在原来放置石臼的北面,有两个用石头砌成的窑洞,传说是当年孙思邈隐居的住所。

……

P6-10

序言

中医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千百年来,它不仅增进了炎黄子孙的身心健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发展史上,有许多彪炳千古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药物的研究,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针灸科等,集隋唐以来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之大成,在中医理论、医药学科建设和医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中医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既是名道又是名医,是中国医学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他“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深入不二”,“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

他期颐高寿,善于养生,耄耋之年,仍旧“容色甚少”,年过百岁,仍然“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寿高141岁。

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曾三次拒弃爵位:隋文帝辅政时,征他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起”;唐太宗即位时,“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他甘当一名济世救人的民间医生,为黎民百姓的健康走乡串村。

他博极医源,医技精湛,慈悲救世,妙手回春。他德加异类,普救含灵,导尿有术,开棺救妇,巧医秦王,智救公主,坐虎针龙,杏林春满。

他勤于著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年过百岁”仍“研综经文”。在81~141岁期间,他完成了至今在海内外千古流芳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公认的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中医的宝鉴”、“东方医学圣典”、“人类的至宝”。

他功高比天,德厚重地,千古美名,流芳百世。《本草蒙筌》称赞他“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赐真人颂》赞扬他:“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唐太宗赐封他为“药王”,宋徽宗敕封他为“真人”,清顺治敬奉他为“神医”;后世尊称他为“药王”、“苍生大医”、“救苦天尊”。

“功在生民,则民祀之”。千百年来,人们把他当做神,为他立庙塑像、建亭刻碑,奉祀不辍。“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人民千百年来的习俗。

由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副教授所撰写的《坐虎针龙——济世救人的药王孙思邈》一书,对孙思邈传奇的人生经历、伟大的思想著作、不朽的历史地位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

我乐意给学术界推介这位年轻的作者。曹剑波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就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选修过詹石窗教授开设的众多道教课程,热衷于道教研究,阅读了大量道教原始文献和相关典籍,已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复旦学报(社科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宗教学研究》、《中国道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道教心理健康指要》专著一本,并参与了由詹石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教与中国养生文化》以及其他多项国级家、省级、部级课题的研究。

作者研究功底扎实,治学态度勤勉,为撰写本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本书是作者根据大量史料和民间传说撰写而成。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书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富有情趣的传奇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历史地位,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在欣喜之余,握管直书,写下这些文字,聊表我对作者的祝贺、勉励。是为“序”。

香港蓬瀛仙馆理事长  弘道委员会主委

李宏之谨序

谨识于香港蓬瀛仙馆

后记

承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及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詹石窗教授的厚爱,我有幸承担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神仙传记系列》中的《坐虎针龙——济世救人的药王孙思邈》一书的写作。

撰写这本小书,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二手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阅读,对彪炳千古的名道孙思邈的传奇经历、伟大著作和不朽地位,有了较为系统、较为全面的了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撰写这类通俗的传记,是建立在对前贤优秀成果的参考、借鉴和改进上。由于参考的资料来源众多,且同一资料在许多不同的文献中都可找到类似的版本,再加上我在引用时,出于可读性的目的,对所参考的资料作了不少创造性的改动,因此,对所引的资料没有一一加以注明;书中所引用的精美的图片大多来自网络,未加注明。在此谨向诸相关作者、摄影者和网络热心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小书完成后,远在澳大利亚雪梨市的陈耀庭先生,在双眼发现白内障病情,难以静心读书、看稿和修改稿纸的情况下,对本书进行了句斟字酌的修改,提出多达39个修改建议。陈耀庭先生的修改避免了不少打字的误植,语言的表达也准确、流畅不少。对陈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笔者深表敬佩和谢意。

本书的出版还受益于许多同道的大力帮助。感谢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编委会和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为我所提供的这次机会;感谢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陈红星博士、孟金霞女士、王鸣明博士的辛勤编辑出版工作。

笔者相信,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道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必将获得长足地发展。

曹剑波 谨识

农历戊子(200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