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你感到愉悦或兴奋。那就是你对艺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如果是一个饿得心慌或是冷得发抖的人去看文艺表演,恐怕再精彩他也不会感到愉悦或兴奋。为什么呢?因为他此时此刻需要的不是艺术的享受,而是可以让他吃饱或穿暖的物质需求,他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
人一旦实现某一愿望,满足某一需要,就会获得某种幸福感。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衣食住行——工作)、安全需要(人身安全、职业安全、保障安全)、社交需要(爱、友谊、关怀)、尊重需要(认同、尊敬、夸奖——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成长、成就、认可——人生价值)。第一、二两个层次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三个层次是发展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首先满足或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两大类需要中,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缺失需要的满足是产生幸福感的基础和前提,一旦得到满足,兴奋就会降低,便又失去动机或降低了对它追求的迫切程度。第二类需要属于发展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产生深刻的幸福感,给人带来无限的幸福。
物质生活条件一旦满足或基本满足人们的第一类需要之后,人们对于第一类需要的追求就远不及对于第二类需要的追求那样迫切,那样渴望,因而幸福感更多地来源于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满足。人们的信任、理解、友爱、尊重、体谅、勉励;人们的掌声、赞扬声、喝彩声;人们敬佩的表情、羡慕的目光;人们的爱戴、敬仰、认可;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给人带来的自信与自豪感等等,已成为大多数人们的需要和追求,成为人们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源泉。
人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所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都同样有着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客观存在。要想得到他人和群体的信任,你首先要诚恳待人,为人有诚信;要想得到他人和群体的关爱,你首先要关心、爱护他人和群体;要想得到他人和群体的尊重,你首先要尊重他人和群体;要想得到他人和群体的体谅,你首先要学会谅解他人;要想学业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尊重学习规律,付出努力和艰辛;要想事业取得成功,获得自然和社会的恩赐,你就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正视客观现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想得到人们的掌声、赞扬声、喝彩声,得到人们的爱戴、敬仰、认可,你就必须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修养良好的做人品格。
人的需要具有相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量或质的需要也有所不同。边远山区乡村的人们,长期生活在僻静与落后之中,总希望能有机会到大城市里去玩一玩,感受一下都市的热闹与繁华。而大城市里的人们,过惯了喧嚣和嘈杂,又多么盼望能在休假时到乡下去走一走,享受那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偶尔吃上一顿青菜或萝卜,也觉得是美味佳肴。听惯了邓丽君歌声的人,偶尔听上一次少数民族的山歌,也觉得别有一番风味。没有乘坐过轮船的人,乘上一回轮船,感觉好生惬意。志向高远的学生,仅仅学会了老师教授的课程并不满足,而要超过老师后才有满足感。可见,人的需要,是与人所处的环境、条件、经历、基础以及认知水平、理想抱负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的。所以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需要”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不要认为别人拥有的才是好的,才是绝对的需要,自己拥有的就是次的,不好的;就是不需要或不十分需要的。要珍惜你的拥有,不仅要珍惜你拥有的荣誉和地位,珍惜你拥有的金钱与财物,珍惜你已具备的高尚与善良,珍惜你获得的学习与进步的机会,珍惜你拥有的优越环境和条件,珍惜你拥有的天赋,更要珍惜你拥有的艰苦经历,珍惜你拥有的吃苦机遇,珍惜你拥有的不太好的处境和条件,珍惜你拥有的失败后的深刻教训……一句话,就是要珍惜你拥有的一切。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财富,尤其是你的艰苦经历。
人对需要的满足感也具有相对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需要的满足是不同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常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有一件两毛多钱一尺的布做成的新衣服穿,才能吃上几顿用油炒过的青菜和没有加入任何蔬菜的白米饭。那时心里常常想:要是什么时候能不穿那补丁重重的衣服,每天都能吃上那“没有加入任何蔬菜的白米饭”该是多么的幸运!后来参加了工作,有了薪金,小时候的愿望完全实现了,可满足感很快就淡化了,看见别人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房子,又觉得自己太寒酸,住的不到八平方米的房子又破旧又潮湿,心里又想:要是什么时候能住上比较宽敞明亮的房子,别说是有多宽敞,只要再多个“八平方米”就好了!随着工龄的加长,社会的发展,条件改变了,住的房子远超过两个“八平方米”,且买了电视机、冰箱等什么的。该满足了吧,可还是觉得不如有的人那么富有,用钱时还得合算合算后才出手,用现代语言来说,还潇洒不起来。因而心里的满足感还是未能充分体现。从笔者的经历中得知,人对需要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基础以及认识的变化而在不断地比较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满足与不满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P17-20
限于笔者的浅薄和笔拙,这本小册子难免有不当之处。好在说的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道的都是人生中真真切切的理,且出发点是绝对的善意。若能让读者从这本小册子中受到一些教益与启迪,哪怕是只有其中的一两句话让读者受用,使人生多一份幸福,使社会多一点和谐,也算笔者没有枉写这几许文字。倘若能让读者的心胸更宽广一点,眼界更高远一点,思想更成熟一点,智慧更深邃一点,一生都充满幸福,那笔者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本册子的出版,有幸得到了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思想科学教授王久渊同志写序;得到了巴蜀书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斯芬克斯从艺文女神那里学到一个谜,谜面为:“这是什么,只有一个声音,却有四只脚,两只脚,又是三只脚?”俄狄浦斯做了解答,认为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的时候是“四只脚”,即用四肢爬行;长大后是用两只脚走路;老了要用拐杖作为“第三只脚”。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并由此继承了王位。这与其说是“人”之谜,不如说就是“人生”之谜。
人生,是一个常谈常新、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只有一次。个体在时间的不可逆转中都要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阶段,人生在时间的流动中活动着。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只能选择一种人生,人只能在没有两次选择余地的有限的生命中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对于物理时间没有自由,死亡都是必然的。但是,无论生命怎样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时间,本身就是生命的延长,也是人生的丰富。
人生,是一个人一生中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一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体验是无比宽阔的,学习、工作、爱情、家庭、事业等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体,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创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人生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人生总是要由作为主体的人去体验和领悟的,不同的意识主体,基于不同的实践和不同的利益及需要,对于人生的认识和体悟往往不尽相同。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人生实践的动态进程中,每一个个体无时无刻不在经由自己去认识人生、感悟人生、体验人生、选择人生,进而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幸福。
其实,人是自觉的、能动的主体,作为有思想和行动能力的人,可以利用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不断改变环境,超越自我,创造生活。但由于人的主体性不同,即便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事业辉煌,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从善如流,有的人作恶成性;有的人起始善良,后来堕落,也有人历经坎坷,大器晚成。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观点,我们究竟何去何从?我们该作何抉择?
《把幸福攥在手里》一书,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为一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从人性、心性、人情的新颖角度,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上的诸多迷茫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全书充满了哲学的思考,抓住人生的根本,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件卓有成效的工作。
综观全书,其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著者借助游走的笔头,把人生的深奥玄妙理论变得生活化、大众化、趣味化,既没有咬文嚼字的生硬晦涩,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无谓夸张。主要是通过亲身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生中的深刻道理。同时把每个人的现实人生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人生的根本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人生中的事体情理入手,围绕人生追求的根本,以透彻的说理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追求,如何让更多的人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从本体上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有的是著者本人的人生体验,有的是著者学习传统文化和领悟现代思想的心得体会,有的则是著者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感悟。全书内容风趣,逻辑清晰,资料翔实,说理透彻,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有的分析深刻而说服力强,有的留有余地而富于启发,很值得一读。
著者敢于探索,富于探索,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把幸福攥在手里》一书,不仅会对青年一代读者的人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普及大有推动,而且对青年一代读者有效解决因对人生认识尚浅而形成的各种人生迷茫与困惑大有裨益,如手电照亮他们人生之路,如钥匙开启他们幸福之门,引领着青年一代读者走向各自的辉煌人生,助推着人类社会迈人和谐温馨的港湾。 是为序。
本书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为一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从人性、心性、人情的新颖角度,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上的诸多迷茫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综观全书,其最鲜明的特点莫过于著者借助游走的笔头,把人生的深奥玄妙理论变得生活化、大众化、趣味化,既没有咬文嚼字的生硬晦涩,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无谓夸张。主要是通过亲身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生中的深刻道理。同时把每个人的现实人生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人生的根本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人生中的事体情理入手,围绕人生追求的根本,以透彻的说理道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追求,如何让更多的人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从本体上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有的是著者本人的人生体验,有的是著者学习传统文化和领悟现代思想的心得体会,有的则是著者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感悟。全书内容风趣,逻辑清晰,资料翔实,说理透彻,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有的分析深刻而说服力强,有的留有余地而富于启发,很值得一读。
本书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为一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从人性、心性、人情的新颖角度,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上的诸多迷茫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全书充满了哲学的思考,抓住人生的根本,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件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