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宫兆敏编著的《亘古沧桑话幽燕》不仅有自然界演化的地质历史,更有人类诞生以来丰富多彩的发展演化史,更为精彩的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发展史,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与文明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章。本书可作为科普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亘古沧桑话幽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地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宝国、宫兆敏编著的《亘古沧桑话幽燕》不仅有自然界演化的地质历史,更有人类诞生以来丰富多彩的发展演化史,更为精彩的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发展史,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与文明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章。本书可作为科普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内容推荐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更凸显了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和在国际交往中的特殊地位。陈宝国、宫兆敏编著的《亘古沧桑话幽燕》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华北地区,从地质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叙述了华北地区的发展、演变,描绘了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变化的概貌,是一本集科学知识、历史常识为基本内容的科普读物。 本书可作为科普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目录 序 沧海桑田篇 一、由来何止千万年 (一)关于地球 1.地球是什么? 2.关于地球的起源 3.岩石中的秘密 4.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 5.华北地台与燕山运动 (二)人类的自我素描 1.关于生命的记录 2.人是动物的传人 3.不可小视的直立行走 4.被解放了的双手 5.远古人类的华夏足迹 二、漫话北京西山 (一)中国地质的摇篮 (二)闻名遐迩的山与洞 1.香山 2.八大处 3.上方山 4.石花洞和银狐洞 5.潭柘寺和戒台寺 6.云居寺和十渡 (三)周口店也是摇篮 三、“北京人”震惊世界 (一)应该记起的人 1.丁文江 2.杨钟健 3.翁文灏 4.裴文中 5.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 6.步达生(Davidson Black) (二)新生代研究室 1.龙骨与化石 2.寻访周口店发现龙骨山 3.安特生的演讲 4.新生代研究室的成立 (三)他发现了“北京人” 1.关于“北京人”的名称 2.1992年12月2日的龙骨山 (四)周口店访古 四、“蓟县剖面”带你进入地质历史 (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 (二)典型在哪里 (三)盘山漫步 1.盘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 2.盘山的三盘 3.盘山主要景观 五、秦皇岛情怀 (一)秦皇岛概述 (二)北戴河与地质教育 1.秦皇岛基地沿革 2.秦皇岛地质实习区拾趣 人文胜地篇 一、从古燕国到五朝帝都 (一)北京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1.东胡林村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遗址 2.镇江营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3.雪山村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二)上古时期的北京 1.历史上记载的古燕国 2.燕都蓟城 3.中国历史上的幽州 (三)北京由地方政治中心向全国政治中心的转变 1.陪都南京 2.金代中都 (四)元大都 (五)永乐迁都 (六)定鼎燕京 二、燕京春秋 (一)古都北京的城址沿革 (二)历史上北京地区的帝王陵寝 1.金太祖睿陵 2.明十三陵 3.清朝的帝陵 (三)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城 1.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2.关于长城的称谓 3.历史上的燕长城 4.秦朝长城——统一后的第一座万里长城 5.汉代的长城 6.明代的长城 7.燕京大地上的长城遗址 (四)北京胜迹 1.故宫 2.天安门 3.景山 4.北海公园 5.天坛 6.地坛 7.雍和宫 8.白云观 9.颐和园 10.香山公园 11.圆明园遗址公园 (五)承德之旅 1.避暑山庄 2.承德外八庙 3.承德自然景观 情驻幽燕篇 一、民族与文化 (一)民族融合的影响 (二)山戎文化 (三)文化源流及特点 二、北京与中国近代社会 (一)焚烧圆明园 (二)戊戌变法 (三)义和团运动在北京 (四)“五四”运动在北京 参考书目 跋语 试读章节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曾接受过母亲那无私的给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依恋祖国那山水编织的抚育生命的摇篮。古往今来,有多少赞美祖国的心曲诗意,无不倾吐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抚摸着祖国大地上的一草一木,眺望祖国的一山一川,我们都会感到一阵阵生命的活力在跳跃,当我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漫游时,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幸福和美感。 (1)从华北说起 谈到华北,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华北平原。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特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华北平原就是我国多种地形特征中的一种。我国的地势由西向东呈现着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地理学家把我国陆地由西向东呈阶梯状的分布按照海拔高度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级阶梯为海拔平均为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的高原和盆地地区。例如: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第三级阶梯为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的交错分布区域。如东北平原、辽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华北平原也属于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地表平坦,海拔高度大多在50米以下。由于平原地区在形成过程中大都是河流泥沙长期淤积而成,所以地面坦荡,土壤肥沃,对耕作有利,适合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域。华北平原也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华北平原的区域范围西起太行山,东到海滨,北靠燕山,南抵淮河附近,所以在华北平原范围内也包括了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由于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和北京、天津两市,所以一般称这个地区为华北地区,通称华北。 在华北平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变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以前的周朝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华北地区,就有燕国和赵国存在。我们很熟悉的典故“图穷匕首见”所描述的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国(但发生的时间已不是公元前’700多年,而是公元前227年)。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沿革的关系,华北又有燕赵的称谓。但多见于文人墨客的诗文辞赋中。从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燕赵”即指现在的河北北部、南部、西部、山西北部和中部,还有辽宁南部地区。 (2)关于地台 燕赵大地上的历史演变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更替变化,形成了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特征。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在此不多赘述。这里要谈的是有关地质历史时期关于华北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变情况,也就是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自身发展变化的状况。 前面我们曾谈到了地球的年龄及其构造,华北地区作为整个地球地壳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发育变动既受全球地质构造的制约,同时又有自己演化的特点。在地理学中,依据华北地区的地势特征称之为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的描述中这个地域也有它自己的称呼,叫做华北地台。 华北平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流水作用过程中河流中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堆积造成的。这是地球物质运动作用的结果。这种因流水作用而形成的堆积或者沉积现象是地质作用中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平原这种地表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的成因,其中就有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整个区域处于地壳比较低洼平坦的沉降带的因素,这种特征为流水搬运过程中河流泥沙的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谓地台,又称为陆台,在地质构造上它与地槽相对应,是一个一般说来比较稳定的构造单元。科学家们认为地槽是活动性非常强的构造单元,而地台与地槽在发展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就像一个苹果拿在你的手中,你只握住了苹果的一半,一刀削下去,没有握住的一半掉了下去,而你手中的另一半没有上下运动,是处于一种静止的、稳定的状态,那么这种处于稳定的部分在地质学上就被称为地台,地质构造学中的解释是指地表上稳定的,形成后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而向下运动的部分其结果就形成地槽。地质构造学中的解释是指长期持续沉降并接受巨厚沉积的带状地壳活动构造单元。然而在地台、地槽之间这种互为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地槽经过发展可以转变为地台,虽然地台相对于地槽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带,但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来讲,稳定是相对的,地台也不是没有变化和变动的。 地台具有自己的结构形态,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由上下两个构造层所组成的,下层称为基底,上层称为盖层。前面我们谈到华北平原具有地面坦荡,土壤肥沃的特征,是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而地台在地质构造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对我们人类也是一种福音。我们常说向大地要宝藏,这宝藏就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资源。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在地台区域盛产石油、煤等能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因为地台自形成以后没有遭到褶皱变化的影响,它的上层(盖层)比较薄,构造变动是很小的,地壳的运动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升降运动,岩浆的活动也比较微弱,所谓的稳定就是指的这些方面。地台的表面形态一般为几何形态,多数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部形态,其面积一般都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如非洲地台就达到了2000万平方千米。与非洲地台相比,华北地台就算小的了。 (3)华北地台 华北地台分布的范围很大,不仅在我国境内,在邻国朝鲜北部地区也有分布。因此,华北地台连同朝鲜北部又称为中朝地台。在我国境内华北地台大致轮廓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它的主体在华北地区。它的北面以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系的北缘为界,西面起自甘肃西部玉门以北的地区,由此向东经内蒙古的宝昌直到东北的法库、昌图、敦化和延吉一带。它的西南界位于甘肃省龙首山与合黎山以南,后经清水河,六盘山西麓向南延伸至天水附近,从天水向东又经西安、洛南、栾川及江苏六合沿线,而后终止于位于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这一条南北走向的断裂带上,形成地台的南界。华北地台的东界起自安徽合肥往北偏东方向经嘉山延伸到江苏连云港之后进入黄海。这是地质学家给我们勾画的华北地台大致的轮廓。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北地台这个区域内现代地形的构成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地台总的起伏气势是与我国地形发展的总趋势相同的,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我们还可以看到地台的边界多有高山,形成了其北缘、西界和东侧几乎都被高山环绕着的地形特征。如北面有阴山山系,西面有龙首山、合黎山、六盘山,东面有昆嵛山,东北部有长白山。地台的内部是由高原、丘陵和平原组成,在盆地和平原之间耸立着小秦岭和嵩山。在地台的腹部有山势走向呈现“S”形的特征,这就是东北部的燕山蜿蜒西接恒山和五台山,再转向西南与近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相连,在山西的西南部转为中条山。正是在这个“s”形山势的两侧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存在。在华北地台上黄河呈现出“~”形态,像一条滚动的蛟龙几度急剧的转折,汇集了许多其他的河流而东流注入渤海。这些现代地形的发育,其特征是受地台内部大地构造运动和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的控制影响的。P12-14 序言 通过民俗专家成善卿先生结识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宝国教授。陈先生请我为他所著《亘古沧桑话幽燕》一书题写书名,我倍感荣幸。近日陈先生来访,嘱我为此书作序。踌躇间,他看出我的心思,便笑而坚持,说此序就得我写。我觉得他是从我的书法和我们接触相知中得此想法的。盛情难却,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由于写序,近水楼台,我拿起书稿一下读了好几遍。本书之所以吸引人,让人爱不释手,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地质科普书籍不同,作者以北京为中心,以华北地区为描写范围,用新的视角将地质历史与人文历史相结合,里面还讲述了一些有趣的事件和人物。本书不仅有自然界演化的地质历史,更有人类诞生以来丰富多彩的发展演化史,更为精彩的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发展史,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与文明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交响乐章。 本书让我感动,感动之后便是沉思…… 且不说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从他本人身上和笔下流淌的文字中感觉到了那从亘古默默而缓缓地流来的一股清泉,沁入山野,融入江河,源远流长,润物无声,这种人类爱与激情的表白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是对于大自然的一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是大情大爱,这便是让我为之感动之所在。 前面提到了“和谐”,人类演化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同时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历史。笔者认为此乃和谐之道。 现在的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只知索取,不知给予,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包括各种污染,再加上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等。这些给生命带来的灾难,虽然是自然现象,却和我们人类不顺应,不爱惜大自然是不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 人类对地球,对大自然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人间正道,人们才能平安幸福地生活在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上。这是我读此书另外想到的。 此书不可多得,此书不可不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