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由秦汉奇人黄石公所著,全书仅一千三百六十字,语言精炼,字字珠玑,句句金玉。《素书》把道、德、仁、义、礼融为一体,书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古代圣贤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相传黄石公于圯桥密授张良此书,张良仅用十之一二,便助刘邦灭项羽,兴大汉,并能以此书明哲保身,得享天年。
本书以简洁易懂的文字匹配新颖而富有想象的图画,对《素书》中的智慧和哲理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对《素书》的主题——“人”的问题予以深入的阐释。让读者获得高屋建瓴的人生谋略。本书蕴含着极大的智慧,用心参研,定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素书》是由秦汉奇人黄石公所著,是一部类似于“语录”体的书,全书用一千三百六十个字说明了一个想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修身方法、处世之道、用人原则和治国经验。
参研此书,可精准地把握世道和人性,可以举重若轻地处世、治世。
本书对《素书》全书原文进行了解译,以简练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画阐明了《素书》中蕴含的哲理,并结合丰富有趣的案例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身兼五德,立身成名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解读
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思想体系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分开来看,似乎是毫不相连的,但用在做人的道理上却是合而为一的。
这五方面都是精神方面的,即所谓的人的修养问题。黄石公认为,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同时具备这五种品德的人,才是至善至美的人。后世的人也对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进行了总结,在《大学》(治国安邦的学问)中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列在一起,可见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也十分的重视个人修养,即“内省”,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无敌”、“得人心者,得天下”等,都是用精神上的指引者来带动影响社会。
黄石公之所以选择张良作为自己衣钵的传承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素质。虽然没有历史记述黄石公以前是否认识张良,但他应该是很仔细地观察过张良,并通过最后一次的实地考察,最终选中了张良。
据《史记》、《汉书》记载,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在秦灭韩之后,他意图光复韩国,于是结交刺客。在刺杀秦王失败后,逃亡到下邳隐姓埋名,藏匿起来。也正是在此时期,张良得到了黄石公的赏识,得到了《素书》这本书,最后得以辅佐刘邦平定关中,计破蛲下,鸿门斗智,计谋天下。汉朝建立后,张良画箸阻封,奇谋制韩,劝都关中,以及在汉朝稳定之后假托神道,功成身退的明哲保身的行动中都透露着智慧之光。张良曾使用“小怨不赦,大怨必生”这条计谋,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避免内乱。因而刘邦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后世把张良的这些功绩皆归于《素书》。
张良能得到《素书》,也是颇具周折。虽然事情很简单,但是如若落在平常人身上,也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涵养。故事是这样的,隐居在下邳的张良在桥上散步时,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老者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帮我下去把鞋捡上来!”面对老人的无礼,张良有些恼怒,但见老人年事已高,便忍怒拾起鞋子递给他。老者却得寸进尺,只是把脚伸出来了。张良更是气愤,但反过来一想,既然已经替他拾来了鞋子,现在给他穿上又能怎样,于是便跪下给他穿鞋。老人含笑而去,不一会儿又返回来说道:“你这人还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了,老者见到张良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约会,应该早点来,你比我来得还晚是什么道理。”之后愤愤而去,并再次要他五天以后再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发现老者又先到那里了。于是,又有了五日之约。这一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他刚到桥边不久,就发现老人蹒跚而来。这一次老者很高兴:“这样才对。”随即拿出一部书,日:“读是则为王者师。”意思就是,如若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甚至可以辅佐帝王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圯桥授书”,张良苦读此书,尽得黄石公的真传。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并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危机,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又巧妙地跳出权力之争的旋涡,这一切都出自于《素书》的智慧。
在《素书》中提到的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可以说是中国人文思想的至高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础。以道为本,以德为用,以仁济世,以义处事,以礼待人,可以说这就是处世治国的根本,谋术、权变的准绳,涉世、立身的起点。
在中国历朝历代用于治国安邦的思想体系中,道、德都是最根本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就是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矫情、伪饰代替了先天的淳朴、自然,所以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来约束世人;而当道德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只能用仁爱来挽救;当仁爱之心日渐淡薄之时,就要伸张正义,当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在不同时机,不同形式下权变而使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说法和解释。
黄石公的执行概念是朴实的,那就是要遵守行为准则,建立秩序,这就是“礼”。
遵循天道9万物可知
原文: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而八纺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解读
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道”就是人们所履行的,使万事万物不断处在它的运动变化之中,却不知道它们运动变化的由来。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它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世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们都在无意识之中遵循着这些自然规律,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也是这样。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不妄为,也就是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无不为就是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之,做到这些就可以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什么都可以做。人们在无意识中遵循规律,很容易导致偏离所应遵循的规律,难免在看待问题时有偏差,以偏概全。
据说曾有个楚国人,生活比较清贫,偶然的机会读到《淮南子》,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他深受启发。故事讲述的是当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住了身体,这样可以轻易捕捉住自己的食物。于是这个天真的楚人便认为既然螳螂窥伺蝉时树叶可以隐身,那么使蝉隐身的那片树叶似乎也可以为他所用。他决定试一试,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哪片才是可以隐身的树叶呢?楚人便收集了大量的树叶回家,一片一片地尝试。这样过了一天,楚人的妻子被他问得烦了,不胜其扰,当他再次拿起一片树叶时,便回答说“看不见了”。楚人大喜,便带着这片树叶明目张胆地去拿别人的东西,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扭送到了官衙,县官听完缘由便大笑着把他当做傻子释放了。这就是所谓的“楚人隐形”,也即是“一叶障目”。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发人深省。有光线,人就会看见物体,楚人妄图隐形,但他不懂这种自然规律是无法违背的,即使是在当今社会,隐形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也未能实现。而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更加形象,明白清晰地证实了这一点。其实,道包容在万象当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休止,言谈仪表,以致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体的存在呢!人们虽然时时刻刻离不开它,事事处处都在运用它,但是却不知道它的奥妙所在。
其实,道具体又分为天道、地道、人道,蕴意丰厚。粗略理解为,四时为天道,万物为地道,礼制为人道。比如,天有四时,在某一时,就要遵循某一时的规律,人和万物都无一例外。冬天就要裘衣皮袍,皮毛裹体,而不可薄纱护身,褪毛乘凉。道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规律,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天下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要想不为其所制,而使其为我所用,便须找到其核心。中国自古所制定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歌,即是根据天时而来。而中国古代的礼制,便是规定的人伦纲常。民众若能遵循道的规律,也用不着法令之类,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但是在懵懂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做。这就需要有一些条文性的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这样来规范人类的行为,就像百川归大海一样,使人们在行动上能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先贤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行事。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大政治制度,为后人所用;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在道的规制、引导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行事,一切皆水到渠成,达到无为而治。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顺应天道的规律做什么都会容易,违背天道的原则,就会寸步难行。
P20-26
《黄石公素书》又称《素书》,是一部谋略之书,相传为黄石公所撰。
有关黄石公的言行和事迹,史籍记载很少。按张良的生卒年代推算,黄石公当为秦末汉初的人。在道教中,据说黄石公后得道成仙,被纳入了神谱当中。还有传言说他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对于他的真实姓名,几乎无从考证。不过从《素书》的内容来看,撰写此书的人当经历过大风大浪,眼界开阔,思维敏锐,方才有此真知灼见。
有一种说法认为,黄石公可能是秦始皇父亲庄襄王的重臣——魏辙。魏辙不满秦始皇骄奢淫逸、不听劝诫,于是挂冠归隐。后人们根据其居住地黄华洞称其为黄石公,有关黄石公的名字来历,还有很多说法。据说黄石公三试张良后,赠其《太公兵法》并言日:“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助刘邦夺得天下后,在济北谷城下仅找到了黄石,于是便供奉在宗祠之中。而据《神仙通鉴》记载:“神龙为帝,见一异人,形容古怪,言语癫狂。上披草毡,下系皮裙。蓬头跷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乱舞。口称:‘予居黄石山,树多赤松,故名。’”
隐居后的黄石公把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倾注在笔墨上,著有《三略》、《黄石公记》、《兵书》、《素书》等作品。黄石公晚年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通过三试张良,以“圯下授书”的形式将衣钵传给了张良。后来,张良不但协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汉王朝,解决了一个个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危机,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离开了纷争的朝堂,得以安享晚年,这样的洒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张良死后,此书随葬墓中,在五百多年后,即西晋时,盗贼盗掘张良之墓时,此书才重现于世。书上有训示:“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此后,《素书》才流传于世。
当然,这只是传说,至于《素书》的来历、真伪及“圯下授书”授的是何书,还是存在争议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素书》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在短短的六章之中,在认识世道、把握人性方面,颇有卓见,有醍醐灌顶之功效。
《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语言简练,但寓意深厚,被后人称为“天书”。
“素”,本意是白色的生绢,蕴意有“质朴”、“根本”之意,所谓素书也就是“简单的道理形成的书”。“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天道、人伦、万物等遵循自然规律,将和谐融洽的发展。《素书》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修身方法、处世之道、用人原则、治国经验等无不浓缩在这本薄薄的书当中。
《素书》共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黄石公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这五种品德是成大事的基础,凡建功立业成大事者所必备的。
二、黄石公的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对人才,作者强调量裁而用,扬长避短,务使其各尽其才。
三、对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问题,黄石公也有独到的见解。人,尤其是从政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这样便可游刃有余地处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黄石公治国安邦的经验。如顺应天理,无为而治。治国安邦需要长远的眼光,不可为眼前的小利所诱惑。民为天下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五、黄石公的处世之道。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因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十分重要。为人处世的策略和技巧,在这部著作中更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策略指导,这对成大事者尤为重要。
本书按原书的顺序分为六部分,参照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书中的注即为张商英所作,王氏指的是清代姓王之人,其名已失),在尽量保留《素书》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注解。同时,本书以左文右图的排版方式,将文字与绘图一一对应。用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诠释全书,将先哲们留下的谋略和智慧精华尽皆展现,希望能带给读者一次愉悦的阅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