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嫦娥探月(嫦娥二号环月纪实)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作者 张传军//邱小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但它绝非嫦娥一号的简单重复。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内容推荐

“嫦娥二号”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是二期的“探路者”。

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与之相应的风险也更大。“嫦娥二号”任务就像是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个跳板,既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的许多成熟技术,又根据任务目标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术,对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整个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国航天史

第三章 中国的探月历程

第四章 月球简介

第五章 月球的月湾、月湖、月谷、月溪

第六章 月球上的资源

第七章 人类去月球的意义

第八章 月壤

第九章 月球环境

第十章 月球的运动

第十一章 我国古代对月食的观测与预报

第十二章 国外探月情况简介

第十三章 月球探测大事记(1959.01—2007.10)

第十四章 什么是《月球协定》

第十五章 月球探测工程的目的和意义

第十六章 一条科学的奔月路线图

第十七章 中国“嫦娥”为何选择如此复杂、漫长的旅行

第十八章 揭“秘”卫星定轨内幕

第十九章 长征三号甲——出色的大力士

第二十章 嫦娥卫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第二十一章 嫦娥飞行大扫描月

第二十二章 嫦娥卫星的克星——月食

第二十三章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来的首幅图像

第二十四章 首幅图像承载信息秘密初探

第二十五章 月球车

第二十六章 嫦娥二号关键点

第二十七章 嫦娥二号发射全跟踪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中国航天史

1.中国的火箭是逼出来的——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的存在。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3月,国务院制定《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lO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全部援助。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为一步登天异想天开地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二号”的发射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宇航局局长1979年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

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14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P16-18

序言

2004年,我国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在以国防科工委为牵头单位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我国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首飞月球。2006年初,党和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并将月球探测工程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嫦娥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必将在推进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民族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培养高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加快发展太空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的要求。我国在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与时俱进,由国防科工委牵头适时开展了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活动,这是我国空间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急起直追、重点跨越的必然选择。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是带动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大引擎,是在我国已经具备了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的关键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突破口,是带动一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步、培育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将空间科技置于重要的地位予以特别的关注。进入21世纪,美国、欧洲等世界各航天大国和经济体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深空探测计划。从他们的计划可以看出,月球仍是各国关注并积极开展探测活动的一个热点。在深空探测方面先行一步的美国和欧洲,目前将月球作为探测其他行星的一个试验基地,在技术较成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深入的相关科学研究,并积极试验、验证建立月球基地的技术和设想。在他们的视野中,月球已经是深空探测的一个首要目标和首选的跳板。

国防科工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统筹规划,合理确定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科学和工程目标,制订了月球探测“三步走”的中长期规划。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一地一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我国的探月计划既参考了以往国际探月活动的经验,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始终围绕推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标制订计划并组织实施。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月球探测工程将大大提升我国航天科技发展水平,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空白,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发展,是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里程碑。在航天科技方面,将逐步实现多项重大突破,首次到达地外天体,首次着陆在地外星球上,首次从地外星球拿回样本。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遥测科学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在空间科学方面,通过首次对地球以外的星体和空间环境进行近距离和接触式探测,将使我们对于空间科学的认识大大深化,为我国的天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研究建立新的平台,促进这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并带动更多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

月球探测工程将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月球是研究天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开展月球探测将会促进这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学科的进展又将带动更多的基础学科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战略工程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遥测科学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月球探测工程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在20世纪末能够保持高速、高效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阿波罗工程派生出的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的进步,会逐步在国民经济各方面进行推广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月球探测工程将推动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我国探月工程起点高、有特色、有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开展航天国际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在世界掀起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之际,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将积极探索“广泛合作”的月球探测道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月球探测工程将在诸多领域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催生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并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将为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些都必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