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场易碎(一位央视女主编的私人手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宁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你看恐怖片吗?

假如提问电视人,多半人会告诉你:看,天天看。

什么是恐怖片?

恐怖片就是自己的节目。

在花花绿绿的画面面前,导演并不是享受它的人,而是被这些影像折磨的分不清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尤其是梦醒时分,那些虚拟的影像世界会莫名上演一场诡异的“视觉盛宴”,就看你如何去消受此道大餐了。

在一个阴云密布、独自在家的午后,昼夜颠倒的生活、不规律的饮食使我迷迷糊糊地歪倒在沙发上。为了策划《王志文》这期节目,我买了王志文的影视作品昏天黑地加班观看,正好到了《黑冰》的大结局,连着看很容易入戏,尤其是当王志文扮演的大毒枭即将原形毕露之前,影像的基调被音乐和画面渲染得极为悬疑和诡异。即将落马的毒枭“王志文”对卧底的“蒋雯丽”说:“我会给你打电话的,”话音刚落,倒数第二集完毕……

窗外忽地一阵邪风呼啸了几声,DVD自己检索最后一集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此时我的手机在紧张的氛围内忽然大声作响,是一个陌生的异地号码,接听后话筒处传来了与大毒枭一模一样的声音:“你好啊,我说过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一瞬间,我被吓得一激灵,差点就把电话仍了,紧张地问道:“你,你到底是谁?”那边的声音略带疑惑和歉意:“我是王志文啊?怎么啦?你是睡觉呢吗?抱歉,吓着你了吧?”

确实是吓着我了,那话筒中真实的声音与电视剧中大毒枭的声音“如出一人”,我定了定神,才故作镇静地说:“没事,我正看你的电视剧呢。”

后来将这起“恐怖事件”讲给同事听,他们没心没肺的只是夸赞王志文的演技高超,却没有人同情我被“恐怖袭击”后的“悲惨”遭遇,电视啊,电视,真是吓死人不偿命的职业!

再说王志文,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西边一个破旧的小宾馆里面,好像叫“孔雀新巢”。那时,王志文所在的《和你在一起>剧组驻扎在这里。即将面对传说中不好接触的王志文,我有些小心翼翼,甚至充满了一种戒备的心理。到达那里正巧赶上饭点,王志文邀请我一起用餐。印象中那个餐厅的饭菜一般,唯有那罐老火靓汤还有滋有味,王志文一碗一碗的帮我盛汤。三碗汤之后,我的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了与他之间的隔膜,有的只是两人之间的快乐交流。其实与一个嘉宾了解熟识的过程,和与一个朋友了解熟识的过程如出一辙,没有什么两样。

后来,录制王志文的节目一波三折,终于还是好事多磨地播出了。播出之后我收到了王志文以及哥哥王志芳的短信,都是非常客气的“谢谢”,简单的谢谢却意味很多,因为这期节目虽然不是节目组的经典作品,却是一次和王志文以及哥哥王志芳最有诚意的合作。

当时由于王志文与《芬妮的微笑》节目组之间的官司,王志文的节目在录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能及时播出,其实这是台里一项由来已久的规定。但是在一些传说中,节目的播出与否被媒体的“大忽悠们”渲染成离奇曲折的故事,大肆宣扬,节目组也会经常接到各种询问与质疑的电话。事过境迁,其实所有的事件似乎都是过眼的云烟,一个坚持诉讼的公民与一个遵守规定的节目组其实仅仅是进行了一次正常而友好的合作,而我们在节目静静地播出后有了一些宽慰,假如在真实的节目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而没有跟风一样参与炒作,我想我们只是恪守了一个媒体应具有的责任……

由节目衍生出的这份互相之间的诚意与尊重持续了很久。记得节目录制完毕,送王志文离开的时候,我召集了组里年轻导演一干人,为他送行。地点在一家北京很有特色的“禅酷餐厅”,餐厅中的一切都有仿效“监狱”的装饰。菜名也千奇百怪,我们点了“活埋”、“扫黄打非”、“死无葬身之地”等菜之后,愉快地吃了一下午。结束的时候,我和统筹赵凡送王志文到机场,一路上笑语连连。快下车的时候,王志文打趣着说:“你们别送了,再往里送我就真该哭了……”

而今,再见到王志文,尽管他的演技越来越好,成为了一线巨星,然而对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位曾拥有难忘合作的老朋友。想起他在后台见到观众时瞬间的羞涩表情,想起他在非典时候给节目组的同事发来的药方……是啊,无论演技再好,其实都不如生活中的真实来得美好,我们庆幸是他那个成长时代的观众。

当下《手机》热播,似乎很久没有在电视剧中露面的王志文,又天天出现在我的“面前”了。工作间隙,欣赏着他的精彩表演,忽然又想起几年前的那个“恐怖电话”,他也是用手机打给我的吧,呵呵……

在2009年的春晚中,作为节目导演的我得到一分钟,用来描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故事。

那是灾难之后的第一个春节。

我总怕自己的访问会是一种打扰,去唤醒人们那些切实的苦难。我小心翼翼地上路,临走时随身带着20斤巧克力,以便送给那些还在随时玩耍的小朋友,这简单的甜味会带给他们几分钟的欢愉。

在汶川映秀镇,我们住在一家依旧屹立的宾馆里,周围已经全是废墟。这是震中最核心的位置,眼前满是歪斜的楼房,仿佛是摔伤的巨人,还带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傲骨。路上一座盘山大桥被拦腰斩断,拧成麻花倾倒在这里。搭载我们的司机因为死里逃生反而变得侃侃而谈,指着车右上角的一处砸痕说:“也就是几秒钟吧,我狠狠地踩了一脚油门,就活了,否则,死无葬身之地。”言语间不是胆战心寒,而是一种英雄般的乐观,车子行驶中偶尔颠簸一下,司机师傅笑呵呵地说:“刚才那下颠簸大约相当于六级地震吧,一会儿我给你们颠一个八级的”,说时,车内时一片笑声。P12-15

后记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人要多宽容与智慧,才能懂得别人眼光中,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世界?一个人的美好,也许是另一个人的悲伤,抑或是第三个人的无所谓。我们寻找认同,其实,享受和在意的是自己的那一个世界。

原以为很多事情都会有一个充满仪式的行为,那些在文学和影视中都被描绘成一生一次的记忆,到了要发生的刹那都成了顺其自然的过程,遗憾的理由经常非常的客观,无法抗拒地接受了之后才发现,有无仪式都无妨,它已经成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所谓那个重要的点,经常是在回忆中被强化突出,真正发生的瞬间,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自己扼腕痛惜的时候,在他人的世界中也许就是一个笑场,温情和残酷都是一笑而过,犹如一场婚宴,在客人的眼中,不是天长地久,更多的是一桌祝福的酒菜,而且不甚美味。

有多少次,自己在一个筋疲力尽的现场焦虑与崩溃、遗憾和辛苦。很多很多年才突然发现,记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岁月一旦久远,那些曾经磨砺自己的遭遇洗尽了铅华,却成就了一段段佳话,而那些美丽的瞬间,便早已随风而逝了。

多少次在节目中,顺境的故事是一个轻描淡写的过场片花,而逆境的故事却是坚忍不拔的励志桥段,赢得满场的叫好和掌声,犹如丹田的一口气,飚到了HI—C,唱出了人生的巅峰华彩。有时我常常想,是否历经磨砺多多,才有生命升华进发的一刻?患得患失的计较,永远得不到人生的真谛o

2010年,<艺术人生》十年,制作特别节目的时候,满地堆着磁带。每当回放一段画面,都会引来众人的围观,镜头内是青涩质朴的脸,镜头边缘偶然划过自己的侧脸,像是见了久违的“熟人”,自己真的成了历史的细节,构建在别人的记忆中,犹如一场穿越,看见时空隧道里徘徊着的自己。

拿着磁带,自己在磁带标签上龙飞凤舞的签名,竟然记得当时匆匆忙忙赶着播出的细节,那是曾经认真和努力的证据。有一次,编导请我看一期节目的花絮,里面是我们乱做一团的现场,播出时剪去的那些慌乱的现场,今天却成了最珍贵的画面,那些当年的边角废料,今天却成了华彩和桥段。我们将这些素材重新编辑在一起,成就了一期别样精彩而感动的节目。

忽然想起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花仙子>,花仙子小蓓在世界各地寻找七色花,每到一处就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跟随着她的王子会送一包花籽给这个被帮助的人,而这包花籽又被得到帮助的人邮寄到了花仙子小蓓的家里,小蓓的爷爷奶奶就将寄来的花籽种植在一起。很多年后,寻不到七色花的小蓓绝望沮丧地回到家里,一阵龙卷风之后,发现七色花竟然盛开在自己的家园……也许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再回到起点,才发现我们想寻找的东西,就在我们自己的后花园。

如果说人生有因果报应,我想现实就是现场的“报应”吧,现场的诚意赢得了现实的绚烂,那些弥散在现场的碎片在现实中重新组接,组成了新的世界。我想我唯一的幸运就是永远不会孤独,因为在我们脑海的现场里,总有繁花,一直盛开,生生不息。

一人一个世界,一人一个现场,一人一种现实。不过度地相信自己,不轻易地否定别人,这就是宽容的智慧,在接受彼此的不同之中,创建一个属于我们的新世界。

那天朋友朱冰对我说,要不你也写本书吧,我以为她说着玩呢,没想到当天就定了下来,之后我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写了12万字,每天晚上,就像是课业负担重的中学生,写啊写,写到自己高兴得不想睡觉,把自己写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易碎的现场拼接成了人生中独到的精神。

谢谢中央电视台,这里是一个宽容的地方,等我成长,给我挑战,让我品尝了职业生涯的荣耀,也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用自己的经历读懂了坚强和勇敢的涵义。

谢谢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我还是喜欢叫她“广院”,那是一个好学校,是此文字的起点,化解了我对未来的担忧,教给了我战胜困难的智慧,给予我面对未来的自信和勇气。

谢谢北京大学,在那里我修完的不仅仅是一个更高的学历,更是完成了一个曾经的梦想。

谢谢我的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让我拥有了为人师表的经历,备份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以老师这个新的身份与人相处。

谢谢我的父母,家人和爱人,你们包容了我所有的折腾和粗心,这不仅是理解,而是宠爱。这也是我送给远方家人的一份新年礼物。

谢谢我遇到的每一个良师益友,谢谢十年来我们朝夕相处的所有领导同事和朋友,省略名字却省略不了我心中的感激……一位老艺术家曾经告诉我,不打扰就是尊重,我不敢在文字中造次和炫耀,不敢再用他们的成就和光环装点我的文字,只有默默的祝福和感谢。

谢谢中国传媒大学朱冰老师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廖□蕾等,谢谢于丹老师的序,谢谢你们的帮助。

谢谢那个真实的现场。

马宁

2010年12月16于北京

目录

现场易碎

没有理由不对她的人生着迷

泪水简直销魂

诡异的视觉盛宴

生死才是最大世面

为60年代服务

自由定义的诗意

直视骄阳

五福最无常

幽默不在后院

有质地的灵魂

焦虑是一种生产力

把节目做成节日

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昂贵的战争

那一点致命的戏剧感

黑夜是白天的眼睛

真相是用来相信的

记住的都是真理

让人忧伤的是什么

散落在候播厅的青春

被镜头偷窥的童年

在懂得的年龄恰好懂得

素颜底色

给你点颜色看看

总有一种力量会造成现场

大师与小四

80后的革命

最好的年华

以自己的方式表达

上流心态

君子藏器于身

对岸观灯火

活色生香进行时

理想的早晨

中年是戴着氧气罩呼吸

在冰与火之间切换

带着耳环思考

被梦想追杀’

将日子过成段子

非常有型

我们错过了什么

跋:一人一世界

序言

虽然如今管女生叫“美女”,有点像七十年代叫“同志”、八十年代叫“师傅”,基本上成为一个与相貌关联不大的通行尊称,但我得实事求是地说,马宁是个真正的美女,让人惊艳的那种。

最近一次见马宁,是在零下二度的瑟瑟寒风里。我看见她超模一样纤细高挑的身材裹在鲜红的大衣里,白色宽框大太阳镜配着白皮超大手袋,直发飞扬,流光溢彩呼啸而至,我双手抄在羽绒大衣口袋里,歪着头盯着她玉腿上的丝袜,心想:太提神了!

冷吗?她说冷啊!那怎么办呢?办公室里放个电取暖器“小太阳”呗,楼管当安全隐患要给没收了,马宁忽闪着她那双魅惑的大眼睛跟人家说这是电风扇!结果,被致幻了的楼管还真把这寒冬里的电风扇给放过了。

据说宁妈在一对姐妹花还是花骨朵的时候就教育她们:“先把模样长好了,再努力学习,咱们就可以才貌双全了。”马宁按照这个目标,从上小学第一天就双手背后,纹丝不动坐了一整天,老师金手指一点:“你,就班长啦!”结果,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马宁风雨无阻当了悠悠十六载的班长。

但是才貌双全的马宁有一条与宁爸最初的期待不符,当初给一对如花女儿取名“宁”和“静”的宁爸估计是有过些温婉娴嫩幻想的,可是自从马宁很争气地当上了终身制班长以后,就在爱说话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地成长下去,直到长成为一个以说话为职业的大学老师和中国最知名电视谈话节目的主编。

刚当大学老师的时候,曾经有过满满当当一堂课知识点全讲完还富裕二十分钟的状况,马宁委屈地跟教务处解释:“没办法,我语速快。”

王峥和急火火的马宁,两个高挑儿美女撑住了《艺术人生》那片风雨彩虹的半壁天空,一撑就是十年。我和(艺术人生》一路走了也将近十年,前几年在幕后策划,后几年被推上台前说话,我和马宁说:“祝贺你们成功地把编导的压力转嫁给了嘉宾。”

善解人意是美女马宁另一大优点。我们这些无怨无悔跟了《艺术人生》十年的非在编人员,很大程度是被马宁抓住了软肋,台前幕后,指哪儿打哪儿,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马宁打电话:“亲爱的,咱俩假公济私小咖啡一下啊?”我一定就乐颠颠地去了。

除了吃喝,居然还有一次马宁说:“亲爱的,咱做身儿漂亮衣裳啊?要拍外景啦!”

那是2008年清明节,栏目组确定的方式是慎终追远,从泰山脚下一路寻访古圣先贤的心灵轨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马宁带着服装设计师忙前忙后,给我量身订做了一件浅湖蓝色衣裳,据说衬在一片早春青山之中格外灵动。

虽然“春寒料峭”是个熟悉的词,可从小在“春捂秋冻”的古训里把春寒都捂过去了。这一天,紧身小袄滑溜溜的绸衫里紧贴着光溜溜的胳膊,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天寒翠袖薄”的诗意。

落座荫荫汉柏院,说完浩荡长风司马迁,再面对南天门,追踪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终于到了摩崖石刻,轮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太白。

彼时下午四点,全身气量已经融进泰山的云雾山岚,朱军潇洒地举起桌上52度的“五岳至尊”白酒:“干了!”我扫视一下已经亮起红灯的的三台摄像机,一仰头,干了。

余光中先生<梦李白>称:“酒入豪肠,三分啸成了剑气,余下七分,酝一般了月光”,那一瞬间,我觉得喝下的白酒十分都化成了热量!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又一杯酒下去,羽化登仙,泰山飞旋,陡然间豪情干云,只觉得李白在我心里的诗汹涌澎湃,奔腾而出。那时候我真是理解了李白为什么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喝到这个份儿上,话和酒都是收不住的,尽管话说得比不喝酒的时候都明白,但心里确乎不太明白了。

关于这场诗酒流连最后记忆是朱军压着嗓子狠狠地说:“妹子!太阳快落山了,结尾还没录呢!',然后依稀记得美女马宁出现了,一手举着浓茶,一手端盘切好的水果,追着我不停劝:“亲爱的,喝茶!亲爱的,吃点儿水果!”而我在他们临时给我开的山顶酒店里,不知从哪儿拽出杆如椽巨笔,比比划划,直到他们赶在落日之前把我拉到探海石前,貌似清醒地录完了结尾。

关于做这件美丽“冻”人的衣裳,我估计马宁肠子都悔青了,此后三年,我再也没有在<艺术人生>外景地挨过冻,只有一次比一次晒得慌,至于35度高温中,对着毒辣烈日说明月的故事,参见马宁书中正文。

认识马宁十年来,终于有机会为她写点什么的时候,我也很想卯足了劲儿写写她的敬业爱岗,辛苦劳顿,在马宁精彩的职业生涯中,劳模故事足够我再专门为她写本书了。可是我知道和<艺术人生>走过十年的真正理由,是因为马宁、王峥、朱军这些好朋友的爱和快乐、信任和期许,这些大过于工作的意义。我心中的马宁永远是流光溢彩的,只要让她睡足了觉,不吃饭都行,细胳膊长腿,气象万千,接不完的电话,改不完的日程,忙不完的人生。就是眼花缭乱的公务间隙里,马宁还总能拥着一杯热咖啡,娓娓道几句她穿行而过的美丽感动和爱情……所以,我宁愿认为:那个美不胜收、语速超快、欢乐与烦恼瞬息万变的马宁更真实,真实胜过(艺术人生>十年一贯的劳动标兵。

如果让我给马宁一个描述,我会用“活色生香”;如果让我给马宁一个时态,我会选择现在进行时。

美女马宁,琳琅满目,用超快的行动和语速把一切挥舞得叮咚作响,光彩照人,春夏秋冬变幻着她的漂亮衣裳,唯一不变的,是马宁一直在路上。

2010年12月16于北京

内容推荐

《现场易碎(一位央视女主编的私人手记)》是一本私人手记,记录下来的是作者马宁十年的记忆和感悟。对作者来说,写就这样一本书,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情”,因为她在“拿电视说人生”,毕竟,在作者看来,电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浅尝辄止的快乐的工具,并不具备可以沉淀的内涵。但是,作者却勇敢、无畏的冒起了险,拿起笔,开始 “我手写我心”。《艺术人生》简单来说,讲述的是艺人们背后的人生,但折射的却是所有人的人生。因为在璀璨风光的背后,名人和其他所有普通人一样,所面对的都是苦难大于幸福的人生。在这本《现场易碎(一位央视女主编的私人手记)》里,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在屏幕上永远都看不到的名人故事。

编辑推荐

《现场易碎(一位央视女主编的私人手记)》是一本电视职场启蒙书,对于想要从事或者正在从事电视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所记载的电视人的故事,将为电视职场新手们提供一个个极为现实的案例,使未来的打拼有了一个或诚恳或警醒的提点。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我们在屏幕上永远都看不到的名人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