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治疗学家之一,被公众选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他的著作不仅给心理治疗师以启发,也深受普通读者喜爱,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其作品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类奖项,如《当尼采哭泣》就曾荣获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说类金牌奖在内的多项奖项,被翻译成24种语言,并出现在许多最佳畅销书榜单上,销量超过200万册。

本书是他的一部思想传记,由他的得意门生近距离解读:他那具有特殊形式的智慧从何而来?他把智慧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又源自何处?他是沿着一条怎样的路走到了这里?为何他对人之存在问题具有如此精微和富有洞见的理解?

内容推荐

欧文·亚隆是当代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也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实践者与重要代表人物,他将文学与哲学带入了心理治疗领域,倡导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的培养,反对将心理治疗教条化、手册化。几十年来,他的著作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着无数颗在大千世界中迷失的心,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本书将引领读者走入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大师“一路同行”,一同俯瞰存在心理学的宏伟圣殿,一同仰望浩瀚的星空,探寻人类终极问题的归宿。

目录

致谢

译者序:“感通”亚隆

引言

第1章 缘起

第2章 存在与超越的困境

第3章 旅途伙伴

第4章 心理治疗与哲学之间的对话

第5章 心理治疗的前景

第6章 亚隆对其治疗工作的反思

编后记

欧文·亚隆著作列表

注释

试读章节

亚隆在他的团体治疗教材(即《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里,试图详细描述团体治疗是如何发生医治效果的。鉴于治疗团体类别繁多,有没有一些共同因素在所有这些治疗中起作用呢?亚隆围绕一系列治疗因素来组织他的著作,其中,他用故事的方式对每一个因素加以说明。这些故事展示了治疗小组怎样(除了其他可能的治疗因素之外)向小组成员注入希望,提供表现利他主义的机会,即通过把有价值的东西施予他人而获得积极的改变。治疗团体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成员之间可以彼此传达信息,学习与人沟通的新技巧。最重要的是,如果治疗团体带领得好,它能够为病人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自己是如何与人相处的,他们自身对他人具有怎样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对别人有什么样的需求。

亚隆相信,病人之所以表现出症状来,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以至于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要帮助他们处理这些困难,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帮助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使他们能建立起更为满意和更有意义的关系。例如,如果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消极和孤立,或者缺乏向他人表达愤怒的能力,或者是存在难以抗拒的对被孤立的恐惧。

在团体治疗中,治疗者不一定真的去问病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有何困扰,随着团体治疗过程的展开,这都会显露出来。治疗师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使成员们能够投身于团体活动。这样,团体就成为反映每个人社交世界的缩影,通过让成员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一刻发生了什么,即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个人就可以获得领悟。要做好这一点,治疗师必须公开地讨论他们对病人的感受,并且能够敏锐地观察成员对他们的反应和成员之间的反应。这要求治疗师有大量的技巧、机智和同理,而亚隆可以提供出自经验的许多实例,帮助治疗师发展这种能力。

这些年来,让其著作在多次再版的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对亚隆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不仅持续阅读不断发展变化的团体治疗文献,还坚持在自己从事团体治疗的过程中做详细记录,从而不断对书中的材料进行更新。与此同时,亚隆还不断拓展他所带领的团体治疗类型,让自己能够在更大范围里举办团体治疗,从而继续了解其中的发展变化。他带领丧子父母团体、艾滋病患者团体、被判有罪的杀人犯团体、公司总经理团体、性变态团体,以及癌症患者团体,他从这些团体治疗中学到的东西,拓展了他对人的境遇的普遍性的理解。

随着他第一部著作获得成功,以及他在大学得到有保障的教职,亚隆自此放心大胆沿着他的兴趣去进行无尽的探求,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领域进行创建,或至少对之做出进一步阐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进行了多年的阅读之后,亚隆承担起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把哲学与文学的思想体系与心理治疗理论整合起来。在他花费十年时间写成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他描述人怎样在对自身境遇的深层觉察中相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不是一个像认知一行为或精神分析那样的“治疗学派”,它代表了一种有关人类经验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可以(或许也应该)被整合到所有的疗法中去。在这本书中,虽然他的主要关注放在怎样让具有各种倾向的治疗师对生命的普遍性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同时他也深思属于“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的那些永恒的、无法驾驭的主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这本书既是治疗师的指南,也是一本存在主义治疗的书。任何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读完之后被深深感动,会变得更加睿智,就好像刚刚与某个人相谈良久,而这个人毫不畏缩地愿意跟他们共度生命中最深层、最痛苦的困境。

P58-60

序言

翻译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写的亚隆传记。是一个发现亚隆。同时发现自己的过程。亚隆在全世界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感动告诉亚隆,诉说他的书怎样触动了他们的生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本书作者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她很早接触亚隆的著作,感受到亚隆陪伴她经历了人生旅程中的某些幽暗地带。在这本书中,她收录了大量对亚隆的采访实录,目的是保留亚隆思想的原味。让读者围鼎尝脔。

作为亚隆著作的读者,亚隆传记的译者,同时作为在中国社会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心理学家,我熟悉亚隆,理解他,跟他之间没有阻隔,因此,我用了一个词,叫“感通”。如果借用亚隆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旅途伙伴”。通过阅读亚隆的著作,我们跟他一路同行,发现他所经历的正是我们正在经验和即将经历的,他所表达的是我们内心里感受到,但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东西。我相信,亚隆会给中国心理治疗界带来很重要的启示,可以引发我们对许多重要问题的反思。

亚隆是美国最重要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也是在团体治疗领域里具有开拓性贡献的领袖,在一次全美投票调查中,亚隆被选为至今依然健在的三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大拓展了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范畴,特别是把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医治因素带入到心理治疗之中,并加以融会贯通,这使他成了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治疗大师。但同时,亚隆并不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他甚至不认为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像精神分析那样的治疗学派,而视之为人类体验和反思自身存在的思想。他认为,不管一个治疗师接受何种治疗学派的训练,都可以让自己具备存在主义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惮于与病人探索生命中最根本的存在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很早就被介绍到国内,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却姗姗来迟。此前许多心理治疗学派也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最早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然后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接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或另行创立的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家庭系统辅导,等等。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一些”先声“。首先是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书被介绍到中国来。如在罗洛·梅(Rollo May)的译介和研究方面,郭本禹、杨韶刚主编的《罗洛·梅文集》,杨韶刚著《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也被介绍进来,如车文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书中专章介绍了“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但其译著尚未见到。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一些书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如赵可式等译的《活出意义来》,何忠强、杨凤池译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常晓玲译的《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古尔德著),研究方面如刘翔平著《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等等。施奈德(Kirk Schneider)是当代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据我所知,他的《存在心理学》正在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郭本禹翻译。而对施奈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现任教于江苏教育学院的程世英副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期间,其硕士论文是《施奈德存在主义心理学及其心理治疗观》。

最近一些年,亚隆(Irvin Yalom)开始在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背后的推动者如美中心理学院在北京致力于推动亚隆的团体辅导培训。亚隆的书籍也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侯维之译《当尼采哭泣》、张怡玲译《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李鸣等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鲁宓译《诊疗椅上的谎言》、童慧琦译《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张亚译《直视骄阳》、张美惠译《爱情刽子手》、易之新译《叔本华的治疗》,等等。最开始,许多人把亚隆当做是团体治疗领域的领袖,后来才开始对其存在主义的思想根源有所了解。

翻译亚隆传记,对亚隆有以下的感受和理解:

他真实、坦诚,是一个“人”,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他身上有一种勇毅的精神,直面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包括它的悲剧性质,虽然如此,却又带着乐观的心态,奋进不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直面精神。在他看来,这是尼采代表的一种精神品质,却跟论语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颇为相通。

他的治疗是一种深度的治疗,他跟病人走到生命的深处,世界的深处,生活的深处,触及人类终极关怀的基本主题:苦难,死亡、自由、选择、责任,从中获得真正的觉察。

他对人充满温情,对人性有深刻洞察,把治疗看做是生命在关系里经历医治的相遇(therapeutic encounter)和彼此的了解(interpersonal learning)。

他不断探索心理治疗的奥秘,忠于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体验告诉人们,影响了人们对心理治疗的理解。

他把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带入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去,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畴和资源。

他把心理治疗看做是生命的责任(commitment)和神圣的使命(vocation),而不只是一种职业或专业(profession)。

他通过心理治疗进行生命的冒险,与病人一起走向人类心灵深处,探索各种医治的可能性。同时又克己自守,恪守专业的、伦理的、生命的品质。

他强调治疗过程中的即时化体验与反应,称之为“当下体验”,在这一领域,他有可贵的经验,给我们带来启发。

他善于讲故事,能够从故事中发掘出丰富的治疗因素。

他反对诊断手册式的过分强调病理诊断的治疗倾向,也反对治疗指南式的结构化治疗模式。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具有“智性”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它对苦难、意义、自由、死亡、焦虑、选择等人类终极关怀的主题有极深的关注与思考。我相信,存在主义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内在联系,会引起中国心理学学术界和治疗界的兴趣和热情。

正当我们翻译完本书之际,我们也同时在筹办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会议。2010年4月,将有一批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从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地来到南京举办存在主义心理学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存在主义心理学工作坊。让我们欣喜的是,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现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信任,把这本重要的书交给我翻译。本书是由我和上海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学成共同翻译,此后又得到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蒋慧小姐的协助,在此一并感谢。

虽然几易其稿,在翻译过程中也算尽力而为,但交稿时内心依然诚惶诚恐,惟恐其中留有疏漏之处,又没有更多时间去细细咀嚼,把原文中的意思把握到最准,找到最恰当的中文对应词语,只能留下缺憾,让有心的读者去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后记

2005年,欧文和我去看耶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他是欧文的导师和朋友,住在巴尔的摩跟我家相距不远的一个疗养院。多年来,我们各自或结伴去看望他。随着年事增高,他的身体逐渐衰弱。即使是在身体和心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杰里(即耶罗姆的昵称)一直穿西装打领带,保持着他的教授风度。“告诉我你现在做些什么,”杰里经常在我们来访时这样问欧文。随后他们就会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涉及欧文的工作和杰里在那段时间里阅读的书(我的角色通常是坐在那里,微笑着,享受他们两人之间的温暖情谊。当然,我对杰里的了解远不如欧文那么多,认识他的时间也远没有欧文那么长)。在这一次的拜访中,杰里没有穿西装,而且,片刻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他的心智衰退已经相当恶化了。实际上,我们很快就发现,他并不知道我们是谁。我感到很尴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好让欧文去承担这场谈话的挑战。他尝试了几个话题去跟杰里交谈,发现杰里还能记起遥远的过去的一些人,他们就这些人谈了一些话。但随后,欧文的天才开始在这场困难的对话中展现出来,他友善而充满深情地问:“杰里,对你来说,坐在这里跟你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他总是能够做到关注当下体验!杰里听懂了他的话,并对他的问话里所表达的关心做出回应:“我喜欢这种陪伴,”诎说,“你知道,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我每天醒来,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鲜花,我很高兴看到它们。情况并不是那么糟。”我们再一次看到,欧文洞悉了杰里生命感受中的存在本质,他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他敢于讲出我们彼此关联的基本事实。也许,他所有的作品要集中传达的信息就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不外乎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