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是清代广东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后人将他与明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和骄傲,而且跻身全国一流学者之列,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界普遍尊崇敬仰。本书用丰富的资料,平易通俗的文字,叙述了陈澧一生的主要经历。此外,对陈澧的交游和师友之谊、东塾学派的发展概况、在汉宋调和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在晚清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有详细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岭南大儒(陈澧)/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绪柏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澧是清代广东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后人将他与明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和骄傲,而且跻身全国一流学者之列,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界普遍尊崇敬仰。本书用丰富的资料,平易通俗的文字,叙述了陈澧一生的主要经历。此外,对陈澧的交游和师友之谊、东塾学派的发展概况、在汉宋调和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在晚清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有详细描述。 内容推荐 陈澧,广东番禺人,学者称东塾先生,著名学者、教育家、校勘家。陈澧学问广博,多才多艺,在诗词、古文、骈体文、书法、篆刻诸方面独树一帜;深邃于经学、小学、音韵、地理、乐律,造诣精深,著作等身,跻身清代一流学者之列;长期担任学海堂和菊坡精舍学长,培养了大批学生,创立闻名遐迩的东塾学派:曾主持广东书局和学海堂刻书,校勘书籍达万卷之多。 本书用丰富的资料,平易通俗的文字,叙述了陈澧一生的主要经历。此外,对陈澧的交游和师友之谊、东塾学派的发展概况、在汉宋调和方面的独特贡献,以及在晚清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有详细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一、家世 二、私塾读书 三、肄业粤秀书院 第二章 漫长的会试之路 一、初出岭南 二、洋商的女婿 三、科考场上的失意者 第三章 早期的学术探索 一、学海堂的后起之秀 二、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多头并进的学术著述 四、师友交游之谊 第四章 困境中的坚持 一、避难萝岗洞 二、身处围城之中 三、寓居横沙村 四、丰硕的学术成果 五、学术思想的转变 第五章 繁忙的文化活动 一、重开学海堂 二、总校舆图局 三、掌教菊坡精舍 四、主持广东书局 第六章 晚年岁月 一、与疾病顽强拼搏 二、《东塾读书记》的写作 三、逝世及其遗稿 四、余论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所谓会试,就是全国举人集中会考。清代会试地点在首都北京,每三年一科,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这是正科。如果遇到皇帝即位及皇室庆典加科,则称为恩科。由于会试在春天举行,所以称为“春闱”,又由于考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之为“礼闱”。 道光十二年(1832),陈澧乡试中举后,因为广州离京师路途遥远,所以在这年冬天十一月就启程北上,预备参加明年春天的会试,与梁国珍、庞文纲同行。谭莹在为梁国珍北上会试送行的诗中写道:“……名誉反为当世笑,飞腾仍有少年人(谓兰甫同年)。”足以表明在同辈学友之中,陈澧被认为是有飞黄腾达前途的少年英俊。这次北上会试,亲朋好友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陈澧自己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多年以后,他在《与黄理崖书》中回忆说:“澧于癸巳会试人都,人谓宜得一甲翰林,澧则愿得县令,或有益于一方。”所说虽颇为自谦,但反映他对自己考中的希望很大。 清代广东士子赴京会试,虽然有多条路线可以选择,但一般人常走的是“中江路”,也称“浙河路”。这条路线从广州乘船出发,沿北江经过韶州,至南雄登陆,翻过著名的大庾岭,到江西大庾县,由此坐船沿赣江顺流而下,直抵南昌。再换船经瑞洪湖、安仁、贵溪、弋阳、上饶,到玉山县上岸,越过赣浙交界的屏风关,至浙江常山县。于此换船沿新安江、富春江直下,到达杭州。在此转入京杭大运河,一直北上到清江浦。以后上岸雇车陆行,经山东兖州、德州,河北献县、雄县、涿州,经卢沟桥,入彰义门进京。一路途经五省,前后时间共需三个月左右。由于此条路线以乘船为主,所经河面大多狭窄,风平浪静,故比较舒适安全。而且途经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苏州,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众多,物产精美,所以“中江路”最受初次出门者的欢迎。陈澧也不例外,故首选此路。 陈澧是初次出岭,在此之前他从未离家远行。经过韶州,好友桂文耀在京师,来信说今年将南归省亲,二人本来准备在韶州相聚会晤的,但不知什么原因却失之交臂,令人怅怅不已,陈澧为之赋诗云:“……待我明年返乡里,君亦归赴金銮坡。慎勿中途更相失,人生相见参商多。”他将会面的期待寄托到明年,希望到时二人能够有机会见面,抵掌畅谈,以慰藉多年不见的相思之渴。 航船溯浈水到达南雄,上岸陆行,安全翻过大庾岭。大庾岭又称梅岭,因沿途多梅树而闻名遐迩。每到冬季,梅花绽放,十里香雪,景色绝佳。自唐开元年问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之后,千百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大道,行人商旅,络绎不绝。梅岭上耸立着著名的梅关,是广东、江西二省的交界处。翻过大庾岭,就进入了江西省。 初度梅岭,强烈的新鲜感一直占着上风,尤其船行赣江。顺流而下,两岸风景如画,山冈、平原、村落、城镇,如一幅幅图画,令人目不暇接,十分畅快人意。首次北上赴京会试,陈澧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一路上在船中与梁国珍赋诗唱和,十分欢欣愉快。行船经过著名的观音岩、惶恐滩等处风景,陈澧都兴致勃勃,赋诗吟咏。 在南昌,陈澧一行被大风雪所阻拦,不能开航,多耽搁了几天。十二月十九日这一天,陈澧与梁国珍、庞文纲一起,兴致勃勃冒雪游览滕王阁,登高眺远,凭栏赏景。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的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依城临江,高耸入云,瑰玮绝特,气势不凡。因“唐初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雄文《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今古,誉满天下。这一天恰好是大诗人苏东坡的生日,三人以“滕王阁”三字分韵,陈澧得“王”字,赋诗一首,以寄情怀。他在诗中写道:“……安得明朝揽衣起,晴江无波雨亦止。南风猎猎吹旗尾,惨雾愁云去如洗,挂帆一去六千里。”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遥远的京师。 风雪停止,天气放晴,终于又可以开航启程了。南昌至杭州,旅途中除了翻越赣浙交界的屏风关要弃舟陆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舟行虽然缓慢,但比之车马陆行颠簸,还是要平稳舒服得多。不过船上空间毕竟狭窄,活动余地有限,除了吃饭、睡觉、读书、赏景、吟咏、闲谈之外,每日生活大致平淡无奇,久之终觉无聊乏味。时间就像船舱外的流水一样,寂静无声地悄然流淌而去。转眼就是年末岁尾了,今年的除夕之夜,竟然是在旅途之中,是在船舱里面寂寞平淡地度过的,这是陈澧第一次远离家人,只身在外守岁过除夕,他有《舟中除夕》一首。在诗中,陈澧主要感叹新年一过,自己转眼已是24岁了,时光催人,岁月不留,不免令人思潮起伏,头绪纷繁,满腔心事不知从何说起。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应该及时努力,奋发向上,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次年春正月,陈澧一行抵达杭州。杭州是浙江省会,江南胜地,著名的繁华都会,风貌气势自然又胜南昌一筹。名闻天下的西子湖就坐落于城西,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大为城市生色。杭州又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南来北往交通的中转站,商贾游人旅行至此,多免不了要在此地停留休整几天,访亲拜友、购置货物、游览风景名胜等等。 在杭州,陈澧特地去拜谒了寓居于此的恩师陈钟麟。离别差不多一年,师生异地重逢,自有许多感触,免不了叙旧,开怀畅谈。陈钟麟尽东道主之谊,招游西湖,这对陈澧来说正中下怀,也是最大的赏心乐事了。陈澧初游大名鼎鼎的西子湖,便惊诧她那笔墨难以描绘的烟容水态,叹赏她那如诗如画般的绮丽风光,面对此情此景,陈澧诗兴勃勃,文思泉涌,当即赋诗四首,其中有“才欣西子初相识,更与东坡订后游”二句。西子指西湖,东坡喻陈钟麟。陈澧表示打算在会试之后,南返回来途中,还要在杭州多停留几天,以便细细流连品味这美不胜收的山光水色,以尽余兴。 离开了杭州,陈澧一行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在苏州度过的。陈澧在苏州,探访虎丘,攀登云岩寺绝顶,有《登虎丘浮屠绝顶作歌》诗,以记其事,只见“吴山越水细如织,千里络绎来眼前”。放眼吴越大地,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自谓“谁知七级浮屠顶,上有苍茫独立人”。 一路北上,无锡过去了,常州过去了。从镇江京口驿渡扬子江,只见江面开阔,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白帆点点,景色十分壮观,为平生所少见。从扬州北上,一直航行到运河上的大码头——清江浦。旅行到此,弃舟上岸,雇车开始陆行。此后大车就一直行驶颠簸在淮海、华北大平原上,沿途少山,放眼四顾,多是一望无际辽阔的一马平川,景色又与江南一带大异其趣。 P20-23 序言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且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为民族复兴、祖国统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经济发展之后,如果没有文化发展做后盾,不仅不会持久,而且难免滑向邪路,甚至导致社会的畸变。因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 建设文化大省任务艰巨,因为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历经各种磨难,饱尝难以想象的艰辛,战胜惊涛骇浪,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在建设文化大省中,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远大的目光,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 广东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史称岭南。岭南并非“南蛮”,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它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岭南人树起的丰碑,如惠能开创的中国禅宗、陈献章开启的明代心学、康有为和梁启超引领的近代维新思潮、孙中山开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道路,等等。岭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的鲜明特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奋发进取的岭南人。 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决定选取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研究介绍的对象,共同组织策划编写《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领域或学科,曾经取得卓越的业绩,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杰出人物。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因为物质生产是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岭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研究宣传这些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是为先进文化展示一种典范,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先辈如何开拓历史,如何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爱乡的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初步选定数十位历史人物作为“丛书”的传主,分期分批组织撰写和出版。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讲求科学性和学术性,做到言必有据,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资料反映传主的生平与思想。如上原则是“丛书”的共性,而“丛书”中的每本著作所特有的立意、结构、行文,则体现了作者们的独创性劳动,这是每本书的个性。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展示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广东的文化品位,培养广东人的文化素质,为建设文化大省尽绵薄之力。 后记 陈澧是清代广东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后人将他与明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和骄傲,而且跻身全国一流学者之列,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界普遍尊崇敬仰。 今人王元化认为:“清白乾嘉之后,陈澧、朱一新辈,皆着力阐述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倡导一种优良学风,为前人所忽略,亦未为后人所关注。当时学术界偏重政治之改革,无暇顾及学术自身之问题。康、梁、严复诸人,变法维新之书,世相争阅。陈澧、朱一新之论虽精,关系中国学术文化发展虽巨,但风尚所偏,终为所掩。”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大陆学界对陈澧重视不够,研究比较薄弱。最明显的是,直到今天为止,仍未召开过一次纪念他的学术讨论会。相反,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有关他的研究却相当可观,但多集中于研究他的音韵、书法及诗词方面,显得比较褊狭。 现在,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好转。如他被选为广东省首批“南粤先贤”之一;他的代表作《东塾读书记》收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中;规模部帙较大、内容比较齐全的《陈澧集》也终于出版发行;此外还有像《陈澧思想研究》等专著的问世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可喜现象。 陈澧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关于他的研究,涉及面广泛,不但有相当难度,而且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综合进行。本书属于普及读物,力求雅俗共赏,因而只能一般性地介绍陈澧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地位影响,及以他为首的东塾学派的大致情况。虽然如此,由于陈澧“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述百余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学者,没有跌宕起伏、传奇动人的故事可言。而且他所研究从事的经学、小学、音韵、地理、声律等学科领域,太专门生僻,通俗叙述也有一定难度,只好尽力而为。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引起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注意兴趣,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感谢张蓉芳老师、张磊老师、黄明同老师和丛书编委会的各位老师,给予我撰写本书的机会,给予我从事普及读物写作的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更感谢他们在我实际写作过程中的耐心帮助及具体指导。感谢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倪俊明先生、林子雄先生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陈莉、姚绮红、肖卓、缴健、李卓、李福标、蒋文仙等同志在我查阅资料和拍摄照片之时提供的协助和方便。 李绪柏 2009年6月2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